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2024-02-07王语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网络成瘾留守儿童

王语茜

摘要:在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父母(家人)情感忽视及缺乏学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中出现了网络成瘾现象,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父母应改善以往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注,加强亲子间有效沟通;学校应提供心理疏导,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推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为留守儿童创设健康的网络环境,并组织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支持,把他们从网络世界中拉回来。

关键词: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问题行为;情感关爱;心理帮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3-0022-03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普及率逐年升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3年8月28日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其中19岁以下的占17.7%[1]。使用网络能满足个体获取外界信息、人际交往以及娱乐的基本需求,但过度使用也存在无穷的隐患,最明显的负面影响是产生成瘾行为。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上的依赖并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造成损害的现象[2]。首先,由于长时间上网,成瘾者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与互联网有关的症状,如信息疲劳综合征。其次,成瘾者的心理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突出的说谎倾向、明显的抑郁情绪及自卑感,更有甚者出现思维迟缓现象。除此之外,成瘾者的活动力减弱、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能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衍生出的一个特殊儿童群体[3]。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时常感到沮丧、紧张和焦虑,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应对,难以获得情感关注和正确引导。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交流和情感宣泄等需要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这种满足促使他们更加频繁地使用网络,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成瘾现象,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相比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向网络寻求社会支持,对网络产生依赖。

鉴于此,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策略,以期为改善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问题提供借鉴,促进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弹性水平较低

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保护因子”,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应激事件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自信、积极的心态,具有应对困境的能力[4]。心理弹性水平高意味着个体在经历重大磨难或者应激事件后依然能够积极调动认知资源、灵活应对压力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心理弹性对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克服困难有着积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消除负面生活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还可以促进儿童快速适应环境。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3]。首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情感支持,安全感水平较低。这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愿意求助于他人,而是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久而久之,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变差,容易自我贬低,产生逃避心理,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其次,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委屈难过、焦虑和抑郁等维度上的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情绪表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4]。

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2]。根据“失补偿假说”理论,心理弹性水平低的个体,无法主动克服困难,倾向于采取沉迷网络这一不适当的“心理补偿”方式来逃避困难[5]。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整体心理弹性水平较低,部分留守儿童习惯使用消极、逃避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因此更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

(二)情感忽视的教养方式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也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固定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情感忽视的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为孩子提供了食物、住宿等物质资源,但对孩子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关注较少。研究表明,情感忽视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6]。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无法及时与父母沟通与交流,父母也无法及时为他们提供支持。此外,由于自身年龄较大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祖辈对留守儿童的關注点集中在学习成绩和日常饮食上,忽略了情感上的关注与引导。因此,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孤独和情感关怀缺失的状态,易出现行为偏差。

网络常被作为一种获取精神寄托和情感支持的途径。在网络社交中,个体不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只需要使用简单的符号和文字就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长期的情感忽视使留守儿童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求他人的安慰与理解,从而对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依赖,出现网络成瘾。

(三)生活压力

压力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存在潜在联系,例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或成瘾行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强,幸福感评价能力较弱,压力体验明显[7],由此引发了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留守儿童主要的压力来源有如下两方面。

1.学习上缺少支持。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父母不在身边,不能给予陪伴或监督,而实际监护人的辅导能力及拥有的教育资源不足,不能给予有效指导。因此,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压力较大,当学习压力无处排解时,他们便选择了网络。

2.歧视知觉。根据压力应对理论,歧视是弱势群体压力的重要来源。歧视知觉指个体感知到的自己或自己所属的群体受到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8]。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被“问题化”的倾向更为突出,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经常感受到来自同伴、老师、邻居等对自己的排斥性态度。当他们在生活中无法体验到公正对待,便会把目光投向网络。

三、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

(一)家庭方面

首先,加强亲子沟通。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质量越低,孩子就越容易出现网络成瘾[9]。因此,父母需要改变以往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增加亲子间的交流频率,提高亲子间的交流质量。首先,父母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与孩子保持情感联系,交流内容除了学习成绩,还要多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当孩子有了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时,父母应及时为其提供指导。

其次,父母应减少与孩子分离的时间,消除孩子对自己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创造更多亲子间面对面交谈的机会。例如,在节假日回家看望孩子,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与孩子交谈时,父母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在平等的基础上,以讨论、协商的方式引导孩子自主发表意见,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父母要通过陪伴和言语支持来增进亲子关系,通过积极关注和共情来提高亲子亲密度,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来满足孩子对安全的需要及爱与归属感的需要。除此之外,父母还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情况;定期与孩子就网络的使用情况展开交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合理使用网络。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为其提供心理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问题,教师应开展团体辅导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调整上网动机,掌握摆脱网络依赖的方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小组合作能力,进而减少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开展自我认知、情绪调节方面的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认同感,摆脱自卑、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其次,教师应与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他们情感支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留守儿童对学校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此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会让留守儿童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加重其自卑、抑郁心理,引发问题行为[10]。具体来说,班主任应定期开展家访,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难题;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公平对待留守儿童,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出现偏见与歧视。

最后,家校应加强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例如,举行线上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和反馈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开设线上与线下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家长和监护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三)社会方面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设置分级制度,建设绿色网站,为留守儿童创设健康的上网环境;加强舆论引导,改变大众以往对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刻板印象,引导大众对该群体形成理性、客观的看法,多从积极的视角看待他们。

其次,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具体而言,选拔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员从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儿童督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对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表扬和奖励。

除此之外,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支持。例如,发动大学生和志愿者深入农村地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慈善捐赠、实施公益项目等多种方式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帮扶,持续为他们提供关爱,将他们从网络中拉回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www. cnnic. net. cn. 2023-08-28.

[2]高文斌,陈祉妍.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6(4):596-603.

[3]白慧慧,王雨晴,孙婉靖.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元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2):261-267.

[4]喜悦,徐卫伟,张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9(5):283-292.

[5]王鹏军. 初中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5):35-36,64.

[6]向蓉,雷万鹏. 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J]. 教育与经济,2021,37(5):49-57.

[7]范兴华,余思,彭佳,等. 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与孤独感、幸福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2017,40(2):388-394.

[8]张磊,傅王倩,王达,等. 初中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及其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一项质性研究分析[J]. 中國特殊教育,2015(7):53-59.

[9]邓林园,武永新,孔荣,等. 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2):169-176.

[10]刘万伦,沃建中. 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7-90.

编辑/于 洪 终校/高 珺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网络成瘾留守儿童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