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H 省s 学校为例

2024-01-03张笑宁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幼儿园院校

张笑宁 赵 丹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00;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一、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1]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前教育惠普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并办好学前教育专业。”[2]可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前教师的主阵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在此背景下,构建一套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课程体系是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调研得知,目前某些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并不能满足幼儿园的用人需求。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一系列改革,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样的,为了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教育领域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正如2019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基于此,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H 省S 学校和H 省直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 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卷680 份,学前教育教师卷11 份,幼儿园教师卷49 份。 在此基础上,为了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还对以上部分人群进行深度访谈。

二、教育供给侧视阈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凸显

(一)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与需求侧错位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贯穿着整个课程体系,是建设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2000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4]。 专科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让所培养的学生在充分具备“职业特征”的同时还兼顾具备“高等特征”。 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照搬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高等特征”,兼顾“职业特征”,这就将课程目标定位的主次混淆了,也就无法真正满足需求侧的用人需求。 以S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定位应该是根据幼儿园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培养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但是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并没有过多地参考幼儿园的需求,而是以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为标准进行设计。 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培养出幼儿园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调研得知,幼儿园现在所需的是综合素质较高、信息化技术水平较高、托幼一体化的学前人才,但是目前S 学校的课程定位还无法满足幼儿园的用人需求,尤其是数字信息化教育应用这一方面,S 学校的课程目标定位没有体现。

(二)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不强,难以适应幼儿园岗位需求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内容契合企业用人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追求。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幼儿园的用人需求脱节,应用性不强。 一方面,学前教育最新成果未能充分体现在课程中。 以S 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类目常年不变,课程内容大多是按着教材进行教授,并没有及时将学前教育的最新成果纳入到课程中,在现实中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甚至超前高校教育。 在调研中了解到,幼儿园正在推行安吉游戏、儿童议事制、食育教育、课程故事,马赛克方法等等,而这些学前教育最新的教育理念、成果并未在S 学校课程中出现。 根据数据可以得出,92.4%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课程内容陈旧。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未能根据幼儿园的职业要求实现动态更新,还是注重学生弹、唱、跳等传统技能。 但是,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幼儿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新技能,如公众号制作、视频拍摄剪辑、配音等等。 省直幼儿园一位教师谈到:“我们每周至少一次公众号编辑制作,到“六一”“元旦”等重大活动更是需要拍视频,剪辑配音等等,如果可以在校系统地学习,会更快更好地投入工作。”目前,以S 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出现此类课程。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99%的学生选择了从未系统学习过公众号制作,97%的学生选择了从未系统学习过视频剪辑等相关知识。 可见,提高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岗位需求的契合度是当下急需思考的现实问题。

(三)课程间融合不当,选修课类别、数量有待增加

课程结构将课程体系的各个要素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形成一个规律的组合。 课程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育人效果。 尤其在新文科建设、托幼一体化的背景下,专科高职院校课程不能只回答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将多元课程知识如何排列组合使之发挥最大价值”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得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是有课程数量而没有做到课程之间有效融合对接,造成课程之间割裂。进一步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数量不少,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等,但是这些课程在设置时缺少系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课程之间互相割裂,内容往往是零碎的,导致学生知识的获得较为零散,无法满足幼儿园工作的整体需要。 还有些课程在内容上是重合的,以S 学校为例,除了五大领域的教法课外,还开设了综合教法,共占用184 个课时,课时虽多,但无法和幼儿园现在进行的主题教学活动有效对接。 此外,高职院校虽有选修课,但是选修课数量不多且学生选择权不大,以S 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开设什么选修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被动选择哪些选修课,每年选修课的类别基本不变。 选修课本来是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途径,但在实际中并没有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四)课程实施中注重“先知识再能力”,学生主动性较差

