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文化

2024-01-02

云南画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林黑陶迪庆

滇藏铁路丽香段

一条串起石榴籽的民族团结之路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绵延千里的滇藏铁路丽香段像一根“金丝带”,将沿线各民族区域紧紧串联起来,互通有无、不分彼此。踏上这趟列车,都会听到身着少数民族特色制服的乘务员送上汉语、藏语、纳西语、白族语、傈僳族语等多语问候,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滇藏铁路丽香段的起点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辖5个县区,常住人口123.8万人。丽江的区位独特、历史厚重、资源丰富、文化多样、风光绮丽、开放包容,是全国唯同时拥有文化、自然、记忆3项世界遗产的城市,是无数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丽江古城没有围墙、四通八达,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静下心来,我们似乎还可以听到古老的青石板路上阵阵的马蹄声,似乎还可以看到各民族兄弟在四方街进行贸易往来。时至今日,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游客在这里发呆、晒太阳,或在这里投资经商,或在这里居住疗养,还有很多人在这里相遇、邂逅、相恋、牵手,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丽江,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团结和谐是这里显著的特征。丽江围绕纳西族东巴文化、摩棱文化、彝族毕摩文化、他留文化等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启动实施东巴文化研究专家库、纳西东巴医药古藉文献100卷翻译整理等一批文化工程,打造“三多节”“转山节”“阔时节”等一批民族特色节庆活動,设计推出“土司宴”“马帮菜”等一批民族特色饮食,铸就丽江和谐包容和多元融合的文化底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全市先后创建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2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1个,2022年1月丽江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今天的丽江,各个民族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列车从这里出发一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穿行,直抵人们心目中的旅游天堂——迪庆香格里拉。

迪庆地处云南省西北部,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通往西藏和四川的北大门,常住人口39.1万,生活着藏、傈僳、汉、纳西、白、彝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9.4%。多民族团结聚居、多文化传承交融,孕育了迪庆丰富灿烂、多姿多彩、开放包容的独特区域文化。自古以来,迪庆就是“茶马古道”滇藏线的咽喉要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迪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生机勃勃,生态环境绿色盎然,迪庆正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和世界的“香格里拉”的迷人风采展示着它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和谐奋进之美。

在三江并流腹地的河谷里,在祖先筚路蓝缕开垦的良田上,人们辛勤耕耘,青稞董了,葡萄紫了,收获的是高原特色农业红火的生活。在依山傍水的高原草甸上,牦牛肉、酥油茶、糌粑、土锅鸡、松茸等美食是舌尖上少不了的享受。在城市和乡村,清静的客栈旅馆里,美食歌舞,迎接着八方来客。这里有许多人即将通过这条铁路走出,去经商、务工,把民族餐饮、歌舞带到了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人通过这条铁路来到这里定居生活。

这里民族团结,2021年迪庆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自2017年以来,成功创建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创建108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基地,评审命名199个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00个“民族团结之家”示范户。这里民族融合,各民族的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相互影响。各民族的传统节日,藏族的“藏历新年”,傈僳族的“阔时节”、纳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节”,各有风采,各有特色。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齐心共建中华民族美好家园。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铁路建设规划相继落地,滇藏铁路丽香段的通车,沿线少数民族地区将迎来融合现代化发展的董金期,沿线盛产的特产将源源不断地运输出去,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让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开阔了少数民族朋友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对珍惜当前和谐幸福的民族关系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少数民族地区铁路事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投资商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新文化、新技术等借着便捷、快速的铁路来到了各个地方,带去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问候,也带去了对民族团结的共同追求。

滇藏铁路丽香段列车将日复一日奔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搭建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促进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创造了新载体,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早已成为流动的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团结一家亲增添了新的色彩。

