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高校双语教学:争议中的发展

2023-12-25张春来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全英文贵州大学双语

张春来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引言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推动双语教学”。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必须实施双语教学,适宜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比例要大于等于 10%”。自此,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与本科教学评估要求下,在各高校管理层的推动下,双语教学迅速在各高校特别是重点院校推展开来,并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状态。由国家政策推动的大范围强力度的高校双语教学在经过前期的快速扩张后,逐渐暴露出了各种问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主要问题有诸如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评估,形式大于内涵;为应付本科教学评估,不少高校仓促推出了众多双语课程等。2011年前后,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立项建设工作暂停,与高校双语教学相关的全国性研讨等学术活动基本停滞,相关研究也走入低潮。如此种种,无不暗示着双语教学遭遇了困境。

国家层面的重视,足以说明双语教学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准、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却昭示着“双语教学”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样难住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利与弊、得与失,学界大都把目光投向了中东部等发达地区高校,甚少关注西部高校。具体到地处西部的贵州高校双语教学,虽然也有研究涉足但总体相对单薄,且集中于微观及中观研究,缺乏基于“贵州”这个整体的宏观审视。基于此,本文拟在现状描述与问题剖析的基础上对贵州高校双语课程的科学建设、双语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理性探讨。

一、核心概念界定

英国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双语(bilingual)”定义为“一个人能掌握和运用两种语言”,即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母语同时用于听、说、读、写。相应地,双语教学则指在教与学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母语进行教学活动。何为双语教学,学界迄今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不同学者往往根据相关规定、政策和既有研究作出各自的界定和表述。综合前人研究,结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兼顾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概念区分之目的,本文把双语教学定义为:教学中同时使用外语(现阶段在中国主要是英语)和汉语,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核心任务,并且教学中对外语的使用不低于50%的非语言教学活动。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双语课程是指采用外文教材,教学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时数的50%以上的课程。双语课程通常分为三级,A级:使用外文教材、外文板书且全部用外语讲授,即全外文(沉浸型)课程;B级:使用外文教材、外文板书,中外语交替讲授,即保持型课程;C级:使用中文教材辅以外文讲义,板书和讲授中穿插使用部分外语,逐步过渡到全外文授课,即过渡型课程。作为现阶段较为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全英文教学(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简称EMI)即以英语为教学媒介,在大部分第一语言为非英语的国家或地区使用英语教授学术课程。严格来说,全英文教学大体属于前述双语课程分级中的A级(沉浸型课程),以及C级(过渡型课程)之最终形式。

二、高校双语教学的价值与争议

关于大学国际化,美国学者布茨(1960)(Butts)、加拿大学者简·奈特(1994)(Jane Knight)认为大学国际化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和教育合作的国际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相较于欧美大学、香港地区高校,甚至是周边新加坡、泰国等国(地区)高校,中国内地高校的国际化水准一直不尽如人意。为此,教育部决策在高校推行双语教学。

(一)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要价值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将大学国际化界定为:“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以课程教学、科研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将交流合作及国际化的理念融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之中。”[1]以上都赋予了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意义。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内容、教学的国际化”只能仰仗高校双语教学进行,因为高校双语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便是传授国际性和前沿性学科知识。可以说,“双语教学是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2]

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蕴包含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化人才,意指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级人才[1]。而其中,双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所必备的素养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学者的研究揭示了印度软件业发展迅速、领先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从业人员优秀的双语能力:“他们(在母语与英语之间自如切换),能够用英语包装自己的产品,能够有效地用英语向世界各国的客户推介宣传自己的产品,能够有效地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客户进行专业性的谈判。”[3]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基于专业技术知识的双语能力。鉴于双语教学在提升内地高校国际化水准方面的潜力与作用,学界对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王莉颖等认为双语教学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中国特色双语教学模式值得探索与研究[4];殷彦基于国内某大学大力发展双语教学的教育实践,认为“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和评价标准”[5]78-79;王琦认为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对促进双语教学在高校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6]。

(二)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争议

事物总有两面性。正如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先生所言“‘双语’始终是个世界性的难题。”[7]41-43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不少学者对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争鸣:李慧仙对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8]。史锋以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是否适合为出发点,对已在国内普遍实施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批判,并认为应该对高校双语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估[9];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在《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一文中更是疾呼“双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英语教学问题,还涉及高等院校的教学用语问题,是一个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10]8耐人寻味的是,笔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发现,胡明扬先生承认自己地道的英语“得益于(民国时期)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全英文教学。”[10]3-4此外,“中国双语教学师资、教材质量、学生水平是否允许双语教学的开展? 双语教学是否会影响学生母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样的疑问和质疑声此起彼伏。”[11]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说语言环境、师资与学生外语水平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争议点。一是我国是单语国家,缺乏双语环境。这一点与新加坡等世界典型的双语地区有着鲜明的区别。单论这一点,境内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天条件就差了一大截。二是现有双语师资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推行双语课程。精通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教师难寻基本是境内大多数高校的常态。贵州等西部地区高校更是严重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三是学生外语基础匹配不了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学生外语基础薄弱容易导致教学焦点发生偏差,教师为了迁就学生的外语能力,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被动做出妥协,甚至不得不降低考核要求,从而削弱了双语教学的质量与说服力。如在笔者收集的高校双语教学指导文件中,西南地区某高校甚至把英语授课时数占20%以上的非英语专业课程也认定为双语课程,而这明显是不符合教育部相关要求的。很明显,这是对该校双语课程任课教师及学生实际外语水平的一种变相的妥协。

