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胸怀天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意蕴

2024-01-03周成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胸怀中国式共同富裕

李 芬 周成莉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历史经验,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坚持胸怀天下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与中国共产党谋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初心使命也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与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选择与新道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胸怀。”[3]

一、坚持胸怀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4],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胸怀人民,坚持“人民”这个永恒的主旋律。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最终目标[5]。新征程,始终坚持胸怀人民,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条主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充分依靠、动员、服务群众的革命历程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开始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人的解放道路上跨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方面的需求,逐步实现“富起来”的伟大目标,为实现人的解放创造基础性条件。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并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胡锦涛同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实现社会各方面的飞跃发展,达到“强起来”的目标,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优势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团结奋斗、同甘共苦,努力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即追求最大的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体现在分配上就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953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7],主要是针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享受社会主义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是“富裕”,共同富裕要建立在富裕而不是贫穷的基础上,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走平均发展的道路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系统思维着眼全局和未来,从政治保证、制度保障和战略方法等方面,对新征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出了重要部署。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必须把“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全过程,加强推进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和落实机制,将党在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转化为完备可行的制度体系,有效贯彻落实到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胜法宝,“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8],必须要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要充分发挥初次分配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不合理的就业障碍,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比重;要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从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政策把控,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内幕交易、偷税漏税等非法收入,使居民的财富积累过程能够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坚持系统思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布局,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工程,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必须系统推进。 要注重顶层设计,在坚持整体性中推进共同富裕;要加强科学规划,在把握协调性中推进共同富裕;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探索规律性中推进共同富裕。

二、坚持胸怀民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灾难深重的艰难境地中诞生的,从诞生之日起便承担起救民族与国家于危难,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中国人民奋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中。 当前正处于全面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交汇点,坚持胸怀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圆伟大民族复兴梦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鸦片战争后,在民族危亡、救亡图存与多民族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逐渐形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1902 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1905 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说到“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也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规定下来,确立了“五族共和”的思想。 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使得中国重新团结起来,最终把“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广大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中与心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探索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心任务,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主张民族平等、互信、团结与合作。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日趋完善、走向成熟,民族关系持续稳定有序。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有少数民族参与的革命政权,到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念,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支撑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0]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一个民族也不能缺,要凝聚起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推进中国梦更快实现。 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但与之相伴的是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外部讹诈、封锁与极限施压,同时台独、港独以及新疆西藏分裂势力蠢蠢欲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正确处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实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要求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各民族的具体利益,而是要坚持在实现好整体利益的过程中也实现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 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坚决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与分裂活动。 其次,要加强中国历史教育,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融合而成的,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国家观。 再次,要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利益。 对民族地区的扶持要实施差别化政策,加强对口支援,充分挖掘利用民族地区的独特资源,着力培育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补足经济社会建设的短板,增强其自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汇聚力量,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互帮互助、手足相亲,在新时代结出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硕果实。

三、坚持胸怀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11],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崇高的时代使命与世界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化,开创了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和新的发展道路[12]。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必须坚持胸怀世界,谋求人类新的发展出路与发展前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大同的时代新释

《礼记》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墨子也曾说过:“具处室也,合同也。”并指出:“天始生人,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早在几千年前,古老的中华民族就已经萌生了共同体理念。 从“万国咸宁”“和实生物”“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计利当计天下利”“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推崇“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情怀,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憧憬着全人类和合共生的世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吸收“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优秀文化,提出“和谐世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解决人类难题贡献智慧与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转化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天下体系”,解构了“历史终结论”,对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促进合理化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为有效应对全球治理新挑战奠定了基础。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胸怀的世界呈现

“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人类的梦想是相通的,都在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胸怀世界,在追求中国人民解放与幸福的同时也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与进步。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了“中国问题本来就是世界问题”,要在关注世界整体发展的前提下改造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4]邓小平同志谈到中国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15],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论断。江泽民同志承诺“中华民族将以自己的璀璨成就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16],提倡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展现了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005 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7],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8],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而不懈努力。 “胸怀世界”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延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提出的系统性方案。新征程,从意识理念到思想体系,从呼吁倡议到多元实践,从蓝图描绘到路线擘画,中国共产党坚持合作共赢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首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中欧班列发展,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其次,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应同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坚持各国人民商量着处理全球事务,共建民主化的全球治理规则,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挖掘中华传统处世之道与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不断丰富新形势下多边主义实践,推动各国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 最后,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 要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与差异性为前提,正确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分歧,增强不同民族之间合作理念与机制的包容性。 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警惕西方“普世价值”,努力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创造机会与平台,凝聚价值共识,以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如何走向现代化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在谋求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同时,也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既追求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向往世界和谐美好,愿意同世界上所有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进步力量携手共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证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模式是“多选”而不是“单选”,为世界发展贡献了新方案与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相协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和平发展,也为人类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愿景。 坚持胸怀天下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谋求世界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胸怀中国式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胸怀军旅梦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中国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