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4-02-02祁营林向义戚迪明郑晓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才发展

祁营 林向义 戚迪明 郑晓云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具有逻辑一致的可能,但地方本科高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失调现象,两者之间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数量不匹配,学生就业能力与乡村基层实际需求错位,无法有效满足未来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体现为构建“三融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企业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地方本科高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新活力。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提升

中图分类号 S-01;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6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Realistic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QI Ying, LIN Xiang-yi, QI Di-ming et al

(1.Business School of Quzhou University,Quzhou, Zhejiang324000;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

Abstract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during the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the focus of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 demand has logical consistent, but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alent supply and rural talent demand imbalance phenomenon,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prominent, supply and demand quantity mismatch, student employment ability and the rural grassroots actual demand dislocation problem, can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demand of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of the futur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reflec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integration and three modernizati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local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provide high-quality public services and cultivate the “soil” of talent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i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human capital;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stimulate the new vitality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Human capital promotion

基金項目 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SCG143);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五度’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研究”;浙江省社科专项“村集体经济对山区26县乡村共同富裕的促进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衢州学院第四届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JXCGPY202307)。

作者简介 祁营(1986—),女,辽宁辽阳人,讲师,在读博士,从事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9;修回日期 2023-1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通过高质量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持续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鎮化的发展,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瓶颈。乡村人才短缺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必须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青年人才引向乡村创业就业,才能不断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

1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本是人类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决定要素,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获得的技能会形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初始条件与学习基础。在公共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早期投资;为使之前的投资效益达到最大化,必须进行追加投资;对于人力资本的后期干预投资策略来说,非认知技能应该是投资的重点。马克思把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看作一种需要投入进而才会有产出的资本,并指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能力的高低程度直接相关,劳动能力的高低程度与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程度、知识经验积累直接相关。201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要求高校发挥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高校扎根地方办学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另一方面,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乡镇政府一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缓解乡村人才短缺,为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性强的范例和实践路径。地方本科高校能根据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将地方本科高校的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地方发展所需的校地合作新路径和新平台,通过校地实效性常态互动,培养学生扎根乡村的情感,会让地方本科高校更多的人才留在乡村发展。二是通过走进乡村,提升学生认知实践和参与乡村建设的能力。在校地-地校不断耦合递升培养进程中,将乡村实践案例纳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乡村实践,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将乡村资源融入地方本科高校实习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改善人才培养条件。三是为乡村提供更为精准的培训课程。立足地方实际需要,全方位构建基层治理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适合不同群体成长的培训体系,因地制宜地提供培训内容,满足乡村各类人才学习需求。在培训的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课程可根据培训对象的时间灵活安排,可以安排在周末、农闲时节,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农民合适的时间。同时,由于教与学都在本地,教师和学员间的日常联系也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2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构建

2.1 地方本科高校的独特定位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整体结构中占有战略性地位,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作为地方高校,其发展既具有一般高校共性的定位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定位特征。就一般高校的共性特征而言,地方本科高校同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但与一般高校不同的是,地方本科高校独特定位在于其地方性。地方本科高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办学资源来源于地方,也就是说其办学主体为地方政府,而非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办学资金来源、办学场地、办学设施投入及日常运行保障均由所在地方政府财政来负责;二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有强烈的地方指向,即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从学科专业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等均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部分地方高校提出“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什么样的平台”。同时,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嵌入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如衢州学院把培养满足地方企业发展需求、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优化提升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机器人等紧贴数字化产业的新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一体的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链断裂、适用性人才缺失的难题。

2.2 高校与地方供需分析

2.2.1 地方本科高校的供给分析。地方本科高校的需求主要是办学资源,从校内与校外两个层面来分析,校内办学资源主要是学校办学的场地、办学设施以及日常经费的保障,其核心主要是办学的经费资源,构成了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核心需求。校外层面主要指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社会资源,比如企业、行业资源,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了实践、实习机会,也给人才培养的最终出口即就业奠定了现实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对地方的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才的供给,这是地方高校最重要的供给之一,因为其存在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向地方产业和行业供给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其天然使命。其次是科技资源的供给,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因此地方高校一般是地方科研资源中心,其科技资源的供给主要包括教师科研成果的供给,即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再次是教师资源,教师本身作为科研成果产出者、地方发展所需的核心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如衢州学院设立企业博士创新站,由1名博士领衔一个师生服务团队,帮助企业攻关一个难题,就是典型的高校高素质教师资源的输出。

2.2.2 地方发展的需求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的积累。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非常显著,总贡献达到38.57%。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72%,物质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41%,远小于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为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管理技能、文化水平与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其生成和积累主要靠教育投资。教育是人力资本的孵化器,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及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实现各类人才更好成长,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驱动作用。二是科技的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方产业发展、社会进步都需要科技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将使地方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提升到更高的需求层面。地方对高校的供给主要是资源的供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的层面的供给,包括办学空间、办学设施以及办学经费的投入;另一个是非物的层面,主要是一些促进高校发展的制度性激励。

