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书院总志》江西书院勘误

2023-12-25蔡慧琴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上饶县兴安县余干县

蔡慧琴

(南昌师范学院书院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32)

《天下书院总志》(一称《天下书院志》,以下简称《总志》)为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著名学者王昶编纂的一部书院志。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考证,《总志》编成后,至少出现过三种版本,分别为乾隆时期汇录的底稿本、嘉庆间的校勘正本、道光间王昶之孙王绍基据嘉庆正本的录副本,“此三者皆属‘钞本’”,因而《总志》世所罕见。[1]1974年,广文书局以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珍藏善本”为底本,影印出版《总志》[2]。2018年,邓洪波教授主持《中国书院文献丛刊》,将广文书局本《总志》列入第一辑影印出版,嘉惠士林所在多有[3]。

《总志》编者王昶(1723—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归选班,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召试第一,赐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擢刑部郎中,后在云贵总督军营前后九年。四十一年(1776年)金川平,擢鸿胪寺卿,赏戴花翎,复转大理寺卿,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为江西按察使。丁母忧,服阙起为陕西按察使,以功迁云南布政使调江西,入为刑部右侍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主顺天乡试,秉公衡文开罪和绅,明年,昶七十请归田林下,许之,谕以“岁暮寒,可俟春融归”。既归,因名所居曰:春融堂。昶既罢官,所余俸率以修宗祠、置义庄,家无余蓄,复以云南铜盐亏空赔累致贫。史载昶性乐宏奖,士多依以成名,著书多行于世。[4](P293)

《总志》虽称“天下”,但内容实际只包括直隶、江苏、江西、湖南、河南等九省书院,“两广、秦、晋、陇、蜀、云、贵诸省皆所未及”[2](P2)。全书仅十二卷,且在体例编排上颇不平衡,如江西、江苏篇幅较重,在全部十二卷中,江西为四卷,江苏二卷,江西、江苏两省占《总志》篇幅的二分之一,其他如湖北、湖南则合为一卷。邓洪波认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在于《总志》编纂缘起于王昶江西按察使任上,且王氏为江苏人,“反映的只是作者对各地情况熟悉程度及对各地资料掌握多少的不一”[1]。

《总志》仿清代直省通志体例,将各书院归置于府、州、县(厅)中。每一书院则有书院简介,多则数百字,少则不到十字。部分书院除沿革外,更附有记、序等诗文。如河南“大梁书院”,列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条目下有“旧在省城南薰门内蔡河北岸,名丽泽书院,明提学副使刘昌建……”等较为翔实的沿革简介,除此之外还附有雅尔岱撰写的《厘正祀典记》等书院诗文[2](P772)。这一体例疏朗简洁,既便于按地查阅,亦有助于阅者了解书院概况、影响等。但是,由于《总志》编纂主要参考文献源自各地方志,加之定稿时编纂者年事已高,兼有病目、双耳重听等原因(7)据王昶年谱载,(嘉庆)七年壬戌,七十九岁,目疾愈甚,以生平所撰《金石萃编》《诗》《文》两集及《湖海诗传》《续词综》《天下书院志》诸书卷帙浩繁,尚待编排校勘,不能审视,因延请朱映滣秀才文藻、彭甘亭上舍兆荪及门人陈烈承秀才兴宗、钱同人秀才侗、陶凫香秀才梁各分任之,校其舛误,及去取之未当者,刻日排纂。详见(清)严荣《述庵先生年谱二卷》,(清)王昶《春融堂集》(续四库全书第1438册)。,对地方史料难以一一核对、考校,故存在一定的讹误。研究试对《总志》中的江西书院部分存在的诗文误记、属地矛盾、内容混淆等问题进行勘误订校,供学界参阅。

一、卷五:南昌府宁州(治今江西修水县)濂溪书院

1.所引《郡斋士上梁文》误,此文为江州(治今九江市濂溪区)濂溪书院所作。《总志》原文如下。“《郡斋士上梁文》:伏以道待人而后行,当明正统,党有庠而孙业,宜在西郊,侈轮奂之鼎新,觉宫室之益壮。……时对匡君之名山,存先生之旧址。祠堂虽有,书院未兴。幸逢粉省之望郎,来作碧油之贤牧。……肯使韩庄之倚门,顿还洙泗之遗风。永作浔阳之胜事。”[2](P330-301)

