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螺旋”理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路径研究

2024-01-20张新鑫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创螺旋应用型

张新鑫,周 颖

(西安航空学院 教务处,西安 710077)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自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以来,全国各高校围绕教育理念更新、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实践平台拓展等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但也面临社会连接程度弱、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困境,尚未形成基于大学-产业-政府合作模式的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共享生态。基于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提出了“提升双创能力”“优化双创环境”“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等为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科学的价值观、能熟练掌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一线岗位所需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道德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内涵和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高度吻合并相互支持,全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重要支撑。鉴于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前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密切关注与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困境与现状,进一步构建系统全面、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构建多层次“三螺旋”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对其运行进行探讨,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

一、“三螺旋”理论及其发展

“三螺旋”的概念最早应用于生物学领域,被用于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分子学中复杂的转型过程。20 世纪 90 代初,美国学者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 Etzkowitz)和荷兰学者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Leydesdorff)将“三螺旋”概念引入经济社会领域,运用“三螺旋”模型来研究“政府—产业—大学”三者在创新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并正式提出了“三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内部,政府、产业与大学这三个组织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个组织除了拥有和保持自己原有的作用与身份,同时还具有另外两个组织的一些能力。这三个组织根据市场的要求可以有机联结起来,三种力量相互之间呈交叉影响,呈螺旋上升趋势,进而产生持续的创新流[1]。

“三螺旋”理论在解释大学、产业、政府三者关系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是一种全新的理论研究范式。随着“三螺旋”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四螺旋”创新理论,即在“三螺旋”要素中加入诸如劳动力、风险资本、公众等要素而扩展为“四螺旋”,然而由于“四螺旋”理论系统不稳定性而不被接受。此后,周春彦等提出了阴阳双三螺旋结构,即将大学—产业—政府作为阳三螺旋,大学—公众—政府作为阴三螺旋,阴阳三螺旋的相互作用对构建社会组织、形成富有创新动力的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阴阳三螺旋理论只是针对外部环境或外部主体,不能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等诸方面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构建了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部三螺旋,以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为外部三螺旋的人才培养双三螺旋模型,作为“三螺旋”模型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分析成果[3]。也有学者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了大三螺旋加小三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大三螺旋是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创新创业资源。小三螺旋是教师、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基地互相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共同对学生产生影响。两个三螺旋构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双三螺旋,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深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4]。

二、多层三螺旋模型构建及运行机理

(一)多层三螺旋模型构建

单层三螺旋结构、阴阳三螺旋结构的研究结果是分析描述大学—产业—政府三者间螺旋运行框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这个框架更倾向于创新创业教育外部环境的构造与研究;内外三螺旋结构、大小三螺旋结构的研究成果对于分析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螺旋联动的运行机理提供了重大的理论支持,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借鉴阴阳三螺旋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构建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根本目标为内层螺旋、以“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之融合模式为中层螺旋、以“高校-产业-政府”之支持保障为外层螺旋的多层“三螺旋”结构并研究论证其运行机理,探索该结构模型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见图1)。

(二)多层三螺旋模型要素分析

1.内层螺旋

内层螺旋的三个要素包括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密切配合,培养一批爱党爱国爱民、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着力点,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价值塑造是导航,尤其在国家当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初心必然是将科学创新技术用于社会健康发展与人类和平需求,应充分体现其正能量的作用[5]。知识传授是根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最为活跃、最有潜力的要素。大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既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获得广博的社会人文知识,还需要引领学生具备质疑批判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及勇于创业的本领方法。能力培养是关键,是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的归宿,能力培养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大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培养自身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机会识别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6]。

2.中层螺旋

中层螺旋的三个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是价值引领,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回信中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殷切期望和科学要求,鲜明体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理应将自身成长成才自觉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7]。专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核心与本体,通过系统学习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新时代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有学者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路径,将不同学科一般性知识与社会文化、经济政策、法律制度及塑造人格的各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8]。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纲领引导下,逐步深化拓展专业教育内涵与外延,培养基于扎实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外层螺旋

外层螺旋的三个要素包括高校、产业与政府,是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外部支持保障系统,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其人才培养的成效更加离不开产业与政府给予的外部环境支持保障。高校是外层三螺旋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术核心、知识创新与技术转化的主要来源。高校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面向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需要培养人才。产业是以企业单位为主要组成形式的生产链,是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者与使用者,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企业师资资源及市场化社会化支持,是推进产学研协同融合的有力促进者[9]。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是推进外层三螺旋各主体有效联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和保障者,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和制度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行业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主动创建有利于三方主体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力度,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三)多层三螺旋模型运行机理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运行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因此“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构下的内螺旋运行体是牵引或行动指南,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下的中螺旋运行体三者融合来明晰具体实施路径,进而在实施中依托“高校-产业-政府”结构下的外螺旋运行体来强化内外部环境保障。三股螺旋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重叠、协同运行,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落地落实。

三、多层三螺旋模型实践路径

本文提出了构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多层“三螺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模型(见图2),通过明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拓展实践平台等实践路径,以推进该多层螺旋运行过程不断演进完善。

图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层“三螺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模型

(一)优化培养方案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国家战略、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培养方案制定中引入政府、企业的力量积极参与,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共同体,以及基于校地联动的发展共同体。企业应在实践基地建设、人才资源支撑、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研发手段、校企文化融合等方面提供“企业智慧”,充分发挥其“‘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的功能,并把成果“嫁接”到与高校合作的实践中来,提升高校与企业“双端”人才的创新意识、实践思维与实践能力[10]。政府应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财政资助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创新成果转化制度、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等提供优质服务与政策保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营造更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二)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是融入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途径,因此基于“三螺旋”结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构,其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牵引下如何设置并实施“思+专+创”课程体系,是新时代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性举措。首先,要构建并明确“大思政”课程体系[1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双创课程”课程思政体系,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要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重,建立“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程+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程+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必修课程”组成的多层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意识培育、知识普及、实践体验。第三,丰富“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是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面向大学生全方位、全覆盖实施融合学科特色、学生特质、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大创训练计划项目、双创讲堂与沙龙、校企合作训练营、科技成果转化培训课程等,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12]。最后,提升课程教学方法与水平,通过改革传统课堂运行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既有专业与双创知识背景、又有创新创业经历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价值观引领及专业知识传授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很多,但具有创新创业经验或企业任职经历的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完善双创教师评价奖励机制,推动教师把学科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完善高校双创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进修学习的保障激励政策[13]。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引进和聘任一批优秀创业者、企业管理人员等担任高校兼职导师,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及校内外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制度,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14]。同时支持建设一批双创导师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双创教师培训,全面提升双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拓展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育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是重要的支撑和保障。笔者所在高校建立了依托二级学院专业实验室的创新创业苗圃、依托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校内科研机构的校级专题创客空间、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校级创新创业加速孵化器、依托所在区域产业联合共建的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器及社会孵化器五层次接力式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孵化平台,形成了各层次平台层层递进、紧密连接的运行机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鉴于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风向标,强化校企、校地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校内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发展,打造“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15]。支持行业企业面向大学生发布企业需求清单,引导大学生精准创新创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高校和大学生发布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揭榜挂帅”。研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立相关成果与行业产业对接长效机制与成果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有关行业企业推广应用、落在实处[16]。

猜你喜欢

双创螺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旋风“螺旋丸”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螺旋变变变
双新双创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