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引领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4-01-17兰剑吴雨程

关键词:新文科研究生教育社会工作

兰剑 吴雨程

摘    要: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有效回应了新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发展的紧迫需求,针对传统文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新理念和新路径。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须秉承新文科建设理念,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研究生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1-0004-03

收稿日期:2023-01-11

作者简介:兰剑,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下社会工作专硕教育改革创新研究”(yjg203023);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乡村治理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2021100074)

当前,人类知识与技术的产出进入了新阶段,交叉融合、渗透创新成为新的方式与特征,新科技革命和产业新变革蓄势待发,新兴技术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要素,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2021年4月,習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是要求把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与素养发挥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当中去,要打破传统文科的束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出发,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1]。新文科之新,在于创新与交叉融合,关键在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加快培养时代新人,致力于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

作为一门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职业化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通过帮助弱势人群,预防和解决因不良互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从而实现既助力解决个体问题,又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社会福祉。我国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的同时,也产生诸多新问题,各种社会矛盾涌现和凸显,迫切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员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矛盾化解、关系协调、社会治理等工作。加快培养高水平的社会工作研究生人才,对改进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09年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诞生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决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亟须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方式与人才培养新模式,扎实推进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结合当前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思考新文科建设引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

“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国内学者对新文科内涵的研究多基于与传统文科比较的视角,如王铭玉认为,新文科建设是在原有文科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以及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从而更好适应时代发展与国家建设需求[3]。建设新文科,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4]。新文科的“新”也就体现在,要立足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辟研究新领域,加快构建新理论,发展交叉融合新专业,运用新手段新思维去开发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正是基于传统文科人才过于注重分专业培养的局限,新文科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更加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就体现在要充分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承尊重规律、立足国情、守正创新、分类推进的基本原则,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推进一流师资建设,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作出新贡献,改革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亟待加强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务性,需要更加注重实践与实务教学,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培养社会工作研究生时,也倾向于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务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因师资力量、指导水平与培养惯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务,或有实务、轻技能训练的现象,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有待加强。一是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仍然沿袭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传统的理论型课程占比较高,实践实务类课程偏少。二是在课程教学形式上,虽然多数课程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课堂讲授轻实务操作,理论层面的学习安排过多,或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课程实践训练不充分等问题。三是在课程考核方面,一些课程仍然以论文形式进行考核,缺乏课程实务层面的考核。

(二)校外实务锻炼质量亟待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实务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大量的实务训练,实习实践是研究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内化于心的过程,也是在实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惑的过程。但一些高校的校外实务基地数量和质量、督导教师的实务指导水平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工作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研究生进行校外实务锻炼,往往因缺乏相匹配的实习基地和实践项目,以及高质量的实务指导,存在难以解决案主问题或无法娴熟运用专业技能等情况,导致专业技能无法及时转化为实践能力,限制了研究生实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部分研究生知识视野亟待拓展

按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应然目标,应当确保实践技能与理论水平并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足够理论知识,并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并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当前,多数高校虽较注重社会工作本专業领域内的知识传授,但却缺乏跨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建设建设,对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也主要局限于特定的某一研究方向或特点领域,注重各自领域的精深,而忽略知识的博通,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的知识架构不成体系、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利于其应对复杂多样的实务环境和现实问题。同时,社会工作研究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容易把实务训练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也因未能得到及时高水平的学术指导,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将实践成果转化提升为学术研究成果,难以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实务批判反思能力还有待提升,亟需加强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导师队伍建设水平亟待提升

近年来,很多高校获批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单位,但在导师队伍建设上还比较薄弱,主要体现为,拥有社会工作“科班”背景的导师数量匮乏,部分导师从其他专业转入,本身缺乏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化训练,难以在专业技能方面对研究生给予足够的专业性指导。拥有跨学科背景的导师缺乏对原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有机融合,缺少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与实务技能的深入钻研。有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导师数量明显不足,加之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部分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过多,导师个人精力和资源有限,这必然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质量产生影响。

三、新文科引领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

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打通专业壁垒,探索“社会工作+”多学科融合教育模式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交叉、融通、共享、复合等理念,要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研究生的知识视野,完善跨学科的知识架构,探索“社会工作+”的多学科融合教育模式,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知识为重点,积极寻求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同时也要注重与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交叉,为学生选修跨专业课程提供便利。鉴于现代互联网、科学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不可或缺性,深入探索社会工作与现代新兴技术的融合,探究“社会工作+新科技”,构建“社会工作专业主干知识+职业能力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的多维度课程知识体系,形成“社会工作+N”的学科知识架构,实现跨专业知识融通,加快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研究生。

(二)融合跨专业跨学科导师资源,健全导师指导制度

新文科建设要求有一流的师资,促进跨专业跨学科导师资源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一是基于跨专业指导教师具有多样的学科知识视野,积极吸纳跨专业学术背景的教师、社会实务部门的精英等加入导师队伍,非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导师应主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挖掘社会工作与其他专业的融通之处,进一步提升导师的专业实务能力。二是构建跨专业导师指导制度,结合不同学科导师特点,在“主导师”的基础上增添跨专业导师,以专业融合的视角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学生构建跨专业知识体系。三是切实提升导师队伍质量,完善导师指导制度。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积极吸收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拔尖人才,加强本土导师队伍的实务与专业技能培训,推进导师队伍规模与招生规模相匹配,限制导师的招生数量。

(三)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建构校内校外协同育人体系

整合利用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党政机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实践实务平台。一是与校外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加强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跨学科实习基地,加强锻炼学生实务实操能力。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等优秀人才资源,聘请其担任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导师,邀请他们到高校定期授课、开展讲座,让学生能够经常性接受实务部门工作者的教导。三是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建立学生交换学习制度,因每个高校都有其特色专业、优质教育资源、特色培养方法,所以要构建常态化的校级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机制。

(四)加强批判与创新思维培养,提升研究生的理论与实务能力

新文科要求培养兼具批判和创新思维、理论和实务研究能力都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更加注重培养社会工作研究生勇于承担、敢于克服困难的职业精神,加强培养批判性、创新性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创新思考,加快提升其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一是把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融入课程教学,对研究生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养成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习惯。二是创新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加强“问题式”“引导式”“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鼓励学生进行批判和创新思考。三是加强跨学科思维训练,从专业融合角度出发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性思考与转化,引导研究生对研究的问题和实务工作进行跨学科思考,推进实务经验向理论成果的转化凝练。

(五)合理设置培养学制,加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过短的培养学制不利于社会工作研究生开展系统性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兼顾学术研究与实务训练,因此需要合理设置培养学制,在培养资源分配上对“学硕”与“专硕”一视同仁,消除“大硕”与“小硕”间所谓的差距。一是调整培养学制为“三年制”,制定更成体系、更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考虑到部分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跨专业考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等现实情况,有必要把学制延长为“三年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研读、实务实习训练,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避免“放养式”培养,健全同步实习机制、跨专业学习与指导安排、双导师制等制度。二是需要更合理的课程安排,建构跨专业、跨领域、理论与实务兼备的课程体系,提高实务课程质量,切实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三是需要更用心的专业指导,通过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提升专业认同感,带领研究生参与更多研究项目,以“项目制”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加强对学生实务能力的考核,把科学研究能力与实务实操能力纳入毕业要求,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复合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

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大学教育科学,2021(1).

[2]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

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6).

[3]  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4]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

学,2020(5).

猜你喜欢

新文科研究生教育社会工作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