弦子、锅庄东巴舞

舞出民族团结同心圆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一个地区,因文化的流淌,有了生命的律动。曾经以绝美的自然资源闻名世界的“香格里拉”,在新时代迎来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迪庆州依托全州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旅游实现文化深度挖掘,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迪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繁多,在迪庆“歌的海洋,舞的故乡”里,各民族的歌舞绚丽多姿,五彩缤纷,有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热巴舞,傈僳族的阿迟木刮歌舞,纳西族的东巴舞、阿里利、满达,彝族的跳乐、打歌,普米族的对歌比赛等。

9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第14个民族团结进步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6个民族代表在雪山脚下相聚,共同种下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林”。

一年到头各个民族过不完的节庆让迪庆变成了歌舞的海洋、欢乐的海洋。迪庆州将旅游节会、节日庆典、民族文化、旅游营销和民俗民风相结合,举办香格里拉的赛马节、欢乐香巴拉,德钦弦子节、维西阔时节、杜鹃季、巴拉格宗“五一”音乐节、民族时装秀、特色美食节、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各族同胞聚在一起同享受节日的欢乐、交流各民族文化和情感,促进各族群众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的和谐氛围中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八方游客体验迪庆多元灿烂的文化。同时,还加大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包装和打造,目前已形成一批非遗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能体验迪庆州非遗的创作和传承,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

【阿墩子古城】

漫无目的地散步在德钦县升平镇阿墩子古城,沿着古城街巷往上走,雕刻精细的汉族民居与土黄色藏族民居的夯土摩肩接踵并排而列。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重镇,如今仍是多民族聚居融合的祥和之所。阿墩子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是荼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经的阿墩子往来客商云集,五湖四海的商贾途径阿墩子,更有人在此长期驻扎从商,最后落户于此。

如今的阿墩子社区居民以藏族为主,兼有汉、回、白、纳西、彝、傈僳、蒙古、哈尼等9个民族。古城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址,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孕育了阿墩子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

在阿墩子社区,各民族多种文化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每逢春节,有藏族传统的弦子、锅庄舞,有舞龙、舞狮习俗。彝族的火把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前燃起熊熊火把。端午节,社区里粽子飘香。中秋节,德钦糕点和月饼变得十分抢手。阿墩子古城因为有了包容,让多元的民族文化实现大融合,各种文化成为大家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各族群众已经融入彼此。千百年来,多民族在一个地方繁衍生息,使得一个家庭有了多种民族,而且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一个家庭集中体现,所以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阿墩子里变得更加热闹喜庆。

【松赞林寺】

松赞林寺全称为“噶丹松赞林寺”,又叫“归化寺”,距离香格里拉市区仅5公里左右,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作为云南省最大的藏传寺庙,松赞林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一直以来都被大家誉为“小布达拉宫”。

站在雄伟的松赞林寺前举头仰望,寺庙建筑群以山为依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松赞林寺建筑群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建筑风格,是藏传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难怪这里被称为“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的“藏族艺术博物馆”。

松赞林寺建于167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寺内供奉着许多珍贵的佛教艺术品、佛教经书,其中有些还是珍责的古籍,这些经书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松赞林寺还传承了藏传佛教的许多传统技艺,如唐卡绘画、金属工艺等,这些技艺在寺内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扬。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位于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核心区,在当年红二、六军团的指挥部駐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心镇公堂”的基础上建设。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陈列、宣传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展览主要以红二方面军长征为主线,全方位展示当年红军三大主力踏破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长征的伟大壮举。

1936年4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在贺龙的率领下,18000多人马渡过金沙江,进驻中甸县城(今香格里拉市)。红军在独克宗古城“中心镇公堂”设立指挥部,并召开了中甸会议,制定了在藏族地区工作的七项政治纪律。中甸会议的召开和七项政治纪律的制定,为红二、六军团顺利通过藏旗地区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后来我国制定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提供了经验。

