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的“断层”与“接口”之探析
——如何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2024-01-27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黄健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6期
关键词:幼小断层教室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 黄健华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是小学教育的基础,为学生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到了小学,相较于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和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力地帮助儿童顺利地迈上这一“高台阶”,不单在短期内能给儿童带来更好的小学学习体验,从长远来看,更是可以使儿童终身受益,带来可持续性的发展。

然而,由于现实中并未完善的幼小衔接教育,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不单没有完全“接上”,反而出现了“断层”,并未达到人们期待中的效果,部分儿童在由幼儿园转至小学阶段时,会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产生畏惧、抗拒的心理。

一、幼小衔接现状——“断层”

(一)学习方式断层

在教学方式方面,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儿童在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中实现“玩中学”,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让儿童感觉到学习是轻松、自由和愉悦的。进入小学后,学生的学习是以坐在课堂上学习系统文化知识为主,进行以听、说、读、写为主的技能训练。这一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很多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有种“坐不住”的感觉,本能地认为:小学的学习没有幼儿园的学习好玩了,因而自然地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同时,幼儿园一般不要求儿童认字与书写,上了小学后,认字和书写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必备手段,部分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在幼儿园阶段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出现刚上小学很多字不会写的现象,虽然小学教育要求“零起点”教学,但在小学的起始阶段,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很困难”的心理感受,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行为规范断层

在幼儿园中,一般没有太强的行为规范。儿童在幼儿园中有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随意地在区域内走动,挑选自己喜欢的游戏或活动。纵使是在集中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也可以随时跟随自己的心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而到了小学阶段,在40 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几乎需要全程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在课堂上需要发言的时候,教师会要求学生举手发言。平常的体育课、大课间等户外学习活动中,学生也会被要求排好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比起幼儿园的自由状态,一年级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处处受到限制,从而产生不适感。

同时在幼儿园几乎是没有作业的,偶尔一些主题作业的布置也不具备强制性,可以由儿童自己去选择完成。而在小学阶段,作业的完成是由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的。这种断层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也会给他们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三)期望水平断层

在幼儿园阶段,家长一般只会关注孩子是否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有没有跟其他孩子发生争执,会不会受到伤害,只要孩子每天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又从幼儿园平平安安地回到家,就已经能达到家长的期望了。但是在小学,家长和教师对儿童的期望水平明显提高了,单是在学校吃得好、玩得好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他们会希望孩子变得更加懂事,课堂上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并能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这种期望的骤然提升常常使儿童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

(四)学习环境断层

幼儿园的教室通常布置得生动活泼,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设置自然角、绘本阅读区、手工活动区、娃娃家、音乐欣赏区……各种活动区域,可以满足儿童不同的活动需求。如此积极、宽松的学习和活动氛围会让儿童在无形中获得更多安全感。但大部分小学教室布置得十分简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由于教室空间有限一般不会再设多余的自由活动空间,更不可能摆放玩具柜。刚刚进入小学的儿童,会因为学习环境的巨大改变,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认为“小学没有什么乐趣”,这也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

二、基于“断层”现状的原因剖析

现代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概念,它是指在不断增长的有机体对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又是由其他因素所决定的。

(一)生态变化

“生态变化”这一术语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指的是随着角色、环境或两者的改变,个体在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也随之改变。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所扮演的角色都在改变。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儿童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对儿童的需求与期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了机会与挑战。刚刚上小学的儿童是6~7 岁,在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属于勤奋和自卑的阶段。按照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型,“结点”是一种“介于两个不同的环境间”的过程,它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单独的客体。

(二)微系统下的原因剖析

微系统是与幼儿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系统,它包含着三个要素:活动要素、角色要素和人际关系要素。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微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1.事件

在人的发展生态理论中,“活动”是一种持续发生的、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的、能够被环境中的人所认识的、有意义和效率的行为。这个过程是持续进行的。每一次进入新的环境,如幼儿园、学校之前,正在成长的个人以及这两个环境中的人,都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能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建议和经验,那么他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就会变得更加成熟。

2.角色

所谓“角色”,就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行动和期望。幼儿角色的变化表现为由游戏者向学习者的变化。在幼儿园,儿童主要是在玩耍中度过的,他们在玩耍中获得了不同的成长。上了小学,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小学生需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人在环境中关注他人或参与他人活动时所获得的关系。在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师生”“朋辈”之间的关系。在儿童的人际关系方面,在幼儿园里,儿童与幼儿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里,小学教师对比幼儿教师会较少关注到儿童的生活,以科目为基础的教师往往只是在教室里讲课。同时,在小学阶段,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同学间的友情也要重建,同学间的友情在此阶段尤为重要。

三、幼小衔接优化——“接口”

(一)关注幼儿身心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教师在儿童的学习与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根本思想,重视儿童的内部需要,尊重其发展规律。

幼儿园教师必须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幼儿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儿童走进小学校园,增强对小学生活的认识,提高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到小学校园里去走走,感受一下小学生活;幼儿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天集中学习的时长,让儿童慢慢地习惯小学的课时安排。

小学教师要理解儿童在刚进入小学这个阶段时身心的不适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与关怀。在儿童刚进入小学的阶段,教师可以每天抽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在一起相处,了解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支持,从而在情感上与小学教师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同时,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学方式可以适当地向幼儿园靠近,在课堂中穿插游戏化、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乐趣,教学的坡度放缓,难度放浅,帮助儿童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二)有效联合开展活动,形成双向驱动力量

从幼小衔接的断层出现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其自身周围生态的改变,以及随着生态改变而出现的相关因素的变化,是让儿童产生的不适应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原因,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生态主体之间可以采用加强交流、互动教研的方式,使这两个不同的生态环境在衔接阶段实现双向奔赴,向中心融合,帮助儿童更好地实现过渡。

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定期举办联合教研活动或教学经验分享会,幼儿园教师可以分享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帮助小学教师了解他们;小学教师可以分享刚上小学学生的不当做法,帮助幼儿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相互了解,针对这个阶段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分析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幼小衔接更科学。

(三)针对身心发展特点,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解决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这一问题,根据这一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园和小学都可以在环境布置上向对方有意识地靠近。

幼儿园大班的教室布置在原有的活泼、童趣的基础上,可以在集中学习的区域有意识地摆进一些单张的课桌椅,营造一种如小学生上课一样的氛围。有足够空间的幼儿园也可以尝试专门设置一间小学生活体验室,定期组织大班儿童在里面学习,通过模拟小学的学习生活,让儿童提前获得在小学教室里学习的真实体验。

小学则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室装扮,打造更温馨、活泼的教室环境。可以在教室里设置读书角,在低年级的教室外墙设置乐高墙,甚至在教室里摆放几个儿童喜欢的玩具,让儿童能够在教室里更加放松,喜欢自己学习的环境,从而达到更加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幼小断层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断层破碎带压裂注浆加固技术
关于锚注技术在煤巷掘进过断层的应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