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考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及其改革举措

2024-01-26廖爱民

考试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艺考艺术类艺术

廖爱民

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招生一直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观念,主要表现是艺术类专业招生对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较低。艺术类本科控制线仅为二本线的65%(新高考改革省份合并一本线和二本线,则默认本科线),专科控制线是普通专科线的70%[1]。二本线一般在400 多分的低位徘徊,艺术类本科控制线乘以65%,则大幅降低到280 分(总分750 分)左右。普通类专科线一般不到300 分,艺术类专科控制线乘以70%,则不足200分。有的艺术类专业投档规则采用“文过专排”模式,即文化成绩达到最低控制线要求时,按照艺考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投档录取。此举进一步降低了文化成绩在艺考中的权重。艺术类专业文化成绩偏低的要求,让大量文化成绩不高的考生看到“希望”,认为可以通过参加艺考找到一条上大学的“捷径”。这种功利思想必然影响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生源质量,不利于学生在艺术培养道路上走得更远,也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2]。因此,采取措施强化艺考文化成绩势在必行。

一、政策改革的历史脉络

为保证艺术类专业的生源质量,我国一直重视艺考文化成绩,循序渐进地围绕艺考文化成绩改革招生体制,这种渐进式的政策变迁,保证了艺术类招考制度的有序运行,也逐步推动艺术类专业人才选拔质量的稳步提升[3]。

1952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

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艺术院校招生的文化课考试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国文、外国文、政治常识、中外史地等偏文的四个科目成绩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偏理的四个科目成绩各占30%,艺术专项成绩占40%[4]。艺考文化成绩占比高,达到60%,并且涵盖文理科目,表明当时的艺考非常重视文化成绩。

然而“文革”爆发后废止了包括艺术类专业在内的高考招生,1970年虽然恢复艺术类专业招生,但实行推荐制,没有高考选拔,只看被推荐者的政治表现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不要求文化成绩,被推荐的工农兵艺术大学生学历层次、文化水平低,导致艺术高等教育质量大幅下滑,给我国艺术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1980年,教育部颁布艺术类招生政策,要求考生的文化成绩和艺术专业成绩均需达到划定的最低控制线,“双上线”后学校才能按照相应规则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文化成绩再次得到重视。但是,由于艺术高考刚刚恢复,此时的文化考试由学校自主命题,考试难度不高。

1984 年,教育部进一步规定艺考生必须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文化考试,但不必参加所有科目考试,有的科目也不计入总分。相比难度不大的学校自主命题,艺考文化成绩的要求又向前迈进一步。

1989 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招生工作暂行规定》明确:“艺术类专业的报考条件,招生考试分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两次进行,考生必须参加国家规定的文化课所有科目的考试;录取时严格按照文化考试达到录取分数线,按专业考试成绩排名的方式择优录取”。[5]自此,我国艺考关于文化成绩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艺术类专业招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1年,南京艺术学院探索改革录取模式,以设计专业为试点,采用校考专业成绩和高考文化成绩简单相加形成的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项录取模式的改革突出了文化成绩,设计专业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于是逐步推广到校内其他专业,南京艺术学院的招生改革实践取得成功为其他艺术高校树立了榜样,在教育部的政策支持下,其他艺术院校也纷纷效仿该录取模式。

进入21 世纪后,我国艺术高考制度改革进入快车道,教育部颁布《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教学厅〔2005〕14 号),明确要求:“31 所艺术院校可自行划定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划定的分数线须在录取前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备案并向社会公布。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的统考数学成绩必须全部计入其文化考试成绩总分。其他招生院校对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要求不应低于第二批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0%。”[6]教育部要求把二本线作为艺考文化成绩的参照坐标,和普通高考成绩联动对应,实质上强化了艺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

2016年,为了进一步加强考生的文化素养,教育部招生文件明确规定:“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得低于本省(区、市)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 %,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得低于本省(区、市)普通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7]继续以二本线作为艺考文化成绩的参照,并逐步提高相应比例,而且鼓励高校在不低于该比例基础上,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情况单独划线。

202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 号),明确规定:2024 年起,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文化属性更强的艺术类专业,将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双上线”基础上,将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8]。

