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叙事的水稻研学基地设计策略研究

2024-02-21何丽波赵浩楠

农业与技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研学基地水稻

何丽波 赵浩楠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研究背景

1.1 水稻研学旅行发展受到基地空间不合理制约

水稻研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生态保护价值等研学价值可挖掘。水稻研学基地作为承载水稻品种认知、水稻栽培、稻作文化研习等活动的开展,感受、学习及实践关于水稻的各个文化知识场所,通过实地调研与网络信息收集发现,在当前研学空间设计中涌现出诸多问题,如在主打农耕活动的某研学基地中,在“文化广场”集合后就直接被带至“稻虾蟹田”中开展插秧实践,在活动开展前未在专门区域开展理论实践,实践场地中也只是具有单一功能要素的稻虾蟹复合水稻田,未有供中小学生及家长休息、听讲、交流等符合研学教育要求的空间区域。总体来说,现存水稻研学基地分区与流线设计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与水稻研学主题相背离;空间秩序混乱,难以满足中小学生从体验到验证的体验学习过程;空间缺乏归属感与研习性,导致重“游”不重“学”现象产生。水稻研学基地缺少合理空间规划设计导致研学功能缺失,未能承载水稻专业研学课程开展,违背了研学旅行“立德树人”的要求,制约了水稻研学行业发展。

1.2 当前研学基地空间未匹配教育型研学空间专业要求

儿童对自然要素的递增体验层次为感知体验、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要在研学空间设置中采取从感知到体验的递增空间层次以构建专业研学空间[1]。杨崇君认为,研学基地硬件设施应具有基础设施、教育设施、游览设施、配套设施以及应急设施,具备教育、生活、休闲3大功能,以满足研学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2]。吕聪明认为,基地中需要设有专门的研学场所或教室供室内研学活动开展[3]。冉源懋认为,应从空间范围、学习方式等方面拓宽研学旅行空间[4]。苗雨洁认为,户外教育空间类型应包括情景模拟式空间、互动交流式空间、体验感受式空间设计以及启发探究式空间以满足教育需求[5]。

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可知,合格的研学基地空间应通过多层次室内室外空间系统提升中小学生的空间感知与语言描述等能力,辅助完成中小学生社会化,具备完善的导览系统、科学的研学游览路线与场所分区以保障研学活动连贯性与集散通畅度,借助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反映在基地建设中最终满足研学实践与教育目的。但事实表明,我国研学旅行在现阶段主要以“景点参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研学实践的发展载体,现有研学基地未能匹配上述空间要求,导致未能满足学生系统研学需求。所以,如何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水稻研学基地景观规划与设计,建设具有科学合理功能流线分区,体现实践教育性的水稻研学基地,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景观叙事理论对于空间的价值

2.1 构建空间序列

景观叙事作为叙事学向外延伸发展的分支,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场景演绎的形式,将不同的景观元素通过组合交叉等形式向体验者讲述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等,景观叙事在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主题概念的甄选,空间结构的编排,活动功能设置,以及景观内涵意义的塑造等方面,使得景观作品更具意味,更加生动,更有魅力[6]。主题构建之后,就需要通过对场地的路径编织与对空间格局的把控,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序列性空间构型,建立起关联人、行为、视觉景观与空间质量的线性连续系统,实现对场域景观有效的时序阅读,达到合理的形式组织、编排空间与情感的作用[8]。空间叙事编排手法和结构方式的运用可加强景观空间秩序和关联性,呈现多层次空间,增强景观作品的内涵表达与体验认同感[9]。要注意将叙事逻辑考虑在编排手法与结构方式的编排中,也就是在整体场域下对空间进行有序编排和组织,可构建出特定氛围的叙事空间[10]。

2.2 促进情感体验

景观叙事可将场地记忆中、仪式性事件等叙事题材纳入其中,以此来提升体验者对场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如,南昌八一广场通过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构成了一条隐性线索,在故事的递进过程中,将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与景观融汇为一体,达到激发红色情感,引发反思,烘托红色革命故事的作用;昭君遗址性博物馆中,通过包括“昭君出塞”等3个主题陈列场景以调动游客的情感和情绪,引发游客的共情和共鸣,建立游客与博物馆主题联系,促使游客情感升华,增进游客的价值认同、民族认同与情感认同[7]。在同一场域下,不同的空间通过结构编排有序的连结,空间与空间形成关联,产生不同的节奏与形态变化。叙事空间可激发游览者的内心感受,使游览者有着深刻的五感参与体验[11]。

