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坝上蔬菜业发展看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关系

2024-02-21赵金龙胡建许月明岳坤

农业与技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试验站白菜蔬菜

赵金龙胡建许月明岳坤

(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统战部,河北 保定 071000)

技术人员往往只关注技术创新问题,但从实践层面看,单纯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往往不能发挥明显的作用,一些作出巨大贡献的农业专家似乎并不是在搞单纯的技术创新,其直接参与了某一农业产业的经营活动。如,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老师与临城县林果产业,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老师的科技小院[1]与曲周粮食产业,兰州大学的杨肃昌老师与蔬果产业,河北农业大学的张立峰、杨福存老师与坝上蔬菜产业等。在市场经济下,技术只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所以单纯的技术创新并不能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此外,技术改变也会引发整个产业链的变化,如生产资料的种类、生产作业方式、产品销售渠道等的变化[2],技术创新只有融入产业运营中才能开花结果。但如果没有外界帮助,小弱散的农业经营主体难以应对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整体转变[3],所以在农业技术创新中,要给予农民全产业链的支持。河北省坝上蔬菜产业几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一个完整发展过程,探寻其发展历程,有助于明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交互作用。

1 坝上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与张北试验站的主要创建者和周边农户访谈,并研读相关文献,梳理出坝上蔬菜产业发展历程的概要。

1.1 发展坝上蔬菜产业的提出

自清朝末期以来,河北坝上地区粮草短缺、经济贫困、生态恶化。1980年,坝上先后试种黄瓜、西红柿、青椒成功,农民开始种植蔬菜,除自产自食外剩余蔬菜投放市场[4]。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来此视察,号召打井灌溉,增加粮食生产。于是,坝上地区通过打井产生1.87万hm2水浇地,并用来种植小麦,粮食产量得以增加。但种小麦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成本(电费、人工费、化肥费等)基本持平,农民因此不愿意继续耕种。此外,种小麦需要的化肥、种子等多靠贷款购买,而生产的小麦多被农民作为自家口粮消耗,并未变为现金收入,致使农民未能归还银行贷款。第2年小麦播种时,由于上一年的借款还未归还,银行拒绝再贷款给农民,使得农民无法继续播种小麦,所以机井停用。

为了解决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吃饭问题和发展问题,1986年国家设立了张北试验站,开始进行高寒半干旱地区农牧业持续发展研究。虽然当时坝上地区的粮食还难以实现自给,但试验站认为,从全国整体情况看,吃饭问题已经解决,粮食的商品属性增强,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不具有粮食生产优势的坝上追求粮食自给自足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发挥比较优势,增加货币收入,用钱买粮就成为坝上农民的合理选择。高寒的气候特点使坝上适合生产反季节蔬菜,所以试验站提出将水浇地的种植结构由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变为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

1.2 坝上蔬菜产业的诞生

过去坝上的村民也种菜,但非常零散,未形成产业。张北试验站从保定引入日本的“春夏王”和韩国的“春大将”2个白菜品种,经试种后获得成功。1994年课题几位主持人到各县调研,将引进的白菜品种传给各县。1995年各县也试种成功。

坝上小二台镇的蔬菜起步于徐家村(自然村)。该村村边有一眼大口井,井边的坡梁地(跑水地)原来种植胡麻、土豆和莜麦。1996年站里劝说其利用该地块种植大白菜,但村民担心不能包心,也怕卖不掉。站里耐心做村民工作,并保证白菜能够包心,销路也敢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徐家村试种了2.5hm2大白菜。

村民习惯了粗放种地,不会精细整地耕作。站里从保定购买2把九齿铁耙带到小二台村,并在铁匠铺改造为更窄的七齿铁耙,试用后效果非常好。于是又在铁匠铺订购5把铁耙,交给村民串换使用。同时,还给农民分发白菜种子、化肥,指导农民耕作。当年风调雨顺,白菜长势不错。

白菜成熟时节,村民又开始为销售发愁。于是,站里以0.40元·kg-1的价格收购了村民的部分大白菜。1996年9月,带着收购的大白菜和站里种植的白萝卜、芹菜、土豆等十几种,共5000kg蔬菜到北京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销售。由于路况不好,车行驶很慢,到北京大钟寺市场时,早已过了蔬菜批发高峰期。遇到2个广东客商想以0.70元·kg-1的价格购买,但要求送到指定地点。经过权衡,最后将白菜运至沙岭以0.74元·kg-1的价格销售。共卖900元,而这次卖菜仅运费一项就1800元,前后共赔4600元钱。

