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国建设视域下大团结精神的内涵、 渊源、功能及其方法论研究
——“大团结精神研讨会” 综述

2024-01-18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团结中华民族监督

刘 晖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7)

2023 年7 月23 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团结精神研讨会” 在上海召开, 研讨会由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指导, 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主办, 黄浦区社会主义学院承办, 邀请10 名全国知名专家、 学者与会,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团结的重要论述为指引, 围绕大团结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传承、 大团结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溯源、 大团结精神的价值功能与方法论等重要论题, 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度阐释和交流研讨, 提出一系列研究、 阐释大团结精神的创新观点, 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次学术研讨会, 系国内首次以“大团结精神” 为主题召开的专题研讨活动。

一、 “大团结精神” 研究的重点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百年来, 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这阐明了伟大成就源自团结奋斗的基本逻辑, 饱含着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历程, 展现了党追求团结统一、 团结自强、 团结进步、 团结克难的行动自觉, 也彰显了党善于团结、 扩大同盟、 凝聚共识、 勇于胜利的政治优势。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品质, 大团结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品质的浓缩与升华, 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全过程, 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内容, 也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 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 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党始终坚持以大团结凝聚大力量, 以大力量实现大发展, 大团结既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 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关键所在。 运用统一战线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辉煌的重要秘诀之一,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透视百年统战的历史脉络, 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 靠团结而兴, 团结是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的活力源泉。 可以说, 大团结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 携手共进的博大胸怀、 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和合文化的历史印记以及同心共圆梦想的愿景追求。尽管说大团结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精神的血脉, 但是关于大团结精神的全面阐释及系统性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需要进一步归纳、 提炼与升华。 大团结精神研究阐释的重点在于把握其核心要义, 深刻认知大团结精神所蕴含的基本内涵, 如 “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民主协商、 开放包容”“团结奋进、 开拓活跃”“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等, 大体涵盖了大团结精神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内容。 “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 所强调的是大团结的政治功能和内在本质; “民主协商、 开放包容”, 是大团结的鲜明特色及方法路径; “团结奋进、 开拓活跃”, 是大团结所体现的精神状态与创造的良好局面; “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则是大团结所坚持的基本理念及追求的目标取向。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坚持用大团结行动弘扬大团结精神, 探寻统战百年来法宝作用发挥的内在规律、 精神支撑和思想脉络, 继承与弘扬大团结精神, 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 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对于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 大团结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传承

恩格斯曾提出“历史合力论”, 认为“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所形成的合力决定历史结果, 而团结奋斗能够最大限度形成历史合力, 创造出最为辉煌的“历史结果”。 加强团结, 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 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就大团结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一方面为大团结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 另一方面为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凝聚了强大力量。 大团结精神与百年统战相伴相生、 历久弥新, 逐步成为统一战线的精神标识, 并随着时代演进被赋予了深刻内涵和规律性要求。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传承与弘扬大团结精神,就是要在大团结的思想指引下, 把团结奋斗的基本原则与目标要求融入爱国统一战线实践,推动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局面持续发展。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团结的重要论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关于大团结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体现了党中央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弘扬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汇聚民族复兴伟力的深入思考和强大自信。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从历史、 理论、 实践等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团结的重要论述进行深刻阐释。 其一, 就历史之维而言, 大团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 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 其二, 就理论之维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论述, 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团结系列论述的关键理论命题。(1) 大团结的首要原则——“高举团结的旗帜, 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大团结首先要求旗帜不能倒、 方向不能偏, 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锚定使命任务, 凝聚奋进力量。 (2) 大团结的内在要求——“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民族团结既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3) 大团结的重要维度——“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根” “魂” “梦” 是对大团结的民族根基、 精神命脉和共同目标的凝练概括。 (4) 大团结的题中之义——“增强各党派、 各团体、 各民族、 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大团结”。 其三, 就实践之维而言,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当前, 世界之变、 时代之变、 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 迫切需要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少数民族人士、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及港澳同胞、 台湾同胞、 海外侨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二) 大团结的范畴界定

什么是大团结? 大团结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科学界定大团结的范畴, 这是研究阐释大团结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