三、贵州高校双语教学概况

(一)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的历史与发展

“(贵州高校)全英文教学师资匮乏;双语教学尚未普及;师生的外语水平不高;教师教学水平达不到国际化标准;从事专业教学的外籍专家和教师十分缺乏;难以引进国际的专业教学资源。”[12]张成霞,王小华等在《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策略》一文中如是总结了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论及贵州高校全英文教学师资匮乏,双语教学尚未普及、师生外语水平不高,就如本文调研中贵州某高校教务负责人所说:“我们学校曾经试验过双语教学,但学生反映听不懂,老师反馈不好教,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这就是贵州高校发展双语教学的艰难起点。

虽然艰难,贵州高校还是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21世纪初,贵州师范大学率先在贵州省内开展双语教学。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早在2000年开始即陆续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态学等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生物化学(双语)”课程还入选了当年的本校精品课程[13]。2005年伊始,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分别开展了双语教学,并陆续获批立项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在上述学校的示范与带动下,贵州其余高校陆续开始了对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后,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贵州商学院等高校陆续出台文件,鼓励在本校开展双语教学;地方院校中,据不完全统计,黔南民族师范师院、安顺学院、凯里学院等院校也分别于近年来践行了双语教学,其中凯里学院与安顺学院还制定了详细的双语教学指导性文件,在双语教学的探索中表现积极。就双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贵州大学的双语教学实践值得肯定。该校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本科双语教学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对本校双语课程与教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与规划;2019年初出台了本科生英语语言能力提升方案,同年启动了教师全英文授课(EMI)能力发展培训。在此基础上,贵州大学的双语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至今该校共累计开设113余门次双语课程,其中全英文授课课程3门,涵盖了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材料学、采矿学、机械工程等不同学科。

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至今经历了2个小高峰。一是2007年教育部开始部署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立项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下,贵州高校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贵州大学“比较文学”于2008年获评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贵州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贵州财经大学“国际结算实务”相继于2009年与2010年获批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上述成果共同造就了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的第一个小高峰。二是2023年4月贵州大学的“材料科学导论(双语)”与贵州商学院的“前厅与客房管理(双语)”双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的第二个小高峰姗姗来迟。

(二)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与不足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文献综合梳理,可发现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现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双语课程建设状况较为悬殊。在贵州省29所普通高等院校中,以贵州大学为代表的省属重点院校双语课程不仅数量相对较多,且学科覆盖面广,人文、社科、理学、工科、农学、医学等均有涉及,且同一学科在不同年份有不止1门以上双语课程。与此同时,调研发现,双语课程在贵州不少高校要么昙花一现,要么尚属空白。

二是双语教学师资分布极不平衡。得益于相对充足的办学经费与较高的发展平台,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省属重点高校师资构成中,在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取得博士学位,拥有较为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具备较强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贵州大学甚至开设了外籍教师任教的全英文教学课程。以上院校的双语教学师资结构与质量因此得到了优化。而以地方院校为主的高校双语教学师资至今严重匮乏,更遑论外籍非语言类专业课师资。

三是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现阶段以“保持型”中英双语课程为主,即使用英语教材、英文板书,中英文交替讲授。本文作者调研发现,贵州高校本土双语教学教师除教学过程中较多使用英语,课堂内外与学生的交流仍然以母语为主。严格意义上的全英文授课目前仅有贵州大学开设。

四是双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科学性有待提高。主要体现为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较为缺乏。相较于其他课程,双语课程的考核中期末笔试等终结性评价所占比例偏高,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个体表现等缺乏足够关注。

纵向观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贵州高校在双语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横向视之,贵州高校双语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相较于东部及沿海高校 ,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滞后很多。发达地区高校如暨南大学早至1993年就开始倡导全英文教学,并规定每个专业至少有两门课程实行全英文或部分英文教学[5]55。第二,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贵州高校不论双语课程数量、比例还是类型均相差甚大。以浙江大学为例,截止2016年,该校开设双语课程达到966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25%,其中立项建设全英文教学课程110门。再以清华大学为例,截止2017年,该校共有13个全英文硕士学位项目,每学期开设有200多门全英文教学课程[14]。第三,地方院校的差距更加明显。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该校早在2009年就立项建设了12门双语课程[15]。而贵州的地方院校比如凯里学院,直到2018年才开设首批中英双语课程,2020年全校共开设了7门中英双语课程[16]。

四、贵州高校双语教学的求变

2023年5月,习近平指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17]要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必须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准,而要提升国际化水准,吸引国际留学生,全英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于我国而言,双语教学的主要媒介只能是英语,这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现实决定了的。高校双语教学的改变也只能基于这一事实进行。

