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三重论域

2023-12-25付婉莹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精神

付婉莹

(1.北京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北京 100029;2.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发展,奋斗精神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赓续传承的精神品格,需要青年一代深刻领会,坚守发扬。“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春最有效的磨砺。”[1](P8)在2022年10月28日前往河南安阳红旗渠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2]在塑造青年奋斗精神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资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握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及现实价值,探寻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内在逻辑论域

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守正创新,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厚的传统,同时也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彰显,把握理论、历史与文化的三重逻辑理路对于解答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同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

以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意义,二者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科学实践观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历经思想批判和实践淬炼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终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式,并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判,他在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进行了批判,并指出:“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3]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全面深入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人应该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世界并将世界实践化的能力,提出要用科学实践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人是全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人以劳动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有方式,并且人的劳动和奋斗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强烈的直接性和现实性。新时代劳动教育和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在具有一般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外还拥有强烈的现实性,不仅在理论上深得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指导,在实践中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共同促进,相互影响,更好地发挥着育人作用、产生了育人实效。因此,深刻理解并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能够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同时把握这一理论特质也是理解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在关系的重要线索。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历程

以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历史在人民的奋斗中选择并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在奋斗中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就归根到底就是人之奋斗和奋斗之人的内在矛盾运动的产物,它既凸显了人之活动的实践特性,又展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4]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在培育青年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劳动是改善生存环境的直接途径,劳动教育更是党的青年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开展劳动建校实践以解决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5]充分肯定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改变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传统,将“爱劳动”作为全民美德之一,继续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开展垦荒、扫盲、学雷锋活动,并提倡“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使青年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体力锻炼,促进青年群体身心全面发展。在辛勤劳动中广大青年逐渐养成了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并为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党和国家号召全国人民一道共渡难关、持俭奋斗,在教育领域大力开展持俭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号召学生胸怀艰苦奋斗精神投身国家建设。在特殊的国情下劳动教育成为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的重要途径,取得了显著的育人实效,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中国实现了由落后的东方大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青团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争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为奋斗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大力宣传以张海迪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楷模和学习典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奋斗观。邓小平在1989年6月9日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讲话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6]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向广大青年提出,要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统一的要求,并多次提出要坚持劳动育人的方针。胡锦涛也在2007年向广大青年提出了“成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7]的要求和希望。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培育相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四有”新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在青年教育方面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矢志艰苦奋斗、坚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2018年7月2日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再次强调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志就是奋斗精神。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想创造出彩人生,就必须“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1](P176)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

以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有其深远的文化逻辑,辛勤劳动与艰苦奋斗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文化传统贯穿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一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文化印记深深镌刻于华夏儿女的血脉基因中。在五千年的文明实践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抑或是身处救亡图存的生死境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早已成为厚植内心深处的精神根源。另一方面,勤劳勇敢、不畏艰苦是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靠着勤劳的双手,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就十分重视生产劳动教育,他们主张“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8]传统农耕文明中的人们早已将劳动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生产劳动的直接体现,而劳动教育也早已成为一种古已有之的教育方式。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将劳动教育同奋斗精神培育相融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风骨都是在劳动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也正是二者长期的互融共进,使得以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何以可能的重要文化逻辑。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现实价值论域

把握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内在逻辑理论,结合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当代青年的新特征,现实境遇下更凸显出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价值,这种价值集中表现二者共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是奋斗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民总体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新时代青年所处的生活环境也较为优越,然而越是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就越需要艰苦奋斗这一思想品德。奋斗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下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一精神品质尤为重要。“培养今天的学生们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精神更为重要,也更有挑战性。”[9]由于现实环境的变化,在培育奋斗精神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开展,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则是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劳动作为奋斗精神外化为具体行动的重要桥梁,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通过接受劳动教育,将奋斗精神通过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在开展这些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培养自身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创新务实的精神,引领青年将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有机结合。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广大青年自身的知识技能,同时能够使青年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劳动实践中锻炼自身精神品质,形成敢于奋斗、不懈奋斗的思想自觉,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奋斗精神是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在支撑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劳动最光荣”的劳动价值观,自觉抵制一切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思想观点和生活作风,赓续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自强、奋斗的高尚品德。而奋斗精神则是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在支撑,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在体现,更是无数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人民群众开荒拓土、星火燎原,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用鲜血淌出了两万五千里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铁人”王进喜、焦裕禄等一大批劳动者代表用自身实践诠释奋斗的意义,各行各业工作者辛勤劳动,缔造了飞速发展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抗击疫情,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新征程中不懈奋斗。劳动教育内蕴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底色,奋斗精神也成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在支撑。因此,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一项主要使命就是培养青年群体的艰苦奋斗精神,从而使奋斗精神成为指导自身行动的精神向标,最终“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10]