大团结无疑是一个涉及团结广度和深度的概念。上海交通大学程竹汝教授认为, 从广度上看, 团结是有范围的。 大团结之所以“大”, 就是团结的范围极为广泛, 拓展到“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工人阶级同盟者理论是这一变迁的解释工具, 基于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变化, 同盟者的范围也与之相适应; 从深度上看, 团结是一个圈层结构, 不同层次团结的牢固程度存在差异性。 大团结之所以“大”, 就在于最大程度地增强和加固人们团结的纽带。 大团结具有三个层次: 一是包容性团结, 即利益、 观念均不相同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 但彼此尊重差异; 二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团结, 即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三是认同性团结, 即建立在某种观念一致性基础上的团结。 认同可分为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价值观认同等。 一般而言, 国家、 民族、 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团结较为稳定, 但政治、 价值观认同相对容易变异,其对团结的深度具有显著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大团结就是使团结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 在上海师范大学商红日教授看来, 大团结的深刻意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团结的规模、 数量、 范围, 即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团结; 二是团结的紧密度, 即在更紧密的程度上实现团结; 三是实现团结的方式, 即以更大工作格局来实现团结。 在新的历史方位中, 统一战线所追求的团结可以描述为: 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规模), 像石榴籽那样紧密而不可分割 (紧密度), 用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构建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共同体(工作格局及回归本体)。

中国共产党前所未有地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 动员起来、 团结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 “一盘散沙” 的状态, 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黄天柱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因“一盘散沙” 遭受的困难有多深, 中国人对团结的渴望就有多强烈。 就当今中国而言, 团结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团结统一; 二是党和人民的团结; 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统一战线所要实现的大团结, 是尊重多样、 包容多元的大团结, 不是简单地追求表面和形式上的一致, 而是以求同存异弥合分歧、 以民主协商扩大共识、 以和谐共赢深化合作、 以荣辱与共坚定信念, 达成真正意义的同声共气、 协调一致。

(三) 大团结精神的概括凝练

何谓大团结精神? 如何准确凝练和科学归纳大团结精神的本质内涵? 这是研究阐释大团结精神的核心问题。 与会专家从多个向度进行探讨, 对大团结精神的凝练提升大有助益。

程竹汝教授基于历史赋予的角度, 提炼大团结精神的主题主线、 方略途径、 基本状态及目标所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赋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展开, 赋予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广度, 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爱国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赋予实现大团结的各种纽带以规律性内容, 如党的领导、 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相统一的制度, 展现大团结的深度。 基于此, 大团结精神可概括为四句话: (1) “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 这是大团结精神的主题主线, 它贯穿于实现大团结社会过程的始终; (2) “开放包容、 情感相通”, 这是实现大团结的方略和途径,是决定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精神主线的内在因素。 从理论上讲, 它是实现大团结社会过程的“自变量”, 即决定性因素, 是大团结精神的内核; (3) “万众一心、 奋进有为”, 这是大团结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现象, 是精神主线与精神内核同频共振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是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追求, 是大团结的精神状态; (4) “命运与共、 复兴中华”, 这是大团结精神主线、 内核、 状态所欲达成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情感所系、 根本利益所系亦即命运所系, 基于中华儿女这一主体, 民族复兴和命运与共融为一体,这是大团结精神的目标所向。