在北京遇见的2个广东菜商后来找到站里,协商购买大白菜。农民提出0.60元·kg-1,客商还价0.20元·kg-1。经试验站老师调和,最终确定为0.40元·kg-1。除这2个客商以外,当地客商也收购了1000kg以上的白菜。2.5hm2白菜顺利卖出,农民纯收益12000~15000元·hm-2(种植莜麦纯收益仅为1200~1500元·hm-2)。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种植蔬菜更具有优势,“一亩园相当于10亩田”。第2年,徐家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7.33hm2。

1.3 坝上蔬菜产业的扩散

1991年,张家口地区成立了科研成果转化组织网,地区农科委是第1层、县主抓农业副县长是2层、各县农业局是第3层,共3层组织。科研成果转化组织开办各种培训班。在培训时,教师教农民用报纸糊育苗用的纸筒,教会农民装土装肥并点籽、育苗和栽植,这样可以让白菜的生产期提前。培训时,宣化县外贸公司提出让村民种植7月末能够收获的大白菜,公司负责收购。而按传统经验,7月末是生产不出大白菜的。村民按站里教授的方法如期生产出了大白菜。当时白菜售价1.00元·kg-1,农民收入94500元·hm-2。这一收益水平在当地引起轰动,蔬菜播种面积迅速扩大。按2017年的情况计算,坝上农民1/3收入来自于蔬菜、马铃薯、甜菜种植[1],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坝上蔬菜配套产业的发展

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一个农资店从种植甜菜多的地方引进育甜菜苗用的纸筒,卖给当地村民用以育白菜苗。后来农资店又引进能拉伸(运输时节省空间)的育苗盘。过去育苗时用人工点籽,费时费力,还不能保证一个袋一粒种,现在引入播种器播种,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此外,还有种植户引入了膜下滴灌设备。滴灌设备也逐渐实现国产化,使得节水灌溉设施费用迅速降低,由1.5万元·hm-2左右降到0.15万元·hm-2左右。目前,张北县已经有了专门负责提供滴灌设备、服务和安装的企业。为了降低新鲜蔬菜的长途运输成本,试验站又发明了用冰保鲜的方法,打造了不用冷藏车的冷链运输——冬天利用地下水生产冰,夏天把冰粉碎,放在装着蔬菜的泡沫箱里,使蔬菜保鲜,当地将这样保鲜的蔬菜叫做“冰鲜蔬菜”。冰鲜蔬菜的发明,也为坝上农民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冬闲时生产冰块(碎冰售价200元·m-3)。试验站也不断探索降成增效的蔬菜种植方式,如推介洋葱“南苗北植”生产方式,较当地育苗移栽成本降低1825.5元·hm-2,经济效益提高16.7%~38.3%[5]。

1.5 坝上蔬菜种植结构的调整

为了保证农民种菜能获得收益,试验站还进行蔬菜市场行情分析和预测。试验站探索出根据“四大相关”(影响坝上蔬菜价格的4个关键因素,如坝上蔬菜种植面积、种子销售量等)来进行市场预测和种植结构调整的经验。根据对“四大相关”的分析结果,站里每年都会上交一份《坝上蔬菜行情分析预测与对策》给张家口市政府,政府再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各县,对各地蔬菜品种结构的选择进行指导。

张家口坝上地区有近85%的地貌是草原,具有年降水量较少、无入境河流等特点,降水量不足蒸发量的1/3[6]。2000年以后,坝上农业开发力度(主要是蔬菜种植力度)不断加强,机井数目比1990年增加了1倍,水浇地面积增长了2.4倍;2000—2016年水浇地面积又增长了十几倍。水的抽取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又因没有补给源,水位极难恢复[7]。为了应对水紧缺问题,坝上引入了膜下滴灌节水种植方式。2019年,河北省又通过补贴方式(补贴2250元·hm-2),鼓励坝上各地将水浇地变为旱地。但由于水浇地的租金在6000~9000元·hm-2,比旱地租金高很多,所以,这一补贴政策难以见效。从实际情况看,蔬菜种植面积还在增加。若水浇地面积被压缩,则蔬菜种植规模就会缩减,蔬菜种植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经济效益低的耗水作物会减少,精细特菜会增加。

1.6 坝上蔬菜经营主体的演变

过去种菜基本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现在一家一户的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由于打工收入稳定,年工资水平也比小规模种菜的收入高,所以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但种植0.2~0.33hm2、0.47~0.53hm2大路菜的农户还比较多,这些菜农技术上已经成熟,对市场也比较了解,赔钱的概率较小。

当地逐渐发展起一些种菜大户(实际已经变成企业),其主要种土豆、甜菜、娃娃菜等大路菜。其大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摸索企业管理经验,发展势头良好。如,有企业发展马铃薯生产加工一条龙产业,有研发人员等780名职工,经营着1.7hm2微型薯(脱毒种薯)。

