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活动区探究材料的投放

2024-01-05黄静红

小学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材料投放幼小衔接

黄静红

〔摘    要〕  科学区域活动是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根据《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我们应该重视将幼小衔接的理念落实在此处。因此,为了更好地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小衔接,我们要积极创设好科学活动区,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而作为连接教师与幼儿重要纽带的活动材料,对科学活动效果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科学材料的投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在科学活动中开展幼小衔接。因此,针对现阶段在科学活动区中材料投放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将从材料的数量、特性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材料投放策略。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学活动区;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2    100-102

《指导意见》强调了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我们在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在积极地贯彻和探索,特别是在各个区域活动中渗透了幼小衔接的内容,以区域活动为载体,应将幼小衔接落到实处。而科学活动区作为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场地,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在科学活动区中开展幼小衔接,我们要积极创设好科学活动区,有利于我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帮助幼儿储备更多的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而在科学活动区中,材料作为科学活动中连接教师与幼儿的主要媒介,其有效性能够激发幼儿参与互动,帮助幼儿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建立科学经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创设科学活动区时,投放的活动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更要重视科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那么,在科学活动区中究竟需要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探索?在幼儿对材料失去兴趣后,如何重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投放的材料需要具备什么特性?针对这些问题,我将从材料投放的角度结合在具体实践中的发现和案例进行一一阐述。

一、丰富材料的数量和种类,满足幼儿多种需求

在创建科学活动区的过程中,数量丰富是满足幼儿操作需求的基本条件,但是教师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数量多就是丰富,幼儿就一定会对这个区域兴致勃勃。毋庸置疑,“多”一定会让这个区域在刚开始的短时间内人头攒动,但幼儿在短暂的热情过后必将是败兴而归,因为能让幼儿对一个区域意犹未尽取决于太多因素,绝不仅仅是简单追求数量上的多。因此,材料数量的丰富并不等同于多,教师投放材料时要遵循适度原则。现在很多教师会在科学活动区角投放材料操作盒,如摩擦起电就是一份材料操作盒,但操作盒内的数量往往也只有几样,当多名幼儿想要探索的时候还需要轮流,极大地浪费了活动时间,是否可以多提供一些材料数量供幼儿自主取用呢?比如起电用的纸和棒子,既是这个实验需要用到的物品,在很多的科学活动中也可能需要用到,那就可以设置专门的材料区供幼儿选择使用,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数量太多,不仅不能丰富幼儿的操作经验,还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不对探究活动本身感兴趣,相反会专心致志“玩材料”,无法培养其良好的探究行为和探究习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其他材料的数量和区角可容纳的人数來判断这种材料需要提供的数量,当大多数幼儿对此活动失去兴趣时则可以减少数量。

对于科学活动区材料的种类,我们首先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来划分区中区,不同的角度分类也有所差异。如从材料的内容可以分为观察类、玩具类、实验类、制作创造类;从材料的探究类型上可以划分为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科技活动类、科学工具类材料等等。但我们在投放科学区活动材料时往往会出现种类单一、分配不均的问题,甚至大、中、小不同年龄段提供的材料种类无明显区别,如都是观察类或都是操作类,成品类较多,半成品或自制类较少。

二、提供生活化、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幼儿探究和学习

无论是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还是说教育即生活,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不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材料,都可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材料要尽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往往老师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制作或财力购买,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就不乏易操作的、经济实惠的、富有教育价值的各种材料,其中还包含了不少自然资源,随时便于取用。如在沉浮实验中我们都知道塑料和木质材料会上浮,石头、铁制品会下沉,这些实验材料可以来自哪里?塑料玩具、小木棒、回形针、石头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就能完成,孩子也更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然能联想到木船、空塑料瓶等都是浮在水面上的,所以木头、塑料玩具等可以在水中浮起来,金属、石头等在水中会沉下去,而能浮起来的塑料或金属是因为中间是空心的浮力就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投放活动材料,也要多选取于幼儿日常生活,让抽象的科学知识也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用最经济、最实惠的资源实现了最大的教育价值。因此,科学活动区要投放生活化的材料,是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或接触到的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地与材料进行互动,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建构经验,不会因为不熟悉材料而迟迟不敢“下手”。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多观察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可以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如“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有哪些”“哪些材料有探究价值”,并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知方式及材料的特征,对生活化的科学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资源库,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他们感兴趣、便于操作的东西,从而实现活动目标。

