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体育课堂培养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

2024-01-27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小学王大伟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6期
关键词:规则阶段意识

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小学 王大伟

刚入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规则意识不强,课上好动,随意行为多,自主控制能力差。良好的课堂行为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只有当正确的规则意识产生的时候,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为顺利开展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尽快建立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规则意识的定义、层次与重要意义

(一)规则意识定义

规则意识是指人们对规则认知、认同,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和思维习惯。具体来说,规则意识能使人形成一种程序规范的自发意识以及主动遵守规则的自我约束,从主观思想上把规则作为自身行动规范标准,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和正确价值观。

(二)规则意识层次

第一层次,表象的规则意识,对于规则的内容认知,并进行理解且加以实践;第二层次,在规则认知的基础上,会出现破坏规则,但外界环境施加的压力,迫使人遵守规则;第三层次,在深度认知规则下,认同规则的存在的必要性,主动遵守规则并约束自我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认知价值观。

(三)规则意识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了保证社会正常的秩序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制定的规则越来越多,人类个体只有了解这些规则,遵守规则,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类意识、观念形成的关键期,通过对其进行规则教育,培养规则意识,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丰富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强化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更加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适应学校集体生活,为将来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二、规则意识的黄金培养期

小学阶段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黄金时期。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发展需要经历前道德、他律和自律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基本上是在幼儿阶段。这一阶段幼儿主体和客体还没有分化,儿童缺乏他者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还在形成过程中。随着身体的成长,大脑的发育也越加成熟,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他者意识也随之不断强化,道德发展进入了他律阶段。此阶段的规则意识是处于萌芽状态,表现出对规则的恐惧或盲从。随着年龄的增长,延伸到自律的阶段,这也体现规则意识的成熟性,这属于高年级学生的感知。五、六年级的学生能感知规则的存在,伴随体会日积月累的规则经验,逐步有意识地自我管控,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可见,小学六年时间是覆盖规则意识发展的整体阶段,也恰恰说明一、二年级是培养规则意识的起始阶段。

三、培养规则意识的三大途径

低年级学生处于他律阶段,对规则本身没有更多的认知,往往把本应对规则的态度投射到规则的化身身上,比如教师、警察等,通过体育课堂的行为教学,学生不仅觉察到规则的存在,而且随着对规则感性经验的积累和理性思考增强,能够自我约束,表现出对规则的理解和遵从,用规则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一)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学生务必遵守、保证课堂秩序的基本行为规则。学生学习课堂常规的同时,也是对规则初步的认知。低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思维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堂常规时,要明确具体到位,切忌笼统抽象。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严格按照课堂常规实施、监督、评价与反馈,让学生认知规则概念,初步养成规则意识,并不断强化。

(二)体育游戏规则

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小学生也非常喜欢玩游戏,因此体育游戏就成为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任何游戏都有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而规则又影响游戏的结果。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感知到规则的存在。

学生通过游戏规则是否流畅地执行,认识到破坏规则的危害。一旦破坏游戏规则,必然导致游戏失败,引起学生产生抱怨、吵闹等消极情绪,教师可以借此说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及破坏规则带来的后果。以反例促进学生对规则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三)体育竞赛规则

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在参与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欲望、拼搏挑战的精神,这也是对学生是否遵守竞赛规则的考验。教师在组织竞赛之前,务必将规则讲解清楚,在比赛进行时,做到公正、公平的判罚,对违反甚至破坏规则的行为务必严格惩罚。

在竞赛中,每个学生都要遵守规则,约束、规范行为,这样,便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四、培养规则意识的三大策略

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地全方位培养。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黄金期,研究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通过不同的策略来让学生对规则认知、理解和深化,能够培养其良好的规则意识,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实化规则,培育规则意识

在规则意识的培育方面,传统常见的教化方式虽然在规则认知和破坏规则后果的预见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利于学生将规则内化于心。只有讲求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对规则的理性认识,才能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自觉做规则的遵守者与拥护者,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为培育学生规则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巧设器材,暗示规则

规则常常是需要理解的,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恰恰是弱项,学生更喜欢直观表象的存在,教师可借助体育器材、线路图案,建立一目了然的规则。

低年级学生易受图示的影响,会遵循图案、线条等进行活动。灵活设置图标等,如曲线跑中的引导线、投掷中的高度线等,给予学生暗示即将开展活动的规则,能够促进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从而遵守规则。

3.表扬鼓励,榜样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抓取精彩的瞬间,及时对遵守规则的学生表扬、鼓励。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动机。

(二)共创规则,内化规则意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发展规律,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规则的制定,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体育活动中“报数成团”是常见的体育游戏,适合低年级的学情,但口令仅仅是“1、2、3”报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打破规则,影响游戏的进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提前共同制定报数的规则,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同时也具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地参与游戏,从而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

学生会依据以往的游戏体验和生活经验来制定规则,这样既学习理解了体育知识,也获得了自我成就感和精神满足感;既是对以往规则的重新理解,又是规则意识扎根心底的外化体现。

(三)评价反馈,促进提高规则意识

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的过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需要长期保持或改变行为习惯,评价反馈能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积极评价能促进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从而主动遵循甚至维护规则。建议或批评性的反馈能让学生了解自身的问题,从而改变行为,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评价内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可以创新和改变,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放松学生身心的评价形式、内容和方法都是好的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能及时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行为举止。体育课程的初始阶段,师生应共同讨论,建立对规则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过程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发展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要及时在课堂上鼓励、表扬、批评学生的行为、语言、参与态度等。每节课结束前的总结时间,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亮点、不足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督促其改正缺点。

要想让“规则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 教师就要坚持不懈地长期诱导。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引导学生遵守规则, 适应社会,成长为有教养的现代化公民,甚至比教会学生一点知识、一项技能更为关键、更有意义,要做到先立德再树人。

猜你喜欢

规则阶段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