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

2023-12-25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价值观思政

王 玲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一、引 言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为增强思政教育实效,“课程思政”成为实施全课程育人的重要途径。为突破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瓶颈,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将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中,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是现阶段教学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特性,英语课程教学语料主要源于国外,这必然会涉及不同的话语体系、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在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会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容易陷入英语思维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难协调的困境。另一方面,不能采取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完全批判的方式来实现英语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否则,英语课程教学可能会演变为对“英语”的批判。因而,寻找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同价值是二者融合的关键。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一)英语课程教学兼具语言、技能、文化培养的多重目标

“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走出课程内容与“思政机械化”结合、“课程标签化”的误区,在实践中结合本学科的课程特色,找到课程内容与思政的契合点,回归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本位。[1]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培育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其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文化交流与互鉴过程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弘扬本民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是“育德”与“育才”的结合。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缺少对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衔接,教学侧重语言技能方面,结果造成“哑巴英语”现象,而且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代英语课程教学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力求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实现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双重能力的培养。从积极层面来讲,这也为我们克服长期以来的“文化失语症”提供了契机,培育出更多优质的文化输出型英语人才,有助于完成更多优质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2]而为实现这一目标,新时代的英语课程教学要立足“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思辨性思维和双向跨文化交际意识,既要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国外优秀文化,也能够自主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实际上,英语课程教学在文化传承和价值挖掘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这与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借助英语课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言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进而在多元文化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循循善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且具有许多可供挖掘的隐形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隐身”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解除思想困惑,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继而内化为稳定的行为模式。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在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英语课程教学应帮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我们当下的处境,提升学生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加速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与传播。

(二)英语课程教学过程是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亦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1]狭义层面的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际上是指内容的融合,即整合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语料。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将思政内容融入听、说、读、写、译等课程之中,在达成语言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考虑到语言学科教学的特殊性,目前许多英语教材主要是引进外文原版文章,其中大部分语料推崇的都是本国文化,虽然有助于了解和吸收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但也更容易受到多元思潮的影响,甚至盲目崇尚他国文化。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价值观的判断能力也处于发展之中,对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那么,此时就需要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遭遇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这也是其落实“课程思政”时会遇到的一个挑战。一方面,要求英语教师对英语课程教学语料有所取舍,挖掘既适合学生英语学习,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求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提升自身价值判断能力,在理解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形成背景,提高学生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总之,英语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实行“拿来主义”,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照搬到课堂上,而是要将其灵活地“嵌入”英语课程教学中,寻找二者的“共同价值”。同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在数据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坚定其理想信念是各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亦是如此,唯有接触不同文化,了解不同文化,才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树立更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英语课程教学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机遇。首先,二者具有共通性。如前所述,英语课程教学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文化层面的深度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主要目标,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维等层面。在学习内容方面,英语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上升到价值观和思维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挖掘英语课程教学语料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能够找到具有共同价值的部分,围绕共同价值设计并展开教学,更容易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二者具有互补性。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将显性的语言教学与隐性的道德教育相结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多为显性的文字内容,句法知识等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3]英语语料中隐含的思想、文化内容,也可以成为对比中西方文化、实现文化交流的良好素材,在了解、对比和交流中更容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语教育的双重目标。

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如何落实和细化是一个难点。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行,并非一个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教学大纲、实施细则、课程体系。为此,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如何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实到教学环节之中,都是难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也要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自身对时事新闻的敏感度,能够在生活中选取素材为教学服务。其次,如何及时、有效引导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时可能会产生诸多疑问,或在接触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时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促进学生建立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宜疏不宜堵”,遇到困惑要及时疏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敢于直面问题,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而,英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和育人方法。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理路

(一)教学内容凸显“共同价值观”

