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2023-12-25师吉金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师吉金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个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思政课”、上好“大思政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上好“大思政课”,是涉及立德树人的重要问题。除了思政课教师外,还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各学科专业、社会各相关部门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出合理的实现路径,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从思想观念上认识问题

做好任何事情,都要在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问题,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加深认识。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办好“大思政课”,要特别注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立德树人等角度认识问题。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加深认识

“大思政课”不仅仅是课程方法的改革,也是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思政课进行的全面重大改革。因此,必须从理论上进行厘清和认识。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科学认识“大思政课”、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层面。“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为了科学认识“大思政课”、办好“大思政课”,必须特别注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下列原理中去认识和把握问题,即必须特别强化以下三方面的认识:第一,认识和把握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政课不是一般的理论课程,而是具备思想政治特点的理论课程。这决定了思政课程群必须关注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认识和把握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实际出发,在认识实际的基础上,将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纳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第二,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思政课体系、内容和思政课教学中,每一个重要环节都存在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大思政课”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住“大思政课”中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基础上,发现和抓住办好“大思政课”的关键问题,而不是平均用力,更要避免做无用功。第三,认识和把握系统、联系原理。我们要深入理解“大思政课”是必须从系统的视域加以重视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处理、调试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达到取得最佳效果的目的。第四,认识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发展的目标。在办好“大思政课”的过程中,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大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角度加深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教育规律的体现,特别是高等教育规律的体现。“大思政课”是对思政课经验的总结、认识的深化,而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办好“大思政课”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277这是对包括高校“大思政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办好“大思政课”应有和必有的认识。高校各级领导、辅导员、教师和其他人员只有从教育教学规律进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高度,认识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从不同的角度为“大思政课”创造条件。

(三)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加深认识

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立德树人的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这是思政课与专业课、其他公共课最突出的不同之处。专业课、其他公共课也有立德树人的任务,所谓课程思政主要就是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思政课。“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一个发展模式,在立德树人这一定位上,没有特殊之处。所以,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当然,办好“大思政课”,会遇到以往思政课教学中没有遇到的问题,也会采取以往思政课教学中没有采取过的措施,这是办好“大思政课”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绝不能忽视立德树人。也就是说,办好“大思政课”的一切措施,都要将立德树人放在核心位置上。

二、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内容所蕴含的道理

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对课程内容的讲授是关键环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在“大思政课”中要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尤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意“两个大局”

“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胸怀“两个大局”,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2]277。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落实到高校的课程中,思政课更要突出这一点。“大思政课”要求我们有大格局、大视野,“两个大局”是具备大格局、大视野的条件,也是师生大格局、大视野的体现。把握“两个大局”是我们认识国情、世情的关键点,是“大思政课”的内容和内容背景。“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3]183这充分说明了“两个大局”对于办好“大思政课”的意义和作用。第一,思政课教师注意“两个大局”,才能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内容创造条件,因为思政课的内容与“两个大局”联系密切。思政课教师胸怀“两个大局”,才能在教学中尤其是“大思政课”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放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才能使“大思政课”的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二,只有从“两个大局”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才能够使学生从更宽阔的视野中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注意思政课内容的系统性

思政课内容的系统性,包括每一门课程的系统性,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系统性。一方面,对于所讲授的思政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掌握,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从总体上说来,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多。之所以单独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有的学校采取的是专题式教学或分段式教学,也就是一个教师讲授几个专题或讲授课程的几章、几节。这样做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是教师对所讲的专题或章节内容比较熟悉,讲授比较深入;但不足也非常明显,那就是由于教师未承担整门课程内容的教学,导致对自己所讲授内容之外的知识内容缺乏系统把握的自觉性,缺乏对整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把握,从而影响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内容及所蕴含的道理,其结果是思政课教学内容讲授的系统性不足,而这一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掌握思政课内容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对于思政课各门课程系统性掌握,也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这方面的问题较多也较大。思政课的课程是一个联系密切的体系。这个体系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展开,既有课程之间内容上的发展、互通,也有背景上的相互支撑、相互联系。除了专科学生、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所开设的必修课程外,还有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这种情况和专业课课程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从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情况看,部分教师不能或不完全能对思政课课程群的体系有较为系统的把握,这同样影响了教师对道理的讲深、讲透、讲活。

因此,办好“大思政课”,必须重视每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各门课程之间的系统性。通过把握系统性,通过将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举措相结合,打好组合拳,最终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是根据课程和课程群的特点进行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方法。从立德树人这一点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一致的。正由于此,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过程中,二者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大思政课”的要求和设计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更具可行性。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是自思政课程设立时就确立的目标。在思政课程的演变中,无论课程如何变化,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没有改变。这就使得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授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动性、自觉性总体上强于其他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当然,这并不是说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的问题上完美无缺,也不是说其它课程的教师完全不重视立德树人、或没有采取立德树人的举措,只是说与思政课程和思政课教师相比,其他课程群和授课教师在通过课程立德树人的总体方面显得弱些。