考证:据上文“对匡君之名山”“永作浔阳之胜事”等,可知此上梁文为浔阳(今九江市濂溪区)濂溪书院而作。据九江学院李宁宁、黄林燕《九江濂溪志》考证,“幸逢粉省之望郎,来作碧油之贤牧”,指嘉定四年(1211年)江州知州赵崇宪(1160—1219年)大修濂溪书院讲堂一事。赵崇宪曾任太府监丞、秘书郎、著作佐郎兼权考功郎官等职而知江州,“故知此文为江州郡士因赵崇宪建濂溪书堂而作”[5](P77)。

据嘉靖《九江府志》载,濂溪书院在郡城南一十里,宋儒周先生敦颐(1017—1073年)过浔阳,爱庐山之胜,因麓有溪绕出湓江,取故里之号名其溪曰“濂溪”,筑堂于上。淳熙丙申(1176年)知军州事潘慈明增筑。朱熹为之记[6](卷之十)。另据康熙《九江府志》,“濂溪书院,其一在郡城南一十里,宋周先生敦颐过浔阳,爱庐山之胜,因麓有溪,取故里之号,名其溪曰:濂溪,筑书堂于上。淳熙丙申知军州事潘慈明增筑焉。朱先生熹为之记。”[7](卷之六)据明胥从化《濂溪志》载,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从吏部调洪州分宁县(即明清时期的南昌府宁州)主簿,庆历元年(1041年)摄袁州卢溪镇市征局(今江西芦溪),四年(1044年)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治今江西大余),嘉祐六年通判虔州(治今江西赣州),道出江州,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熙宁五年致仕,定居庐山之麓。[8](P15-19)是以江西宁州、萍乡、南安、九江等地为濂溪先生经行过化之所,所在多建有濂溪祠、濂溪书院、宗濂书院、景濂书院等,从而形成较为独特的濂溪文化。

订误:将宁州濂溪书院附《郡斋士上梁文》移至卷七“江西三·九江府·德化县”濂溪书院附文。

2.王世绳《濂溪书院记》误,此文系王氏为虔州(今赣州市章贡区)濂溪书院所作。《总志》原文如下。“王世绳《濂溪书院记》:虔州濂溪书院由来旧矣。自宋迄今数百年,俎豆弦歌不绝。……康熙壬寅,余奉命分巡南赣,祗谒先生祠,祠始创于贡水东,寻迁郁孤台,明崇祯庚辰移于光孝寺廉泉侧,名廉泉书院。国朝顺治癸巳改濂泉为今濂溪,其详具载濂溪纪事及郡志碑记中……”[2](P303)

考证: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其后州名虽屡有变更,但“虔州”为赣州别称一直沿袭。虔州濂溪书院有三,其一在府城(今赣州市章贡区)郁孤台,“宋濂溪先生通判虔州,与二程先生讲学,后人建祠于赣水东玉虚观左”,后由祠而书院,屡有兴废。清雍正元年(1723年),赣南道王世绳捐俸增修,给廩饩,聚诸生肄业其中,延南丰进士赵与鸿主讲席[9](卷二十二)。王世绳,生卒不详,字兹来,江南吴县人,贡生,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南赣道。

另王世绳《重修濂溪书院记》载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五,亦载乾隆《赣州府志》卷十六[10](卷十六)。

订误:将宁州濂溪书院附王世绳《濂溪书院记》移入卷八“江西四·赣州府·赣县”濂溪书院附文。

二、卷五:饶州府余干县南溪书院;万年县南溪书院

《总志》原文:“(余干县)南溪书院,在政新乡,宋提刑柴中行讲学处。理宗朝中行以右文殿修撰乞归,讲学南溪之上。其裔孙建书院以祠之。元延祐间置官掌祠事。程文海记。”[2](P327)

“(万年县)南溪书院,在新政乡,宋提刑柴中行讲学处,子孙建祠。元祐间置官掌祠事,后毁于兵。”[2](P366)

