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反者道之动”思想在学生青春期叛逆教育中的实践和思考

2024-02-07唐中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育思考教育实践

唐中云

摘要:面对青春期叛逆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过度说教,不激化矛盾,尝试从反方向用力,引导孩子走上“正轨”;相信“事物最终要返回本来的状态”,在孩子出现叛逆时保持耐心和爱心,顺其自然,引领孩子回到自然平和的生命状态,从而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避免伤害孩子、伤害亲子(师生)关系的事情发生。这一思想也符合教育部的“双减”精神,即用减法来维护青少年向上生长的特性,避免“过度教育”对青少年造成的损伤。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教育实践;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3-0068-03

一、引言

青春期是指个体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会经历身体及心理的快速变化,要面对社会适应、学业发展及同伴交往等各种问题,要应对人生中的两次重大考试——中考和高考,加上学校和家庭的高期待,这一群体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重重压力下,很多中小学生出现了叛逆心理。一项调查显示,在国内,有近24%的青春期孩子存在较严重的叛逆心理[1]。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个体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1]。青春期学生叛逆的具体表现为: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采取对抗性的态度;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迷恋手机、游戏,甚至打架闹事等。

除此之外,部分青春期学生还深受抑郁症的困扰。《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为9500万,18岁以下的占到了30.28%[2]。抑郁症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影响因素之一便是老师和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

綜上,青春期阶段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因处理不当引发的悲剧事件屡见报端,教师和家长亟须转换教育思路,构建新的应对之策。

二、“反者道之动”理念概述

《老子》中有云:“反者道之动[3]。”首先,“反”,是“对立”的意思,“反者道之动”意为事物经常向对立面发展,对某一事物施加过多的关注,可能会让事物向与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例如,部分家长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过度关注孩子,导致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自伤、自杀,有的甚至做出了伤害父母和他人的行为。这是过度管控孩子的结果。因此,我们有时要反过来,从过度管控变为“不做什么”,即“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孩子反而会成长得比原来更好。这就是“反”的力量。

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时,部分家长会因为太心急而“过度说教”。过犹不及,这样的做法常导致孩子越来越逆反,亲子之间矛盾频发。因此,家长要做的是停止说教,变说为不说。教师在教育中也会出现这一问题,例如,对班里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过度关注,事事开绿灯,有时学生的情况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更严重了。对此,教师应减弱关注的程度,以平常心对待,使学生慢慢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正如身体上生病的人总关注自己的病情时并不容易好,当他忘了自己的病,像其他人那样学习和生活时,病反而好得快一些。

其次,“反”,是返回的意思,即事物经历一些波折后会回到最初的状态。《老子》中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3]”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刮很大的风,也不会一直不停;即使下很大的雨,也不会永远不停,海浪滔天后终归平静。苏东坡所说的“苦雨终风也解晴”也正是此意[4]。这提醒我们,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成长,共情他们,悦纳他们的“叛逆”,理性看待他们在这个时期出现的问题,和他们一起成长。

最后,“反”,是返回的意思,返回自然,返回到平和的状态。在叛逆期,如果亲子关系依然是和谐、牢固的话,孩子经历了一番心灵的探险之后,他还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他经历了一番心灵的挣扎后明白了父母的苦心,收起了他那刺猬般扎人的外形和扎心的言语方式,回归到自然放松的状态。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不必惧怕叛逆的到来,因为叛逆不是孩子的“离家出走”,而是孩子经历成长后的“远道而归”。

在当下“鸡娃”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的时候,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需要关注的时候,再一味强调“自强不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只能让全社会都处于对孩子过度关注的焦虑之中。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中和力量,是民众过度关注教育的“镇静剂”,尤其对青春期这一特定的容易产生叛逆的人群有着特殊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运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可以很好地缓解青春期叛逆引发的亲子、师生矛盾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青少年返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双减”政策在全社会教育焦虑的背景下顺势而生,某种程度上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思想的一种运用。

三、应用例析

(一)不与之为与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在孩子小时候着力培养其打篮球、打乒乓球、打排球等方面的爱好,孩子长大后却对体育一点兴趣也没有,仿佛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而要刻意避免的问题却“应有尽有”。例如,家长希望孩子做作业快一点,孩子反而特别拖延;希望孩子瘦一点,孩子却成了胖子。担心什么发生什么,培养什么缺少什么。

孩子并不向我们施加力量的方向发展,而经常向相反方面发展。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类型时,家长可以反着来施加力量,即“不与之为与”,意思是想要给他,先用不给他的方式呈现。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他每次打网球时都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从不让她摸网球,孩子看着干着急,终于有一天,孩子忍受不了了,说:“爸爸,您再不给我报个网球班、不让我打网球,我就要离家出走啦。”然后,这位父亲假装很勉强地给孩子报了班,并且提了一些要坚持下来的要求,如果违规就不能再打网球,孩子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些要求,越打越上瘾,而且一发不可收。我想这位家长就是很好地明白了“教育有一种反方向而动的力量”这一道理。

