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海曲秦氏家族科举文化成就 及成因初探

2024-02-02鲁雪莹

今古文创 2024年1期
关键词:明清德才科举

【摘要】海曲秦氏家族自明洪武年间迁入日照,科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八世九世十世三代连中3名进士,另还有7名举人,同时,出现了秦玑、秦露等文学大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构成了海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后世族人在德行方面有着优良的表现,为乡人所敬重,成为日照地区的望族。秦氏家族发展的主要成因在于日照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发展背景、秦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秦氏家族家训的规勉。本文对海曲秦氏家族的科举、文化成就及其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明清;海曲秦氏;科举;德才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1-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1.019

秦汉鼎革,汉初先因秦制,日照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史部琅玡郡,郡治东武,今诸城。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1]。秦氏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从东海迁往日照,一开始家族经营惨淡,后披荆斩棘,家业日盛,尤其自五世祖秦嘉祥后,凭借他的崇德英才发展到亿万家业,且嘉祥尤其注重文化教育,入清后更是世代书香,七世至十五世,世世有科第,据《海曲秦氏家乘》记载,秦氏家族进士3名,举人7名(不含三名进士),贡生26名,增生18名,监生127名,庠生133名。

一、海曲秦氏家族科举成就

海曲秦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著名的科宦家族,科举鼎盛,人才辈出,八世秦国龙、九世秦纯、十世秦汝谐连中进士,且出现秦玑、秦国柱、秦紘、秦䌻、秦维、秦淑颜、秦志屏七名举人,成为当地的美谈。现将海曲秦氏家族进士、举人情况列举如下:

秦玑,字天玉,秦嘉祥之孙,秦国龙伯父。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举人,与同邑葛芃为同科举人。铨选浙江处州府青田县知县,未任。敕授文林郎,卒,葬城西沈疃西岭。娶继室爱新觉罗氏,为清廷郡马。工诗文,其诗《观海》载光绪《日照县志》。子三:兰馨、松馨、桂馨。

秦国柱,字一臣,号三我。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科举人,拣选知县。雍正三年任德州行伍。以孙汝谐贵,贻赠文林郎、湖北郧阳府竹溪县知县,娶王氏,贻赠孺人,赠冯家沟庄西北林。嗣子䋚。

秦国龙,字卧子,号丝峦,一字潜庵,别号冰谷。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乙卯科举人,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进士。令郧西,为浮粮减额,民赖以安。水堰利多起争端,力为均之。秩满,擢户部主事,督禄米仓,厘剔奸胥,宿猾无可措手。晋云南道御史,巡视东城,历掌陕西、山东、山西、浙江道事,疏陈银米耗羡宜禁暗加,各省丁银宜从地起,宇内均享其利。雍正三年任福建按察使,寻升福建布政使。时台寇初平,一意拊循,吏皆习而安之。以疾致仕,优游林泉十余年卒。享有当朝第一清官荣誉,立家训八则教诲后世子孙。子七:维,统,综,綎,絪,缃,紃。

秦紘,字嗣缨,号学海。邑廪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举人,拣选知县。娶葛氏,子一:汝城。

秦䌻,字秋扶,号实斋。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举人,乾隆八年任直隶永平府乐亭县知县,例授文林郎。以子汝谐贵,敕赠文林郎、湖北郧阳府竹溪县知县,娶丁氏,例封孺人。子如諴、如试、汝谐。

秦維,字持存,号云坡。监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科举人,拣选知县,借补青州府寿光县教谕,敕授修职郎。娶丁氏,敕封孺人。子五:汝訚、汝裕、汝诗、汝凑、汝諿。

秦纯,字羹文,号惺斋,秦国柱子,秦国龙侄。生于书香官宦世家,祖秦璵是贡生,敕赠文林郎、湖广郧阳府郧西县知县;父国柱为康熙乙卯科举人;四叔国龙官至福建布政使。秦纯自幼聪慧,胸有大志,博学多才。雍正四年(1726年)考中丙午科举人,乾隆二年(1737年)考取丁巳科进士,乾隆十一年任山西平阳府岳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又任戊午科同考官。娶牟氏,例封孺人。子三:长子汝谘、次子汝谨、三子汝谠。

秦汝谐,字俞延,号少海。郡廪生,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举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进士。乾隆二十二年任湖广郧阳府竹溪县知县。补广东高州府茂名县知县,例授文林郎。娶丁氏,例封孺人,子四:萃中、大中、观中、复中。

秦淑颜,字复亭,又字学渊,号兰坡。廪膳生,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举人,拣选知县,例授文林郎。娶于氏,例封孺人,合葬父墓侧。嗣子一:邲。

秦志屏,字树卿,一字建侯。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拔贡生,侯铨直隶州州判,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举人,拣选知县。任香山学院山长,例选文林郎。娶牟氏,例封孺人。子一:福波。

二、德才兼备,世有贤名

海曲秦氏家族自迁入日照后,不仅在科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其族人在德行、文学等方面也有着隽拔的表现,为世人所敬重。