可见,无论是国家的艺考招生政策,还是高校的艺考招生改革实践,均指向一个核心方向:不断强化艺术类专业的文化成绩重要性,切实保证生源质量,为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成绩与艺考发展的关系

进入21 世纪,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和科技力量加持下,催生出一大批新兴的艺术行业和职业,推动我国艺术类高等教育不断变革。艺术类专业与人文社会科学、网络信息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衍生出艺术领域的新学科、新专业,进一步加快了艺术创新步伐,培养出大批创新型、复合型的艺术类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形势的变化倒逼艺考要着力强化其文化成绩要求,提高生源质量,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增强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复合推动艺考强化文化成绩要求

法国作家、象征派诗人保尔·瓦莱里认为:“科学与艺术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名称,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它们自然地放在仅只是处理反映思维问题的情境之中,我认为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显著的差别。”[9]艺术与科技看似距离遥远,毫不相干,实则交叉渗透,彼此相助,科技是发现的艺术,艺术是科技的情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明旨教授认为:“21 世纪将是一个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时代,科学与艺术结合,培养综合性的创世纪人才,是我们艺术教育走向21 世纪的切入点。”[10]在科技加持下,艺术创作愈加丰富多彩,表现手法更有深度。科技与艺术交叉融合,艺术全面优化科技表达方式,提高科技表达综合水平。反过来,科技也为艺术插上飞跃翅膀。众所周知,AI(人工智能)绘画已经在构图、色彩、意境表达等多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科技的不断创新为艺术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艺术创作融入科技体系,助力展现科技优势和价值。

当前,艺术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看重其专业水平,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变迁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科单一的发展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艺术和科技的交叉创新,高端复合型艺术人才将成为未来艺术类人才主流[11]。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和自媒体迅速发展,节目多元化必然导致节目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进程加快,需要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科技型、复合型人才参与到各类节目中来,形成新的竞争力。

艺术与科技的渗透交融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10],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转变,教育部大力推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的“四新”建设,人文、艺术、科技的跨界融合目前已是艺术类专业的发展趋势,“艺术+”的专业将来会越来越多,艺术+科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将成为时代对艺术类人才的高标准与新要求,也是将艺术类学科融入国家多元学科发展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11]。为了适应21 世纪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随着学科交叉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艺术类专业与信息、计算机、网络、传播渐渐深度融合,2022 年版本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新设的艺术类特设专业,诸如艺术管理、影视技术、文物保护与修复、跨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纤维艺术、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等大量新兴专业,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之间的交叉融合,既呈现出艺术属性,又呈现出科技文化属性。科技与艺术之间日益深化的融合,催生了一个大胆激进的交叉学科概念——“艺术科学”。这个交叉学科的内涵在于:一方面,科技推动艺术广泛地传播;另一方面,艺术促进科技创新以及思维方式和探索方式的多元化。

这些艺术+科技的复合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更要具备相应的数理知识基础,否则无法真正学懂弄通这些特设专业,数理基础在高考成绩构成中占有核心基础地位,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类专业将深度融合交叉其他普通类专业,这些特设专业对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艺术与科技交叉复合的特色专业在招生选拔中,强化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成为应有之义。

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掌握IT 领域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新媒体数字传播领域、传统媒体机构、院校和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既有艺术设计、色彩、网页设计、动画与网络游戏设计、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等艺术领域课程,也有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计算机领域的课程。可以看出,大量主干课程对数学物理要求较高,该专业必然要对艺术考生提出较高的文化成绩要求,只有具备较高文化成绩要求的学生才能适应该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如果艺术类专业学生没有坚实的数理文化基础,将很难顺利毕业,遑论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艺术创新的本质对艺考文化成绩提出更高要求