商红日教授将大团结大联合与统一战线的本体论结合起来, 基于历史观和价值论的整体性考量, 把大团结精神的核心内容概括为: “万众同心, 砥砺奋进; 肝胆相照, 风雨同行;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天下情怀, 人类大同”。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全国各族人民、 各阶级各阶层、 社会贤达以及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 历经艰难, 创造了国家独立富强、 民族团结进步、 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生活。 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统一战线成员肝胆相照、 前赴后继, 秉持共同的奋斗目标, 历经风雨, 铸就统战百年华章。 大团结精神包容差异、 鼓励创新, 是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的和谐精神, 共同编织当代中国良好的社会生态。 大团结精神是一种深切的家国情怀、 人类情怀, 表达共同的情感基础和集体意识, 表达共同的人类命运关怀, 弘扬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民主、 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矿业大学亓光教授认为, 在党和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进程中, 统一战线实践涵养了大团结精神。 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责任, 紧紧围绕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 扩大团结面、 巩固共同性、 增强包容性、 提升和谐性、 凝聚大力量,形成以“爱国、 奋斗、 自强、 共赢” 为主要内容的大团结精神。 大团结精神承载了统一战线作为党克敌制胜、 执政兴国重要法宝的价值内核, 彰显 “人心向背、 力量对比” 作为 “最大的政治” 的思想本质, 突出党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历史方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 大团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在商红日教授看来, 大团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应遵循如下三条基本路径: 其一, 大团结精神来自共同奋斗的经历, 形成于统一战线事业。 因此, 弘扬大团结精神首要的方向与路径, 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 围绕现代化事业推进的各项重要议程及其目标实现来形成紧密团结, 汇聚奋斗力量。 其二, 精神通常以一定的文化为载体, 加强统一战线文化建设也是弘扬大团结精神的重要方向与实现路径。 把弘扬大团结精神作为引领统一战线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 在统战文化中升华大团结精神, 并以各种文化形式彰显和呈现出来, 这是统战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 其三, 统战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传播, 无论是统战纪念地标志物、 陵园、 书籍、 影视、 纪念馆、 资料馆、 博物馆、 展示馆, 还是研讨会、 培训基地建设、 统战文化交流项目等等, 这些文化载体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传播。 弘扬大团结精神, 应把它作为一种传播主题来定义和解析, 创造体现大团结精神的各种文化物品或产品, 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亓光教授认为,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 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 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汇聚民心(意) 上的法宝作用, 而大团结精神是其关键内容。基于此, 既要引导人民群众认识自我和自我利益, 更应在思想行动上充分体现人民意愿、 得到人民支持。 弘扬大团结精神, 应立足中国治理的具体实际, 客观阐析大团结精神的时代内涵, 凸显大团结精神的接受度和再造性, 进一步整合凝练大团结精神。 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传承与弘扬大团结精神, 就要准确把握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鲜明特征, 坚定主心骨、 画好同心圆、 战胜真挑战, 始终践行“爱国、 奋斗、 自强、 共赢”, 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 一起来干, 真正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黄天柱教授认为, 准确把握和践行大团结精神, 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这亦是实现真正“大团结” 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复杂, 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不断涌现, 社会流动更加频繁, 呈现出一致性不断增强基础上多样性更加显著的特点。 在多元中树立主导, 在多样中确立共识, 在多变中形成主流, 始终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确立为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说到底就是要找出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 就两者关系的处理, 强调关键是坚持求同存异。 在政治底线方面, 强调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 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 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 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 必须旗帜鲜明反对, 不能让它以多样性的名义大行其道。 与此同时, 统一战线对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与中华民族 “天下为公、 和而不同、 兼容并蓄、 求同存异” 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高度契合。 “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 这种文化心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土壤。

三、 大团结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溯源

大团结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团结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的思想精华, 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大团结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统战工作的叙事主线, 深深熔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化进程之中, 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和伟大复兴。 百年统战实践淬炼了统战精神, 它蕴含着大团结精神的基本内核, 体现了统一战线的价值追求。

(一) 团结: 统一战线的重要原理

团结是人类的结合关系, 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商红日教授认为, 在现代社会学创立过程中, 团结曾被视为一种社会秩序状态和研究社会变迁的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迁, 团结的行动被赋予政治的、 文化的乃至经济的意义, 团结上升为人们所追求的价值,成为人们为达成一定目标而有意为之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中包含着统一战线的团结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 联合与斗争问题。 统一战线的团结原理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法宝作用的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中国化的一次理论和实践的飞跃。

(二) 大团结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亓光教授看来, 大团结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大一统”“大同社会” 等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并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时代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大团结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团结联合的思想及无产阶级团结统一的思想, 实现了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中有效处理统一战线中同异矛盾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团结” 理论的深刻认识。 尤为重要的是, 大团结精神能够夯实新时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伦理基础, 在共同体意识、 民族亲和关系、 复兴梦想共识等方面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精神。与此同时, 大团结精神在思想观念上确立了反对分裂、 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认同, 有助于培育和平统一的思想共识。

(三) 统战精神蕴含大团结精神的基本内核

统战精神同伟大建党精神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 它与大团结精神的基本内核是内在相通的, 体现出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追求, 是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基因和内在动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孙信教授认为, 百年统一战线的伟大实践, 淬炼出以 “爱国为民、凝心聚力、 求同存异、 民主协商、 团结奋斗、 命运与共” 为核心的统战精神。 (1) 爱国为民。这是党的统一战线与其他统一战线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 爱国为民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统一战线存续发展的精神原点和价值基点。(2) 凝心聚力。 这是统一战线的本质属性。 统一战线之所以被称为法宝, 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心向背、 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 凝心聚力集中反映了统一战线的独特价值, 是百年统战的不变追求。 (3) 求同存异。 这是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因为有同, 才能够建立统一战线; 因为有异, 才有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 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关键在于求同存异。 (4)民主协商。 这是实现党的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方式和统一战线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政府是“商量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 遇事多商量、 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 民主协商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独特方式, 是统一战线的鲜明特质之一。(5) 团结奋斗。 这是统一战线内在要求的集中体现。 团结就是力量, 奋斗才能成功, 团结合作是统一战线百年历史进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团结奋斗, 这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淬炼的宝贵的精神品质。” (6) 命运与共。 这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必然逻辑。 统一战线作为各阶级各阶层、 各党派团体、 各族各界的联盟, 是力量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也是命运共同体。 在百年统一战线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奋斗、 命运与共的价值追求,始终贯彻和衷共济、 命运与共的主线。