(三)立德树人目标下二者实现互动性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初心和使命是立德树人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1]。社会主义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和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特征,新时代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更要把立德树人融入青年教育的各个环节。“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P173)尊重并热爱劳动、面对生活不懈奋斗等都是良好的个人品德,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1](P212)劳动教育蕴含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及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都是锤炼崇高品德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和德育内涵,是促进个人勤俭、节约等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需要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辛勤劳动中树立不畏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品质。以奋斗精神支撑青年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使二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路径论域

立足新时代下的新情况、新环境和青年群体的新特征、新动态,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在教育内容上丰富育人资源、在教育形式上创新育人形式、在教育制度上完善育人机制、在组织保障上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的育人作用,从四个维度思考新时代新征程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现实路径。

(一)内容之维:丰富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育人资源

教育内容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要在内容维度上丰富育人资源。一方面,结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从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广度和文化的厚度分析研究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并结合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分析劳动教育、奋斗精神培育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不同维度把握这些思想理论能够使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育人资源更具学术性、深刻性。另一方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其中涌现出的劳动者、奋斗者代表,利用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青年教育,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有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二)形式之维:创新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育人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依赖于内容并对内容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路径,除了丰富育人内容外,还需创新育人形式。在形式创新上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方面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均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育人形式必须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新时代劳动教育涵育青年奋斗精神要结合社会现实条件、立足青年群体的实际状况、把握青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创新育人形式。另一方面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使青年在接受学校教育外获得社会场域的育人作用,从而使社会各主体共同助力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开展。最后,还需要发挥家庭的根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2]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尊重劳动、持续奋斗,形成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影响力;培养青年养成热爱劳动、奋斗幸福的观念,更好地实现育人形式上的创新与发展。

(三)制度之维:完善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育人机制

除了丰富育人资源、创新育人形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还要在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方面,劳动教育涵育青年奋斗精神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育人要素,在制度建设时要厘清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二者的互动性联系,深刻把握二者的理论联系、历史传统和文化联结。结合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青年群体的新特征,以制度设计强化科学规划、以体系构建强化系统提升,努力构建一个层次分明、要素合理、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内在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要准确把握并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的发展理念,从育人主体、育人阶段、教育过程、育人要素等各个方面进行制度思考与构建。如在育人主体上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育人阶段上面向全体学生,贯通研究生、大中小学等各个学段,形成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全过程逐步递进、贯通一致的制度建设。在育人要素中尝试构建理想信念引领机制、奋斗榜样示范机制、精神文化宣讲机制、日常实践动员机制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机制。在育人过程中积极思考构建劳动教育涵育青年奋斗精神的监督、促进、激励、反馈等机制,使青年奋斗精神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常态化的育人体制机制。

(四)组织之维:健全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组织保障

教育实践的有效推进需要组织有力保障,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涵育青年奋斗精神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的组织保障作用。共青团是党缔造和领导的青年政治组织,发挥着团结带领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13]。百年来,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在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工作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下要继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引导作用。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时刻听党话、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0日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共青团要广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14]其次,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为青年奋斗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涵育青年奋斗精神做好组织保障,提高育人实效,真正做到在劳动中提升能力、在奉献中涵养品格、在奋斗中服务他人,更好地培育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