景观叙事对于空间建造的价值在于确定一个或若干个主题后,运用逻辑编排空间叙事结构,形成多层次连贯的景观空间,唤醒人们对于场地的内涵与主题的深入体验,为人与场地的感知思考提供作用机制。在水稻研学基地建设中运用景观叙事意义在于以稻文化为基础,通过主题空间编排与组合通过对水稻研学基地进行科学的景观空间规划与组织,串联涵盖水稻知识点的空间序列,利用科学的水稻研学游览路线与场所分区可刺激中小学生的感知体验,强化其场所感与依恋感,从而激活中小学生主动思考,最终呈现一个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学习环境。最终达到中小学生研学的“立德树人”的研学目标。

3 基于景观叙事的水稻研学基地设计策略

3.1 水稻研学基地叙事主题建构

在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水稻研学基地规划设计中,有2个方面的主题需要确定,站在景观建设角度叙事主题的确定,以确保景观叙事的意义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展开,以统领整个水稻研学基地的项目编排和氛围营造;在具有异质性的空间下,水稻研学课程主题确定要契合研学基地的内涵。前者侧重于景观叙事的主题营造与中小学生的基础环境感知,后者侧重于怎样通过景观建造契合水稻研学主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研学活动开展,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开发潜力,二者没有主次之分,都需通过对与水稻有关的文化、现象与信息进行提炼与转换,更好地服务于研学基地的景观建设。稻作文化影响下的包括神话、农谚、民俗等表征现象,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属性的稻作文化主题交织在一起,互相叠加形成了多重意义的层积现象[12]。在这些表征与内涵下,蕴含着“精耕细作,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合人间”等精神实质,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13],而这正是现今中小学生研学情感上期望达到的目标。

从稻作文化出发,在此基础上总结水稻有关的时代现象与精神结合,角度构思如表1所示。

在时间、地域、少数民族3个角度下的水稻研学主题或多或少都包含物质表征、稻风民俗、观念性文化以及外延4个方面,如表2所示,在实际水稻研学基地建设中,综合分析不同场地景观特质,从场地地理自然条件到地域文化内涵,分析提炼并整合水稻叙事元素,确定景观叙事的传达方向,从而确定空间的主题,设立故事情节。

表2 稻作文化梳理

3.2 水稻研学基地叙事要素选取

3.2.1 植物、作物要素

不同品种的水稻作物对于水稻研学基地的活动开展扮演了重要教具的角色,也兼具绚丽的美学功能,如在水稻研学基地中通过巨大的稻田画对基地使用者造成绚丽的视觉感知。构成水稻研学基地中的教具与景观,在水稻延续基地中除了景观中一般讲到的“乔灌草”植物体系外,应将水稻作物这一要素纳入基于景观叙事的空间营造中。植物、作物自身具有的形体特征可促成水稻研学基地的空间围合、路径轴线的强调以及情感体验。同时也应注意避免使用有害植被,选用季相变化植被。

3.2.2 地形

起伏的地形地貌可营造层次丰富的研学场地活动空间,打造不同特点的空间体验,增加中小学生的场地活力[14]。研究表明,高低、远近、软硬、暗亮不同的物体更能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并强化其学习乐趣。草坪坡地等微地形相对较为安全方便,可利用坡地营造研学集合以及休憩空间,也可用于水稻知识讲授、展示等社会交流与听讲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凸地形具有高地势,能提供焦点优势,常常在景观叙事场地的线性结构中充当路线的起点、终点或节点焦点。凹地形空间呈聚集性,具有较强的空间独立性。凸凹地形可通过搭配水稻实体要素,在基地的叙事主线或支线中开辟空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团体性水稻认知、水稻主题讲授等研学主题活动,推动水稻故事展开及情节设置,增强中小学生感知体验。所以,在水稻研学基地空间设计中要尽可能营造凹凸微地形与雕塑植物等要素结合可强化故事情节和渲染景观氛围,满足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其他地形如崖壁处可搭配如攀岩活动、地质教育等活动,与水稻研学搭配组成丰富的研学活动开展形式,为参与者提供感官刺激。但必须做好安全措施,杜绝安全隐患。

3.2.3 雕塑

在景观叙事的体系下,主题性雕塑在此其中起到强调叙事轴线的作用,在美化景观空间的同时利用雕塑的聚焦视线的功能,达到激发中小学生创造开发性活动的目的[15]。纪念性雕塑用于突出水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功能,可建立在水稻研学基地入口或分区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或路线结尾,起到烘托情感的目的。功能性雕塑可与水稻研学基地中的一些构筑物等相融合,设计成为更实用的物品,同时更好地定义场地的功能性和空间布局。如,研学基地内休憩设施、垃圾桶等就可运用稻穗元素进行设计,满足功能也可强调基地特色。

3.2.4 互动装置与建筑

水稻研学基地中的互动装置主要满足于中小学生的关于水稻知识兴趣交互体验,为中小学生的创造开发型活动提供媒介,通过交互装置的特性可引发中小学生身体行为的触媒,诱发多样化的活动。在互动体验设计上应强调感官与情感体验,强调中小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水稻研学基地中,除一般基地的需要通过建筑的接待能力之外,建筑设施也可根据水稻研学基地主题与建设规模,考虑通过建筑室内设置主题展览完成景观叙事理论对水稻研学主题的延伸。

