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背景下“东北三省一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协同发展探索与实践

2024-01-18兰朝凤沈涛吴海滨张梦付丽荣韩玉兰刘金凤刘立佳

高教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协同育人专业建设

兰朝凤 沈涛 吴海滨 张梦 付丽荣 韩玉兰 刘金凤 刘立佳

摘  要:该文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为依托,联合东北电力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及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现有资源,结合“东北三省一区”的地缘优势及大学集群优势,通过深度的多校融合,全方位的协同育人,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优化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从而实现“东北三省一区”战略,对接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东北三省一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协同育人;三省一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015-04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ategory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joints the existing resource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 in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tc., combines the geographical and university clusters advantages, via s deep multi-school integration and all-rou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trengthens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ptimizes training programs,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so as to realize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district in Northeast China" strategy,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realize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build a new patter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district in Northeast China".

Key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distric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目前,以新技術、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新工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等重大发展战略,在此新经济背景下,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方育人,进而对传统理工科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刻不容缓[1-8]。

一  背景介绍

电子信息类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黑龙江省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使得电子信息类企业、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及政府机构等部门对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试验/测试分析、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人才有大量需求[9-11]。根据2021年6月教育部推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下简称“东北三省一区”)联手推进高校开放办学的理念[12]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13-14],在国家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大背景下,根据协同育人背景下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哈尔滨理工大学将借鉴国内兄弟高校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经验[15-16],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为依托,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智能信息化升级改造,主动适应国家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战略要求、对接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联合“东北三省一区”的地方高校共建“立足龙江、面向黑吉辽内蒙、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协同育人的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育人模式,通过“东北三省一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育协同育人方式,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工科建设模式,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的持续建设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二  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脱节。“东北三省一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部分地方高校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授课重点、培养模式等存在与企业联系不密切的问题,使学生的工作创新实践能力偏弱,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因此亟需调整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目前,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大多未深入企业锻炼,缺乏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因而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教学知识点仍停留在理论基础知识中,未与企业新技术接轨,因此,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很难适应企业需求,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在于监控教师讲课情况,主要通过考试和作业的形式对培养的人才进行考核,不能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为导向的教育需求。另外,学生校外实习教学难以监管、质量难以把控。受企业规模限制,难以集中学习,还有部分学生不接受统一安排,自行选择企业实习,阻碍了校企间的合作教育发展,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长成才。

专业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经费明显不足,难以支持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所需的实践基地建设,因此合理的共建地方高校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有利于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根据上述论述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根据新工科要求,针对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多方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依托,开展基于“东北三省一区”联手推进高校开放办学教育理念,立足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探索未来产教融合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  “东北三省一区”电子信息类协同发展的探索及措施

本文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依托,协同“东北三省一区”部分高校,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协同育人的一流课程持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本研究将在地方性理工科综合性大学本科教学特点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基于教育部推出“东北三省一区”联手推进高校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结合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整合多校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等,探索协同育人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国家一流专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一)  产学对接,设计多校多方协同培养方案

本文立足产业经济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为背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导向,通过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用人企業代表、毕业生代表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现行培养目标的评价,并通过现场走访、会议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电子信息类产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的具体要求和“东北三省一区”部分高校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建设特点,进一步落实“课程对接职业、专业对接产业”的需求,拟定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构建适应面广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校外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及专业实习课程构成“多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东北三省一区”根据面向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产业新需求为导向,有力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持续改进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在工程认证理念指导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已建设分方向培养的课程模块,凸显电子信息类与人工智能新产业结合,着重解决“东北三省一区”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不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

(二)  “工程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方法探索

针对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面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匹配度不强等问题,本文根据“东北三省一区”联合地方高校培养方案的课程特点,将“东北三省一区”协同育人一流专业建设的优势和本科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对接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创新技术要求,建立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设计多方协同培养方案,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培养目标中,提出适宜于“东北三省一区”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依托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经将“工程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嵌入到培养方案中,在哈尔滨及周边地区与相关企业建立了固定合作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系统地开展学生企业学习教学活动,能够确保学生深刻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制度与知识。企业学习内容符合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且有明确的考核方式与标准,实习的内容要求与教学方式、考核与成绩判定方式等。

