APP下载

水生蔬菜答农民问(65-1):荸荠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2024-03-09刘义满魏玉翔王芸

长江蔬菜 2024年3期
关键词:枯病球茎荸荠

刘义满 魏玉翔 王芸

荸荠Eleocharis dulcis(Eleocharis tuberosa)又名马蹄,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栽培地区亦较多。从荸荠文字记载历史及实物遗存等角度看,中国无疑具有最为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 而且,中国还是荸荠生产大国,长期以来具有最大生产规模和最大市场供应能力,并主导国际市场供应。 生产规模的扩大及市场地位的提升,使得荸荠病虫害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从现代作物病虫害研究角度看,我国荸荠病虫害的系统深入研究工作开始得比较晚,标志性工作是江苏农学院(现属扬州大学)王连荣和李清铣[1~4]于1985 年首次报道荸荠秆枯病研究成果。本文拟主要对我国1985 年及其以后的荸荠病虫害文献进行梳理, 总结可供生产一线人员直接参考应用的防治技术,同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文献资料参考。

1 荸荠秆枯病

1.1 主要症状

我国江苏农学院(现属扬州大学)王连荣和李清 铣[1~4]最 早 对 荸 荠 秆 枯 病(Chinese Water Chestnut Stem Blight,Stem Blight of Chinese Water Chestnut,Stem Blight ofEleocharis dulcis) 症状进行了描述。植株起初在叶状茎基部的叶鞘上表现出症状,产生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 可扩散至整个叶鞘。之后,病斑干燥呈灰白色,生黑色点或短条点(为分生孢子盘)。条件适合时,病菌孢子向叶状茎上部扩展。 叶状茎上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典型形状为梭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组织变软凹陷,植株易倒伏,其上生黑点或黑短线条点,有时呈同心圆状排列;病斑易失水干燥,中间灰白色,外围暗褐色,可扩大相互愈合成长条状枯黄色大斑。 有时病斑上下组织枯干形成区域较大的枯死斑,一般不生黑色线条点。重者全株枯死倒伏。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可见大量浅灰色霉层,为病菌分生孢子。 花期亦可受害,可致花穗枯死(图1)。

图1 荸荠秆枯病症状

荸荠秆枯病与生理红尾容易混淆,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荸荠秆枯病病斑周围橘黄色,中间下陷灰色,用指甲不能刮除(孢子盘),病斑向上多秆枯;生理红尾斑中心黑点可刮除,茎秆红黄而不枯,多发生在移栽后1 个月内[6]。

1.2 病原菌

1955 年,美国Hodge 等[7]介绍,一种为害高酸性(pH 值5.5)土壤生长的植物的柱盘孢属菌(Cylindrosporiumsp.)为害荸荠的叶状茎。 1962 年,美国专家Lentz[8]报道了美国佐治亚州荸荠病害,将荸荠秆枯病病原命名为一个新种——荸荠柱盘孢(C.eleocharidisLentz)。1979 年,我国江苏扬州首次发现荸荠秆枯病,可使荸荠叶状茎(荸荠秆)成片枯死,不结球茎或球茎极小,俗称“荸荠瘟”“细荸荠”。1979-1986 年,王连荣和李清铣等[1~3]调查发现,该病在江苏和浙江的主要荸荠产区均有发生。采用病组织分离纯化的菌种,经多次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进行致病性鉴定,均表现典型症状,首次确认我国荸荠秆枯病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eleocharidisLentz)。 广西赖传雅等[9]和黄伟华等[10]、华中农业大学杨国亮等[11]鉴定荸荠秆枯病病原亦为荸荠柱盘孢菌(C.eleocharidisLentz)。

1.3 侵染循环

王连荣等[12]研究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病菌仅侵染荸荠和野荸荠,主要在带菌球茎、土中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病菌孢子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反复侵染、为害。 经气孔或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生长季节可多次再侵染。 赖传雅等[9]研究指出,病苗、堆垛病秆及带病野荸荠是主要初侵染源; 在无病的新种植区,带病球茎和病苗为主要初侵染源。

