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育德育美教学理念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路径探究

2024-02-20丰竞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育德通识教育教学理念

摘要:目的:文章综合分析育德育美教学理念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融合的价值,以及音乐通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路径。方法:首先,优化课程设置,建立音乐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和音乐通识教研室,開展全面的研究和管理,确保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充分的落实;其次,构建师资队伍,建立优秀的音乐通识课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能力,注重以德育人、以美育人;最后,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形式,加强育德育美教学理念在校园中的传播和实践。结果:融入育德育美教学理念的音乐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想道德也能得到提升,通过欣赏、演奏、创作等活动,他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发现和领悟艺术的独特内涵,从而培养审美素养。结论:音乐通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美育方式,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充分运用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推动音乐通识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育德;育美;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J601;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3

音乐通识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美育方式,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道德是艺术的灵魂,是它存在的意义,尤其是在音乐领域。一般而言,在音乐领域的教育并非只是培养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更重要的是以人的内心世界为基础,培养其综合素质。”在儒家思想中,音乐“以声改俗”,“声”能使人相互尊重、亲近、和谐。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利于大众的身心健康,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出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须将育德育美教学理念与音乐通识课程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帮助。

1 育德育美教学理念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内涵

音乐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通识教育的三个核心要素,是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音乐通识教育与传统的大学专业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性教育,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音乐背景等,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1]。

在高校课堂上,通常会将通识教育与日常课堂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并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优秀人才。

音乐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工作和其他领域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与实践能力。

1.2 育德育美教学理念与音乐通识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高校育德育美的育人目标与音乐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器乐演奏或声乐演唱,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育德育美的音乐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思想道德,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2]。

育德育美是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也是高校学生的基本素养。这种教学理念旨在挖掘艺术课程中的审美和道德元素,让学生发现和领悟艺术的独特内涵。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音乐通识课程的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2 育德育美教学理念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融合的途径

2.1 建立音乐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创造育德育美培养条件

为了提高音乐通识课程的教育质量,应建立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工作。此外,还应建立一个专门的音乐通识教研室,并配备足够的专职教师,尽量减少兼职教师的数量,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推进音乐通识教育课程,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音乐通识教研室的优势,开展全面的研究和管理,确保学科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充分的落实。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增加财政投入,确保课程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提升教育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体系,并且让育德育美教学理念成为音乐通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音乐通识课程不仅是为了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它是一种独特的音乐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音乐通识课程包括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如声乐、戏曲、舞蹈、电影等,这些形式的音乐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融入道德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道德规范,提升品德素养。教师应选择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传统音乐或民族音乐,并通过对作品背景、内容、创作灵感的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爱国情怀[3]。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积极融入德育元素,通过演唱、演奏等多种实践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健全的人格。

2.2 建立音乐通识课程教师团队,发挥课堂教学的育德育美作用

加强音乐通识教育,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非常必要。一个出色的知识传授者,应该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负责任的精神以及持久的耐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的态度和道德标准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应将育德育美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深刻领会育德育美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坚持言传身教,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深入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道德教育意义。要定期对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这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扩宽视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3 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形式,加强育德育美教学理念在校园的传播和实践

组织各种不同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体验和感受音乐的魅力。然而,目前的音乐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选修课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缺乏課外实践活动。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应将现有的理论与日常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重视教育的实践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参与性,应在音乐通识课程中增加实践课程,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外音乐活动。此外,还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育德育美教学理念,如设立音乐艺术团体、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等。

3 育德育美教学理念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融合的价值

3.1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题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在课堂上更多地运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不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4]。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等,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行为。音乐的力量无可替代,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当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国歌嘹亮地响彻天际,学生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从而激励他们把握机遇,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国教育一直强调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个人品质为核心,从小学起就要开设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思想品德课程。在高等院校,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据科学研究,听音乐有助于刺激人的右脑,右脑的核心特征就是创造力。通过欣赏音乐,人们可以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通过欣赏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义,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音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平衡情绪,提升修养。利用音乐,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理论概念变成具体、形象、实际、可操作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审美情感更加深入,从而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塑造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5]。

3.2 丰富校园文化,打造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体系

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音乐对于大学校园文化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知识,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组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提升音乐通识课程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推动校园文化发展。通过举办文艺表演、庆祝节日、组织合唱团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面向所有学生,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个人品质,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音乐学习不能局限于教师的指导,也要通过实际演奏和聆听来实现。通过演奏或演唱,可以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情绪表达出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设音乐通识课程可以创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塑造个性,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作出更大贡献。综合而言,音乐通识课程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历史特征。我国历史悠久,以礼乐文化闻名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反映出时代的文化精髓,还展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高校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鼓励学生承担文化传承责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音乐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而音乐通识教育是一门面向所有学生的音乐课程,如中国传统音乐视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这门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民间乐器,学校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音乐通识选修课,包括传统戏曲、中国民间音乐发展史等。为了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通识教育必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因此,融入育德育美教学理念的音乐通识教育应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以综合性的视角启发学生的智慧。

4 结语

音乐和思维对人类的进步至关重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育德育美教学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对培养优秀的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在高等院校,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通识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都能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有利途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育德育美功能。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以德育人、以美育人,只有从理念和行动上同时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育德育美教学理念在音乐通识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瑞姣,李雪.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9(11):204-206.

[2] 曹惟.简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 李江宁.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探究[J].戏剧之家,2021(2):93-94.

[4] 董力纬.“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5] 麻华.新时代美育视野下普通高校大学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艺术教育,2019(4):40-41.

作者简介:丰竞(198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育德通识教育教学理念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