考证:余干县南溪书院与万年县南溪书院实为同一书院,均为南宋提刑柴中行讲学处,后其裔孙建祠以祀,名南溪书院。《总志》在余干县和万年县中均列目,属重复。柴中行(1175—1237年),余干人,字与之,政新乡柴原人。登宋绍兴进士甲科,立朝直言极谏,所至郡县为政有声,官至秘书监。谢事归,与弟中守、中立讲道南溪,时饶鲁诸公皆与游,称之曰南溪先生。[11](P1822)

正德《饶州府志》卷三《书院》载,余干县有南溪书院,“在政新乡,宋提刑柴中行讲学处,其子孙建以祠公。元延祐间,置官掌祠事,至元兵毁。元学士承旨建昌程钜夫记。”[12](P334)

康熙《余干县志》载,“南溪书院,在政新乡,宋提刑柴中行讲学处,其子孙建以祠公。元延祐间置官掌祠事。程钜夫记,后兵毁。今属万年。”[13](卷三)

道光《余干县志》载,“南溪书院,在政新乡,宋提刑柴中行讲学处,理宗朝中行以右文殿修撰乞归,讲学南溪之上,其裔孙建书院以祠之。元延祐间置官掌祠事,程钜夫记,详艺文,见《雪楼集》。”[14](卷四)

同治《万年县志》卷四《学校志·书院》载:南溪书院,在政新乡,宋柴中行与弟中守、中立及诸名儒讲道之所。元延祐间置官掌祠事。至元兵毁。程学士钜夫有记。[15](P565)

另据2000年出版的《万年县志》载,南溪书院为宋进士、右文殿修撰、献肃公柴中行讲学之所,建在政新乡(今垱下乡营里)南溪之上,柴中行号称南溪先生,故称南溪书院。[16](P667)

从上引各地方志史料看,余干县与万年县的南溪书院实为同一所书院,康熙《余干县志》称南溪书院“今属万年”,表明书院所在地原余干县之政新乡迟至康熙时期即划归万年县,故有“今属万年”之说。

据明代舒清《明正德庚辰(万年)县志旧序》称,“万年为饶新造邑,居鄱、余、乐、贵四邑之徼,地僻而土刚,山深而岭峻。民生其间,多负气尚侠,且去各县治稍远,鞭长不及马腹。正德初岁饥,遂乌合弄兵,四出焚戮,势张甚。上闻,遣总制陈公金出师剿之,逾年始平。爰与方伯任公汉等议,必置邑,束以官法,庶无后虞。疏奏,乃割四邑附近地合为一邑,而开治所于万年峰之阳。”[15](P11)另据郑卫平《万年县志》载,“万年历史悠久。……唐以后为鄱阳、余干、乐平、贵溪四县属地。明正德七年(1512年)析鄱、余、乐、贵边徼之地设县,以县治于万年峰之阳而得名。”[16](P1)由此可知,明清时期江西饶州府之万年县为明正德七年,割余干等四县之地新置,其西邻余干。又据明正德六年(1511年)《饶州府志》,余干县有坊市乡、大慈乡、政新乡、万春乡、万年乡等乡镇,其中“政新乡,在县东”,有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12](卷一)。政新乡在余干县东,正德七年析出至新设万年县,是以万年县西邻余干。同治《余干县志》载,“明正德七年,析万年乡、政新乡为十都、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共八都入新置万年县。”[17](卷三)因之,南溪书院在明正德七年前为余干县境内政新乡,正德七年因析余干等四县之地新置万年县,其地归万年,相应书院亦属万年县。

订误:删除饶州府余干县所列南溪书院。

三、卷五:饶州府万年县石洞书院

《总志》原文:“石洞书院,在万年乡,宋儒饶双峰初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后从游日众,遂建书院。叶适《记》:‘东阳郭君钦止作书院于石洞之下。石洞,郭氏名山也。初洞深复无行径,薪者给采而已……既而叹曰:吾寒生也,地之偶出于吾庐,非赐余者,吾其可自泰而游,将使子孙勤而学于斯,学其可以专?盍使乡里之秀并焉。于是,度为书院,礼名士主其学,徙家之藏书以实之,储洞之田为书院之食,而斥洞之山为书院之山,示郭氏不敢有也。’”[2](P363)

