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

2023-12-30廖东升沈君阿怀红郝枝郭应丽王丽华吴德慧王红军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绝经期海拔慢性病

廖东升,沈君,阿怀红,郝枝,郭应丽,王丽华,吴德慧,王红军

围绝经期指的是以出现月经紊乱的绝经过渡期开始直到停经后1年,这一时期的女性会出现生物学以及内分泌学改变,因而易出现性欲降低、排尿困难、阴道干涩、骨关节酸痛、心悸焦虑、忧郁失眠、潮热汗出以及月经改变等症状[1-2]。抑郁障碍为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持续性疲乏、精力缺乏以及情绪低落等,部分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对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4]。以往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的发生与社会功能、心理、神经生化、雌激素等因素有关,人格、家族、遗传等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5]。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高海拔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人文特点,饮食、生活方式等均与平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Kious等[6]研究显示,居住高度增加与抑郁风险增加有密切关系,低压缺氧环境可能会导致抑郁的发生。本研究分析了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的特点、发病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于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200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年龄在40~60岁之间;②自然绝经者;③处于绝经过渡期或者绝经期;④经精神医生判定无认知功能、语言功能障碍,可配合相关问卷及量表调查;⑤近期均无重大负性生活事件;⑥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⑦长期居住在青海西宁等高海拔地区。排除标准:①有其他精神病史者;②非围绝经期首发抑郁障碍;③伴有恶性肿瘤者;④伴有器质性疾病者;⑤病理性闭经者;⑥入组前3个月内接受激素替代治疗者;⑦正在服用抗抑郁药者;⑧研究对象家属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 通过自行设计的一般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妇女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体质量指数以及有无慢性疾病等。

1.2.2 抑郁自评量表(SDS) SDS共由20个条目组成,共反映了四组特异性的抑郁相关症状,分别为抑郁心理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躯体性障碍以及精神—情感障碍,采用4级评分法(1~4分),1分为偶尔或者从无,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如此,最高分为80分,根据抑郁指数对有无抑郁以及抑郁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抑郁指数=各条目总得分/80分,抑郁指数越高,表示抑郁越严重,抑郁指数<0.5表示无抑郁,0.5~0.59表示轻度抑郁,0.6~0.69表示中度抑郁,≥0.7为重度抑郁[7]。

1.2.3 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 该量表共反映13个围绝经期症状,分别为泌尿系统症状、性交痛、皮肤蚂蚁走感、心悸、头痛、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眩晕、抑郁疑心、易激动、失眠、感觉异常、潮热出汗[8]。

1.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SSRS由3个维度共10个条目组成,分别为主观支持(条目1、3、4、5)、客观支持(条目2、6、7)以及对支持利用度(条目8、9、10),条目1~4以及条目8~10为单选题,包括1~4个选项,分别计为1~4分;条目5包括从无到全力支持4个选项,分别计为1~4分;条目6、7中,回答无来源计为0分,1个来源则计为1分,以此类推;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越好[7]。

1.2.5 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式,以统一方式对调查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向调查妇女阐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详细讲解问卷填写的具体要求,包括问卷填写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性等,耐心解答疑问,在调查妇女无疑问之后开始问卷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00例调查妇女中,平均年龄(50.89±2.46)岁。有抑郁障碍者83例(41.50%);无抑郁障碍者117例(58.50%)。 83例有抑郁障碍妇女中,轻度抑郁障碍56例(67.47%),中度抑郁障碍16例(19.28%),重度抑郁障碍11例(13.25%)。有抑郁障碍者中,年龄<55岁者55例,≥55岁者28例;婚姻状况:已婚者74例,其它9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者54例,高中及以上者29例;体质量指数<24 kg/m2者57例,≥24 kg/m2者26例;无慢性病者36例,有慢性病者47例;无抑郁障碍者中,年龄<55岁者81例,≥55岁者36例;婚姻状况:已婚者103例,其他14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者71例,高中及以上者46例;体质量指数<24 kg/m2者76例,≥24 kg/m2者41例;无慢性病者69例,有慢性病者48例;两组妇女年龄、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抑郁障碍的分析

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有抑郁障碍的妇女泌尿系统症状、性交痛、皮肤蚂蚁走感、心悸、头痛、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眩晕、抑郁疑心、易激动、失眠、感觉异常、潮热出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抑郁障碍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高海拔地区围绝经综合征与抑郁障碍分析 (例数,%)

