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与机制建设

2023-12-18曾学龙王素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曾学龙,王素芳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要求[1]。所谓“大思政课”,就是以社会大资源平台为基础,以青少年学生为教育对象,立足社会大课堂,构建德育大格局、建设大师资队伍的思政课。其中,社会大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党的红色传统,传承好我们党的红色基因。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由此可见,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势在必行。

1 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

红色资源,一般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革命文化特征的宝贵资源遗产。通常包括物质层面的红色遗址、红色遗迹、红色文物等以及制度层面颁布的革命政策、文件、标语、口号等和精神层面所形成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革命品质等。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有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

1.1 理论逻辑:红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人的成长需要物质能量,更离不开精神能量。前者通过人的消化系统获得,后者主要通过人的大脑接收,但这种接收需要媒介传递,按照列宁的“灌输”理论,人的精神能量接收的媒介就是靠他人的“灌输”[3]。精神能量有正负方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精神正能量的“灌输”,而正能量的“灌输”不仅来自科学理论的启迪和引领,也来自革命先烈和英模事迹的感召与激励,更来自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资源的熏陶。红色资源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人的精神能量的“灌输”具有四个重要功能。

一是强化历史认知。红色资源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每个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图片的背后实际都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它让了解历史的人通过对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事件的回顾激起历史记忆,让不了解历史的人加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也会发展,这种“自然发展论”的形成,除了学生思维方式的片面外,主要是这些学生不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更对党的百年奋斗史不太了解,不知道新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通过对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的考察,了解到历史的真实,很多学生逐步转变看法,意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自然进化的,党和人民的推动起了关键作用。

二是强化精神熏陶。如同人要天天洗脸一样,人也是要经常通过“洗脑”来更新思想观念,就像西方人进教堂接受灵魂洗礼一样,其实质都是接受精神能量的“灌输”。而精神能量的接受有时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和场地进行,目的是让人产生一种敬畏感和神圣感。比如,西方人进教堂做礼拜就是通过教堂这个灵魂殿堂进行灵魂洗礼。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一定的仪式,也需要有红色的灵魂殿堂。革命圣地纪念场馆就是我们党的红色灵魂殿堂。一进入这种殿堂,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庄重的神圣感和敬畏感,特别是通过馆内红色资源的氛围熏陶,能让参观者尤其是让青少年通过耳濡目染感受伟大建党精神,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事实上,每进行一次历史回眸,对参观者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其作用就在于红色资源的感染力能够激发人的正能量,提振人的精气神,对增强抵制腐朽文化的免疫力大有作用。

三是强化认知见证。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听课和观看影视也能激发人的情感,但现场参观的感觉与听课和观看影视的感受是不同的,最大的特点是现场的见证感和检验感。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延安革命旧址参观,都让他“受到精神上的洗礼。”他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同样,很多人对革命圣地和革命遗址在参观前都有一种神圣感,甚至还有某种神秘感,有的可能还有某些思想疑虑,通过革命遗址、遗迹以及纪念馆的现场教学和参观考察,能把参观者的思绪带回到烽火连天、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让参观者直接见证和感悟到当时的革命先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开展革命做出牺牲的,进而打消原先的思想疑虑。比如,站在泸定桥上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回想当年的激烈战斗,每个参观者的心灵都会有种震撼,都会对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品质肃然起敬。

四是提升理论感悟。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层面,而理性认识的提升离不开感性材料的积累。对缺乏历史了解的青年学生而言,红色资源就是最好的党史学习资料,现场的见证有助于加深青年学生对实事求是、人民至上、群众路线等理论观点的理解,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刻感悟。比如,在“八七会议”纪念馆,我们会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我们会理解,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在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的地方,我们能深刻领悟到“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内涵就在于,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对人民有益,都是值得的。又如,在延安梁家河村,面对青年习近平带领知青为村民做实事留下的旧址、文物,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什么是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2 历史逻辑: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4],是不能复制、不能再生、不能替代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宝贵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其所承载的红色血脉是我们党政治本色最集中的体现,是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力量源泉。从红色资源馆藏中每张图片、每件实物、每份文献、每个情景看,背后都隐藏着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都可以见证我们党百年奋斗中革命先辈流过的鲜血、付出的汗水,都是具象化了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都会对参观者产生激荡人心的心灵震撼。所以,我们党把红色资源视为珍宝,强调将红色资源作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其目的就是要为共产党人注入政治灵魂和信仰信念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5]

