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置输尿管导管的无管化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附21例报告)

2024-01-28陶水祥詹传传张浩杰王少波应向荣阎家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肾造外置长径

陶水祥 詹传传 高 珂 张浩杰 任 煜 沈 翀 王少波 应向荣 阎家骏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绍兴 312000)

随着技术提高、设备更新、手术方式改进,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采用不放置肾造瘘管的无管化处理受到关注[1,2],放置外置输尿管导管或输尿管支架管达到引流的目的[3]。无管化PCNL已有很多报道,但哪些病人可行无管化目前并无定论。2021年6月~2022年12月,我们对21例单发输尿管或肾结石行外置输尿管导管的无管化微通道PCNL(mini-PCNL),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9~81岁,(58.4±9.9)岁。患侧腰胀不适15例,肾绞痛5例,血尿1例。均经B超、CT平扫或CTU检查明确诊断为单发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结石长径1.5~3.5 cm,(2.07±0.56)cm。其中肾结石16例,左侧9例,右侧7例,肾上盏2例,下盏5例,肾盂9例,结石长径(2.17±0.62)cm,CT值(1079.93±283.22)HU;输尿管上段结石5例,左侧3例,右侧2例,结石长径(1.76±0.25)cm,CT值(985.80±234.81)HU。均有肾积水,轻度5例,中度15例,重度1例。均无输尿管狭窄。术前常规化验血常规、尿常规、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尿培养。5例术前尿路感染,予头孢呋辛抗感染,尿常规提示尿白细胞正常后手术。4例肾功能不全,肌酐128.2~257.7 μmol/L,尿素氮9.51~17.6 mmol/L。

病例选择标准:①单发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②结石长径<4 cm。

排除标准:①术前检查提示鹿角形肾结石、输尿管有狭窄、感染性结石、凝血功能异常;②术中冲洗液呈血性,集合系统内可见多处脂肪组织,输尿管内有较多息肉、狭窄。

1.2 手术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截石位,膀胱镜下患侧输尿管置入F6输尿管导管(张家港市沙工医疗器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660753),留置导尿,并将输尿管导管与导尿管固定。改俯卧位,垫高腹部使腰背部凸起。彩超探查肾脏全貌,了解肾积水及结石部位,选定穿刺部位及线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进针到达目标盏后,拔除内芯,见有尿液从穿刺针内流出,提示穿刺成功。从穿刺针内置入斑马导丝,沿穿刺针切开皮肤1 cm,拔除穿刺针保留斑马导丝,筋膜扩张器从F8依次扩张至F18,推入Peel-away鞘,建立取石通道,连接灌注泵冲洗,将李逊镜通过工作通道进入集合系统或输尿管上端,找到结石,启动科医人钬激光,能量调至1.5 W 20 Hz,粉碎结石并冲出。探查肾盂、输尿管上段及各肾盏,无明显残石,B超探查未见明显结石。根据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集合系统损伤程度、输尿管有无息肉狭窄等综合判定决定是否留置肾造瘘管。如果有出血(冲洗液呈血性)、集合系统损伤重(集合系统内可见多处脂肪组织)、输尿管内有较多息肉、狭窄,则拔除输尿管导管,从Peel-away鞘顺行放置双J管,并同时放置肾造瘘管(本研究排除这类病例)。反之,则采用无管化处理,拔除Peel-away鞘,缝合皮肤切口,局部加压粘贴。术后抗炎输液治疗,待体温正常,尿色转清,术后2~4 d行腹部CT平扫检查了解残石情况,并拔除输尿管导管和导尿管,观察1天后出院。残留结石<4 mm为无意义残石。

2 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75 min,(58.6±12.1)min。术后2~4 d复查CT平扫,一次结石清除率100%(21/21);肾周血肿4例(长径2~5 cm)。术后均有轻微肉眼血尿,24~48 h消失。术后发热(体温>38.5 ℃)3例,经对症处置2~3天体温正常。术后未发生大出血、肾绞痛及全身感染,腰背部穿刺点切口无漏尿,无尿外渗。术后2~4 d拔除导尿管及输尿管导管,术后住院3~5 d,(4.1±1.1)d。出院后1个月均来院复查,B超或CT平扫未见结石复发,肾周无尿囊肿和血肿。

