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卓越农林经管人才”实践能力经纬耦合模块化培养模式探究

2024-02-02刘宇鹏戴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农科

刘宇鹏 戴芳

摘要 教育部提出的“新农科”建设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均对新时期全国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在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以往实践教学经验,构建了微观、中观与宏观有机结合,横向与纵向经纬耦合的多层面设计、多主体参与的实践能力培养架构,最后提出了“卓越农林经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 新农科;卓越农林经管人才;经纬耦合模块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7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Modular Training Mode of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Practical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IU Yu-peng,DAI Fang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he “Excellen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propo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for the talents training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On the basis of putting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framework which organically combines micro, meso and macro, and combine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ongitudinal-latitudinal coupling with multi-level design and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of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nagement Personnel;Modular Cultivation Mode of Warp and Weft Coupling

基金项目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项目(JLS-2021-3210);河北农业大学第十一批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全國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思政项目(NJX22215)。

作者简介 刘宇鹏(1977—),男,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业、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20

实践能力培养是农林经管人才培育的根本,需要相应的实践条件支撑。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靠课堂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当今“新农科”建设大背景下,以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就更加需要注意对实践环节的增强和深化。该研究以多年农林经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经验为基础,探索“卓越农林经管人才”经纬耦合模块化培养模式,并构建适合“新农科”培养目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期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农林经管人才培养中,传统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思想观念主导下,实践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和重视。随着“新农科”及“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理念不断提出与发展,现有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表现出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

1.1 实践课程比例偏低

目前,全国各农林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均设计了一些实践课程,如“三农”认知、农村调研技术、“三农”问题调研等,但在整个专业教学方案中,这些纯粹的实践课程不及总学分要求的10%,很难满足2012年教育部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学时应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的标准,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脱节

近年来,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不断丰富充实、与时俱进,伴随出现的却是专业课程内容以讲授为主,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趋势日趋明显。虽然有些院校在教学方式上积极探索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线上教学等),但却很少触及课程改革的核心——实践。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但对每门课程如何在“三农”实践中具体运用却知之甚少,眼高手低现象比较严重,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 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调查发现,各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均安排了一些校外实习环节,尤其是在二、三年级比较普遍。当问及学生校外实习效果时,86.9%的同学认为效果不佳,多是外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脚踏实地在一个区域进行为期一周以上实地调研的情况非常少,导致学生很难真正与广大农民近距离接触,进而了解农民的思想和生产生活行为。

1.4 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林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主要侧重与校外企业和农场联合。建立挂牌校外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的现实问题。但高校学院一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另一方面只与涉农企业和农场联合,形式过于单一,直接导致基地建设数量不均、重复建设、质量不高、利用率低、辐射面窄等无序化现象,难以真正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2 “卓越农林经管人才”实践能力经纬耦合模块化培养架构

针对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该研究基于“新农科”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双重视角,试图构建一套有针对性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化培养路径,从实践课程设置、实习基地拓展、对接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驿站服务等多个维度分模块构建适合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提出具体培养方案和实施路径,对“卓越农林经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图1)。

由图1可知,要改革目前农林经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必须建立经纬耦合、宏中微观相结合的实践能力经纬耦合模块化培养体系。在横向层面,依托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与课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致力于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因为教学实践是作为专业课程内容的延伸,与各门专业课程紧密衔接,所以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强,多为微观知识层面的认知及其知识深化。在纵向层面,一方面要做好实习基地建设,与各种农业主体深入接触,从中观层面了解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生产与经营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培养也要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对接,把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个领域,让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每个农业产业从生产、产品仓储与加工到市场的全部流程。

3 “卓越农林经管人才”实践能力经纬耦合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3.1 合理设置教学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学实践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所以应打破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根据每学期专业课程,设置与各学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刚接触专业课程,应在第一学期设置“三农”认知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让学生对“三农”问题有初步了解和认知,能够把课堂内容与“三农”实际相联系,思考一些简单现实问题。而随着第二学期所学专业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应该设置实地调研分析能力培养相关实践内容,让学生运用两个学期所学专业课程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国“三农”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能力,包括设计并完善调查问卷,运用问卷内容进行简单分析等能力(图2)。