首先,在德行方面,刚正仁义已成为秦氏族人的处世原则。五世祖秦嘉祥曾泛海至姑苏,但“逆旅家有横祸,非千金不解”,嘉祥公慷慨解囊,把船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送给店家,徒手北归。当时朝廷政局混乱,他刚正不阿,力抗魏阉一党,濒于死亡,为同乡人所敬服。其优秀的品德也被后世子孙所传承,雍正四年(1726年),山西巨富亢百万的儿子独霸一方,无恶不作,杀害民女后逍遥法外,当地百姓皆敢怒不敢言,县州府知畏惧亢百万的势力,无人接手此案,状告御前,雍正帝派秦国龙前去处理此案,国龙公到达山西后,亢百万对他软硬兼施,国龙公都漫以应之,却私下寻访,半年后终于调查出真相,在行刑前,亢百万以三船生金送到万平口、一步一个金砖送到冯家沟行贿,但国龙公刚正不阿、照律行刑,回朝廷交差,雍正帝授予他“国朝第一清官”的荣誉。

其次,在家族的发展中,除了男性的付出外,女性的贡献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精神控制,大力宣扬封建礼教,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对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立贞节牌坊,这也迫使女性为了家族利益、为了自己的名声,遵守封建社会的“妇道”。

一方面,丈夫死后,女性终身守节,并担负起赡养公婆、照顾子女、团结宗族的责任。秦昕的妻子安氏,仅二十岁的时候,舅姑就去世了,还没来得及埋葬,丈夫就去世了,当时家里非常贫穷,于是安氏当机立断,决定“鬻产营兆域,负土成坟”,夜以继日地纺丝缉麻,日子才渐渐好过起来,自己富起来后,看到丈夫的兄弟日子过得贫困,也毫无保留地救济他们。从安氏身上也可以看到骨子里的刚毅坚韧。可见,海曲秦氏家族的女性在宗族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时刻代替丈夫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性格刚烈,在丈夫去世后跟随丈夫殉节的女性。如秦绂的妻子蒋氏,在绂去世后,号啕大哭至流血,多日不进食,最后选择上吊自杀。秦德吉的妻子徐氏,年仅二十五岁便殉节死去。秦福堃的妻子王氏,是光禄寺署正王士熏的女儿,尽心力侍奉婆婆,在乡里以孝闻名。福堃病重时,王氏在床边照顾丈夫,日夜不休,事无巨细。福堃去世多日后,苏氏在丈夫墓前烧掉了纸墨笔砚等物品,祭奠完毕后便服药而死。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苦节终身,甚至是以身殉节,在那个时代,充分表现了一个世家大族的道德規范,她们孝敬长辈、团结邻里,也促进了宗族的和睦与发展。

再者,秦氏家族还尤其重视文化方面的发展传承。秦氏七世三支颖祖生前手写几页谱稿;八世祖秦国龙先生有意修家谱,但因在外为官且公务繁忙,十年无暇顾忌创谱;幸而五支庄祖的儿子国桢亦有此志,在颖祖生前手写的几页谱稿的基础上,详考编次,敛金而剞劂,于康熙五十五年完成了创谱工作。秦氏家族的后世也非常注重修谱工作,自创谱之后直至清朝灭亡,秦氏族谱经历了四次修谱工作:秦维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辑;秦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续修;秦甯、秦杰、秦之玉、秦兆魁等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续谱;秦百驷、秦福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续修。在1935年,族人也发起过第五次修族谱的工作,经过三年谱稿完成,但待印之际,不幸毁于日寇炮火,致使此次修谱前功尽弃。

此外,还出现了秦玑、秦露等著名文人。秦玑天资禀赋,由工诗文,他的诗歌《观海》载入光绪《日照县志·艺文志》。秦露,字昆雪,与丁恺曾、李在郛并称为“海曲三君子”。诸生,自少厌俗学,旁及象纬术数,务为轮囷离奇之文。未冠,应童子试,县令成永健首拔之。顾数奇,久困。居常论天下事,慷慨悲歌。为诗、古文沈博郁丽,自成一家言。成怜其贫,延为义学师,厚其贽,固辞。乃遍历登、莱、济、青、淮、海间,与其贤豪游,所至皆倒屣恐后。赵秋谷以诗招之,有“招携采芝,沧溟结队”语。所着多散轶,存《东庐遗集》一卷,收录5首。[2]

三、海曲秦氏家族发展成因考

一个名家大族的形成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对于海曲秦氏家族来说,首先,海曲的地理位置为秦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其次,经济基础也是家族发展传承的重要支撑;最后,要想家族长久可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有良好家风、家训的加持。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

日照地区东部濒临大海,背倚连绵群山,除了有景色秀美的丝山、恍如仙界的磴山、峙势险峻的奎山等游览胜地外,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其文人每每登览停驻,便会有感而发,留下大量诗作,如秦玑的《观海》、秦徯的《忘蒙山》《秋日登磴山》《海曲怀古四首》、丁恺曾的《䢟丝山》、杨九锡的《登奎山》等。