1.4 发病条件及其为害

王连荣等[13]研究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株生长最低温度5℃, 生长最高温度32℃,5℃以下和32℃以上均不能生长,最适温度23~29℃,尤以23~26℃生长最好。 菌株萌发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0~32.5℃,适温22.0~27.5℃,与菌丝生长室温基本一致。病菌适宜的pH 值为3.9~8.5,较适宜的pH 值为4.7~7.2。 发病适宜气温为20~29℃, 最适气温26~28℃。 潜育期一般5~13 天,多雨或重雾露天气、重茬、定植早或过密、灌水方式不当、种植易感品种及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 潘丽等[14]在湖北地区采样研究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pH 值4~10 时,病菌菌丝均能生长,但以pH 值6~7 最适宜。 病菌从侵入到病斑出现需5~7 天,从黑点状病斑到枯黄色大斑需5~10 天[15]。

荸荠秆枯病从荸荠育苗期至球茎成熟期皆可发生。产区气候和耕作制度等不同,病害发生时期、发病程度亦不同。 广西农业大学赖传雅等[16]等以7~9 月的病情指数D为依变量,以同期的X1(〉10℃积温,℃)、X2(累积降雨量,mm)、X3(累计露日,天)、X4(累计雨日,天)等与荸荠秆枯病流行程度关系最为密切、 影响最大的4 个气象因子为自变量, 求得回归方程为D=5.554 7-0.031X1+0.049X2+0.523 3X3-0.348 7X4(R2=0.9955)。 2012-2013 年,杨国亮[11]在湖北的调查结果显示,荸荠秆枯病病情指数与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 与累积降雨量呈正相关。

我国荸荠产区育苗期一般为4~6 月, 气温较低,大多发病较轻。通常,发病植株始见于6 月底至7 月中下旬的秧田育苗期,大田发病初期在8 月中下旬, 9 月上旬进入发病盛期, 9 月中旬至10 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10 月下旬病情减缓,11 月逐渐停止为害[11,15,17~19]。 如江苏和浙江一带,一般6~7 月开始发病,8~9 月发病最盛。 荸荠秆枯病蔓延较快,适宜环境条件下3~5 天内突发成灾。病秆率一般为30%~50%,重者高达100%,往往造成叶状茎大量死亡,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 王连荣等[1~4]调查结果显示, 叶状茎发病率40%以上时损失70.1%,发病率20%以上时损失40%以上。

广西是我国荸荠主产区,荸荠秆枯病亦为害严重。 赖传雅[20]报道,广西荸荠产区荸荠秆枯病逐渐加重,导致的病秆率一般在20%~50%,重者100%,病秆死亡倒伏,大幅减产或球茎丧失食用价值。 估计秆枯率20%以上时,球茎减产约45%;秆枯率50%以上时,球茎减产80%以上。 王毓浔等[17]介绍,桂林地区1992 年以前荸荠秆枯病零星发生, 发病田块20%以下;1993 年发病面积达1 400 hm2,1994 年达2 416.6 hm2, 分别占当年种植面积的30%和50%,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5%~25%,重者在59.6%~93.0%。谭光新[21,22]介绍,贺州市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荸荠秆枯病开始逐年加重,至2002 年大发生,面积达3 500 hm2,秆枯率55.33%~100%(平均86.94%),病情指数15.53~35.29 (平均25.55),9 月中下旬即出现大量枯死、倒伏,减产30%~50%。 至2003 年已成为贺州市荸荠主要病害。

1.5 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选用抗病品种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措施。

②农业防治 a.培育无病种苗。 杨国亮[11]检测结果表明,外表发病和外表健康荸荠球茎带菌率分别为100%和55%,病原菌在分离组织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8.7%和18.03%。组培荸荠苗具有不带病菌、长势旺、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优等优点,而且可恢复荸荠品种种性。

b.清洁田园、耕翻深埋。及时清除植株残茬和杂草并销毁,减少病源;耕翻深埋以降低病菌存活率。 杨国亮[11]的试验结果显示,室外土表下20 cm越冬,至翌年3 月下旬菌丝体存活率为0。

c.合理轮作。可与水稻、西瓜、马铃薯、莲藕、慈姑、茭白等作物轮作2~3 年,最好是水旱轮作,如荸荠—西瓜—水稻3 年轮作模式、 荸荠—春马铃薯轮作模式、油菜—西瓜(甜瓜)—荸荠模式。