3.3 水稻研学基地叙事结构编排

主题及叙事要素确定后就要围绕二者进行合理的结构编排和空间布局。根据文学叙事的结构理论,其编排方式主要分为顺叙、插叙、倒叙、并叙4种[16],而转化到水稻研学基地的规划设计当中,就是在基地中通过合理的研学动线规划及研学功能分区划分以及选取合适的景观要素,使得水稻研学基地景观空间根据结构编排变得更加有节奏感和主次关系,同时也可在整个基地的空间组织序列中,设置主此景观叙事路线。主线可通过线性叙事框架,采用顺序方式,简洁明了侧重于水稻知识的表层了解,支线或次游览路线可通过插叙、倒叙、并叙等方式,重点表现侧重于水稻研学情感的深层教育,激活中小学生的情感促发创造开发型活动。对于不同的场地条件及水稻的研学主题打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用不同的编排顺序组合完成主题的营造。

3.3.1 顺叙——水稻研学基地的主线叙事

顺叙是最常规、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是按照叙事的主线路对故事展开,使水稻研学的空间表达有序合理、脉络分明,同时也是最便于中小学生理解的形式。如,按照时间的顺序在研学基地的路线打造中表现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特征,在不同的场景中分别赋予不同的研学体验项目。又或是叙事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在其中加入交融袁隆平的生平完成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研学体验。

3.3.2 插叙——丰富水稻研学内容

插叙是在主要的研学基地空间中戏剧性的插入其他的叙事场景或是景观元素,对水稻主题叙事进行衬托补充,起到丰富叙事内容的作用,还可营造偶然性场景使主体叙事部分与插入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引发中小学生更多的活动,使得研学空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打造丰富的空间氛围层次。如,在讲述杂交水稻的研发历程时,从袁隆平开始下定决心研发杂交水稻这一线性发展脉络中插入袁隆平童年时代的漂泊人生与战争流离失所这件事情亦或袁隆平差点被选入国家游泳队这一事件丰富袁隆平形象的同时,可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3.3.3 倒叙——突出水稻研学主题

倒叙是将故事的结局提前到空间的开始进行的叙述,可以突出水稻文化主题思想。如,在讲述袁隆平和其杂交水稻专题叙述时,可讲述袁隆平去世时全国人民都在缅怀他这一现象入手,展开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故事。

3.3.4 并叙——加强水稻叙事层次

并叙是指将本不在同一时间、空间的叙事内容人为的设计在同一空间进行同时的表达。如,在讲述壮族的稻种、生产工具、生产习俗、饮食习惯等“那文化”时,可讲述客家的稻作文化并与壮族“那文化”做对比,二者采取平行的叙述框架和结构,同时在服务于稻作文化这一主题,可使中小学生加强对稻作文化的了解。

3.4 水稻研学基地叙事表达手法

在水稻研学场景空间的建构中对水稻研学主题或事件或知识点的描述讲解采取适当的修辞手法可起到使人印象深刻、引发中小学生的共鸣,促进中小学生的社会交流,起到意义升华、营造主题氛围的目的,主要有隐喻、象征、对比、引用、留白5大手法[17]。

如,运用一个狭窄漫长的通道隐喻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研发过程中的艰辛路途,在通道的墙面上叙述袁隆平研发水稻的过程,其中对于沉痛的“毁苗事件”运用场景在现的方式,运用大笔叙述篇幅,突出的空间色彩及音效,更加凸显科研的不易,使用者从通道走出来后来到豁然开朗的4块呈阶梯状的水稻田,隐喻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先后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实现产量达到700kg·667m-2、800kg·667m-2、900kg·667m-2的3期目标,最后一片在竖向上占据最高位的水稻田反而运用留白的方式给予研学参与者缅怀、想象的一片充满希望的空间。

4 结语

本文从时间、地域、民族3个角度构建了景观叙事下的水稻研学基地建设及课程主题,基于景观叙事对空间营造的意义,从主题建构、要素选取、结构编排及表达手法4个方面总结了基于景观叙事的水稻研学基地设计策略。为稻作文化在研学行业现象之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与借鉴,但同时还有一定的研究不足,景观叙事下的水稻研学基地建设最终服务于水稻研学这一多元社会现象,还需统筹学校、研学主办方等研学参与力量,更好地为水稻研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研学参与主体为中小学生,对其开展心理生理特征模式研究及结合教育学理论才可对水稻研学基地建设及课程体系建立起到专业指导作用,本文对上述专属中小学生的理论研究仍存在不足及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也是后续研究中需要完善的部分。

猜你喜欢

研学基地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我的基地我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