(三)  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改善师资力量和结构

针对地方高校专职教师师资队伍中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或优秀教师偏少的问题,依托“东北三省一区”多校互补的优势,提出按照“内培外引”的形式,鼓励部分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务,采用外聘合作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等方式促进改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在高校的教师之间及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之间建立教学科研团队;同时探索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为依托,实施“东北三省一区”多校多方协作培训计划,建立多校融合合作教师团队,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实际项目中的研发能力,从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本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目前现有教师中大部分教师均具有6个月以上企业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技术咨询服务和企业工作等),且专职教师的工程背景和工程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系统监测控制、信号检测、传感系统研究等理论教学中通过融入工程实践的案例,有效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控制目标检测、单片机应用、通信系统等课程设计教学中,主要依托工程实践案例确定相应的设计流程,进行参数计算;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师以工程实践案例为题,指导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工程设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多方位的科技创新活动,以有效衔接“东北三省一区”的各类创新训练项目和竞赛活动,提升和拓展教学条件,培养具备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

(四)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体系,多方协同构建多元化持续改进评价体系

针对教学监控质量陈旧,不能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为导向的教育需求的问题,提出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依托,结合“东北三省一区”高校的课程体系特点,搭建“东北三省一区”联合高校的合作教育平台,在此平台下对学生进行双重管理与多元化评估,建立多学科协同评价机制,综合学生“进口”“过程”和“出口”进行系统评估,调整合理分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比例等方式,有效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循环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长效运行机制,学校监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自行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对教学过程整个环节适时作出信息反馈,从学校、教师及学生层面形成了完整的支持教学质量提升持续改进三闭环系统,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的有效开展,解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质量评价问题。

(五)  多方互补,改善培养环境、优化高校资源

针对实践教学经费明显不足,难以支持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所需的实践基地等相应资源建设的问题,提出以“东北三省一区”多校资源共享、校企互补为着眼点,调整教育资源。“东北三省一区”部分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之间跨地区跨院校组建教师“协同创新”教学团队,使不同教师了解优秀同事的工作思路、工作效益,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通过取长补短、查陋补缺的常规经验交流办法,能促进教师的学习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反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应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采用OBE理念进行实践育人,以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利用“东北三省一区”地方高校的办学声誉及现有资源,采取高校之间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优质教学资源跨校平台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高校间合作育人模式,加强“东北三省一区”联合高校网络平台资源的建设,并使其借助“互联网+”进行理论教学及虚拟仿真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利用企业的经费、技术设备、工程案例等相关资源,建立“东北三省一区”高校与企业联合的工程实践基地,改善学生软硬件环境,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持续改进。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将电子信息类专业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校际“东北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虚拟教研室”和校内“电子信息类专业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成员通过“创新激发”的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与学模式,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将以虚拟教研室为载体、以持续建设电子信息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着眼点,深入推动教师信息交互、交流、教学促进、优秀方法共享,加强精品教学资源省际平台建设,以进一步改造升级传统的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开展面向新工科的地方高校间电子信息类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多校协同专业建设的需求。

四  结束语

在“双一流”背景下,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与“东北三省一区”地方院校和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深入合作,深挖企业需求,并将其融入到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建设中去。在多校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坚持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采用多方管理和多元化评估,合理分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比例,建立“东北三省一区”的多元化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多方协作互补和优势资源,优化教师结构,改善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可有效保证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思.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论述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9.

[2] 陈广,于世春.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建构研究[J].高教学刊,2022(7):1-6.

[3] 崔虎杰,崔向日,金旭.校企产学研合作、建设协同育人示范平台[J].就业与保障,2022(6):64-66.

[4] 王月萍,吴克勤.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视角[J].物流科技,2022(6):167-169.

[5] 高长伟,丁英丽,郭丹,等.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2):23-27.

[6] 曹建芳,靳梦燕,潘理虎,等.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构建[J].计算机时代,2021(6):98-101.

[7] 江敏,肖顺文,陆晓燕,等.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软件,2021,42(2):15-17.

[8] 吴磊,李巧勤,汪小平,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产学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0(8):19-22.

[9] 段宁,张惠灵.环境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过与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0,36(6):65-68.

[10] 华臻,王昕,魏广芬.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7):108-111.

[11] 刘会衡.“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校企协同培养与实践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1):6-11.

[12] 孟德会.新时期地方高校开放办学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20(4):79-82.

[13] 周洪宇,程光旭,宋乃庆,等.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6):5-28.

[14] 秦惠民,覃云云.学习贯彻新修订教育法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教育法》修订学习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3):5-15.

[15] 李洪均,章国安.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2,8(20):34-37.

[16] 陈西曲,刘卫华,方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2,8(18):5-8.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协同育人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