d.合理施肥和排灌。 基肥多施腐熟农家肥,氮、磷、钾配合施用; 追肥前期以勤施薄施,氮、磷、钾配施为原则,中后期重施钾肥、配施适量微量元素肥,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和抗病性;排灌路径分开,防止发病田病菌随水流散播传染。

e.拔除病株。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病菌通过根状茎传播[11,23]。

f.撒施石灰粉。 赖小芳等[19]试验结果表明,发病初期选择早晨露水未干时(若无露水,可先喷清水),每667 m2均匀撒施石灰粉30 kg,使石灰粉尘黏附叶状茎上,对封锁发病中心,控制已发病田块病害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③化学防治 王连荣等[12,23]研究提出的“催芽前药剂浸泡种球→定植前药剂浸泡秧苗→大田栽培期药剂喷洒植株”配套防治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24]。 a.催芽前药剂浸泡种球。 催芽育苗前,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浸泡种球18~24 h。

b.定植前药剂浸泡秧苗。 定植前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浸泡秧苗根系18 h。

c.大田栽培期药剂喷洒植株。生长季节,发现病株,及时喷药。 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1 000 倍液对叶状茎喷雾,每7 天1次,喷雾应周到,雨后应及时补喷。 据试验,生长季节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 倍液, 每7 天1次,共喷7~8 次,防效可达90%以上。

杨国亮[11]试验,催芽前泡种球可采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 倍液、400 g/L 氟硅唑乳油8 000 倍液或250 g/L 嘧菌酯悬浮剂1 000 倍液;二次育苗前分别采用250 g/L 嘧菌酯悬浮剂2 000 倍液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 倍液或2 000 倍液浸泡根系;植株生长期,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 倍液2 次,亦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化学农药防治效果与单位面积产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5,26]。 从荸荠产量与防效的相关关系看,宜选择防效80%以上的农药。 荸荠生产实践中,试验应用的药剂比较多(表1)。

表1 部分化学农药对荸荠秆枯病的防治应用

匡红亮等[32]试验结果表明,40%托福灵(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菌毒清水剂对荸荠秆枯病和荸荠枯萎病防效皆在80%以上(表2)。

表2 部分化学农药对荸荠秆枯病和荸荠枯萎病的防治效果[32]

④井冈霉素对荸荠的药害问题 农药防治时需要注意, 井冈霉素防治荸荠秆枯病效果虽好,但对荸荠为害较大, 可导致荸荠球茎褐腐病的发生,应避免使用。 广西农业科学院晏卫红等[33]报道,广西荔浦2004 年荸荠球茎褐腐病发生面积1 333 hm2以上,约占荸荠总种植面积的40%;2005 年发生面积667 hm2。该病在10 月荸荠膨大期开始到成熟收获期、贮藏期均有发生。发病球茎外表有的完好、有的局部皱缩凹陷,剖开球茎可见红褐色病斑,病斑初期小点状零散分布于荠肉间, 后期病斑逐渐扩大,大小不一,有的几乎占据整个球茎。有的病部腐烂空缺,病斑不规则。农民俗称该病为“花心”。广西吕超燕[34]试验结果显示,喷施井冈霉素或含有井冈霉素的复配农药会导致荸荠球茎褐腐病。浙江杨昌亮等[35]试验结果表明,久抗霉素(5%井冈霉素)防治荸荠秆枯病效果较好,但荸荠秧田期使用久抗霉素会使秧苗分蘖力下降21.0%,大田使用久抗霉素会使荸荠球茎肉质发病(平均发病率高达81.7%),无法食用。 荸荠整个生育期均不能使用久抗霉素。 另外,2008 年和2013 年,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农业执法大队发现,有农户荸荠田喷施隐含井冈霉素(质量分数7.8%) 的某种农药后,50%以上荸荠球茎果肉出现褐色斑点。 赖小芳等[19]亦报道,荸荠生长期使用井冈霉素、久抗霉素等抗生素药剂,会使球茎肉质出现铁锈色斑纹, 甚至整个球茎呈黑褐色,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枯病球茎荸荠
侧芽数对西红花球茎产量与开花的影响
“沙棘枝枯病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清脆甜美的荸荠
浙江省芦笋茎枯病非化学治理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外源激素及浸泡条件对青天葵球茎休眠破除率的影响
草莓芽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良种荸荠“菲律宾大球茎”的高产栽培
李树枝枯病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