整个展览以图片、文字展示为主,以红军长征使用过的船只、枪炮、标语、马灯等实物为辅,充分利用数字化展示手段,将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中旬(今香格里拉市)这段红色历史进行全面展示,给参观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红军长征过香格里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革命的熊熊烈火在金沙江两岸燃起,无数的雪山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踏着红军的足迹奋勇前进,谱写了一曲曲壮丽感人的革命篇章,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红色基因、长征精神在这里代代延续,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红军当年“兴盛番族”的美好祝愿已经变为现实。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始终坚持扎根雪域高原,将红色作为底色,将爱国主义精神融进民族血脉,2021年被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

【汤满村】

传承黑陶技艺,打开致富之门

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地处滇、川两省交汇处的尼西乡成为“茶马吉道”上曾经的要冲。这里有“情舞之乡”的美誉,也是千年黑陶古朴手艺的传承地。

湛蓝的天空下,尼西乡汤堆村的村民倚靠雪白的山峰,每走几步路就能看到村民制作着黝黑的陶器,这些陶器被称为藏族黑陶,今天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尼西黑土陶。

2008年,尼西黑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四方,当地村民开始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尼西黑陶生产。目前,尼西全乡7个自然村生产黑陶的作坊增加至120余个,从业人员上升至150余人;生产黑陶制品的农户由40多户增加到93户,从业人员由45人增加到133人。

2016年,汤满村汤堆片区传统村落申报成功,黑陶制作成为当地独特的发展资源之一。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尼西黑陶制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精致的做工及美观实用大方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游客及藏族群众的喜爱。

非遗项目和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相结合,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势,不仅传承和创新了民族文化,还丰富了当地发展特色,富裕了民众。目前,尼西乡其有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1人、州级1人、市级5人)开展该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尼西乡党委、政府还在尼西乡文化站成立了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工作站,为黑陶技艺传承人和民众提供发展和学习平台,进一步促进了藏族黑陶的发展和传承。

如今,黑陶制品从原来仅有的土锅、土罐、土火盆等生产生活用品增加至花瓶、酒杯等80多个种类,全乡年销售金额增至400万元左右,已成为尼西乡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对于祖祖辈辈都从事尼西黑陶制作的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村民来说,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借着旅游之船出海,驶向更广阔之地。

【普济村】

幸福6米道,一户不能少

在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普济村,古树、古井随处可见,民居、咖啡馆、餐馆错落有致,这个“旅居村落”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居游客。这里是西山村落中最古老的納西族聚居村寨之一。现在普济村中居住的大多数为纳西族,还有藏族、白族等民族。风光自然,民风淳朴,村与村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每个村与每个民族既能其融又保留着各自的风俗。自古以来,普济村是历史文化、民族团结、文明卫生、绿色生态等方面保护、传承、弘扬的先进村,是丽江坝子里最有代表性的原住居民生活遗迹考查地之一,也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村寨。

普济村自古至今以美景享誉丽江,“普济十样景”是历代文人墨客对普济村美景的盛赞。村庄背靠青松苍翠的芝山,名刹古寺普济寺峙立于半山腰。沿着村中古朴的村道,登至村后山坡上,极目远望,丽江全景一览无余。暝目凝神,朝可闻普济寺钟声祥宁,夕可享松涛鸟鸣。山坡下,千亩良田静卧村前,三条河流(青龙河、西干河、吉河)默默流淌于良田沃野,青瓦白墙的传统民居隐藏于名木古树间。村中老人孩童欢笑怡然,古乐阵阵,古谣声声。花开时节,千棵桐花随风摇曳,千棵梨花皎洁如雪,千棵樱花灿若晚霞,时有桃花李花映入眼帘。风过处,花香四溢,落花犹如千万只彩蝶飞舞,亦梦亦幻宛如仙境。花落时,满坡红叶与金色的田野构成了一幅人间最美的画卷,行走于普济村,犹如人在画中游。

原来的进村道路是狭窄的羊肠小道,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米宽,不利于古村落的保护,也制约了村子的发展。普济村一组组长和茂根提出,将现有的通户道路按照6米宽的标准进行改建。为了扩路,和茂根率先把自己家列入了“拆迁让路”名单。和茂根说:“争取让每家每户都通上6米道后,要在村子里发展乡村旅游。”根据普济村一组的乡村振兴五年规划,这里还将修缮古井遗址、打造“普济樱花村”、新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乡村公园和9个停车场。