考证:据叶适记文,其所记之石洞书院为浙江省东阳县之石洞书院,非万年县石洞书院,二书院名同而实异。万年石洞书院为南宋著名学者饶鲁讲学之处,同治《万年县志》称,“石洞书院,在万年乡,宋饶双峰建,初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后景从者众。复建石洞书院。元设馆廪师生以奉祠事,值兵燹废。参政吴廷举、副使许庭光别建于县治东。邑令白绣、主簿吴著、典史汤宏董其事,备极壮丽,为邑伟观。先是饶守陈策有诗曰:古洞真幽僻,云迷越水东。西江鸣道学,百世仰双峰。”[15](P565)

浙江东阳石洞书院位于浙江省东阳县东南五十里,道光《东阳县志》称,“石洞书院,在县东南五十里,宋绍兴间邑人郭钦止于洞前建屋一区,题曰石洞书院,延龙泉叶适主师席,以教族之子弟及乡里俊秀。当时来往者如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陆游诸贤皆有题识(见胜迹),由是石洞之名大显。其从兄良臣亦创西园书院,从侄溥亦创南湖书院,郭湜妻吴氏创高塘书院,郭伯中创青溪书院。又有籯金书院,惟石洞书院最著。”[18](P108)由此可知浙江东阳石洞书院兴建始末,其性质为郭氏于南宋绍兴年间所创家族书院,聘著名学者叶适(1150—1223年)主讲席,东南三贤之朱熹、吕祖谦等学者时有往来并在书院留有题识。除石洞书院外,郭氏家族成员还建有多所书院,但以石洞影响最大。

万年石洞创建者饶鲁(1193—1264年),字伯舆,余干人(今地属万年县),从黄幹学。幹问《论语》首篇“时习”是如何用功?鲁曰:当兼二义,绎之思虑,熟之践履。幹大器之。尝以《易》赴棘试不遇,遂归,专意圣贤之学,以致知力行为本。中书舍人赵汝腾、御史董槐、左司谏汤中、提刑蔡抗等皆相为引荐,召不起。时理学大明,师儒攸属,四方聘讲无虚日。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又作石洞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门人私谥曰文元。[9](卷八十八)

订误:万年县石洞书院条目下删除所附叶适《记》文。

四、卷六:广信府上饶县叠山书院

《总志》原文:“叠山书院,在安辑乡,宋谢枋得讲学处。有咏归门、明经堂。其门人郑康仲、徐炎午辈裒田供费。元季毁于兵。明景泰中知府姚堂迁建于府南。巡抚韩雍奏请赐谥‘文节’,仍命有司春秋致祀,具载副使韩暘碑。正徳间,知府陆征重修,学士汪俊记。提学邵锐以公弟君禹、君烈、君泽、公子定之配享。嘉靖间,提学周广复新之,自撰碑记。”[2](P367)

考证:据史料记载,元代以降,江西广信府(治今江西上饶)有叠山书院二处,其一在谢枋得叠山先生(1226—1289年)家乡弋阳县(今江西弋阳);其一为谢氏读书之处,其地为毗邻弋阳县的上饶县(今广信区)或兴安县(今横峰县)之“安辑乡”。综合各地方志史料,由谢氏读书、讲学之所演变而成的叠山书院应位于兴安县安辑乡。

