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现状与路径探析

2023-12-25范小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课程

许 鹤,范小虎

(1.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2.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生命教育是教育应有的本真之义,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日益广泛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建立了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随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末方引起教育学者关注,本世纪初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逐步展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坚持全面发展”中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首次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强化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高等院校的生命教育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并席卷全球,生命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强调,引发人们重新思考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学理探究、国外经验借鉴、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较大进展,但从实施成效整体观照,与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澄明价值定位,审视实践现状,探明实施路径,是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质量的有效之举。

一、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

第一,建设健康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认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3]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为新时代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彰显出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深情关切。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过程、全人教育,涵盖了生命本体的自然存在、生命关系的社会存在、生命价值的精神存在。生命本体的自然存在是生命教育的基点,也是生命教育的开端,缺乏健康的体魄和强壮的身体,生命教育将无从展开。然而,生命教育又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命的本体关怀,而应延伸到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层面,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生命作为人的生命的本质存在,进一步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涵、扩展了生命教育的空间。精神生命作为人的生命的价值存在,进一步提升了生命的质量、彰显了生命教育的应然状态。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既可以让大学生感知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认识到自然生命的短暂与有限,学会爱惜生命、珍视生命、善待生命,通过体育锻炼养成强健体魄,选择健康方式实现身心和谐;还可以让大学生认知到“人类是宇宙中特殊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基本构成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体生命与其他同类的生命”[5],学会尊重其他同类生命存在,正确处理好与其他生命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构建和谐友善、包容开放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第二,落实教育规划,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列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方向引领。“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坚定有力的回答,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的。高校作为大学生个体生命成长所经历的特殊阶段,是系统化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深化生命教育理念、更新生命教育观念、提升生命教育质量的重要职责。“新时代中国的生命教育不是针对生命发展中的困顿,而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从生命发展的需要出发,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设计。”[6]高校生命教育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规划以及有效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这既是对教育规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生命意识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缺乏系统规范的生命教育指导,势必造成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和生命行为的失范。因此,高校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秉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实现其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的协调发展,达到其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人文生命的同步提升,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应对成长困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当前,“0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纷繁复杂,新冠疫情的发生更加剧了未来生活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因此大学生极易出现价值观念摇摆、人生目标漂浮、精神世界迷茫的现象,不少大学生表现出焦虑不安、无聊郁闷、嫉妒仇恨的思想倾向,有的自闭、自残、吸毒、互殴,更为严重的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采取极端方式,大学生自杀或漠视、伤害他人性命的事件屡见不鲜,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大学生的成长困惑、生命困顿,既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加强生命教育予以解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和教育目标的应然要求,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体现,强调了大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全面发展,本质上是大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正如米夏埃尔·兰德曼所指出的那样,“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7]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既能有效应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破解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难题,又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审视

我国内地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内涵逐步明晰,为深化大学生生命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初步构建,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效指引;三是高等院校普遍重视生命教育,较为广泛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积累了必要的实践经验。此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国外经验借鉴、融入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取得有效进展。但总体看来,当前高校生命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效,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生命教育理念落实的窄化与弱化。顾明远先生曾说:“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8]作为教育理念的生命教育,其本真在于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确立生命意识、端正生命态度、高扬生命价值,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然而,受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生命教育理念存在窄化与弱化的现象:一是重视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完全追求“学以致用”,将生命教育窄化为安全常识教育、安全行为教育。这种生命教育仅仅停留在生命教育的起始阶段,忽视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更高层次的引导和关怀,割裂了大学生生命关系的完整性、统一性,直接导致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偏颇,极易造成大学生生命情感和生命意义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义与利、得与失、奉献与索取面前无法做出正确选择,难以满足大学生生命提升的现实需要。二是注重生命教育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功能,忽视其他生命教育因素的合力作用,弱化了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生命教育不仅是课程与教学内容层面的概念,从深层次来说,生命教育更应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存在,因此不可能通过几门课程教学就能完全落实其教育目标。只有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发挥生命教育要素的合力,才能彰显生命教育的独特价值。