艺术创新很大程度上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自我表现”,是创作者将自身对事物或世界的看法用艺术方式创造性地予以表达。艺术道路上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若脱离了创造性思维,只是一味地模仿与复制,艺术就没有生命和价值。因此,艺术创作者们在艺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诚如毕加索所说:“艺术不是美的法则的实际运用,而是在一切法则之外的、为我们的天性本能和大脑所接受的东西……[12]”艺术生命来源于不断创新,艺术创新则离不开思想文化的积淀和对时代精神的理解,离不开艺术工作者坚实的文化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艺考招生偏重于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文化素养,最终培养出没有艺术想象力、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化短腿”人才[4]。例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年级1610名新生中,高考英语分数在60—89 分之间的725 人,90—120 分之间323 人,120 分以上仅有6 人,其余新生则在60 分以下。以90 分为及格线,及格率仅为20.4%,而同年该校普通文、理科大学生的高考英语及格率在50%以上[13]。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英语四级通过率低、考研率低、公共课成绩低等普遍现象,艺术类高校学生考研录取率长期徘徊在5%的低位,与同层次普通高校相比,差距甚大。例如,西部某高水平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有学生360 人左右,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设计类、美术类、书法、音乐、舞蹈等9 个招生专业,每年读研深造率(含推免研究生)仅有29.11%,比学校总体深造率低了26.6%。倘若把15%比例的推免研究生比率扣除,实际考研率仅有14%,远远低于该校普通类专业。虽然艺术类研究生招生计划少是客观原因,但是艺术类学生文化底子薄是考研率低的首要原因。文化底蕴的薄弱将导致艺术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无法展开思维的翅膀,在艺术感知和艺术理解方面缺乏独到的见解和深度,使得艺术学生可能无法从更加宏观的文化视角看待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限制艺考生艺术创新能力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认知、理解、接受等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远比艺术技巧重要得多。从广义上讲,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越高,其专业造诣越高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名优秀的艺术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艺术天赋和浓厚的爱好,也需要良好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如果不够,很难在艺术层面上取得大的成就,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多半是“工匠式”技能型人才。

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通常学习领悟能力强,即使专业基础差一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这类学生会有很大的提高。今后文化素养将成为艺术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观测点和必然的能力构成。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环境设计人才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形成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的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现在的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艺术技能,还要考查综合的艺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对考生的文化素质、艺术认知、观察理解、创意思维、审美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考查[14]。高考文化成绩是对考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的综合反映。艺术创新的本质,使得提高文化成绩占比或提高文化成绩门槛要求成为未来艺考招生的明确方向。

(三)就业需求倒逼艺考要强化文化成绩要求

自从1999 年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因其收费高、办学成本低,无序扩张,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在大肆扩招艺术类专业,许多考生及家长只是将艺考作为低分进入大学的途径,每年有100 多万学生参加艺考,却忽略了大学毕业后的就业艰难,实际上国家不需要这么庞大的艺术类人才,现有的就业市场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巨量的艺术类毕业生。麦可思数据公司公布2010—2020 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年度报告涉及就业率低、薪资低、就业满意度低、失业率高的“三低一高”专业中,艺术类专业出现次数平均占比约为26%,近4 年甚至攀升到41%,其中音乐表演连续6年被麦可思列为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亮红牌的专业。《南方周末》曾经报道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我国顶尖艺术院校的大量毕业生无法对口就业,毕业即失业,说明艺术类专业就业困难问题十分严重,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程度。

于是跨专业、跨行业就业便成为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渠道。据统计,超过50%的艺术类毕业生选择跨专业就业。图1 所示,艺术生从事与专业对口的文化艺术行业仅占24.53%,其余选择教育培训类行业、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商业服务类行业或自主创业[5]。不过随着教育部实行“双减”政策,教培行业岗位严重缩水,加之我国基础教育适龄人口逐年减少,带来参加中小学校的“考编”竞争加剧,都让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图1 艺术类毕业生工作领域统计图

艺术类毕业生转向投身于普通就业市场,与普通毕业生竞争,其文化底子薄的劣势就会显现出来,进一步加剧艺术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产业市场对艺术人才的专业水准、文化水平、综合能力等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然倒逼艺术类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也需在文化素质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上做出合理均衡的分配。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必须从源头考虑,通过高考指挥棒的效应,在招生录取阶段强化文化成绩要求,从整体上提升艺考生文化素质。