(四) 大团结精神的文化溯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郑崇选研究员基于家国同构、 文明统一性和文化认同三个层面, 对大团结精神的文化溯源进行全面阐释。 其一, 家国同构的传统运行逻辑是大团结精神的内生动力。家国同构作为传统中国的运行逻辑和治理模式, 就是保持国家治理与家庭自律的同质化, 使个人的家庭伦理和爱国情怀高度一致。 从这个层面来讲, 大团结精神从传统文化发轫之初,就已经内嵌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之中。 从先秦、 秦汉到元明清一直到当下,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 其二,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彰显大团结精神的价值结构。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由此衍生出 “兼容并包” 的气魄格局、 “亲仁善邻” 的价值传统、 “协和万邦” 的和合理念。 中国王朝兴衰背后的文化价值逻辑, 就是我们民族、 国家意识中所积淀的深层文化价值理念, 在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家, 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认同会达成空前的一致, 这种一致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大团结情怀。 在以天地相通为核心精神的整体性、 联系性、 连续性、 交互性宇宙观中, 自我与他者、 不同民族之间相通是必然趋向, 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成为发自本心的文化自觉。 其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了大团结精神文化认同的时代内涵。 面对“两个大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提供了最为内在而深刻、 包容而广泛的文化认同。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新时代中华民族成员一致的价值观、 一致的行为方式、 一致的民族情感、 一致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成员只有对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和利益高度认同, 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大团结, 才能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四、 大团结精神的价值、 功能与研究方法论

“统战” 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化方式,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形成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组织方式, 具有中国特色与制度优势。 统一战线视域下的民主监督是合作性监督、 协商式监督, 是以提出意见、 批评、 建议等方式所进行的政治监督, 这种协商式监督具有显著的 “增进团结” 功能。 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复兴伟业的内在力量,必须充分挖掘大团结的精神价值, 掌握大团结精神研究的科学方法。

(一) 大团结精神有助于推动现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化

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认为, 统战工作的重心就是促进全社会的团结, 而推进中国社会的组织化, 本身就是大团结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百年统战史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及其社会组织化资源,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 以超越分工及其特殊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为基础。 执政党只有在超越分工及其利益诉求的领域才能真正主导统战工作, 在这个意义上, 大团结精神本身就是超越并在更高的意义上重新肯定党派利益的结果。 其二, 重建社会关系有理由成为统战工作的核心目标。 对马克思而言, 革命乃是创造适合新社会的社会关系, 社会的组织化显然是人与社会关系重建的应有之义。 对于党外人士工作而言, 统战工作的要义更在于推进重建社会关系。 其三, “自由人联合体” 有理由成为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自由人联合体”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规定, 是人类解放的应有内涵, 而统战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统战工作对象来自不同阶层、 不同党派, 但都是人民的一员,因此有理由使之感受到这一点, 并有可能超越自己的狭隘性和有限性。 统战工作对象实际上也是社会行动的主体, 在实操层面包含有代表性的非中共人士, 他们对全社会及普罗大众具有影响力, 通过团结他们, 就可以实现全社会更深更广的大团结, 形成广泛的社会组织化效应。 统一战线所达成的大团结, 既体现为国家民族的集聚与认同, 也体现为对知识分子、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民营企业家等的吸纳与团结, 是有机团结意义上的团结, 社会组织化效应由此得以形成。

(二) 协商式监督的“增进团结” 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要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 充分发挥协商式监督的 “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等功能。安徽大学王平教授从监督特色和监督定位两个向度, 对协商式监督所具有的“增进团结” 功能进行深度分析。 其一, 通过担当 “商谈” 式监督的角色, 增进监督双方的团结。 协商式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坚持“充分鼓励” “平等沟通” “真诚帮助” 等工作原则。 在监督过程中, 协商式监督不仅在 “破” 中提出批评建议,亦在“立” 中给予充分肯定; 监督主客体本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诚意, 互相沟通、 互相倾听、 互相理解, 通过“平等沟通”, 监督双方更易在更开放的状态中达成共识; 监督主体按照“立论不立法、 参政不干政、 献策不决策、 议政不行政、 监督不强制、 补台不拆台” 等监督原则, 向监督客体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这种 “真诚帮助”, 能够拉近监督双方的距离。 其二, 通过担当“协作” 式监督的角色, 增进监督团队的团结合作。 协商式监督通过担当“协同” 式监督的角色, 不断释放“黏合” 效能。 在协商式监督过程中, 应着力推进 “三个相结合”:(1) 做到“主与辅” 相结合, 践行“主辅定位清晰” 和“主辅合作有效”, 提升党内监督的监督韧性, 协同党内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2) 做到 “声与理” 相结合, 破解非组织化监督的监督主体声音太小、 部分监督主体监督意见的非理性趋向等难题, 提升 “理” 的含量和监督品质, 协同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3) 做到 “专与广” 相结合, 将协商式监督与其他各类专门监督融为一体, “填补党纪、 法律、 行政等监督的盲点, 发挥其独特优势”, 协同各类专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三) 大团结精神研究的方法论

