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的统计绘图

2024-01-22王娟唐华仓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民国时期

王娟 唐华仓

摘 要:利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浏览和阅读民国时期经济类期刊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发现在农村经济研究与乡村建设实践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图表,特别是各种绘图构思巧妙,美观大方。柱形图、饼图种类繁多,功能丰富。精美的手工绘图,反映了早期乡建人士聪明才智和绘图技巧。

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统计绘图

统计图表是经济工作与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具。统计学大致是清末开始传入中国的,到民国时期,大量欧美留学生归国,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全面传入中国。在众多归国留学生中,与统计学专业相关的博士有32位。作为第一个全国性的统计学社团,中国统计学社于1930年成立。也就是说,在民国时期,统计方法的运用在我国才刚刚兴起。尽管如此,在经济工作和研究中,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由于条件限制,图表主要由手工绘制。

大量的统计图表主要出现在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和墙报中。在乡村建设实践中,知识分子面向农民,通过绘制统计图表,公开展示和宣传建设成果。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有75%~8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救中国就必须救农村。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带领自己的团队,深入乡村,从事乡村改造与实验。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高潮时期,全国从事乡村工作的团体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试)验区有1 000多处。遍布全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激活了农业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农业农村经济研究是当时经济研究的主流。很多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被当时的期刊留存下来。

一、统计图来源

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中,按照经济、金融、合作、乡村、农村等关键词搜索文献,然后按照文献刊登的期刊检索其刊登的全部论文,通过对关键词和期刊之间的反复交叉检索,对重点期刊和文献逐期逐页浏览,截取其中有价值的各式统计图例50余幅。

当时在全国有几十种经济类期刊,农业经济类的期刊最多,也办得最好,如《中国农村》(上海,1934.10—1943.5)、《农村经济》(江苏镇江,1933—1937)、《乡村建设》(山东邹平,1931—1937)、《乡建通讯》(浙江丽水,1939—1943)、《农民》(农业经济专号)(北京,1925—1932)、《乡村改造》(河南辉县,1932—1937)、《农村合作》(江西南昌,1932—1935)、《村治》(北平,1930—1935)、《乡村运动周刊》(1937.4—1937.9)、《北碚月刊》(四川巴县,1937—1949)等。

数据库档案文件都是纸质原文扫描和拍照件,文中的例图都是截取的原图,仅使用修图软件进行了简单的修复,基本保持了原貌,并且在文中均标注了每例绘图的来源,以供查询。

二、统计图鉴赏

现在的统计绘图,几乎全是电脑制作的。各种统计分析与绘图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民国时期,没有电脑,更没有软件,但先辈们仍能通过手工绘制出形式多样的统计图,柱形图、饼图、折线图应有尽有,也为现在电脑作图提供了模板。

(一)柱形图

《乡村建设》及邹平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行的其他出版物,使用了多种形式的柱形图,内容丰富,与现在使用软件画出的柱形图并无二致。图1是一个合作社社员的产量比较图,该图已有表头,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是产量和社员姓名,纵横坐标的位置与现在相同,单位说明放在图右竖排,每格单位是五匹。图2也取自1934年《乡村建设》第20—23期合刊,是邹平棉农合作报告专号扉页第6幅插图。与图1相比,柱形图横放,标题放在图的下面,纵横坐标的数字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表示,横坐标标签放在上面。两图分别绘制网格线和竖线,以便直观获得条柱对应的数据。

除图1、图2这种单一的柱形图外,还有复合型的柱形图。图3取自1936年出版的河南大学农学院院刊创刊号,描绘的是全国各省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的分布比例,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省份不同成分农户的分配比例,省份标签放在组合柱形图的上方。由该图得知,当时南方省份的佃农比例普遍高于北方,山东只有9%,而四川则有58%。图4取自1933年在河南辉县发行的《乡村改造》期刊,描绘的是河南乡村师范学校4年间的经费结构变化,采用4种不同底纹条柱并列的图形,主标签(横轴)放在图形的下方,数字标签(纵轴)放在右方,标题和图例放在图中上部,充分利用了绘图的空白,让该图显得更加协调和美观。

(二)饼图/扇形图

饼图一般是将圆饼划分成不同面积的扇形,表示不同指标的数值。现在的饼图由计算机自动划分面积的大小,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指标。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则是纯手工绘制,用不同的花纹区分不同的指标区域。图5取自《乡村改造》期刊,使用条形底纹,用直线的不同方向区分不同饼块,指标与数值标记在相应的扇区。图6是总人口中不同年龄组所占的比例,取自河南大学农学院院刊创刊号,该图采用不同方向的直线作为底纹,图例放在饼图的下方,指标数值放在相应的扇区。

图7—9的3个饼图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图7取自《乡村建设》,在不同指标间进行了分类合计,用圆饼中间的圆环表示分类合计的比例(本位币91%)。图8—9系《邹平棉农合作报告专号》扉页插图。图8先用三角形的不同底纹表示33人的分类人数和占比,另一指标则用外圆环表示,三角形的划分以中心圆环按比例分解,仍属于饼图。该图层次分明、亮丽,有一定的彩色视觉效果。图9的外观是一个扇形,中间又用了两个为一组的柱形图,形似饼图,实为柱图。

三、结语

“统计之学,为治之基。提纲挈领,朗若列眉;综核名实,不爽毫厘。”统计图表是数据与模型分析的可视化呈现,充分利用视觉传递大量复杂的信息,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民国时期,積贫积弱,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广大知识分子满怀救国理想,研究农业经济,践行乡村建设,充分利用科学手段,为救国救民倾心尽力,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财产,也是激励后人不断努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唐丽娜,杨镓萁.清末民国时期统计学的传入与发展:基于对同时期204本统计学术图书的研究[J].统计研究,2021,38(3):150-160.

[2]袁卫,李惠.治学报国:民国时期的统计留学生[J].统计研究,2021,38(7):153-160.

[3]范铁权,梁莎莎.民国时期的中国统计学社[J].统计研究,2012,29(9):103-109.

[4]陈长蘅,房师文.中国农村人口实况[J].农业周报,1933,2(36):7-10.

[5]温铁军,潘家恩.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

[6]张履德.邹平第七区机织无限合作社一周年报告[J].乡村建设,1933,2(22-23):31-35.

[7]河南大学农学院院刊创刊号.补白插图a[J].河南大学农学院院刊,1936,1(1):292.

[8]李崇武.学校概况专号[J].乡村改造,1933,2(10):38.

[9]刘振坤.本校实验区一个农村经济调查(续)[J].乡村改造,1935,4(8):0-8.

[10]河南大学农学院院刊创刊号.补白插图b[J].河南大学农学院院刊,1936,1(1):25.

[11]邹平农村金融流通处.邹平农村经济概况[J].乡村建设,1936,6(5):68-79.

[12]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棉农合作报告专号[J].乡村建设,1934,3(20-23):扉页插图.

[13]冯玉祥.为统计月报创刊题词[J].统计月报,1929,1(1):题词扉页第4幅.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民国时期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