(一)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天中国的外语学习环境与条件已远非十余年前能同日而语,高校师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有了明显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同时具有较强双语能力与专业技术知识储备的博士等高级人才纷纷进入贵州大学等西部高校任教,贵州高校双语教学“求变”之大环境与条件已有较大改观。

何以“求变”?这是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全英文教学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能。从当前的趋势来看,以国际化为目标的中国各大高校正在从全中文授课模式、传统的英语/母语双语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全英文教学模式。这一趋势在“双一流”高校体现得尤为突出。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早在2010年就开始大幅压缩中英双语混合教学课程,增加全英文授课课程比例:2010年,复旦大学全英文教学课程有101门,比2009年增加了45门;而中英双语课程只有9门,比2009年课程中的71门锐减了62门[18]。由此可见,无论是双语教学师资还是学生外语水平均相对优越的双一流高校,尤其是原来的985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悄然进入了全英文教学时代。

近年来,贵州高校也开始了对全英文教学的探索。2019年,贵州大学首届中英合作“全英文授课(EMI)教师教学发展项目”顺利开班。该项目系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合作推出,以教学发展为导向,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扎实提升全英文课程主讲教师教学能力及综合实力水平;增强参训教师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教授的信心,改善教师在全英语环境下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学业评价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助推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据了解,EMI项目在贵州大学已开办两届,在该项目的催化下,两届项目学员的全英文授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参训教师的双语课程意识与课程视野得到了拓展。在此基础上,该项目学员开设了10余门次双语或全英文授课课程,其中的“材料科学导论(双语)”更是于202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贵州大学在教师全英文授课能力培训方面取得的成绩引起了省内其他高校的注意,据了解,其他高校也有意引入EMI培训项目。

(二)贵州高校全英文教学的发展路径

实事求是地说,全英文教学并非全能。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所言:“在高等教育里,是否就可以英语为授课语言呢?这倒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变数很多。要看谁来授课、授什么课、怎样授课、听课者的外语水平如何而定。”[19]今日看来,桂诗春先生在将近二十年前的忠告仍然是我们推广双语教学的“基本准则”。双语教学乃至全英文教学确实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但我们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分学科、分层次,有耐心、有策略地推进贵州高校双语教学。

有鉴于此,贵州高校全英文教学发展具体路径建议如下:首先要敢于尝试全英文教学。相比之前,现阶段以贵州大学为代表的省属重点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已有明显改观,应着力鼓励与推动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这三所曾经的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高校,以及现阶段双语教学开展情况较为不错的贵州医科大学率先垂范推行全英文教学,为省内其余高校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其次要积极打造多元化全英文教学师资培训平台。与英方合作的EMI教师教学发展项目目前来看虽成效不错,但也存在学员准入门槛较高、培训费用不菲等问题,对于教师整体英文水平不高、办学经费并不充裕的贵州地方院校而言存在难度。因此,贵州各高校应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全英文授课教师培训平台,在本校能力范围内尽量打造全英文教学师资队伍;再者可以努力吸引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等高级人才进入高校任教,优化双语教学师资结构与质量,为全英文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可以考虑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引进国外全英文教学师资。以本土双语教学师资为主,外籍全英文教学师资为辅,夯实与丰富本校全英文教学基础及内涵。

五、结语

在尚未普及中英双语教学的同时,贵州高校又迎来了全英文教学的冲击。贵州高校应理性看待与妥善应对这一全新的局面与形势。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那就是“2010年后,由于诸多原因,如缺乏双语教师的职称系列、缺乏配套齐全的双语教材等,双语教育从最初由政府的大力推动发展转变为部分学校的自主发展。”[20]时至今日,在经历了初创期、示范推进期之后,高校双语教学俨然进入了自觉发展期。国家不再统一规划,也不再硬性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在既往的基础上对双语教学作出了调整。这是值得欣慰的。相较于行政指令下的同质跃进,主观能动下的自然生成或许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双语教学很重要,甚至是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之不可或缺,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双语教学没有争议,没有困境。怕的不是有争议,而是无视或者夸大争议。双语教学之路远称不上坦途,但也并非荆棘遍布。我们应有勇气直面中国高校特别是西部高校尚不理想的国际化水准,积极寻变,矢志把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实践下去。李光耀先生不仅一手缔造了繁荣发达的新加坡,更是亲力亲为打造了号称世界典范的新加坡双语教育,正如其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自始至终竭力呈现的一种理念“学习英语是为了与世界接轨,不被世界抛弃;学习母语,是为了不会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与民族。”[7]218-227中国的高校双语教学决策者应亦是如此考虑,作为执行者,我们努力执行好就是。

猜你喜欢

全英文贵州大学双语
贵州大学 喀斯特区耕地地力提升与培育团队 王小利 课题组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基于技术应用流程的机器学习全英文课程高效课堂设计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问卷调查
百年贵大生生不息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医学留学生药理学全英文教学体会
留学生外科手术学实习课全英文教学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