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3-09张艳峰胡秀良阳海军荣答

长江蔬菜 2024年3期
关键词:永州粤港澳基地

张艳峰 胡秀良 阳海军 荣答

永州地处温、热带结合部,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素有“南山通衢”之称。 境内温光水资源充沛,富硒土壤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微地域“天然暖棚”“天然荫棚”及土壤“夜潮”现象,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实施蔬菜出口“百亿工程”, 聚焦做大做强做优特色蔬菜产业,全市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湖南省第一位,蔬菜出口量和货值连续5 年占湖南省的90%以上。但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痛点、堵点,阻碍着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全市已建成湘江源优质蔬菜基地3.34 万hm2、城镇专业蔬菜基地0.52 万hm2,冷水滩区、零陵区、东安县、道县、江永县、江华县、蓝山县被列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 建立百亩以上规模的生产基地423 个、基地面积2.81 万hm2,其中万亩连片基地5 个,333.33~666.67 hm2连 片 基 地15 个,66.67~333.33 hm2连片基地89 个。2022 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0.33 万hm2(含复种),总产量658.97 万t,其中出口蔬菜54.6 万t、货值85.4 亿元,分别占湖南省的94.9%、96.7%,均位居全省首位。

1.2 区域布局逐步优化

基本形成了以南六县为主的香芋、香姜、菜心、食用菌等具有本地特色外销型蔬菜基地;以零冷两区为核心辐射祁阳、东安等周边县市的四季鲜销型中心城区专业蔬菜基地;以双牌、江华为重点的高海拔反季节外销蔬菜基地的生产格局。 永州获批为国家级水果蔬菜型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省唯一),江永县、江华县、道县和新田县被列为湘南供粤港澳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实施县。

1.3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全市共有蔬菜产业加工企业564 家,其中规上企业48 家,年生产产值150 亿元左右;拥有市级以上蔬菜龙头企业44 家, 其中国家级1 家、 省级10家。 创建省级蔬菜综合产业园2 个,省级蔬菜特色产业园22 个, 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2个,省级现代特色产业集聚区1 个,国家蔬菜标准园24 个。 同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初具规模。 全市食用菌播种面积1 191.4 万m2, 总产量18.03 万t,产值15.2 亿元,目前已建成湖南宇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安县霞栖农民专业合作社、江华兴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远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远县星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 家日生产能力达30 t 以上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

1.4 品牌创建初具影响

全市共培育蔬菜企业品牌75 个、产品品牌205个,“湘江源”湘南片区蔬菜公用品牌优先授权永州市使用,成功打造湖南省第一个市级全品类农业公用品牌“永州之野”,并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知识产权备案。目前,1 家蔬菜企业授权使用“湖南辣椒”公用品牌,20 家蔬菜企业授权使用“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32 家蔬菜企业授权使用“永州之野”公用品牌。江永香姜、香芋,冷水滩食用菌,祁阳槟榔芋、红爪姜,零陵百合,双牌虎爪姜,新田陶岭三味辣椒、东升秀峰蔬菜,东安紫皮大蒜,江华珍珠椒,蓝山大白苦瓜,道县把截萝卜等一批地方特色优质蔬菜深受市场欢迎。 新田陶岭三味辣椒、祁阳槟榔芋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江永香芋、江永香姜、双牌虎爪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江永香姜和江永香芋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1.5 产销平台发展迅速

累计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蔬菜类)认定基地139 个,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道县)被列为全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中心首批六个配送中心之一。率先开展供港蔬菜检验检疫监管合作试点,永州成为全国除广东以外唯一通过陆路为香港直供蔬菜的试点城市,获批香港直通车15 台,每天有10 车次蔬菜销往粤港澳大湾区,永州蔬菜从田间到香港餐桌仅需7 h。全面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培育蔬菜出口企业50 家,引进河北新发地集团,在永州中心城区建设首衡城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在广州、长沙各建设一个“永州之野”展销中心;与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各类大型商超签订订单销售战略协议,与香港农业促进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中国香港、新加坡、沙特等地海内外仓库建设全面启动。 目前,全市有蔬菜出口企业50 家。 2023 年1~9 月,全市出口蔬 菜46.5 万t、 货 值82.8 亿 元, 分 别 占 全 省 的94.8%、95.4%。 其中供港蔬菜37.6 万t、货值70.7 亿元,均占全省同期的95.8%。