第二,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松散与缺位。当前,大多数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部分高校注重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松散和缺位的现象:一是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缺乏总体设计,体系较为松散。部分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提出将生命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课程中进行渗透开展,但由于缺乏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各类课程的生命教育的功能定位不明,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课程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导致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较为松散,合力作用难以发挥。二是部分高校仅仅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程,对生命教育课程效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甚至以讲座、宣讲替代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缺位现象。三是缺乏专业化的生命教育课程师资。多数高校均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其他学科教师由于精力和时间的有限,很少主动关注、研究学生生命问题,也很少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生命知识的讲解,难以承担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得学生的生命困惑和疑虑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学生的生命成长也不能得到及时引领,大学生生命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第三,生命教育实践开展的失范与欠缺。生命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达到“知行合一”,实现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化,既需要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正确认知,更需要高校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实践,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观由知到情、由情到意、由意到行的升华。当前内地高校的生命教育更多偏向于理论教学,实践层面尚缺乏系统有效的实施路径,生命教育实践还存在形式化、浅表化的现象,部分生命实践体验活动忽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真实体验,无法触及大学生的灵魂深处,也无法引起大学生的生命震撼和情感共鸣。很多大学生反映根本没有参加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有63.36%的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里社会组织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没有印象,较少感受到社会关爱生命的氛围”[9],即使有学生参与了相关生命教育活动,经常是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交织在一起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题不够凸显,生命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生命潜能也很难激发。一项关于大学生“人生观与人生追求”的调研结果显示:“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33.4%的大学生赞同‘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观点。”[10]可见,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生命本体存在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尚不能形成正确认识。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析

第一,更新生命教育理念,构建完整多元的生命价值观念。生命教育理念凸显了生命教育的目的指向和价值导向,高校开展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就需要更新生命教育观念,科学定位生命教育的价值意义,围绕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一是客观认知自然生命存在的个体价值。每个人的自然生命只有一次,自然生命存在是其他生命活动开展和生命价值实现的逻辑起点,高校生命教育的前提应教会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保全生命,不轻易放弃生命,冷静对待生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死亡等问题,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调适等方式,实现个体生命的身心健康。二是正确认识社会生命存在的现实价值。每个人的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了父母生命的延续、社会关系的载体,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发展生命,客观对待与他人生命的差异,才能实现个体生命在关系生命上的延长,促进关系生命的和谐发展,获得社会生命的现实意义。三是深刻认识精神生命存在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11]人的精神生命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叩问生命、创造生命、超越生命,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的生命教育体系,推动个体生命融入时代发展,主动承担起生命责任和社会义务,不断创造生命的时代价值,从而实现生命内涵的拓展。

第二,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发挥生命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生命教育课程是引领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载体,是系统化、集中化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要加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形成课程功能的整体合力,保证生命教育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一是加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生命教育作为基本教育理念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逐步建立选修与必修结合、理论与实践联通、课内与课外互补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形成生命教育课程的合力,彰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效果。二是有效利用生命教育课程资源。要注重挖掘生物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以及传统文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课程的生命教育要素,在专业课、公共课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渗透,发挥不同学科知识在构建生命意义上的作用,形成学生对生命内涵的全面认知,引导学生多方面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加强生命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学习新特点,满足学生随时随地便捷学习的新要求,积极引进或开发网络生命教育和体验课程,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化解生命难题与困惑,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四是完善生命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生命教育课程效果评价,关涉生命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导向,在提升生命教育效果中扮演引导与监督的双重角色,须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理设计和科学运用,同时调动多方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方能凸显生命教育课程评价的实际效果,推动建立科学有序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三,创设实践教育载体,激发个体生命体验的内在潜能。高校生命教育活动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二课堂”,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生命活动体验,感知生命的美好、珍惜活着的幸福、提升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丰富生命的内涵,明白生命的充盈在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而不在于贪图享乐和盲目索取,引导大学生在融入社会、关爱他人中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境界。一方面,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生命教育主题讲座、论坛,让大学生及时关注生命教育的理论前沿,构建完整系统的生命观念;通过组织消防演习、安全知识宣传、素质拓展训练,让大学生掌握生存技能,进行自我生命保护和防范;通过开展经典阅读、影视欣赏、极限挑战,让大学生产生心灵震撼和深刻体验,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暂,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空间,通过组织大学生到医院、殡仪馆、戒毒所、监狱等机构参观体验,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可能存在的现实状态,学会正确面对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通过参观名人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引导大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欣赏生命的应然状态;通过走入社区、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在无偿献血、义务捐赠、照顾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参与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奉献社会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服务他人中体验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和成就感。

第四,构建联合教育机制,形成生命教育的强大合力。生命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通力合作、共同参与,积极搭建多层次一体化生命教育体系,形成生命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推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家庭生命教育的基础功能。家庭是个体生命生成和成长的出发地,也是生命关系产生、生命意识培养的原发地,家庭成员对于生命的认知和观点,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生命观念的早期形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主动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感染孩子的生命成长,尊重孩子的生命过程,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进行生命对话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生命关系,奠定良好的生命教育基础,引导孩子从小形成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二是营造社会生命教育的氛围。社会是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与土壤,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成败。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摒弃功利性、工具化的育人模式和用人导向,形成重视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整体氛围,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在尊重个人和他人生命中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潜能。三是创建生命教育的合作平台。依托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网络教育资源为载体,创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合作平台,通过优势互补、信息共通、资源共享,打造三位一体的合作育人空间,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沟通与交流,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生命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切实引领大学生的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