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地合作”背景下辽宁省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对策研究

2023-12-30赵鑫李子畅

辽宁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升级

赵鑫 李子畅

〔内容提要〕国有企业是辽宁省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柱,但其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仍面临经营管理思想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阻力,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应深化与央企的对接合作,通过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协同创新、优化能源结构等举措持续优化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央地合作;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升级;辽宁振兴

注:本文受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央地合作背景下辽宁省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3BGL0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央地合作背景下辽宁省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N2324003-08)资助。

一、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一个地区乃至一国经济持续性增长提供重要推动力。辽宁省是东北三省中综合实力最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8月,习总书记在辽宁考察调研时要求辽宁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出更大的担当和作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国有企业占比较高。因此,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辽宁省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间,辽宁省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产业聚集也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理念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整体进程相对缓慢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辽宁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在产业结构优化上探索出新路径,培育和发挥经济增长驱动力,克服经济增长中的短板迫在眉睫。

2021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统筹地方国有企业需求,以开展“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作为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举措,助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央地合作”旨在围绕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推进央地优势互补。因此,以“央地合作”为契机,探寻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时期影响辽宁省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并提出优化的路径和对策是目前辽宁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全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的重要突破口。

二、辽宁省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生产总值

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而东北地区出现严重下滑,其中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波动较大。辽宁省GDP增速自2013年起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在2016年达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仅为0.5%。经过5年的增长与回落,2022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降至2.1%,远低于上一年的5.8%(图1)。从全国、东北三省及辽宁年均GDP增速的对比来看,辽宁省经济形势相较于全国整体而言居于明显劣势,暴露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市场预期较差等问题。

就国有企业数量而言,辽宁省国有企业数量约占当地总企业数的2%,而全国国有企业比例仅为0.4%。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辽宁省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19.5亿元,同比增长50%。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持续发挥辽宁经济振兴中的支柱作用。

(二)第一产业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辽宁省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9.00%,高于全国23.29个百分点。近10年间,辽宁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整体呈现先降后升态势(图2)。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份额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下降。而辽宁省一产增加值比重近年来出现小幅上升,表明地区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有所增加。

(三)第二产业

作为全国首个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实现超前发展,第二产业比例远超全国。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东北三省的降幅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辽宁省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2013年的47.92%降至2022年的40.6%,与全国39.92%基本持平,这表明辽宁省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图3)。

在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2022年,辽宁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432.2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0%。其中,利润总额超百亿元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煉和压延加工业。可以看出,企业仍对自然资源存在较大依赖性,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四)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影响。2013年以来,东北三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经历了快速发展期,自2019年出现缓慢下降。辽宁省则在2016年就出现了增长停滞,近两年呈下降趋势,2022年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低于全国4.32个百分点(图4)。辽宁省第三产业的基础尚未牢固,暂时不能支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变缓。

三、辽宁省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

(一)经营管理思想滞后

辽宁省国有企业体量庞大,对地区经济发展起主要支撑作用。受惠于较多的制度倾斜和政策保护,国有企业缺乏外部竞争压力,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内部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国有企业建设初期,为弥补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缺失,许多国有企业兼而负担社会服务职能,这种独特的“企业办社会”模式给一批老国有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外资引进受阻,进而使产业结构优化面临障碍。从政府角度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市场作用受限,管理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产业形成之初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然而,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已不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沈阳机床集团曾试图通过购买数控机床高端技术,实现产品升级,却自2012年开始出现亏损,最终于2019年接受破产重组。辽宁国有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急需加强,特别是在超高精度机床、高精密度仪器、高性能材料部件器件等核心技术设备方面。

科研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程度。2022年,辽宁省科学技术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620.9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4%,均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等省市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从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辽宁省近10年经费支出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5)。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是辽宁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缓慢的重要原因。此外,辽宁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科研人才储备不足,研发成果难以转化,这些都制约着当地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催生了一大批依赖能源开采的国有企业,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地区间同质化竞争。尽管辽宁省近年来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产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但当地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仍呈现出“低度化”特征。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在长期开采中走向枯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产业协同发展缺少长期动力。

四、推进辽宁省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

随着辽宁省资源红利的消失,国有企业过去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中央和地方融合发展”,这为辽宁省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央地合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蓄势赋能。

央地国有企业混改实现了国资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既能促进双方业务板块形成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提升配套生产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有助于地方国有企业拓宽资金来源,丰富管理经验,增强组织活力,提升经营效率。企业要协调推进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调整,精简管理层级,对接新兴产业人力需求,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此外,企业需密切关注市场动向,适时调整战略方向,积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加速传统动能数字化转型。

面对不同行业不同情况的国有企业,应避免“一刀切”,需要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对于竞争性领域,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积极调动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为辽宁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注入新活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政府适时进行宏观调控。伴随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辽宁省政府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速政府职能转变,以“服务型”政府代替“管理型”政府。

首先,政府必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简化国有企业的审批和管理手续,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对企业经营的行政干预。目前,辽宁省多个地区以央地合作为特色,探索“一件事一次办”“招投标评定分离”等改革举措,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

其次,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2023年3月,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提出要持续改善法治环境,促进、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政府要严格规范各类执法行为,整治行政执法领域的突出问题,构建公开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国有企业敢闯敢干。

最后,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为国有企业产业创新提供支持。一是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活力。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为传统产业赋能增效。二是提高科研经费支出比重。政府实行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优化专利申请流程,整合周边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相融合,提升辽宁省国有企业创新环境。

(三)央地协同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围绕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场景,要坚持需求和应用牵引,找准发展主线,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辽宁省基于丰厚的制造业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与央企合作会创造出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市场条件。双方应围绕冶金、航空、电子信息、数字计算、新材料、清洁能源、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制造等辽宁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业化整合,并建设高品质产业集聚区,以头部企业为核心,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科技创新联合体。

发挥央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央企具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要结合《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等文件指示,完善以工资、奖金为主的短期报酬激励与以股权、股份、退休金等长期报酬激励相结合的薪酬体系,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向辽宁聚集,推动破解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成果供给等难题。同时,支持央企加强与辽宁省科技计划衔接,持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协同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目前,辽宁省央地协同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6月,“振兴东北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规划的105对协作行动已有97对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宝武与包钢集团一同推进焦油深加工项目,着力发展高精新深加工产品。航空工业集团选派一批优秀人才进入沈阳航产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推动其航空产业人才队伍壮大。辽宁省还需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创新,助力当地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可持续

近年来,虽然辽宁省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重工业仍占据较大比重,这体现了资源、环境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约束。《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突破重点。该方案指出,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辽宁国有企业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特殊性,伴随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外流,国有企业绿色转型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抓住“央地合作”的契机,借鉴央企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开发风、光、核等清洁能源,通过央地务实合作推动新能源产业建设。目前,辽宁省全面部署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核电站、陆上风光基站、抽水蓄能电站创造清洁电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大连、葫芦岛、阜新、沈阳等地区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地方国有企业应坚持绿色协同治理战略,不断走好能源转型之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传统的产业增长方式给地区带来严重环境问题。从辽宁省现有的生态情况来看,当地资源整体生态功能比较脆弱,保护和修复的成效不够稳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发挥大林业的天然优势,保护、修复森林资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释放林业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潜力。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升级
西部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贸易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城镇化发展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混合所有制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深耕期公司治理机制的主动性设置与调整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