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地建设标准不高

永州属于丘陵地貌, 大面积连片田洞占比不高, 且为保障粮食安全, 连片田洞基本采取稻—稻—油或烟—稻的生产模式,蔬菜仅在零星田块分散种植;蔬菜生产基地设施化程度不高,基本为露天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截至目前,全市设施蔬菜配套面积占比仅为17.6%,139 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蔬菜类)中有27 家未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距离高标准专业化、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还有着相当的差距。

2.2 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部分检测机构不具备资格认证。 全市12个检测机构中,1 个市级检测机构和8 个县级农检机构通过了资质认证 (CMA) 和机构考核认证(CATL)“双认证”,但只能检测农药残留34~51 种,与香港《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要求的120 种相差甚远。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产品永州配送中心暂未通过检验检测资质认证,不具备农产品检测能力,产品检测主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取样代表性和检测时效性难以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隐患。 二是仪器设备缺乏、老化。全市现有检测仪器设备437 台(套),其中使用369 台(套),使用率为84.43%,仪器更新换代不及时。三是检测经费不足。机构改革后,全市每年的检测任务至少在4 000 批次, 同比增长73.9%, 但专项预算经费为240 万元, 同比下降44.1%,检测经费严重不足。四是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 全市11 个县市区食检机构(含食检、农检、畜检和粮检)核定事业编制241 名,在岗171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1 人,占比64.91%,无法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整体技术优势。

2.3 品牌激励支撑不足

虽然永州打造了全省首个全品类市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永州之野”,但品牌运营管理缺乏专项资金和专业运营管理人才,基本没有实际性的财政投入,推广使用力度不大;同时,广告宣传不深入,品牌使用无标准、无奖励,大部分县市区未出台品牌激励政策。目前,全市农产品仍存在有产品无精品、有品牌无名牌、品牌小效应小等问题,品牌竞争力弱,永州蔬菜品牌的公信力、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也不强,品牌价值尚未显现。

2.4 蔬菜产销结构不优

全市蔬菜加工业呈现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的局面,蔬菜加工转化率只有10%左右,且全是产后处理初加工。 销售的蔬菜产品大部分未达到净菜的标准, 预制菜更是凤毛麟角, 基本上80%走档口,20%走超市,附加值低,相对来说,菜农的收入是处在最底层的。

2.5 平台功能发挥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永州配送分中心目前主要以道县、江永、江华等县季节性产品为主,品种单一,具有时限性。 由于区位交通优势不明显,经营管理比较滞后, 加上海关业务没有常态化运行,检疫、分拣、仓储、冷链、贸易、信息等配套服务还不完善等原因,尚未形成检验检疫、价格形成、信息交流、 内外贸一体化的果蔬供应销售出口的市场体系, 其他县区和周边市州大宗优质农产品基本没有向配送中心集聚。据了解,2022 年永州配送分中心通关蔬菜8.1 万t,仅占全市出口蔬菜总量的14.8%。

3 加快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优蔬菜基地,提高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

一是巩固产能。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采取稻—稻—菜、稻—菜—菜、菜—稻—菜模式发展蔬菜生产,同时通过向外扩基地、丘陵山岗种植等方式挖掘潜力;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 水肥一体化等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提升蔬菜产量;突出食用菌产业利用荒坡山地进行设施化种植和工厂化生产,实现周年生产,提高蔬菜产品持续、稳定生产的能力。 二是扩展模式。 推行“永州之野”品牌管理新模式试点,将市外生产供应基地基本固化,采用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供应品质和规模;规划建设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和设施大棚,鼓励水稻、烤烟等集中育秧设施闲时改造利用进行蔬菜育苗和种植。 引进推广高附加值品种,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消费需求,每年引进一批省内外优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提高生产基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三是创建样板。 利用湘南供粤港澳蔬菜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一批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对标“湘江源”蔬菜基地认定标准,每年定期认定一批“湘江源”蔬菜基地。 优先支持现有省级蔬菜综合产业园、省级蔬菜特色产业园、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聚集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国家蔬菜标准园,率先建成“湘江源”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对符合“湘江源”品牌蔬菜要求,且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蔬菜生产基地,经认定后纳入“湘江源”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