2.3 抑郁障碍发病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围绝经期妇女是否有抑郁障碍作为因变量,将2.1和2.2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赋值后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感觉异常、潮热出汗、眩晕是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是抑郁障碍发病的保护因素(P均<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关于高海拔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所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高海拔地区,发病率为41.50%,显著高于李茜西等[9]报道444例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检出率32.88%,以及李瑞霞等[10]报道1312例40~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抑郁症检出率25.9%,不过低于赵爱珍等[11]报道1668例40~6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抑郁检出率50.07%,这可能与调查的地域、方法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但这也说明了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的特点,相较于内陆或者沿海城市,其在文化生活、气候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医疗条件、物质水平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程度等相对滞后,使得接受社会信息以及对围绝经期了解相对较低。临床上需要对其高度重视,结合本地特点,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有研究指出[12],长期生活于高海拔地区的人,其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内地,增加心理障碍或者精神障碍发生风险。

本研究发现,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有抑郁障碍的妇女泌尿系统症状、性交痛、皮肤蚂蚁走感、心悸、头痛、骨关节肌肉痛、疲乏、眩晕、抑郁疑心、易激动、失眠、感觉异常、潮热出汗等发生率呈现出普遍较高的特点,这说明抑郁障碍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密切关系,即受神经-内分泌因素影响。研究发现[13],围绝经期抑郁的发生,不仅与内在的围绝经期妇女神经-内分泌因素、躯体症状、基因、人格特质、认知行为能力等因素有关,还与外在的生活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围绝经期女性往往因机体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不足,诱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产生情绪波动,加之围绝经期所出现的各种综合征的长时间困扰,极易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绪。王轶佳等[14]研究发现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325例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5.47%,相对于本研究中高海拔地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低,且报道指出,该非高海拔地区有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表现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的特点,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感觉异常、潮热出汗、眩晕是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潮热出汗为围绝经期妇女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的一个重要标志,考虑原因可能是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所造成,血管功能持续时间不同,有的女性持续时间可达5年以上,此种长时间且密集发作的临床症状可能更加容易导致围绝经期妇女情绪障碍发生。围绝经期妇女血管舒缩功能的不稳定还会造成血压出现异常波动,会使得女性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眩晕,或者血压升高造成的眩晕,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极易出现情绪障碍[15]。 Chung等[16]研究显示,围绝经期抑郁症状与血管舒缩性症状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且发现神经质在围绝经期妇女30个月后抑郁的持续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亦有研究显示[17],中重度抑郁障碍女性其血管舒缩症状发生风险为轻度抑郁障碍者的2倍。围绝经期妇女感觉异常通常表现在听觉异常、身体异常(刺痛感等)、肢体麻木等多个方面。围绝经期妇女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多见于抑郁状态或者疑病观念。研究指出[18],神经过敏症所介导的围绝经期症状可能是诱发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的重要因素。因而应做好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干预,以减少抑郁障碍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是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卒中等慢心病给围绝经期妇女造成了躯体痛苦,提高精神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增加抑郁障碍的发生风险。Read等[19]研究显示,与无慢性病或者无多种慢性病的人相比,伴有多种慢性病的人患抑郁障碍的可能性高出2~3倍,对这种风险的更多了解有助于抑郁障碍的识别和治疗。因此,应加强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病防治,尤其是具有多种慢性病者,可定期进行抑郁障碍筛查,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抑郁障碍妇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以及SSRS总分均显著低于无抑郁障碍妇女;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利用度是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发病的保护因素。相关研究显示[20],社会支持不仅对改善抑郁症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作为一个抵御抑郁相关的长期心血管风险的弹性因子。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家属的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其家庭支持系统;另一方面也要为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而且要鼓励其主动寻求以及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资源,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以提高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社会支持水平。综上所述,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发病率较高,慢性病、感觉异常、潮热出汗、眩晕是主要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则是重要保护因素,提倡应当加强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社会支持以及慢性病、围绝经期症状干预等工作,改善其身心健康,对减少当地围绝经期妇女抑郁障碍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但本研究尚有一定的不足,比如除与围绝经期妇女本身的慢性病、围绝经期症状相关外,抑郁障碍的发生也可能与高海拔地区居民的高油高脂、高淀粉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后期可以此为靶点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绝经期海拔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高海拔的甘南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围绝经期女性多焦虑 积极化解要得法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海拔4000米的父爱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