如何使大团结精神的内涵表达更加精准、 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更加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需要理论界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必须增强方法论自觉。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张春美教授认为, 可基于“原”“源” 整合、“形”“神” 统一、“体”“用”相通这三个维度, 探析大团结精神的生成逻辑、 思想逻辑、 实践逻辑, 深化大团结精神研究。其一, “原” “源” 整合与大团结精神的生成逻辑。 大团结精神形成的“原”, 是社会结构、 政治状况及实践基础, 而“源” 则是指孕育大团结精神的文化资源。 “源” 为大团结精神的建构提供可资选择的思想理论依据, 并规定着这一精神的方向和本质。 其二,“形”“神” 统一与大团结精神的思想逻辑。 精神是神形统一的有机体, 其凝练要遵循 “具体—抽象—具体” 的辩证法。 就大团结精神而言, “神” 是指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和精神品格, “形” 是作为精神外化和物化的载体。 “形” “神” 统一, 要求大团结精神从形式上看是个“形而上的东西”, 但其本身具有内在逻辑和基本结构, 应做到坚持宏观考察与微观探索相结合、 历史叙述与规律遵循相结合、 学理阐释与话语建构相结合。 其三, “体” “用” 相通与大团结精神的实践逻辑。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 精神一旦形成, 即获得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实践。 因此还需要将大团结精神落到实践中, 实现体用相通, 化精神为物质, 激发创造历史性伟业的澎湃力量。 在这一语境下, “体” 就是大团结精神的本体, “用” 则是大团结精神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要求。 这需要加强学理性研究, 推动实践创新,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深化大团结精神研究。 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 打造新时代统一战线创新高地, 用好用活上海丰富的统战文化资源, 为厚植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提供精神资源。

在何虎生教授看来, 大团结能够助力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 掌握其科学方法至关重要。其一,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前途命运所系,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既要善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又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为实现团结统一汇聚共同奋斗的力量。 其二, 要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才能前进。 团结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提供了思想支撑。 其三, 要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 做好统战工作的关键是坚持求同存异, 既要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又要充分发扬民主、 尊重包容差异。 弘扬 “团结—批评—团结” 的优良传统, 善于斗争, 增强斗争本领, 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

五、 大团结精神研究及其未来方向

本次“大团结精神研讨会”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李骏研究员主持。李骏研究员指出, 伟大的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团结开头, 以团结收尾, 全文27 处提到团结, 团结是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基调。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 在百年统战发展历程中, 统一战线可谓是因团结而生、 靠团结而兴, 团结成为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的精神之源。 大团结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于统一战线生动实践, 贯穿于统一战线建立、 巩固、 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 是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地, 拥有极为丰富的统一战线资源禀赋。 为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统战资源, 上海实施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工程和新时代上海统一战线研究工程。 组织举办 “大团结精神研讨会”, 深入研究阐释大团结精神, 既是 “2023 年上海统战文化周” 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上海实施 “两个工程” 的一项重要工作。

大团结精神是一个开放的精神体系和系统性研究工程, 是一项正在进行并将持续开展的重大理论课题。 深化大团结精神研究, 建议做到“五个结合起来”: 一是把大团结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结合起来, 挖掘大团结精神的“源” 和“流”; 二是把大团结精神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寻找大团结精神的“根” 和“脉”; 三是把大团结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 增强大团结精神研究的理论厚度; 四是把大团结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史结合起来, 增加大团结精神研究的历史厚度; 五是把大团结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 厚植大团结精神研究的现实基础, 全面揭示大团结精神的时代价值。

此次研讨会是研究阐释大团结精神的一个新的起点, 理论界对统战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大团结精神的阐释将会延续下去。 未来可期, 希冀更多更丰富的创新研究成果涌现出来。

猜你喜欢

大团结中华民族监督
“民族大团结 建设示范区 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昆举行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