斯坦福大学在《斯坦福大学2025 计划》中提出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先知识后能力”翻转为“先能力后知识”[5]。 对照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实施大多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讲授完知识才进行实践操作。 但是这种课程实施方式易造成学生前期学习理论知识觉得枯燥无趣,在实践操作环节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以S 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X 课程开设两学期,第一学期为理论讲授,第二学期为实践课程。 这种断层的课程实施方式易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融合。 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实施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调研数据得出,89.3%的学生认为S 校的课程教学并未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一位学生谈到:“课程教学在形式上大多是课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感觉到哪个教学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此,在课程实施中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五)课程评价未将幼儿园评价纳入课程体系,评价结果不全面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培养定位就是培养幼儿园所需要的人才,其课程体系也应根据幼儿园等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建设优化。 那课程评价也应当将幼儿园评价纳入其中。 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评价的主体还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并没有将幼儿园等用人单位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此外,课程评价的形式还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在课程知识方面预定的达成度,忽视了学生在课程中职业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生成性表现,并没有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是一个“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动态的变化过程,评价的目的是用于如何改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分数评级或者写达成度报告方面,并没有深入到“持续改进”方面。 以S 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评价一般在期末,主要是教师通过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考试分数撰写本课程的达成度报告,而学生也以分数的形式对教师教学进行评教。 然而课程评价后的改进环节并没有深入推行。

三、教育供给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一)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及时有效对接幼儿园用人需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高职院校精准定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精准定位课程目标,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 为培养幼儿园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在建设课程体系时除参考国家有关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也要参考当下幼儿园岗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 例如,可以请幼儿园相关人员参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此外,学前教育信息化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提到,高职院校应当以信息化技术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在2022 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中,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中也有“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要求[7]。 为满足幼儿园需要教育技术方面的人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应及时做出调整,以满足幼儿园用人需求。 一言以蔽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定位应该充分考虑幼儿园用人需求,并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对培养目标进行及时调整。

(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层面发展

课程内容是高校培养供给侧与幼儿园需求侧的重要载体。 只有提升课程内容与幼儿园用人需求的契合度,才能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因此,结合幼儿园的用人需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建立健全课程动态更新机制,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主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应当将最新的学前研究热点、政策、最新资讯及发展动向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也可以依托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变为课程资源。 其次,基于OBE 教育理念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及时对课程类目、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及时开展模块化课程,避免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内容与需求侧错位的问题。 最后,可以利用学生社团弥补课时少的缺陷,开展“小先生制”第二课程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也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三)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的适切性

职业教育的变革推动着课程结构的嬗变。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课程结构无法满足幼儿园的用人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幼儿园的用人需求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是基于学生主体的理念强调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标幼儿园实际用人需求,找准“课程融合点”,围绕“融合点”现有的课程进行动态的系统调整优化,使课程体系在育人方面发挥较大价值。 二是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的类别和数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职业需求。 如增加公众号制作、视频剪辑等幼儿教师日常工作必备的技能课程。 三是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2012 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通识性课程知识有明确要求,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国的基本情况、艺术欣赏与表现、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8]。 在调研中也发现,幼儿教师拥有较为全面的通识知识能够更好地开展活动,达到较好地育人效果。 四是开设服务于职业需求的复合型课程,以实现幼儿园复合型人才的用人需求。 如“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信息技术”、“学前教育+医学康复+活动设计”、“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咨询”等课程。

(四)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

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实施应该对接幼儿园职业过程,以真实的情境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为课程实施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针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的情况,除了增加现有的社会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与幼儿园等用人单位的合作之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增加VR、AR 等虚拟仿真课程。 利用智能信息化手段弥补校园实践机会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职业胜任力。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既要注重知识的“输入”,更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输出”,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具体来讲,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和职场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完成职场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职场任务完成的指导者,解惑者。

(五)以“学习过程”为评价导向,采用第三方评价

2020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9]为此,专科高职院校应该及时更新评价观念,将量化评价与情景化评价相结合,以“学生学习过程”为评价导向,注重对学生在情境中思想、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的评价。 职业产出导向下也要求院系领导和课程负责人及时将评价的结果用于课程的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以形成一个课程持续改进的动态机制。 此外,为了培养的人才更加具有“职业特征”,还应该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深化“校园合作”,可以将幼儿园的相关教师纳入到课程的评价体系中,还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纳入课程评价,投身于幼儿园岗位的毕业生既了解所读高校的课程,也了解在校所学的课程给其工作的带来的影响,因此校友对课程评价也会使评价的结果更全面。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幼儿园院校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