此外,日照地区自古以来重视文化的传统也为秦氏家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日照自海曲置县以来,逐渐发展为当时全国经济、文化的重镇之一,自古以来便有着重视文化的传统。

日照县学初建于元朝至正辛卯年(1351年),由县令尹仇敬创建。入明后,重修了11次。清朝建立后,在当地知县和县中士绅的提倡领导下,又陆续修建了12次。可见,日照县学自元朝初建,经过明清两朝县官乡绅的修缮,县学日臻完善,这也充分显示着日照地区尊儒重教的优良文化传统,这种浓厚的教育氛围,也为秦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文化背景。

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加持下,虽然秦氏家族在明初才搬入日照地区,却在清代称为日照地区重要的科举家族。

(二)雄厚的经济基础

秦氏作为一个庞大的科举家族,三代出3个进士,离不开家族背后深厚的经济基础。民国《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卷四·胶东道·日照县记载:“(日照县)富庶之家,不过十分之一、二,以安、牟、丁、秦、许、李诸氏为最。”[3]160

一名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巨额的花费,刘明鑫的《明代科举考试费用及其影响研究》记载到:考生个人在备考、应考、考后等阶段,大致皆会产生延师、图书、文具、交通、饮食、住宿、贽见座主、返程、犒赏报人、宴请乡邻等系列费用。[4]到清代,此种情况更甚,据康熙十六年(1677)江西道监察御史何凤歧奏称:一个童生仅参加县府两试的费用就要用10两银子,而10两银子通常可以买到10石粮食,这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农民的全年口粮,甚至是全部家产。若再进行举人、进士的考试,费用更是高昂[5]69-70。因此参加科举考试,一般的农民是负担不起的。

秦氏自迁入日照,至五世祖嘉祥公,以其崇才英德致亿万家业,留有山场、祭田、林茔等公积财产,推选公正之人轮流管理经营。祭田分为三部分,由五世、长六世、次六世分别掌管,总计祭田面积约二百八十余亩,每年分别由佃人租种,缴纳租金;林茔的面积有顷余,林中多植松柞桧柏,常砍伐出售,木材燃料,为公账之每年重要收入;此山场坐落于秦家楼背面的庙山前部,面积十余顷,全山植松,每年砍伐松枝,售款甚多。

可见,秦氏家族不仅有着足够的家产,而且还能可持续性地利用已有家产,不断地获得收益,这就为秦氏子孙进行科举考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保障,使得他们能在一个最佳环境中备考。

(三)秦氏家规家训的规勉

一个家族的兴盛繁荣,除了外在因素外,家族内部良好学风的形成是一个家族发展的核心因素。秦氏家规非常严格,族人偶有不肖,便要跪于家祠内神主面前,严加斥责,五世祖祠内立有碑记,上面记载了秦氏家规,但随着世事变迁,这些条文已经成为过去式,直至八世祖国龙公于康熙辛酉(1721年)清明后二日在燕山客舍写了《家训八则》这封书信寄到族内,不仅手定家训八则:“立人品,敬亲长,睦族党,慎交游,忌轻薄,戒淫博,守耕读,务勤俭。”也指出了立家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吾家自東海来占籍于照,三百余年矣。忠厚传家、世守农业,数传而后始有书香……如有不遵者,尊长传立神主前,共同数其过之大小,分别责惩,断无徇纵宽恕,其各谨凛勿忽。”[6]69也正是这八则家训,为秦氏子孙的言行举止起到了规劝作用,成为家族发展的精神支柱。

总之,在日照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秦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秦氏家族家训的规勉下,秦氏家族的科举仕途、文化发展取得非凡的成就,三世连中3位进士,7位举人。七世祖秦玑的诗《观海》是秦氏家族第一篇被选入《日照县志》的文章;八世秦国龙爱好读书,博览群书,工书,善诗词歌赋,著有《卧子文集》《冰谷咏》《丝峦诗词集》《郧西寄稿》《壶中揽胜》等,可惜皆无存稿;九世秦露被誉为“海曲三公子”之一,为诗、古文沈博郁丽,自成一家言,所著多散轶,仅存《东庐遗集》一卷。

除科举、文化方面的成就外,海曲秦氏族人以“立人品,敬亲长,睦族党,慎交游,忌轻薄,戒淫博,守耕读,务勤俭”八则家训劝勉自己,在德行方面有着优良的表现,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影响力,成为日照地区的名门望族。

参考文献:

[1](清)陈懋.日照县志[O].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2]宋佩玉等.海曲诗钞六卷续钞二卷[O].清同治九年刻本.

[3]林修竹,陈名豫.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M].济南:山东省公署教育科,1920.

[4]刘明鑫.明代科举考试费用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5]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秦嗣礼等.海曲秦氏家乘[M].日照海曲秦氏家乘编纂委员会,2019.

作者简介:

鲁雪莹,女,汉族,山东日照人,西藏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明清德才科举
画家 孙德才
孙德才·美术作品欣赏
躬耕教苑 德才双馨
小小花钱看科举
吴德才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