1.3 实践逻辑: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一向善于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创办的列宁小学就把红色资源运用于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1936年8月,长征到达延安之后,我们党就以“长征记”为主题收集各类红色资源,组织撰写长征回忆的文章,交总政治部汇编成册[6],把它作为党组织和抗日革命根据地各类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素材。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类学校都把红色资源的利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素材,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开展清明节为革命先烈扫墓等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唱革命红歌、看革命红书、讲革命故事、观红色革命电影成为青少年共同喜爱的活动。可以这样说,以红色资源为基础、以革命的理想信念为基因的红色文化影响了新中国诞生以来数代青少年的成长。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时空条件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可以为“大思政课”借鉴的。

1.4 现实逻辑:红色资源是增强学生是非判断能力的重要武器

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借用虚无主义的手法,利用网络媒体以所谓的“反思历史”“重写历史”来否定历史真实,丑化革命英雄,美化反面人物,进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正面的理论灌输被排斥,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严重削弱。更严重的是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扭曲了学生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让不少学生对历史的真实产生了怀疑,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产生了动摇。实践证明,充满正能量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潮就会泛滥,2019年香港发生的乱港事件就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将红色资源的利用和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入“大思政课”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7]只有加强党史教育,大力开发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抵制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

2 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2.1 十八大以来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卓有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经过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红色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加强。近几年国家加大了红色资源开发的投资,不仅原有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得到了翻修,一些普通的革命旧址和战斗旧地也借脱贫攻坚的机会重新开发为红色景点供游客参观,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也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更多开展现场教学的红色景点。

二是现代技术的运用提升了红色资源的吸引力。尤其是运用现代新媒体传播、影视作品推广等多种形式,让流行元素在红色资源开发中发挥了别具一格的作用,对青少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比如,借助全息技术、VR、3D等现代科技表达形式,提升了红色资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了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感,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三是利用红色资源建设实践场馆的高校越来越多。不少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建立党史教育馆或VR体验室,打造思政课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的沉浸式课堂,教师可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到实践场馆进行现场教学,学生也可以借助VR眼镜和传感器,随着画面中的场景上下颠簸和“枪炮声”,在模拟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参加战斗的场景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是网络红色资源的开发得到广泛应用。最初主要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时一些主要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馆开发了网络纪念馆,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进行网上参观,之后很多高校参照这个做法也开始开发网络红色资源。如湘潭大学建立了“四史”虚拟仿真资源库;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收集党史微视频建立了党史教育资源网络资源库,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与科教兴国”的专题图片展,通过上百张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发展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成就,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

五是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机制逐步构建。如上海建桥学院探索了红色资源融入校内三全育人格局与校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格局的机制建设;上海电机学院探索了红色工业文化与大思政课相融合的机制;无锡太湖学院探索了基于图书馆的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模式;辽宁财经学院探索了学校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红色文化展馆的建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机制。

2.2 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存在“四多四少”问题

第一,育人主体的参与自发多自觉少。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很多人对红色资源的利用认识不一致,还没有成为育人主体的自觉行动。特别是有些学校领导还是把专业教学看得重,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依然停留在应付检查评估上,不舍得投入,也不愿意投入。从红色资源的应用方看,多数思政课教师对红色资源的利用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成为一种共识,更没有成为统一行动。在“大思政课”的建设上,多数人对“大思政课”的认知不多,操作上还是习惯于个体运作,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

第二,红色资源的开发雷同多特色少。从广东一些建成党史馆的高校看,虽然有规模,投入也不小,表明这些学校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重视,但红色资源的开发模式大同小异,多数以图片展示为主,展陈方式单一,表现手段单调,主题和内容上缺乏内涵挖掘与特点提炼,导致生动性、趣味性不够,学生感到缺乏吸引力。

第三,教师对红色资源的利用停留于表面多、深度提升少。主要表现为仅仅是满足于讲故事或看微视频或组织学生参观,缺乏对红色资源进行理论提升和思想渗透,没有深入地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道理,引发学生做深入的人生思考。比如,有的学生认为,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固然可嘉,但时代不同了,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吃苦了。这种糊涂认识在一些学生中很有市场,思政课教师当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思想解惑引导,否则,就失去了利用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但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解读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思想深度和高度。

