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途径

2024-01-19邱晨

校园英语·月末 2023年7期
关键词:政治意识文化意识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希望听到中国故事,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正能量事迹,这就需要借助外宣翻译的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外宣翻译人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加强外宣翻译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新时代外宣翻译人才的业务能力,提升其翻译能力与文化素养水平,准确对外传播“中国故事”,履行好外宣翻译人才的历史使命。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加强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阐述了当前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加强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外宣翻译人才;政治意识;文化意识

作者简介:邱晨(1989.11-),女,四川自贡人,重庆移通学院德国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翻译。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外宣翻译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这不仅给外宣翻译人才提出了诸多新要求,也给予外宣翻译领域相关的院校及专业学科带来了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很多院校的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很多外宣翻译人才存在翻译能力偏弱、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尚未掌握灵活多变的外宣翻译手段,为此,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形势,做好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

一、“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加强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贸、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交往频率、深度明显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高。在全球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经成为每个外宣翻译人才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來,中国从不缺少好的故事,很多好故事在国内广泛流传,甚至成为一代又一代国人的育儿“宝典”,但这些中国好故事却难以传播到海外,一方面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明显,很多外国人并不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缺少大量有能力、有水平的外宣翻译人才,无法将中国好故事进行“译出”展示。

很多外宣翻译人员只是掌握了大量外语表达方式,但对国外的风土人情、表达习惯等了解得不够透彻,在进行外宣翻译时未能精准把握国外读者的心理预期,外宣翻译的措辞也不符合国外读者的日常阅读习惯,中国式翻译依旧普遍存在,这样便会使得译文的整体质量不够高,国外读者对于这些译文的接受度普遍偏低,从而对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造成较大不利影响,更会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阻碍。

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外宣翻译人才的高质量、高素养、高水平培养,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所在。要想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有更多通晓外语翻译方式方法、翻译规则技巧的人才,确保外宣翻译人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外宣翻译各项工作内容。

各大院校的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对接了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现实需求。提高外宣翻译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外宣翻译人才素质水平,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外宣翻译人才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外宣翻译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意识,才能更好地对外介绍当代中国,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展现中华文化精髓的文学作品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传递到全世界,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变得更高,使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

二、当前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合理性有待提升。当前很多高校会采取低年级以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学习为主,高年级以语言技能、外语翻译课程为主的外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方式。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不少翻译专业学生在大三、大四年级将主要学习目标放在实习、就业、找工作、考研等方面,对于外语翻译选修课的关注度和学习精力相对不足。不少高等院校在设置外语翻译专业课程时,存在课程内容丰富性不高的问题,尤其缺少科技术语、术语翻译技巧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外语翻译的实践课程存在课时数量偏少的问题,外语翻译实践应用活动数量也不够多,严重限制了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效果。

其次,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增强。外宣翻译本身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工作,为了让学生对外宣翻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应当着重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翻译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外宣翻译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但当前很多高校翻译专业的学生对外宣翻译相关课程缺少学习动力,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外语翻译的了解比较少,外语翻译的底子较为薄弱,要想在短短数年内具备较强的外宣翻译能力困难较大;二是外宣翻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外语翻译能力、双语互译能力,更要掌握大量中国文化知识、国外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鉴赏能力。但当前很多高校翻译专业学生欠缺上述能力,难以肩负起外宣翻译重任。

第三,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很多高校虽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外宣翻译课程教学体系,也设置了大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各高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外宣翻译人才时,普遍面临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现有外宣翻译专业领域课程教师大多受传统老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束缚,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综合能力并不符合新时代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需求,这样便会给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带来较多不利影响。

三、“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加强外宣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一)着重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政治意识

外宣翻译人才,是否具备过硬的政治意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外宣翻译内容的政治导向。因此,外宣翻译人才必须要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防线,避免受到西方错误思想的侵害,做好外宣翻译,让国外读者能够对中国政治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二)着重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外宣翻译人才质量,每个优秀的外宣翻译人才都应当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不仅要了解国外的文化,更要深度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这就需要外宣翻译人才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深知中外语言、中外文化的内涵与差异,这样才能运用目的语将中国文化的内涵完整翻译出来,确保外国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中国故事。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引导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效果。为此,已开设外宣翻译相关专业课程的高校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外宣翻译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需要定期接受系统性、针对性的外宣翻译教学培训,掌握丰富的外宣翻译技能,帮助学生纠错,带领学生高效学习。高校应当尽可能招聘外宣翻译专业出身的教师,也可以与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合作,聘请专业人员到校进行课程教学,打造外宣翻译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开展多元实践活动,增强人才学习动机