这里民风淳朴、民俗古朴,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丰富。2014年就被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村内有“丽江五大寺之一”的普济寺,有被文人墨客广为赞誉的“普济十二量”,村内有诸多的历史文物遗址、神奇的历史名人轶事及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统工艺还在村民中代代相传。这些文物古迹与民间文化,是普济村各民族其生其融、团结进步的历史见证与发展优势。

【文林村】

不同的乡音,共同的家园

疏密有致的村居景观,设计精巧的民宿客栈,安静闲适的生活氛围,离丽江古城不远的文林村,一幅现代版“世外桃源”般,水墨小景了然于目。文林村,取自“文仕如林”之意,全村自古以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耕读一生乐事,家和四季平安”的家风家训中,村民们始终牢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同心同向的发展理念。这个不大的村庄包含纳西、汉、白、藏、普米、傈僳等10多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融合大家庭。村里保存着完整的纳西族古村落原始风貌,拥有丽江市唯一的古城活态文化,极具发展潜力。

从过去到现在,文林村始终坚定跟着党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林村从实际出发,决定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丽江古城后花园之路,守护古城活态文化,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村。这个曾经被调侃“嫁女不嫁文林村”的穷苦村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与丽江古城核心景区人声鼎沸的喧闹场面相比,漫步在文林村里有很多截然不同的感受。自驾游的游客看中这里交通方便、好停车;穷游的学生看中这里经济实惠、性价比高,旅居的老年游客看中这里静谧舒适、环境宜人。越来越多的游客知道了这个古城边的“世外桃源”,越来越多的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根据目标定位,文林村在强调民族和合基础上,充分发挥辖区内300多纳西族特色庭院优势,引进了119家客栈、41家餐饮店、54家商铺。全村村民通过出租房屋、积极参与旅游服务行业等,截至2018年底,文林村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去文林村“文化富、经济贫”的状况。文林村挖掘“白狼王歌碑”“先农坛遗址碑”等历史遗迹,用村里的乡愁,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文林村内设立了“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热美磋”“勒巴舞”“东巴文化”五个传承点,村里有102人组成的乐舞协会,坚持学习、传承、展演各民族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而且大大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质。

在共筑共建共同发展的氛围里,原住村民与外来经营户交朋友、吐真言、促真情、谋发展、讲幸福,感受民族团结情谊。受到外来商户的影响,村里开始有村民学习自己经营,还利用自家的房屋做起了民宿生意。在文林村一年一度的“花雨东林”纳西族火把节期间,村民们通过展示传统民族服饰、歌舞展演等民族特色文化,各族群众同吃“长街宴”、跳民族舞,感受民族团结情谊。村民们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经营户一同排练、演出民族文化节目,共同欢唱“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的女儿”“大家都要过上好日子”等自编歌舞节目。每年元旦、五一等节日,还开展文林村荣誉村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等评比活动,先后有“彩云归客栈”“雪山退想客栈”等批业主先后获荣誉村民称号。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收入日益增长,村里将集体经济所得全部投入改造公共设施中,修建了藏书楼,搭建起活动中心。伴着甘泽泉的潺潺流水,孩子们看书写字,村民们奏乐起舞,一幅其乐融融的画卷舒卷开来。在镌刻着《白狼王歌》的石碑旁,纳西先民对后世子孙“心归慈母”的爱国教诲仍掷地有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也融入文林村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勤力同心、团结共融是文林村短短几年间飞速发展的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句标语,更是让各族群众风雨同舟的一座精神桥梁,是文林村村貌提升、人居环境大变样的绝招,带领文林村新老村民,共同叩响幸福美满生活的大门,引导全村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美、民族团结的新面貌。

猜你喜欢

文林黑陶迪庆
迪庆州推进涉藏地区和谐繁荣发展实践经验研究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简论龙山黑陶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