3 讨论

1997年Bellman首次报道50例无管化PCNL(无肾造瘘管,但放置双J管)[4]。对于无管化PCNL仍有争议,仍然是一个相对不常见的做法[5],但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6,7]。肋上穿刺时,无管化PCNL甚至能降低胸水的风险[8]。无管化PCNL还可以加速康复,术后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等[9]。Gauhar等[10]对1839例PCNL(无管化907例,标准932例)的meta分析显示,无管化PCNL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尿漏明显优于标准PCNL,在结石清除率、术后输血、术后出血栓塞、术后疼痛、发热、脓毒血症、尿路感染、再住院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并认为无管化PCNL是安全的。

PCNL术后留置双J管用于引流,但双J管会给患者带来明显不适,甚至高达83.2%[11]。为了减少留置双J管带来的不适,对内引流做了各种改进,如用外置输尿管导管代替双J管[2];将双J管一端带线并将线留于体外,出院前将输尿管导管或带线双J管连同导尿管一起拔除[12]。Habib等[2]将80例PCNL随机分成2组,一组留置双J管,术后2~4周门诊拔管,另一组外置输尿管导管,出院当日拔除,结果显示双J管组62.5%有支架相关症状,而外置输尿管导管组只有22.5%(P=0.001),2组术后尿漏、发热、镇痛需求、住院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Chen等[13]关于PCNL术后外置输尿管导管引流和双J管引流的meta分析显示,双J管组支架相关症状高于外置输尿管导管(OR=0.09,95%CI:0.01~0.61,P=0.01)。Raharja等[14]回顾766例无残留结石的PCNL资料,其中350例标准PCNL(留置肾造瘘管),189例留置双J管的无管化PCNL,227例外置输尿管导管的无管化PCNL,结果显示外置输尿管导管术后疼痛评分最低(3组分别为6.36±1.7、4.85±1.1、3.24±1.1,P<0.001)。我们认为,外置输尿管导管的无管化PCNL,输尿管导管在手术开始前就放置好,无需额外放置双J管,且输尿管导管比双J管便宜很多,因此更经济,更节约时间。

目前认为无管化PCNL对于无残石的病例是很好的选择,而有残石者通常需要放置输尿管双J管。Torres等[15]回顾性分析321例PCNL,根据有无放置肾造瘘管分成肾造瘘管组(198例)和无管化组(123例),并根据放置单J管或双J管分成单J管组(74例)和双J管组(247例),结果显示肾造瘘管组大负荷结石(>2 cm)占71.7%,明显高于无管化组(56.9%),残石率也更高(51.0%和25.2%),认为无管化PCNL在结石负荷较小、结石清除满意的病例中可以选择。本组均为单发的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结石负荷均不大,长径1.5~3.5 cm,平均2.07 cm。

另一个影响无管化PCNL成功的因素是出血。一般认为PCNL术后放置肾造瘘管可以起到压迫止血的效果,因此术中有明显出血者不适合行无管化PCNL[15]。Sharma等[16]的meta分析纳入1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3961例PCNL,结果显示mini-PCNL组输血需求低于标准PCNL(RR=0.54,95%CI:0.37~0.78,P=0.001),血红蛋白下降也更少(MD=-0.67,95%CI:-0.93~-0.41,P=0.000),因此认为mini-PCNL出血比标准PCNL更少。Ketsuwan等[17]回顾226例PCNL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总输血率9.29%,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负荷结石(P=0.006)、鹿角形结石(P=0.026)、多通道(P=0.029)是输血的影响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多通道是输血的影响因素(P=0.038)。Turna等[18]的研究显示肾鹿角形结石(P=0.003)、多通道(P=0.010)、Amplatz扩张(P=0.010)、合并糖尿病(P=0.022)和结石表面积>1000 mm2(P=0.049)是PCNL出血的影响因素。Srivastava等[19]回顾1854例PCNL,27例(1.5%)发生需要血管造影或栓塞的严重出血,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大负荷结石是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影响因素。本组均为F18单一通道,且无鹿角形结石,均无明显出血,也无输血,术后4例肾周血肿,无需特殊处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外置输尿管导管的无管化PCNL是安全有效的,在单发的、结石负荷不大的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无输尿管狭窄的病人中尤其适合。

猜你喜欢

肾造外置长径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玄武岩纤维长径比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基于随形冷却的大长径比笔套注塑优化
对留置肾造瘘管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
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两种不同方法固定肾造瘘管的效果比较
PLC可编程控制器相关外置的选择计算研究
车载GSM-R外置抗干扰设备
电能表用外置断路器常见失效模式分析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常规夹闭肾造瘘管的必要性研究
肾造瘘管在PCNL术后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