要想让外宣翻译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力、实践力,外宣翻译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理论教学,高校应当根据外宣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外宣翻译多元实践活动,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活动可以由高校独立自主举办,也可以联合其他开设外宣翻译课程的高校一起举办,更可以主动与外国使领馆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各类外宣翻译实践活动。这样能够确保每个学生获得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并且在实践体验中积累丰富的外宣翻译方式方法与“实战经验”。

(五)注重课程交叉融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高校在开设外宣翻译课程时,应当明确外宣翻译的主要特征,即政治性、文化性、时代性、读者主体性等。为了确保学生在今后的外宣翻译工作中展现出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文化涵养,高校应当做好外宣翻译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融合,比如翻译概论、科技翻译、文化翻译、通识翻译、体育翻译、旅游翻译等,尤其是通识翻译课程应当体现出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方面跨学科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接触外宣翻译比较少的问题,高校可以将外宣翻译课程提早开设,在大一或者大二年级让学生接触外宣翻译,必要时可以将其作为大一、大二年级的外语翻译必修课。这样不仅拓宽了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渠道,更促进了外宣翻译人才跨文化意识的养成以及复合知识结构的建构。

(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人才培养资源

在对外宣翻译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之后,应当对外宣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改革,这是做好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所在。尽管目前各高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外宣翻译教材,但可以在现有的外宣翻译教材内容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对外宣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优化调整外宣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外宣翻译基础知识和技巧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外宣翻译素材的整合,将各个领域的优秀外语文献作为外宣翻译教学素材。同时,将展示中国历史文明、思想政治、秀美河山、风土民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先进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作为外宣翻译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

(七)加深案例教学比重,把握外语翻译策略

在培养高水平外宣翻译人才时,应当突出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的翻译案例,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外宣翻译经验,增强学生的外宣翻译综合能力。外宣翻译融通策略是高校外宣翻译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诸如文化过滤策略、翻译修辞策略等,都属于外宣翻译融通策略的典型代表。比如,学生在掌握文化过滤策略后,便可以明确在具体的外宣翻译工作中,哪些内容可以进行外宣翻译,哪些内容是外国人无法接受和认同的,这样便可以避免盲目翻译,保证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效果。而在讲授翻译修辞策略时,教师应當让学生着重了解,中西方文学作品的修辞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样便可以避免学生出现“中国式翻译”的情况,从而在具体的外宣翻译工作中,根据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灵活调整外宣翻译的修辞方式,提高翻译内容的可读性与影响力。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外语翻译课程教学活动时,应当做好外语翻译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加大翻译实践以及案例教学课程的比重。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为开展高质量的外宣翻译课程教学创造有利条件。高校要积极开展外语翻译方面的多元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外宣翻译学习动机,注重课程的交叉融合,逐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高校更要在培养外宣翻译人才过程中,着重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提高外宣翻译人才的文化自信,这样才能真正为“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一大批有素质、有能力、有远见的外宣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轶君,李鑫.“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英语演讲课程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教学路径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2-108.

[2]魏泓.典籍翻译教学中对“讲好中国故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2(7):14-20.

[3]李嘉运,张雅婷,任晗,杜祥华,刘颖.“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翻译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英语广场,2022(4):3-6.

[4]关宁,孙坤.“柏林教学模式”对基础阶段德语学生“讲中国故事”能力教学的促进研究[J].亚太教育,2021(21):164-165.

[5]李青青,章明,王晓雯.传播学视角下地区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以武汉军运会外宣材料为例[J].今古文创,2021(16):120-122.

猜你喜欢

政治意识文化意识
注重培养文化意识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强化政治意识,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增强政治意识面临的三大挑战
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习近平缘何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问题
“武术入奥”视阈下中国竞技武术发展思考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领导干部强化大局意识的三个维度
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