有些经营房地产以及矿业的企业家,发现大户包地种菜获利较多,也投资农业,搞规模化经营。其雇用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指导,雇用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但所雇用的技术人员水平不高,雇用的管理人员也做不好市场预测,其绝大多数都赔钱。

现在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有许多种菜大户来河北坝上包地种菜。其基本上都有固定的销路,种菜技术水平也很高,同时还培育了适合作物耕种和收割的专职工人(新型专职农民工人)队伍。

2 从坝上蔬菜产业发展看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径

2.1 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让农民盈利

坝上推广蔬菜产业的成功,最关键的是解决了农民的意识问题,让农民敢于试种;解决了种菜的关键技术问题(种子、铁耙、育苗、滴灌等关键技术),让农民能生产出合格的蔬菜;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让蔬菜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售卖,让农民能够获利。一旦通过发展这个产业获得收益,农民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可见,要想推动某产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最好能够提供配套物资、技术、销路,并承担初创时期的风险,让农民能够获利。张北试验站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内工作人员与农民同甘共苦,共同承担风险。这样,试验站才能和农民心连心,站内的人才能真切了解农民的所需,才能明确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且愿意在其指导下不断闯关。这不是一个临时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能够做到的,正因如此,许多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最后走向了“田野实践”。

获得收益后,农民就有了种植动力和能力,就会主动探索技术和销路,并承担相关风险。从坝上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看,现在只是偶尔会有人找站里老师进行技术咨询,说明坝上大路菜的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且普及,只有特菜的特种特销需要一些指导。农民也不会再找站里人员请求帮助解决蔬菜销路问题。

2.2 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支撑

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形成产品群、专家群、老板群、技术工人群等,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坝上地区围绕蔬菜形成了官研农商工结合的、具有共生性[8]的创新综合体。政府做好基础设施服务(道路电路水路等),宣传推广当地蔬菜产业,组织技术培训;研究机构围绕当地蔬菜生产实践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引进技术、熟化技术、组装技术;农业经营主体种植普通蔬菜、提供劳动力、探索规模经营模式;商人提出新品种采购需求、提供市场信息、供应农药农膜育苗盘等生产物资;工业生产者提供农产品加工、农具改造、滴灌设施及安装等配套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工业及其他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更加受外地同行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影响,更重视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9]。坝上蔬菜产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营销手段、经营规模、装备设施、社会服务、政府调控手段等,都在不断提升。

2.3 产业各环节的创新主体不断变化

坝上蔬菜产业主要的创新路径: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生产资料/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不同阶段的主要创新主体不同。见表1。

表1 坝上蔬菜产业不同创新阶段参与创新的主体构成

各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不断变化,主导者不断更替,创新模式难以被界定为政府主导或者市场主导[10]。

试验站在蔬菜产业创新过程中,由主导(试验站对生产什么、生产资料来源、怎么生产、怎么销售等进行全产业链打造)到辅导(农民主动种菜,试验站只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关键问题),再到平台中心(试验站成为技术信息交流中心、推广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具体技术的创新、市场的开拓让位给其他经营主体),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由一线退居到二线,只是起着宏观指导、协调平衡和解决关键技术的作用。

普通农民由被动参与的主体变为主动参与的主体,但随着工商资本、外地大户的进入,许多农民都变成蔬菜产业的附属 (出租土地、给人打工,甚至退出蔬菜产业,少量农户成为小型蔬菜种植专业户)。

大户或企业的自主创新、自我开拓能力增强,逐渐成为新的产品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如,崇礼县万家乐蔬菜公司、张北野菜夫人家庭农场等都成为坝上蔬菜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大户或企业之间虽然有相互竞争,但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方面也有合作[11],其共同推动坝上蔬菜产业的发展。

农资经销商、涉农生产资料加工点等也纷纷参与到坝上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其根据坝上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经销的商品,从而在满足坝上蔬菜生产经营需要的同时,获得盈利机会。

3 结论

农业技术的创新需要与农民的生产实践结合。由于小农户缺乏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所以单纯的技术推广服务无法满足小农户的需要。技术研发和推广部门要将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链整体创新结合起来,帮助农户完成产业转型。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据了主导地位,农业实现了规模经营后,技术研发推广主体虽然可能会回归本位,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但仍然需要与产业链的其他环节配合,与其他主体合作创新,这样才能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试验站白菜蔬菜
一棵白菜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奇怪的蔬菜
蔬菜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庆安灌溉试验站
庆安灌溉试验站
画说“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