三、艺考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教育部关于艺术类招生的政策文件明确鼓励高校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强化文化成绩要求,增强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提高生源质量,为国家培育优秀的艺术人才。鉴于此,提出四方面艺考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一)高水平大学试点提升文化控制线

我国艺术院校大致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独立设置的艺术高校。独立设置的艺术高校主要培养精英艺术人才,总体特点是招生计划少,培养质量高,代表高校就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二是高水平大学艺术学院。这些高水平大学艺术学院依托高水平大学较强的整体办学实力,一般有着比较完整的艺术类学科建设点,能够为国家培养理论知识丰富、理论修养深厚的艺术类专家型人才,代表艺术学院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大学艺术学院;三是民办艺术类普通本科高校或高职高专艺术高校。这类高校主要是面向广阔的文化产业市场,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四是师范类高校艺术学院,为中小学校基础教育的艺术师资培养后备力量。

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2003 年在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时就强调,“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清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它可以提升清华的整体水平。”他援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话说,“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成功的标准,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而艺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学人文教育的过程。”[15]高水平大学艺术类专业,基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优势,可先行先试,探索强化艺考文化成绩的可行性,提升文化成绩控制线,从而提高艺考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目前一些高水平大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四川大学率先示范,将广播电视编导、设计类专业、播音主持类专业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从原来的二本控制线,提升到一本控制线。从近几年人才培养成果反馈来看,生源质量明显改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二)根据艺术类专业特点,优化调整现有的投档录取模式

“重专业技能,轻文化成绩”曾经一度是艺术类专业招生的弊端,为了纠正这种弊端,可通过调整投档录取模式,逐步提高文化成绩在录取时所占的比重,实质性提高文化成绩要求。2024年,艺术类大部分专业的投档录取要将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设定一定权重,文化成绩不低于50%比例,按照综合成绩录取。而对于艺术属性弱、文化属性强的戏剧影视文学、艺术史论、广播电视编导等艺术专业,则不在艺术类批次招生,而是调整到普通类批次录取,考生无需参加艺术专项统考,仅凭文化成绩即可报考这些艺术类专业。四川大学美术学(理论研究)专业因其人才培养以美术作品的鉴赏和研究为主,不要求考生进行美术创作,早在2021年就调整到普通类批次单列招生,录取学生文化成绩显著提升,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三)推广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不同于普通类志愿填报,艺术类志愿填报以其复杂性,至今还保留了单志愿填报模式,也就是顺序志愿。顺序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填报最为关键,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这种志愿填报模式无疑强化了志愿的作用,弱化了分数的作用,尤其弱化了文化成绩的作用,即使分数高,志愿若没有填好,照样可能滑档。随着认可并使用统考成绩的高校逐渐增多,统考评价体系的日趋完善,艺术类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被推广普及,因为该模式实现了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机会,减少了考生的滑档和高校的断档,大幅提高了艺考生和高校之间的匹配度,从而提高了艺考生的满意度及高校选才的准确度。

(四)独立设置艺术高校的校考加强文化素养的考核

传统的文艺理论常识考查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点考查,无法真正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基于艺术考生未来面临社会竞争的现状,独立设置艺术高校在校考期间应将“文艺常识考查”变更为“综合知识考查”,将考查范围从粗浅的文艺常识变成文理综合,考题范围应涉猎广泛,不局限于艺术自身的理论知识,有意识增加难度和灵活性,甚至实行非标准答案,这样的考查必然要求考生在保证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提升综合文化素质,注意对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了解,这种变化必然引导高中学校艺术类课程教学做出相应调整,艺术考生也要系统地改变自身知识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繁荣,文化艺术产业也将随之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必然传导至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引发对艺术人才选拔方式的不断改革。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艺术学生仅具备艺术天赋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文化功底深厚才能支撑艺术类专业人才走得更远,走向更高[7]。高校意识到社会人才需求与生源素质的重要性,在评价成绩时逐渐加强文化成绩的权重,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愈来愈趋于高素质和综合化,最终将提升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

猜你喜欢

艺考艺术类艺术
我的艺考之路:播音,想说爱你不容易
艺术类专访心得
Creative Cram
纸的艺术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爆笑街头艺术
艺考“不易”,应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