有个初中二年级的孩子不喜欢阅读,妈妈无论怎么鼓励、引导她读书都无济于事。这位妈妈后来是这么做的:她把一本《红楼梦》放到家中一个隐秘的地方,并“警告”孩子不要看那本“少儿不宜”的书,结果,没过多久孩子就把《红楼梦》读完了。

我班里有个男生想报名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积极性蛮高。鉴于他逆反心理比较强的特点——太过顺利可能最后会放弃,我和足球队老师说:“您先别答应他,先考验考验他再答应。”于是,足球队老师对他说:“你要是能天天来训练,坚持一个月不请假,我就批准你成为正式队员。”这个男生果然天天按时来,坚持了一个月,后来顺利加入了足球队,从高一一直踢到现在。如果当初立即让他加入,他可能就不会那么珍惜,不一定能坚持下来。

对待青春期叛逆的情况,当正向用力不起作用时,我们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反向用力帮助孩子回到“正道”上来。

(二)不言之教

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停地说教、反复地唠叨,孩子可能会感到腻烦,听不进任何道理。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不妄为,不乱发牢骚, “无为”、“少言”甚至“不言”。这样,孩子的情绪会得到安抚,矛盾得到缓解,教育的效果会更好。这就是从反面用力,从多用力变成少用力。此所谓“无为之益”“不言之教”。

我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口吐脏字经常和同学大打出手,老师们批评、提醒多次,效果不明显。一次,他又和别人打架,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旁边的屋子里,给了他一张纸和一支笔,请他安静地想一想自己的错误,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一节课后,我来到办公室,发现他在纸上画满了黑点。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这张纸有太多黑点了,已经没有白的地方了。老师,我是不是无药可治了?”我说:“刚刚你发现了自己这张纸上的黑点有些多,说明你善于内省。内省就是你最大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进步的开始。”

(三)静待返航

反者,返也,是指事物的发展最终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静待返航”。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我们要明白青春期的特殊性,当他们度过了这一特殊时期,如果家长和老师一直保持温柔且坚定的引导,他们迟早会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自我意识高涨,不断进行对自我的探寻,当他们发现自我真正的样子后,往往就不再那么叛逆,就会和家长平和地交流。但是,实现平和交流的前提是,在他们叛逆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依旧是和谐的与亲密的。而通常的情况是,在孩子表现出青春期叛逆时,亲子关系往往已经千疮百孔了。

我校一名学生进入高三后各种“作”,不愿意去学校上课,还和妈妈吵架,甚至离家出走。这位妈妈极度崩溃。在接触了老子的这一理论后,妈妈的焦虑情绪缓解了,对孩子的过激表现表示出理解和包容,同时,她也没有放任孩子,虽答应了孩子不上学的要求,仍继续耐心地引导她去上学。期间,孩子有一些徘徊、有一些停滞,妈妈也没有像原先那样发脾气,而是选择耐心等待。在妈妈的等待和坚持下,孩子慢慢收了心,回到了正常轨道,最终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

所以,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需要悉心引导、耐心等待,坚信孩子在偏离航道之后还可以顺利返航,而且返航之后会走得更笃定。

(四)应和自然

“反者道之动”的原动力是返回到“自然”那里。此处的“自然”,指自然而然的状态,以自然平和的心态应对一切,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强求。教育是复杂的,我们给孩子细致的关爱,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及精准的引导,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有时候关注得太多,超出了一定限度,可能会使孩子向相反方向发展,背离我们的教育初衷。尤其是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过度关注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引发他们的心理抗拒。我们应“顺其自然”,以平常心对待他们,把目光从他们出现问题的地方暂时挪开,引导他们在其他事情上多投入一些时间,让他们焦虑的情绪在活动中得到安抚,慢慢地,他们的心就会回归。

本学期,一个女生因休学转到了我班里,她很颓废也很叛逆,长时间不到学校来,不爱进班上课,认为课堂会约束自己,喜欢在图书馆自己看看杂书、刷刷抖音。我了解情况后,没有批评她,只要在班里看不见她,我就去图书馆找她,找到她后没有跟她讲学习上的事,而是问她:“能不能到班里来做我的帮手?”我请她当班里的护花使者,负责照顾班里的花;帮着各位课代表收发作业;帮我给大家发糖果。我说:“你不在班里,我少了一个好帮手。”慢慢地,她去图书馆的次数越来越少,在班里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快乐,学习也走上了正轨。她的父亲说:“唐老师,您真有办法。”其实,我只是顺其自然,用耐心和爱心等待她的回归。

四、结语

在全民教育焦虑的背景下,过度“鸡娃”造成的后果是使孩子走向我们期望的反方向——极度叛逆,不喜欢学习,甚至厌恶学习,在“内卷”中选择躺平。与其看着孩子厌学和躺平,不如从现在起,仔细观察孩子,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尝试从反向引导他,耐心陪着他成长,静心等待他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尹丽美,王雨彤. 如何让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快速“软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8):20-22.

[2]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N].《人民日報》客户端,2022-9-14.

[3]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价[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曾枣庄. 苏东坡诗词[M]. 中华书局,2021.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教育思考教育实践
关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浅议新时期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做好职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