兴安县得名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道光《兴安县志》载:“明嘉靖三十九年始置县,割上饶之都里八、割弋阳之都里十有三隶入兴安,改县不改都(府志)。……安辑乡,十七都二图、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二十四都、二十七都。”[19](卷四)同治《兴安县志》载:“县距府治西八十里,初名横峰镇。……嘉靖三十九年割上饶西北、弋阳东北地置县,隶江西布政司,国朝因之。”[20](P35)清代上饶县志的记载与此一致,乾隆《上饶县志》载,“明嘉靖三十九年,割安辑乡之十五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二十四都、二十七都,又石桥乡之三十一都增置兴安县,今存六十二都八十六里并四隅十三厢,共九十里。……安辑乡在县西北,领都三里六:十六都、廿一都、廿二都、廿三都、廿五都、廿六都。”[21](卷二)道光《上饶县志》称:“嘉靖三十九年,割上饶西北、弋阳东北境置兴安县(县得名始此)。”[22](卷二)这表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割上饶县与弋阳县之土共二十一都建兴安县,其中兴安县安辑乡从上饶县析出,其地“在县西北,领都六里三:十六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23](卷四)不过,上饶县安辑乡并没有完整划归新成立的兴安县,析出十七都等七都后,仍保有十六都、廿一都等六都。换言之,自嘉靖三十九年后,原上饶县安辑乡一分为二,其中七都属兴安县之安辑乡,剩余六都仍归上饶县之安辑乡,兴安县与上饶县均有安辑乡。因此,谢枋得读书之所的叠山书院所在的安辑乡既有可能位于兴安县,也有可能在上饶县,两种可能性均存在。

明嘉靖五年(1526年)《广信府志》载叠山书院“旧在安辑乡,乃宋枋得先生讲所”[24](P653),雍正九年(1731年)《江西通志》亦仍其旧,称叠山书院“在上饶县安辑乡,宋谢枋得讲学处。”[9](卷二十二)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新修上饶县志》[25](卷五)、乾隆九年(1744年)《上饶县志》[21](卷五)“书院”门均无“叠山书院”,似表明县志编纂者认同叠山书院位于安辑乡析出部分而归于兴安县了。但在四十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编纂的《上饶县志》“书院”中,叠山书院又神奇地再次出现,其文字与前述基本一致,不过编者在“叠山书院”条目后增加了按文,称:“旧志此条不载,今据弋志载此,而地属上饶,故摘入。”[26](P409)虽语焉不详,却似有依据,但同时期的弋阳县志对此却并无任何确切史料。即或证据含糊,在嗣后的道光六年(1826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递修的上饶县志中均照刊叠山书院无误。

不过,与乾隆四十九年上饶县志编纂者较为模糊的证据不同,清代兴安县相关史志较充分证明了叠山书院应位于兴安县之安辑乡。

雍正九年(1731年)《江西通志》卷十二《山川》“重山”条称:“重山,在兴安县北八十里,重峦叠巘,谢枋得尝筑室读书其上,因号叠山,今书院遗址犹存。又五里至白石,勉斋弟子刘埜书院在焉。”[9](卷十一)同治《兴安县志》卷四《古迹》“叠山书院”条称“叠山书院,在十八都重山,久废,故址存。”[20](P61)在此条下另附杨拙窠(生卒不详)关于书院的考文,称“谢文节公叠山书院,《县志》载在重山,重山在十八都,距葛源十里许,万山林立,势甚险阻”,因而作者对谢枋得于此着屐登梯,聚徒讲学表示不解。但通过对明代林俊、娄谦、谢枋得诗文及安辑乡地理位置等综合考证,最后得出“予未尝不疑其无据,而今信然矣。”[20](P61-62)这一以“重山”为明确坐标、清楚标识书院方位并经作者亲履踏勘得出的结果应可信纳。

订误:将上饶县之叠山书院移入同府兴安县。

五、卷六:广信府上饶县白石书院

《总志》原文:“(上饶县)白石书院,在安辑乡,宋儒刘养浩读书之所。其孙刘光因创白石书院,祀朱子及黄勉斋,以养浩逮事勉斋,不忘教所自也。又置田以赡来学者。”[2](P368)

考证:白石书院位于安辑乡,但此安辑乡应为兴安县之安辑乡,而非上饶县安辑乡。其由与前所考叠山书院情况相同。

同治《兴安县志》有嘉庆十七年(1812年)县学教谕邹梦莲所撰《看灯记》一文,称“余去夏莅兴安,闻葛源村有白石书院,为黄勉斋先生高弟刘公浩讲学之所,即欲一往以志景行,公事匆匆,卒未暇也”,后邹氏因讼事至,观华灯巨丽,叹为观止。从《记》中可知刘氏白石书院位于葛源[20](P32)。葛源则位于兴安县北约六十里处,“广信之属县曰兴安,距县城六十里有乡曰葛源。”[20](P195)明代林俊撰兴安《仙岩山记》,称“灵山为信州巨镇,昂伏三十里而至重山,叠山谢先生书院在焉;又五里而至白石,勉斋高弟子刘先生野书院在焉。又四里为巗山,今参知郑君立之别墅在焉。立之居上饶葛源,奇峰环合,巗山隔一水。”[19](卷三十一)可知,叠山书院、白石书院均位于兴安县。