3.2 健全质量监测体系,保证蔬菜绝对安全

一是健全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永州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团体标准,编制、推行香芋、菜心、甘蓝、茄子、苦瓜、黄瓜、番茄、辣椒、南瓜等10 个主打蔬菜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实行标准化生产。 积极支持供应示范基地申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认证,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质量标准。二是提升检测能力。加强全市蔬菜检测能力建设, 继续推进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的CNAS认证工作,力争冷水滩区等农检机构2024 年底通过“双认证”,实现检测资质各县市区全覆盖。 争取创建国家、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国家食用菌研究中心,提升永州检测能力的话语权。三是加强溯源管理。全面推行“身份证”管理和合格证制度,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认定基地和加工企业全部入驻国家追溯平台,实行质量安全网上管控、扫码追溯。 建立完善的生产基地全程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实行生产销售全过程档案登记管理,形成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责任可明晰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3.3 加强品牌塑造,提升永州蔬菜价值

一是加强品牌打造。全面构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体系,同步推进“江永香姜”“江永香芋”“祁阳槟榔芋”“双牌虎爪姜”“新田陶岭三味辣椒”等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打造推出一批具有较强知名度的企业品牌、 特色产品品牌。加快制定公用品牌使用标准、管理规范,建立品牌目录,规范“永州之野”品牌授权管理。 二是加强品牌运营。 积极打造运营“永州之野”抖音官方直播间,发挥永州市蔬菜产业协会作用,引进专业团队,加强“永州之野”品牌运营,结合企业官方直播间示范点建设,在抖音平台开展“永州之野”线上宣传活动; 在3 个重点出口骨干企业的市外蔬菜供应基地,推广永州蔬菜标准化技术规程并实行海关知识产权备案;吸引更多的符合“永州之野”蔬菜质量标准的基地使用“永州之野”品牌,提升产品价值。 三是加强品牌宣传。 在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区域、高铁列车和湖南卫视投放永州蔬菜宣传广告,组织参加各类线下展销会;支持蔬菜出品企业在港澳、海外重点市场(中东、马来西亚)建设监管中转仓,扩大永州蔬菜品牌影响力。

3.4 培育市场主体,提高蔬菜产业化程度

积极对接营销配送、净菜加工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央企业和集团联盟在永州注册公司,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加工龙头和流通市场。 蔬菜生产和出口重点县每年新增1 个以上出口过亿的蔬菜出口企业或培育扶持1 个以上出口超5 亿的出口企业;非重点县每年新增1 个以上出口超5 000 万元的蔬菜出口企业。 对引进带动能力强、建设标准高、实力雄厚的市外企业,在土地流转、用地用电、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支持蔬菜龙头企业整合物流资源,把物流从主营业务中剥离出来,成立专业的蔬菜物流公司,以车辆或资金入股,利润按股份算,共同分担运营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低价对内保障运输,对外承接业务。 鼓励本地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开发预制菜、酱菜、腌菜、冷冻和脱水蔬菜、罐头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3.5 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蔬菜产业扶持力度

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加大对永州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不撒“胡椒面”,以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为重点,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小”水利、水肥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农业、冷链物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国家级农业强镇、省级农业强镇等项目,分年度、分批次规划建设一批上规模、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基地,全面提升蔬菜生产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 采取省市共建模式,通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带动蔬菜产品加工,带动预制菜发展。

猜你喜欢

永州粤港澳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我的基地我的连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永州植烟土壤有效钙、镁、硫分布状况与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