三年级是专业课程开设最密集的一年,鉴于学生对“三农”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应在两个学期分别设置经济统计分析能力培养和农业政策分析能力培养两个教学实践内容。经济统计分析实践内容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对一手调研数据进行数据加工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而农业政策分析则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政府政策制定、实施及绩效评价的整个过程,加深对农业宏观政策的认识。

这种微观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要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既要专门针对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又要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深化密切结合。同时,在实踐教学中,要不断发现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及时向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反馈,让教师在内容讲解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从而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实践依据。

3.2 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和落脚点。作为中观层面的培养平台,实习基地在专业课程建设与具体实践能力培养之间具有桥梁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各门专业课程所学知识有的放矢、融于实践,另一方面也能为各类型实习基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强化实习基地建设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实践教学路径、优化实践教学机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图3)。

实习基地建设,不仅针对专业主干课程,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学生相应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要比实践教学更高。作为中观层次的培养平台,其内部分层一方面要基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开展程度,另一方面也必须逐层深入,由微观向宏观层面不断拓展。因此,该研究设计了针对不同学期理论知识的具体实习基地建设方案。第5学期安排学生进入第一层次的校外实习,主要实习内容为深入农村、农户,到家庭农场、牧场(包括种养大户)及国有林场等经营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家庭经营是我国最基本的农业经营制度,要让学生从微观层面,从基本农业经营制度开始了解我国最广泛存在的农业经营形式,培养学生重农、爱农的情怀,并学习一些农牧场经营管理经验。

第6学期开始,安排学生进入第二层次的校外实习,主要涉及各类涉农组织(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因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均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会涉及更广泛的经营内容,要让学生深入其中,从中观层面了解合作社及涉农企业在组织农民、从事生产、产品收购与仓储、市场开拓等方方面面的经营内容,培养其基本的经营管理思维及能力。

第7学期各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已修完,就应该进入第三层次的中观培养模式,深入管理层面的校外实习阶段。一方面,学院应积极与政府涉农科室联系,安排学生在相关科室进行实习。在与农业局等涉农部门广泛接触后发现,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农业经济领域人才,可能在某些方面影响到国家政策的顺利执行,迫切需要高校为其培养农业经济相关人才。学生通过分批次进入农经股室的实习,不仅可以了解国家相关涉农政策的执行过程及效果,构建其宏观管理思维,提升其宏观管理意识,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缓解部分工作压力,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河北农业大学主导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已在多县开花结果。“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打破了学科、学院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为非农学科与大农学科交叉渗透、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而且驿站建设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新型经营组织密切合作,正好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契合的校外实习机会,使学生从某个地区的中观视角出发,综合考虑该专业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层面能够提供的具体社会服务。

3.3 做好产业体系对接

目前,我国已建设完成涵盖大农业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省建设完成1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每个产业体系均设立了经济管理岗位。以河北省为例,1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绝大部分经济管理岗位专家均为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他们会定期深入所在产业体系当中实地调研,进行产品分析、经营指导、市场预警等一系列产业服务。各种实地调研都少不了广大学生的参与,这就为学生进入各产业体系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涉及产品开发、育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能为学生提供全产业链方面的实习内容,使学生从产业宏观视角了解各农业产业的整体经营过程。

学生深入农业各产业体系进行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应与实习基地实习相互融合,即中观实践能力培养层面与宏观实践能力培养层面紧密衔接,从而构建一个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从产前到产中再到产后、多层面、全产业链的完整纵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鉴于前面两个层次的培養主要分布于每学期的教学实习环节(即各学期期中),可以考虑把产业体系实践安排在三、四年级的寒暑假来进行。主要实践形式是由各农业产业体系经济管理岗位专家带领,其他专业课老师积极配合,学生分组跟进。每组成员的具体实习内容均包括深入产业内部进行问卷设计、入户访谈、龙头企业跟踪、合作组织日常经营、示范基地全面考察、产品市场实地调查等。由于寒暑假时间比较长,而且各岗位专家和老师均无教学任务,正好可以带领学生比较长时间地深入到各产业体系内部,进行全产业链的实践指导,让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各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每组指导老师和学生应在各产业体系间进行轮换,以便让每组学生都能了解到不同的产业发展情况(图4)。