此外,乾隆九年(1744年)之后递修的《上饶县志》“书院”门均不载白石书院,似表明志书编纂者已认同这一事实。

订误:将上饶县白石书院移入兴安县。

六、卷六:广信府上饶县怀玉书院

《总志》原文:“怀玉书院,在府治。唐大历中僧志初筑法海寺于金刚峰下,宋学士杨亿精舍亦在山麓。后朱子与陆文安、汪文定诸贤讲学兹山,有司及门人拓而大之,置田以供四方来学者,自是怀玉之名与四大书院相埒。”[2](P369)

考证:查明清时期广信府志及上饶县志并无怀玉书院,如嘉靖《广信府志》载上饶县书院仅叠山书院、带湖书院、白石书院等三所,[24](P653)乾隆九年(1744年)《上饶县志》载书院10所[21](卷五),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上饶县志》载书院11所,均不见怀玉书院[26](P407)。但同时期的广信府属玉山县则有怀玉书院,如乾隆四十九年《玉山县志》卷五《学校·书院》载,“怀玉书院,在山顶金刚岭之阳,与玉瑘峰相对。唐大历中僧志初创法海寺于峰之下,有志初岩在书院东北,塔尚存。宋学士杨亿精舍在金刚峰之麓。淳熙间朱文公、陆文安、汪文定诸贤讲学兹山,有司及门人扩而大之,置田以供四方来学者,自是门徒日众,怀玉书院之名与四大书院相望。”[27](P64)怀玉书院因朱熹(1130—1200年)、陆九渊(1139—1193年)等大儒过化,影响深远,为玉山县乃至江西省著名书院,明清时期虽屡遭废毁,但在地方大宪的关心下蠲免田赋,起废布新,至清乾隆时期院舍规制宏丽,经费充足,延师造士,生徒日盛[27](P66)。

订误:移上饶县怀玉书院于玉山县,列玉山县端明书院之左。

七、卷七:临江府清江县龙冈书院

《总志》原文如下。“龙冈书院,在章山。国朝康熙六年湖西绅士为参议施闰章建。李振裕《记》。李振裕《记》:‘临江之有书院,自宋张洽、黎立武始,至明梁寅而益盛。……宛陵施公分守湖西者七年……袁吉之间为讲堂者数处,而吾吉青原、鹭渚之会尝千百人,又别新景贤书院以益之。临江,公驻节地,讲席无专所,士大夫亟相厥居,而公不可。今年秋,公以裁将去,临之人有夺其慈母,而失其导师,相与咨嗟流涕,乃建鹿江书院。……公名闰章,字尚白,号愚山,江南宣城人,乙丑进士。’”[2](P535-538)

考证:从记文内容可知,李氏所作记应为《鹿江书院记》而非《龙冈书院记》,鹿江书院乃康熙六年(1667年)裁撤江西湖西道时,临江府(治今江西樟树市临江镇)绅众为湖西道宪施闰章(1619—1683年)所建,其性质似为生祠,与龙冈书院无涉。(临江府)清江县龙冈书院条应为龙冈书院与鹿江书院二条目杂混所致,析为二条较为合理。

订误:清江县龙冈书院在章山。清江县鹿江书院,在县治,康熙六年(1667年)湖西绅士为参议施闰章建。

猜你喜欢

上饶县兴安县余干县
走进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奋进中的余干县第六小学
广西兴安县新安镇食药监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浅谈兴安县毛竹丰产林科学栽培
依托古银杏树资源,打造桂北生态新村
水稻和两优625高产栽培技术
余干县垦殖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
上海闵行区与上饶县签署教育合作协议
探讨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策略
上饶县投资亿元实现教育装备“三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