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乃礼从火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2023-12-20包一珺吕文良张丽丽姚乃礼

中医药导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阴火中焦口腔溃疡

包一珺,吕文良,张丽丽,张 亚,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或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是一种好发于唇、舌、颊和软腭等部位的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本病患病率高达20%左右,居口腔黏膜疾病发病之首[1],具有复发性、自限性、周期性的特点。其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患者常疼痛难忍,影响言语、进食等正常生活。现代医学尚不能明确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其发生可能与局部菌群失调、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不足因素相关,同时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压力、内分泌紊乱等也与发病相关[2]。该病具有自限性,缺乏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常采用维生素补剂、免疫调节剂,配合局部抗菌、止痛、抗炎类药物治疗本病[3-4]。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口疮”“口糜”范畴。与常规西药相比,中药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创面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5]。

姚乃礼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研究工作五十余年,多年来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及治疗,德高望重,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收获良多,现将姚乃礼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1 从火论治,理辨虚实

疮疡多由火毒生,姚乃礼教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应从火论治。其病位虽在口腔,却是五脏六腑阴阳失衡的表现。火性炎上,火邪上扰灼伤口腔,故见口腔黏膜破损,溃疡频发。其中火邪应理辨虚实,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名曰口疮,有虚火实火之分。”[6]实者多因心脾积热,火邪循经上扰,或胃肠燥热,浊气扰及头面;虚者多为脾胃虚弱,阴火上扰所致,有见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者,当辨证论治。

1.1 心脾积热,循经炎上 实证者,多因贪食肥甘厚味,中焦积热,火热循经上扰于咽喉、口腔,导致黏膜溃疡。《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云:“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7]其病程一般较短,多由饮食不慎而发作。溃疡多分布在舌尖或舌体两旁,创面色红,可连及成片,疼痛难忍。常伴有口干口苦、心烦失眠等症状,舌脉多见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临证时,姚乃礼教授常以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针对脾经积热夹有湿邪者,多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1.2 胃肠燥热,浊升清降 若患者口腔溃疡同时伴大便秘结,则考虑胃肠燥热,阴液不足,肠燥津亏;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熏蒸头面,发为口腔溃疡。临床上可见口疮发于口角周围、颊唇部,疼痛明显,并伴有灼热感。患者多口干欲饮,或伴牙龈肿痛,舌偏红,苔黄、燥津少,脉数或滑数。这类患者多因为饮食辛甘燥热食物所诱发,治疗上应理清患者脾胃热象更显,亦或下焦大肠燥热更剧。若中焦脾胃热象显著者,姚乃礼教授多以泻黄散、清胃散加减清胃凉血;若大肠燥热更显,则多用麻子仁丸合玉女煎加减,清热同时增液行舟,使得清浊各行其道,溃疡可愈;若溃疡日久有热邪伤阴者,可合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姚乃礼教授强调用药应因人制宜,注意顾护阴液,不可滥用苦寒之品,防止戕伐人体阳气, 犯虚虚之戒。

1.3 脾胃虚弱,阴火上扰“阴火”一词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同为阴火,其形成病机有所不同。《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载:“饮食劳役所伤,自汗小便数,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8]意指饮食不节或劳累体倦是阴火产生的原因。《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8]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于下焦,肾间相火失调浮越而成阴火。《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又言:“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9]中焦脾胃不固,运化无力,致水湿下注于肾,下焦阳气为湿所困,升发不得,故而发热上冲为阴火,夹有湿邪。