我们发现,幼儿在科学活动区很快会对活动材料失去兴趣,原因在于材料缺乏操作性。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重复操作、充分摆弄来探究事物之间蕴含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并加以概括和内化,因此,科学活动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活动材料仅作为玩具玩一玩,幼儿很快会失去兴趣,也就不能实现活动目的。不论什么年龄段必须考虑到投放材料的可操作性,真正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手脑并用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小班的操作材料可相对简单,如吹泡泡活动,不是简单地提供泡泡水和棒子,还可以提供不同材质的其他工具,如有洞的树叶、吸管、毛根等,甚至鼓励孩子自制泡泡水。中大班材料的可操作性更加凸显,如摩擦起电,除了提供吸管、碎纸屑等,还需要提供玻璃棒、毛线等多种材料,加强材料的可操作性,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不但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还能探索出摩擦力越大静电越大的原理,发散幼儿思维。可操作性的材料不单单需要反复动手,还需要动脑进行反思和记录,让幼儿从有效的实际操作中感知科学现象,以促进幼儿在科学活动区域内的深度学习。

三、提供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材料,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会经过“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和逻辑抽象思维”四个阶段。与此同时,受到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投放科学材料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因人而异,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针对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可以提供不同操作难度或不同价值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

从纵向上说,投放材料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遵循《指南》中对不同年龄段科学领域中儿童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例如,小班幼儿认知能力有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可以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提供的材料要以直观为主,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提供让孩子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的材料,操作简单的实验类玩具如吹气球、变大变小等,还有利于幼儿观察的成品类材料,如动植物标本或种子发芽实验。中班幼儿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重点在于丰富幼儿的经验,难度不宜过高,可以选取趣味性与探究性结合的材料,如操作类的溶解实验、沉浮实验,玩具类的降落伞、纸风车、不同质地的车子滑道和观察类的动物模型等;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各种类型的材料都比较丰富,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发现、思考和延伸,更需要投放一些具有抽象和逻辑性思维的材料,增加材料的难度和挑战性,如各种观察记录、自制测量工具、发电实验、磁铁玩具、木工玩具等。

从横向上说,即使在同一个年龄段,幼儿能力水平也有不同,教师同样要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考虑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教师善于观察和了解幼儿,根据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投放不同难度、不同挑战性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可以提供同一种材料的不同形式或同一種材料引发不同难度的操作,如“纸承重”实验中,可以提供不同硬度的纸张和同样重量的物体,还可以提供一样的纸张和不同重量的物体,逐步发现纸的硬度、形状和承重之间的关系。层次性的材料能让幼儿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使材料既能满足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又能照顾能力稍强或稍弱的幼儿。

四、考虑材料的内在联系,助力幼儿发展

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会产生相应的效果。所以,教师不能只考虑活动材料的操作性,而不考虑活动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要根据幼儿的操作能力、材料之间的联系、材料是否能引发幼儿的思考来投放材料。为了支持幼儿有效、深入、主动地学习,帮助幼儿建立系统的科学经验,投放的材料要尽量形成一个系列,如“水的秘密”“磁铁的秘密”“平衡的秘密”等,能让幼儿利用多种感官,针对某个科学现象在不断地反复操作中做持续、深入的探究,从而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有助于拓展幼儿探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五、明确投放材料的管理方式,定期更新材料

教师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套完整的材料有缺失、损坏,从而导致无法与材料顺利进行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材料管理。除了教师定期对材料的整理、检查,作为材料的操作者——幼儿,也要参与到对材料的管理中来,如与幼儿讨论材料的摆放方式、摆放地点以及使用材料的要求和注意点,用标记或步骤图的形式提醒幼儿,让幼儿清楚材料的分类,知道操作结束后要整理和归还材料。面对损坏的材料,中大班的幼儿还可以参与到材料的修复中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爱护材料的意识。

要让孩子对科学活动区始终保持热情,就要让材料“动起来”“活起来”,要有计划地对材料进行更新和调整。更新材料的时候并不是全部丢弃重新制作,而是要根据现阶段主题、材料使用情况等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和筛选科学活动材料。面对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中大班幼儿,更需要及时更换活动材料来保持幼儿对科学活动区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很容易对多次操作和探究的活动材料失去兴趣和欲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了适应这一转折,幼儿园要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减缓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坡度。因此,在创设科学活动区时,教师要注重科学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帮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更好地开展学习进而实现巩固幼小衔接学习、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投放生活化的可操作性、层次性、针对性强的活动材料,加上合理的管理方式,能够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游戏中的快乐,并乐于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还能降低成本,实现最大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J].幼儿教育,2008(4):4-7.

[2]曹宇.幼儿园科学活动区角材料投放及使用研究[J].幼儿教育,2006(11).

[3]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4.

[4]张丽婷.中班幼儿炊事活动材料投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材料投放幼小衔接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有效创设幼儿园学习型区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