从教师之间的联系看,从总体情况来说,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联系不多。有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程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有偏颇;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同样欠深入,认为专业课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掌握不多,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方法使用上也不得当。由于认识的不深入和方法的不得当,导致课程思政的效果距离要求有差距。在“大思政课”的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各自的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而且要特别加强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在学校的统一协调下,思政课教师要帮助课程思政所涉及的教师强化立德树人意识,特别是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课程思政教师也要尽可能帮助思政课教师了解所授专业课程或其他非思政课的公共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学校的整体协调、安排下,采取开展讲座、培训等各种措施来做好工作。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共同发掘课程的思政元素

由于课程思政的课程或课程群不像思政课程那样,本身就要直接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而是要通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加之课程思政提出的时间不长,很多课程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教师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和自觉性,导致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课程思政的效果达不到要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也缺乏联系和沟通。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的共同努力。第一,思政课程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共同探讨发掘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元素。思政课程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一起,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专业课或其他公共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尽可能地设计好如何在教学中显现这些思政元素。这项工作任务多且重,是课程思政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在这个问题上,课程思政教师在和思政课程教师合作时,要积极主动。因为课程思政教师对课程内容有系统的掌握,对课程群的掌握也强于思政课程教师。所以,课程思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课程教师沟通交流,进行课程思政设计。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和课程思政教师联系沟通,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纳入到思政课程中。思政课程的许多内容往往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不但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有联系,而且与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课程也有联系。所以,思政课程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更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共同研制效果评价体系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最终都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而要检验效果,就要研制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要注意根据课程的特点,确立系统可行的评价指标。“高校要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5]课程思政教师要通过与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等一系列途径,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特别是新时代党和政府颁发的相关文件精神,为课程思政打好理论基础。这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

在研制效果评价体系时,第一,要参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这些文件对“大思政课”建设具有直接作用,因为“大思政课”从根本上说也是思政课。虽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针对课程思政的,但对“大思政课”也有借鉴作用。所以,在制定评价标准体系时,要吃透上述文件的内容和精神,根据这些文件的具体要求,参考文件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要求,确立评价要点。第二,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实际,从自身讲授课程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评价体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其他课程可借鉴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制定评价标准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各门课程都要既遵守统一的标准,也要考虑自身的特点,还要参考借鉴其他课程的成功经验。第三,在效果评价体系确立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要互相配合,为做好评价体系调试工作贡献力量。任何一个评价体系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试,从而使之不断完善、更加可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四、实现思政课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的结合

思政课是和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理论课。因此,讲授思政课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因此,在校内教学的同时,要走出校园,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了解社会实践对知识内容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在校内教学中联系社会实际

思政课必须重视校内教学。没有校内教学或搞不好校内教学,必然办不好思政课。在办好“大思政课”时也要有这样的理念。思政课的校内教学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课堂教学。“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2]277。思政课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191-192对于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思政课的知识传授和专业课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这些知识传授与社会实际联系的密切度更高。无论是思政课的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是如此。所以,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丰富的社会实际作为教学内容的产生背景,用社会实际来说明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有些思政课程或课程的某些内容,更是和今天的社会实际不可分割。这对思政课教学联系社会实际提出了更高、更直接的要求。

另一个层面是校内实践。这是教学实践的组成部分,是教学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生深化认识课程知识内容的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校园内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并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师,党、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学生会、研究生会等,都应该参与进来,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各自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要将课堂学习与参加不同部门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在校外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

这是“大思政课”的突出体现。对于思政课来说,要求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不是一个新问题。例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6]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还不够,采取的措施还不完备,达到的效果还不特别令人满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3]184

在“大思政课”的视域下,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将这个问题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就是说,把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放在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设计中去思考,放在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总目标中去认识、去把握。第二,学校、家庭、社会整体重视、协同推进。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绝不仅仅是在校园以外讲授思政课,而是走出校园,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社会生活,使学生在亲身接触社会实际、社会生活中加深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的认识。这就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大力协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整体重视、协同推进,共同发掘思政素材、设计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创造条件,使校园外的思政课取得最佳效果。第三,思政课教师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思政课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186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觉做好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才能做好“大思政课”背景下的育人工作。具体到在校外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校内教学相比,既有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一致性,又有教学场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授课前准备好计划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对方案适度调整。这样,才能为完成教学目标创造条件,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