姚乃礼教授认为,阴火究其根本为中焦脾胃不足,气虚发热,且中焦之病往往夹有湿邪。患者常见乏力倦怠、大便稀溏等脾气不足的症状,伴有口干多饮等阴火内生之象,舌脉可见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或细弱。该类患者口腔溃疡多以隐痛为主,溃面可自行愈合,但易反复发作。患者口腔黏膜破损后,较常人更易形成溃疡,治疗当以健运中焦为根本大法,兼顾祛湿。《丹溪心法·卷四·口齿》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10]姚乃礼教授临证时常以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化裁,常用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使相火藏而不亢。《脾胃论》亦有言:“黄芪、人参、甘草三药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8]升麻、柴胡合健脾之品升举阳明及少阳清气,清升则浊阴降;陈皮条畅通利中下焦气机;当归和血养阴。全方甘温除热,健脾升阳,理气祛湿,则阴火自灭。正如《脾胃论》所载:“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8]临床常依证加用藿香、佩兰、厚朴等理气燥湿,蒲公英、黄连、黄柏等清热泻火,羌活、防风等发散郁火。

1.4 肝肾亏虚,阴虚火旺 部分患者为少阴阴水不足,阳明火热有余,虚火上炎于口,而致口疮,多见于思虑过多者、喜熬夜者及绝经前后女性。该类患者口腔溃疡病程往往较长,难以自行痊愈且反复发作。《寿世保元·口舌》载:“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11]这类溃疡疮面常根浅,或连及成片,或小而分散,色呈微红、暗红或灰白。溃疡多沿口唇内侧、咽喉部位分布。患者多见咽干咽痒、吞咽疼痛、潮热盗汗、心烦眠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阴虚火旺之候。姚乃礼教授常选玉女煎合知柏地黄汤加减以清胃火、益肝肾、滋阴潜阳。方中黄柏、生地黄、麦冬、牡丹皮、茯苓、泽泻滋阴降火,补益肝肾,再佐以小剂量牛膝或吴茱萸引火归元。绝经前后女性或月经病女性常再加墨旱莲、女贞子以滋补肝肾。

2 审证施治,灵活应用

2.1 见微知著,宏微相参 在治疗本病时,姚乃礼教授主张将中医的宏观辨证与口腔黏膜局部辨证相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脾主口……在窍为口”。口舌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观察溃疡发生的部位、数量、颜色是中医望诊和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部分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在参考舌脉后运用此法,可获良效。

溃疡发于舌,尤为舌尖,溃疡小而量多,其周黏膜色红,多为心脾积热,心火上炎所致,可从清泻心脾之火论治;溃疡分布于口角、颊唇部,周围黏膜色红,疼痛明显者,多为胃热肠燥;若色暗根浅,黏膜充血不显,多为脾胃虚弱,阴火上炎所致;溃疡根浅,色灰白,周围黏膜红色不显者,多为下焦阴虚火旺,应以滋阴降火为主。其中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12],临床见有会厌或扁桃体溃疡患者,可考虑从少阴肾经论治,此为少阴病致溃疡的特征性位置。足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12],厥阴肝经致病,也可见溃疡分布于颊面或围绕口唇内侧黏膜分布。若溃疡面积大根深,直径或可大于10 mm,形似“弹坑”状,多为火毒内盛,炙灼口腔,应急投清热解毒之品,并外用敛创、止痛药物改善患者症状;若溃疡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病程迁延者,结合舌脉后,可考虑脉络瘀滞,应加入活血化瘀之品。

2.2 酌入风药,发散郁火 姚乃礼教授指出,由于口腔居于人体上方,为一身之阳位,所谓“巅顶之上,惟风可到”[13]。“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8]。风药具有主动、升浮、升散的性质,在治疗口腔溃疡散时酌加风药。一可引诸药上行头面,直达患处,有引经之效;二可升发阳气,助脾升清;三可醒脾燥湿。姚乃礼常于全方最后酌入一至二味,常用药有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等,用量较轻,取其升散轻浮之意,临床每获良效。

