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2024-01-25韩天越

文教资料 2023年18期
关键词:模式探究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

韩天越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意义,提出了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包括创新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方式、搭建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平台、健全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关键词:双创背景 高校辅导员 协同育人 模式探究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直是热门话题,各地高校纷纷开展了“双创”教育活动。然而很多高校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且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够完善,导致学生的自主创业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中,真正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思想指导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着重关注的问题。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及精神条件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需要重视育人模式的创新,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日常培养过程中,辅导员作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的重要指导人员,其教育观念、行为方式至关重要。但是随着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内容的深入了解,对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也逐渐严格,如果仅依靠辅导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将难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1]因此,在“双创”背景下,提出如何构建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以协同共振效应来更好地发挥高校育人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国家一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又依托于教育,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各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同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创新教育是一种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技能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更重视开拓学生个人思维,并非掌握理论知识。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学生由求职者角色转换成职业创造者角色,所以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灌输枯燥的创业知识,更是要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由此可知,这两种类型的教育活动都具有一定差异,但其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都强调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首创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一个整体的范畴进行研究。与广义上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涵相比,这种整体教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是二者深入融合的重要体现。所以,为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国家大力号召发扬“双创”精神,全国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彰显时代精神。

二、“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意义

在国家大力推进“双创”活动的背景下,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工作。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往往是高校学生,所以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抑或是专业教师,他们的工作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重合。如果这三支队伍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就会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培养综合型人才也是国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所以高校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模式对学生教育的创新有着重要意

义。[2]

要想做好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协同育人工作。此外,配套相应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资源,可以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效果。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还可以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其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集体协作,并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所具有的能力及侧重点均不一致,如果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打造协同育人模式,会对高校学生的教育互补产生重要意义,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多角度的帮助。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双创”背景下被单独定义并发展起来的[3],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很多高校仍未具有专业性的师资队伍,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为薄弱。如果可以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各个主体教师互通有无,那么学校可以清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有目的地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可以高效展开。由此可见,輔导员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对保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有着重要意义。综上,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可以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更满足了社会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一)创新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方式

目前,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采用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4],虽然这种育人模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但仍存在不足。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关于学生在生活上的困难与问题仍缺乏有效管理,所以在“双创”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的效力,需要创新协同育人方式,打造一个由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教育模式。[5]该模式中,每一位教师均发挥自身优势,且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育人。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关键,将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不仅能够体现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高效率与高价值,还可以产生“1+1+1>3”的育人效果。[6]从教育实践角度出发,在高校日常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协同育人模式中的哪一个主体教师,他们工作的根本目标都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但在日常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具有多变性,且每一支队伍的侧重点均有较大差异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三者不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不仅会使日常教育工作变得较为烦琐,而且教育目标与工作方向也会出现分歧,从而拖延教育活动的速率与步调。所以通过整合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这三支队伍来创新高校协同育人方式,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部分。

因此,高校需要在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明确教育目的,引导三支队伍深入了解协同育人的理念,并要求三者清晰掌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其中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的是专业教师,负责学生就业管理及生活指导的是班主任,辅导员负责辅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学习规划、学风建设等。所以无论是哪一个主体教师,都需要切实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同时明确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只有三者相互扶持,才能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育人力量,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二)搭建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平台

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可以激励多方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多方主体共赢。因此,高校在构建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时,需要建立一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网络交流平台,以提高每个主体工作的实效性。在此平台上,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生活情况。交流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通[7-8],促进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工作研究。三者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达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效培养。

首先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组织沙龙活动[9],与严肃的会议相比,沙龙活动气氛更加轻松,使各主体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共同成长,可以提升这三个队伍之间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出协同育人的效力。同时,通过该平台,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邀请校外相关专家进行协同育人工作的专题培训,从而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最后,本文提出的搭建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平台可以突破线下育人的时空限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全方位的网络教育。

(三)健全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如果想要发挥出最大的协同效应,必须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10]

首先是领导管理机制。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整合时期,各方工作内容同中有异,为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需要成立一个由校方带领合理的领导小组协调三支队伍解决协同育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每一支队伍在育人工作中的效率与质量,实现理想的协同育人效果。

其次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融合机制。[11]高校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各个主体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定期提供与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教育活动。为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后实践活动互通,高校需要建立一个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机制,根据每学期阶段性的理论知识内容,定期为学生提供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课后实践教学,并通过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确保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最后是经费保障机制。[12]为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水平,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该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如课时费、激励经费、科研经费等,奖惩制度可以有效调动这三支队伍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要重视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平稳运行。

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需要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在此期間,无论是提升硬件设施,还是研究专项课题,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设置经费保障机制可以促进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的良性循环。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是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各地高校须加紧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开展。在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型能力的学生时,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力量,其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将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水平。本文针对“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存在的师资队伍缺乏、工作机制缺失等问题,深入探讨了一系列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争取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浩.茶文化视域下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双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福建茶叶,2021(11):172-173.

[2] 李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5):73-77.

[3] 陈伟民,谭晓兰.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教育探索,2022(5):36-39.

[4] 费志勇.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51-53.

[5] 伍俊晖,黄小东,蔡丽.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5):71-74.

[6] 李根.“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2(20):26-28.

[7] 贺永平.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开放学校建设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1(15):37-40.

[8] 李鹏,凌会侠,刘美珍.“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1):97-99.

[9] 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2):28-33.

[10] 齐彦磊,周洪宇.“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32-36,67.

[11] 顾理澜,李刚,张生,等.“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4):10-17.

[12] 田贤鹏,姜淑杰.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协同育人:内涵特征、逻辑演变与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22(21):35-42.

猜你喜欢

模式探究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薄弱初中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三维摄影摄像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