2.2.3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相匹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是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能够投入其中发挥价值;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人才愿意留在乡村,与乡村發展共同进步。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过程脱离实际需要等问题,走出乡村的孩子不愿回乡(留乡)就业。因此,乡村发展的乡村人才振兴“需求逻辑”和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教育逻辑”要相匹配,适配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逻辑(图1)。

3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为构建适配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逻辑,地方本科高校需积极构建“三融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要紧紧围绕地方实践难题、发展需求、社情居民等实际问题开展教科研,以“导师+项目+团队”的特色做法实现校地融合、双向嵌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地方产业发展成果与教学资源转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系统育人机制(图2)。

3.1 “一融一化”,科学研究要融入地方产业发展,转化为高校科研资源

教学与科研是一所高校立足之本、发展之基。作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其教学与科研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从解决地方产业发展难题入手。对接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专业技术的需求,将其难题转化为科学研究对象,尤其是要积极服务县域、乡村产业布局优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重点推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企业和地方高校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二是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横向课题和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三是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地方高校研究和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来源。

3.2 “二融二化”,专业课程建设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转化为高校育人资源

创新协同育人模式。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要与地方产业发展协同,积极邀请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参与校(院)治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构建“学院+科技园区”“专业+校外企业”“专业+行业协会”等校企(地)合作模式;二是大力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育、基地共享”,把产业企业最前沿的理论、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管理支撑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鼓励部分专业与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开展“3+1”或“3.0+0.5+0.5”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适应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需求,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3.3 “三融三化”,学生实习实践要融入社情居民,转化为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2022年6月,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引导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优秀毕业生不愿到城乡社区就业,这就需要在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中,提早让学生接触城乡社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成长,在艰苦环境中学会尊重,在贫苦中学会创新。一是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重视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吃苦耐劳、能够从基层做起的良好品质;二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缓解就业难问题,鼓励大学生积极就业;三是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善于解决问题,乐于基于现状寻求发展,通过创业等途径,服务城乡社区发展。

4 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升乡村人才队伍水平,重点要加强高校学校与基层政府、乡村、企业(含其他社会组织)等在人才培养、人员培训、科研合作与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不断创新校企校地合作与深度融合的载体、模式和机制,增强合作的可持续性,提高合作质量。

4.1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厚植人才发展“土壤”

乡村由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发展空间、生活质量、优质的公共服务等因素均处于劣势,走出去的高校毕业生尤其优秀的毕业生很少选择回乡(留乡)就业,除了高校毕业生主观因素外,更多的是客观因素。因此,乡村要实现人才振兴,需要政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厚植“土壤”。政府层面,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以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营造爱才、惜才氛围,提供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引进政策,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能够享受市区同等的优质的公共服务。企业层面,重视人才职业生涯发展,为每一个高校毕业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从其成长的角度来培养人才,让每位引进来的优秀毕业生看得见未来的发展空间;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与人才成长共同发展,不断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4.2 地方本科高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一方面为社会输出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服务于区域现有人力资本的提升。“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场域人的发展及乡村振兴的首要和根本问题。此外,“为乡村培育人”是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等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高校缺位、政府缺席、高校与乡镇交互融合不足等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提升社会培训能力,尤其是县域内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包括乡村基层干部综合业务能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同时,乡村人力资本增值与终身教育相结合,提升人力资本显性水平的同时,更要加强终身教育引导,丰富业余生活、充实精神世界,实现物质共富的同时,更要实现精神共富。

4.3 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新活力

高校是科技成果产生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基地,是技术转移和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地方本科高校在主動服务区域发展,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形成校企校地等多维度多要素“协同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要建立多层级联动的科技成果管理和转化体系,形成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互动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与共享,真正将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做在大地上,真正解决企业发展实际问题。二是探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本科高校要积极融入区域发展中,担当起技术引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科、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以校企校地融合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纽带,发挥好其平台搭建、桥梁纽带、产业孵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破解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实现产业、教育、人才、创新链的全面融合畅通,强化建设现代化强省,使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依托高校服务来提升发展水平与质量。三是引育共享壮大人才队伍。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与产业行业发展融合,探索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共同壮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杜育红.人力资本理论:演变过程与未来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1):90-100,191.

[2]李晓曼,曾湘泉.新人力资本理论: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2(11):120-12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技〔2018〕15号[EB/OL].(2018-12-29)[2022-1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1901/t20190103_365858.html.

[4]祁营.共同富裕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1(48):1-3,28.

[5]程名望,盖庆恩,JIN Y H,等.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户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16,51(1):168-181,192.

[6]龚立新,杨飞虎,吴良.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江西省的数据检验[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79-86.

[7]徐金海.教育振兴乡村: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2(10):39-42.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先锋,2022(10):12-38.

[9]汪红,陈兴义.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双创”人才的“校企地”多方协同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1(10):128-130,134.

[10]吴杨,王媛,郑建荣,等.“双一流”建设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量:基于“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数据观测[J].科学管理研究,2022,40(2):49-56.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