2.3 探究病因,异病同治 姚乃礼教授发现口腔溃疡常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伴发,其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口腔、咽喉溃疡的比例更高[14-16]。这或许与胃酸反流至咽喉、口腔后对局部黏膜环境产生影响有关[17]。咽喉及口腔黏膜更为脆弱,在酸性物质刺激下更易损伤[18]。姚乃礼教授指出该类患者病因在于胃食管反流,口腔及咽喉部的溃疡只是伴发疾病,可在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上,加入抑制胃酸、保护黏膜的海螵蛸、瓦楞子、煅牡蛎,理气降逆的旋复花、枳壳、半夏、陈皮等,并强调患者进食后避免立刻躺卧,防治胃酸反流,腐蚀咽喉及口腔黏膜。

此外,研究[19]显示,部分Hp感染患者的口腔内也存在感染。Hp可直接介导局部靶细胞突变,此类患者口腔溃疡的原因或与局部免疫反应相关[20-21],针对该类患者应首先进行抗Hp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应与白塞综合征鉴别[22]。姚乃礼教授临床治疗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的患者,首先会询问患者外阴、眼睛黏膜是否同时存在溃疡,关节是否有疼痛,并建议患者进一步完善风湿免疫相关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32岁,2021年7月20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半年余。患者半年来工作劳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曾自行口服复合维生素B,外用锡类散、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康复新液等治疗,但溃疡多于饮食辛辣、熬夜时反复发作。刻下症见:口内溃疡5处,多分布在口唇内侧及颊面,创面色红,散在分布,小者约2 mm×2 mm,大者约4 mm×4 mm,疼痛难忍,伴口干口苦,口渴饮凉,牙龈肿痛,受风后易头痛,胃脘胀闷,近半年易面部皮肤过敏,面部散在毛囊炎,二便调,纳眠可。舌稍红,苔薄黄,左脉细弦,右脉弦细。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病(脾胃积热夹湿,热邪伤阴证)。治法:清热养阴,和胃祛湿。方选泻黄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淡竹叶12 g,生石膏(先煎)30 g,麦冬15 g,知母15 g,黄连10 g,黄柏12 g,生地黄30 g,焦栀子12 g,法半夏10 g,川芎10 g,防风6 g,生甘草12 g。7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2诊:2021年7月28日,诉舌尖口腔溃疡明显愈合,舌体两旁溃疡面缩小,溃疡疼痛减轻,仍有口干、胃脘胀闷,饮水量较前减少。舌淡红,苔黄稍腻,脉弦细。予上方加姜厚朴15 g,紫苏梗12 g。14剂,煎服法同前。

3诊:2021年8月16日,诉诸症已愈。舌淡红,苔薄稍黄,脉弦细。予2诊方去知母、黄柏。14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调畅情志,忌食过热食物,饮食以清淡适宜。

后电话随访,患者诉1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形体壮实,平素喜食辛辣食物,中焦素有湿热,发病诱因为工作压力大、时有熬夜。木郁化火,耗伤人体阴津,加之中焦脾胃湿热内蕴,阴不制阳,气血失和,火热循经而上,灼伤口腔。热气蒸腾于上,故见口干口苦,口渴饮凉,牙龈肿痛;湿困中焦,脾胃运化欠佳,故见胃脘胀满不舒;面部的皮肤不适症状亦为湿热上扰所致。治疗当清热养阴,和胃祛湿,使湿热去,阴液充,则诸证自除。姚乃礼教授用泻黄散清中焦之火,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淡竹叶、生石膏清透气分热邪,再入黄连、黄柏、焦栀子增加清热祛湿之力,麦冬、生地黄养阴生津,佐法半夏、川芎使养阴药补而不滞,清热药清而不寒,防风一味引全方上行。2诊时患者胃脘胀满,或为脾阳不升,凉遏太过,故加姜厚朴、紫苏梗理气宽中,化湿行气。诸药合用,清热养阴,化湿行气,直达病灶。

猜你喜欢

阴火中焦口腔溃疡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反复口腔溃疡,是可忍孰不可忍
浅析“阴火”
补充维C治不了口腔溃疡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藏药三味黑矾汤散治疗口腔溃疡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