第一,挖掘英语语料中的优秀文化内容。英语语料中可供学生学习的优质资源很多,在挖掘、选取和整合过程中,可以将其分成两种类别,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料和西方价值观语料。对于不同的语料,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方式。[4]首先,具备共同价值观的内容应作为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英语语料是实施英语课程教学的载体,英语原文中涉及不同国家的人文、地理、科技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现阶段应重点挖掘英语原文中的优秀文化内容,使之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技能学习时,可将思政内容渗透其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如设置口语话题、讲解单词实例、设定写作主题等。其次,恰当选用属于非主流价值观范畴的内容。英语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与主流价值观相脱离的内容,尤其是在融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陷入一味追捧西方文化的迷雾中。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思辨性思维,学会辩证地看问题。[5]具体而言,教师可选择一些英语原版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客观分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在辨别和解读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二,增加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补充内容。补充内容是指除了课程本身的核心内容以外,英语教师自主选择的语料内容,如新闻媒体内容、期刊、经典作品、历史史料等[6]。补充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实现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互补。在选择补充内容时,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坚持以主流价值观为标准进行选择。不刻意抬高主流价值观,也不刻意贬低西方价值观,而是要用理性、客观的态度进行对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历史向度出发更易于学生理解其内涵和意蕴。其次,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英语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更要注重英语课程的文化性诉求。在当今世界,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为激烈,英语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一环境。在课程思政体系下,英语课程教学要发挥价值育人功能,应恢复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本性,搭建专门的“英语+思政”的课程体系,既满足学生语言学习需求,也能够满足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注重“效用最大化”

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意味着学生语言技能培育不重要,而是要在完成语言学习目标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最大化。课程思政并没有统一的模板,英语课程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渗透其中。首先,用好“第一课堂”。积极开发主题嵌入、讨论辨析、案例穿插、隐性渗透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英语课程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要求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7]在“第一课堂”中,将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转化为新知识,融入课堂,在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8]其次,开辟“第二课堂”。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解决学生语言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英语教师通常会为延伸学习提供素材,如组织学生竞赛、演讲比赛、阅读挑战、布置实践作业等。这些活动实施的主题内容通常是由教师团队设定的,因而,组织者可选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选题,在学生参与和讨论的过程中明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再如,组织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活动,中外学生可一起参赛,激励学生传播中国声音,形成运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氛围。再次,优化“第三课堂”。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英语课程教学进入交互式学习时代。“第三课堂”主要是指网络课堂,在网络平台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明显增强,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混合式学习逐渐成为主流。但由于网络空间的知识内容是多元化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有必要优化网络学习渠道,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度对话,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同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正向思考和健康学习。总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推行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为发挥英语课程的德育渗透力,对学生形成价值引领作用,从课程建设角度来讲,需要改变“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转向,形成二者的优势互补。[9]利用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隐蔽、含蓄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触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教学评价强调“价值导向性”

为顺应课程思政的要求,英语“课程思政”要发挥“1+1>2”的整体效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构建浸润式的隐性教育模式。既不能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内容讲解层面,而是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许多英语专业课程以“语言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考查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外国风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评价涉猎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英语课程教学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以明晰学生的文化身份为导向。首先,优化教学评价与考核内容。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体系。在教学评价时重点考察如下方面:英语课程教案中是否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应用思政案例,是否具有德育意识,是否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等等。二是考查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如民族英雄、传统节日、文学名著等,构建多维度评价评估体系,全面评估教学质量。其次,优化教学评价方式[10]。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针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在最后阶段进行总结性评价;可通过测试的方式进行直接评价,也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更多评价信息。此外,“课程思政”评价主体可从英语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同伴、思政教师等群体中选择,形成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再次,优化教学评价主体结构。“课程思政”评价主体可从英语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同伴、思政教师等群体中选择,形成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总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过程,即将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入的过程是否有益于学生接受,评价指标的设定也应主要侧重于非智力因素。在评价指标的设定方面,应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如考查学生民族差异理解力、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须坚持“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人文素质”两手抓,从教学目标、课程、方法、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更新与完善。当前,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着力点是内容的选取、方法的创新和制度的优化,突出英语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学习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推进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工作落地、落实。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