4 “卓越农林经管人才”实践能力经纬耦合培养模式实施措施

4.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衔接

由于第一层次的教学实践需要紧密配合各门专业主干课程,就要求4种基础实践能力(图2)的培养结合专业课程进度,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真正为学生提供了解“三农”的机会,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实际“三农”问题的能力,才能为后续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要打破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界限,任课老师做好各门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坚决明确讲授责任归属。教师的讲课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因为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更新很难与农业、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和国家方针政策完全同步,必须允许任课教师根据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适当删除一些不太重要的滞后内容,加入一些最新的、与国家政策密切衔接的知识内容,使教师讲课内容更加贴近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最新的“三农”发展动态,不仅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和指导,而且也能真正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真实情况,反思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为其后续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依据。同时,学生的实习内容及其实习表现还能为今后的教学内容提供生动鲜活的课程素材。将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教实相长”。

4.2 建立实习基地长效合作模式

实习基地建设作为连接教学实习(微观横向层面)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习(宏观纵向层面)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的长效合作机制。首先,要打破过去单纯追求实习基地数量和挂牌率的问题。多层次、多方面拓展实习基地,从微观层面的家庭农场、牧场,扩展到中观层面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宏观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驿站和政府涉农部门,微中宏观实习基地建设真正贯通,才能为微观层面的教学实习和宏观层面的对接产业体系奠定基础。其次,必须把提升实习基地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放在首位,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真正形成学生去基地,基地进校园的双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定期让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驿站的负责人进入校园,为学生讲解各种农业主体的经营问题,也可以让涉农部门政府人员为学生讲解国家“三农”政策落实情况。这种报告的形式可以在教学期间开展,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农业、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加强了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联系。最后,要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稳固的合作关系,使学校与基地双向受益,最稳定的结合点就是解决实习基地的实际问题,所以,学校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连接实习基地的有效抓手。专业老师和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基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把科研与实习基地现实问题有机结合,竭尽全力为其解决问题,才能激发校地共建、共商、共享、共赢的激情和愿望,顺利开展与实习基地间的长期有效合作。

4.3 充分发挥各产业体系经济管理岗位专家的桥梁作用

实践能力培养与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作为宏观层面的纵向培养模式,离不开各岗位专家的支持。不仅要调动各体系经济管理岗位专家的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性,还要发挥好体系中其他岗位专家的作用。合格的农林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还需要了解产业体系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的一些基本知识。应以经济管理岗位专家为桥梁,联系其他岗位专家为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种植、养殖、防疫、机械、环保、育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体系的现实发展情况,实现卓越农林管理通才培养。

综上所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新农科”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卓越农林经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必须不断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农场(牧场)、龙头企业、合作社、政府部门、创新驿站等多部门联动,最终才能构建出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横向纵向经纬耦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晓阳,姜峰,郭燕锋.“三本位”理念下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的思路、实践及成效[J].中国农业教育,2018(5):1-5.

[2]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30-37.

[3]陳洁.“一流本科”建设视域下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艺术学概论为例[J].艺术教育,2019(11):156-158.

[4]蒋桂英,李鲁华,李智敏,等.地方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89-90.

[5]陈欣,张梦弢.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171-172.

[6]徐仕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以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31):219,236.

[7]刘毅,陈伯清.卓越农林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性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8(23):34-35.

[8]陈贝贝,张艺潇,范凌云,等.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强化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9(4):34-36.

[9]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

[10]李斌.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2):1-3.

猜你喜欢

新农科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