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2016-12-27答琳娜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4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

答琳娜

摘要: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来看,文官考试制度一直是其人才选拔制度甚至是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一环。文官考试制度作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最主要的选官途径,一方面加强了中西方考试、教育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文化融合。那么是什么促使了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呢?我觉得,任何事物的成长发育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在它特定的环境影响下必然存在着诱发它产生的因素。为此,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所产生的因素及影响,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

关键词:文官制度;文官考试制度;民国时期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4.076

1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国文官考核制度的研究大多以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演变的环境、南京民国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汲取与探讨等为主。例如李里峰先生的《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和《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评议》,就对民国时期参加文官考试的人数以及考试后的任用、文官考试制度的优势做了叙述;徐矛则从公务员选拔,人事管理等角度对考试院的运行和成效进行了简要的评述;谢青、汤德用主编的《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则罗列了民国时期有关文官考试的法律法令。还有汪振国(1988年),孔庆泰(1998),常洪波(2001)以及肖如平(2008)等从各个方面对民国政府考试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为后代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房列曙主编的《中国考试制度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抽象与分析,帮助读者和研究人员从民国考试制度的宏观角度与微观方面进行了理解与深入。制度决定着一个社会发展的框架与方向,具有规律性与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因此民国文官制度可以说是民国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既是辛亥革命产生的直接成果,取代了八股取士制度,也是中国近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和进步,因此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传承与发展。

2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及其演变

民国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文官分为五等三十六级,五等指选任、特任、简任、荐任、委任。所谓选任官,是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任用的,包括国民政府主席、副主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检察院各院院长和副院长以及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等(立法委员、监察委员1948年改由民选)。特任官则包括各部部长、委员会委员长以及国民政府的文官长、参军长和主计长。简任官包括各部委下属的司、局、署、处长,各省政府主席、委员,直辖市市长,各省市厅、局长及秘书长等。荐任官包括各部委和省市级厅局的科长、秘书,各县市长,有些县市长也可以称为简任官。委任官包括各部委的科员、办事员以及县市政府的秘书、科长。

在20世纪上半叶内外时局动荡的大背景下,民国政府为了巩固政治统治,扩大合法的政治资源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便依据五权宪法的理论,在训政时期建立了五院制政府,并将考试院作为国家的最高考试机关,行使独立的考试权。而这种文官考试制度最早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从清末民初的传入到民国三个时期的不断完善与改良,使这一制度成功完成本土化的转变,并在汲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精华的基础上,成为了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重要形式,也由此翻开了中国近代人才选拔制度崭新的一篇。

3民国时期促使文官考试制度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可以说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萌芽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环境,因此并非是昙花一现的。由于考试制度依附于根本的政治制度,所以民国文官考试制度随着民国政治的不断演变,也突显出一定的层次性与传承性。从南京临时政府初创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时开始,其虽具雏形,却因为是草创匆成,所以不甚完备,再加上时局不稳,政权乏力,这一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只是徒有其名,并未付诸实施。等到了北京政府袁世凯时期和后袁世凯时期,当权者在对已有的文官考试制度的继承上,进一步细化,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草案,涵盖文官考试的资格、典试、任用、惩戒、保障、抚恤等诸多方面,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传统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与近代社会思想涌进的双重环境因素,最终促使了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先就封建传统专制的制度背景来看,首先,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封建官员选拔制度开始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政府管理,因为科举制度只能为中国社会培育出少数脱离社会发展的知识精英,且这些科举制度孕育出的畸形精英在中国极端封建专制的挤压下,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变得盲目自大与愚昧。他们作为官僚阶层,既没有创造出新的良性制度,也不能接受外国的政治理念,所以使得中国在应对西方入侵时不能迅速有力的作出判断并采取措施,从而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和人才短缺与国家需求矛盾的增加。其次,这并不代表着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灭亡,虽然大环境有力的冲击着文官制度的发展,但是也同样为其发展带来了利处,例如科举制度与晚清的教育改革就促进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发展。虽然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着时代的落后性,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过的:“人们自己创造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所以说科举制度的存在也天然会为文官制度的创造和发展贡献力量,自隋朝设立进士科以来,考试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狭义科举制便形成。这种一切以考试为准则的规矩使文官治国体制得以稳固建立,使寒门才俊得以立足于政治舞台。可以说这种借鉴了科举考试制度以考试为准绳的文官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排弃了任人唯亲的流毒,为人才的选拔创造了公平的条件。最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也为中国提供了制度借鉴。西方国家早在18世纪左右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文官制度,而中国则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积极地汲取与探索西方的思想与体制,所以各种新生的制度犹如雨后春笋,固有的传统制度也在“西方风雨”的冲击下发生着变革。

近代思潮的涌进也是影响文官制度产生与发展的一大因素。民国初期正是近代中国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政府对人才的渴求便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于是民国的考试制度便基于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产生。但是所不能忽视的是,政府的政治导向往往是因为受到社会潮流与风气所影响,因此本文认为还应关注几点重要的社会思潮对文官制度产生发展的推动作用:

(1)民主共和意识潮流激励下的参政热情。民国初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力图效法欧美并开辟新局面的决心,使得民国建立,从而为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创造了客观条件。

(2)“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内部推动。中国知识阶层向来有关注时政并投身宦途的思想,所以他们能将步入官途作为衡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标准,因此这也是文官考试得以兴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3)如果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是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内部驱动,那丰厚的俸禄则是国人走向文官考试的经济动力。民国时期政局更迭频繁,尤其是民国初年的国民经济疲软,因此国民谋生极为艰难,而文官考试则不仅为国人提供了一条待遇优厚,地位显著的宦仕之途,还相应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平抑民愤,稳定时局的手段,所以民国文官考核制度的出现是顺应时代潮流或者说是缓解时局矛盾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肖如平.国民政府考试院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房列曙.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6.

[5]叶利军.民国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7]张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李里峰.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J].历史档案,2004,(1)

[9]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评议[J].安徽史学,2004,(5).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域外翻译文学之探析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