第四,“大思政课”的机制构建被动多主动少。主要体现在“大思政课”的建设刚刚启动,很多领导和教师还处于观望徘徊之中,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比如,从“大思政课”机制的构建看,缺乏由地方政府牵头协调供求双方的“大思政课”协调机构和总体设计,学校部门也缺乏有力的协调机构。从红色资源的需求方看,不少思政课教师还是习惯于在教室上课,不习惯组织实践教学,不善于让思政课走出校门,也缺乏善用社会资源、主动走向社会与企业和政府部门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些思政课教师不善于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实践教学不规范,缺乏实效性。从红色资源的供给方看,等待上门参观的多,主动与学校协作开展育人活动的少。革命历史遗址按理说都不收费,但现在一些地方把园区扩大,距离拉长,无形中增加了交通费用,给学校和参观的学生增加了负担,导致学生反而不愿去。此外,受经济条件制约,经济发达地区的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因财政有保障相对做得更完善,也能实现完整的布展。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不仅导致革命旧址得不到修缮和维护,也导致部分革命遗址濒临消失。

3 努力构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机制

3.1 确立“大思政课”理念,构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思想引领机制

“大思政课”理念,就是大德育理念,强调思政课要有“大资源”“大平台”“大课堂”“大师资”“大格局”意识,要求地方和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方面要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确立“大思政课”理念,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包括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具有红色资源意识和立德树人的大局意识,带头承担育人职责。长期以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维使得其他不分管思政工作的领导游离于立德树人工作之外,不承担育人责任。而立德树人是全局性的工作,不光是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其他领导也要有立德树人的自觉性,也要了解和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了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知晓红色资源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营养剂,明确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政策要求,自觉根据自己分管的工作制定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施计划,积极督促分管部门及其下属员工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实施计划。

3.2 用好社会大课堂,构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施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7]用好社会大课堂,要求思政课不能局限于书本,更不能局限于教室这个小课堂,而是要有大视野、大胸襟和大胸怀,让学生了解社会、知晓社会并参与社会建设。因此,要敢于打破不敢走出校门、满足于在校内上课或开展实践的做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尽量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社区、走进乡村。这就要努力构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施机制,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和校史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特色课程。要让红色资源见人见事见精神,关键是思政课要善于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案例,要善用艺术表达形式,传承好红色基因,让学生从红色故事中感受建党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力量。

用好社会大课堂,最关键的是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课时学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要利用红色资源,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建党精神和中国精神的熏陶,要使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有机结合,引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师生、服务乡村、服务企业、服务家乡,回报社会,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

3.3 调动社会大资源,构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供给机制

社会大资源,指的是社会上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的德育资源。广义上说,也包括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德育资源。调动社会大资源,就要调动一切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各种德育资源。首先要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用好校内的红色资源,包括校史馆内优秀校友的资源和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资源。但重点是要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与校外有关单位建立长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如与革命历史纪念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图书馆、博物馆、科研基地建立人文科技教育基地,与企业、社区和乡村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与中小学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地。

其次,要坚持红色资源科技赋能,强化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的运用,努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红色资源数据库和“云端”红色资源库,实现红色资源共享。要运用好已经启动建立的智慧教育平台、思政课教研系统以及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等网络资源平台,鼓励大中小学开展校际协作,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库、教学视频库或党史教育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运用动画片、诗意微电影、绘本、游戏、手机应用、手办、表情包进行再创作,运用声光电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以实时互动的方式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红色资源,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让红色革命故事“活”起来。

3.4 建设大师资队伍,构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保障机制

大师资队伍,指的是“大思政课”的实施不仅要以专任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还要落实国家教育部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的要求,聘请一批校内外的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8]。除此之外,大师资队伍还包括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以及实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校内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等。

建设大师资队伍,就要努力构建“大思政课”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党委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强化党委的政治保障作用。建立“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问责制,切实改变不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不知晓思想政治教育文件,不了解育人要求的现象。对不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责任的领导,要追究育人失职的责任。

其次,要完善“大思政课”的物质保障与精神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思政课教师的人员配备,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支持思政课教师提升理论水平与实践运作能力,尤其要支持思政课教师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考察。要加大对教职员工的师德培训力度,培育良好教风和工作作风,并通过教职员工良好道德情操、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广泛开展教学练兵活动与教学竞赛,建立教师业绩激励制度,大力宣传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先进典型,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与成就动机,使“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

3.5 完善育人大格局,构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协调机制

育人大格局,指的是家校社、政学企协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才的大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思政课建设的力度,学校育人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现在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这个格局,构建起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协调机制。

从学校层面看,要健全校内“大思政课”建设的协调机构,切实承担起“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度建设,落实“大思政课”总体改革方案及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案,协调好党务、团学、教管、后勤的关系,使各个部门按照分管职责支持学校的“大思政课”建设。

从社会层面看,要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起政学企、家校社、科馆所以及宣传舆论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大思政课”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全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校的“大思政课”建设从物质、精神、场地、设施到社会舆论给予极大支持。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为“大思政课”建设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氛围。

4 结语

本文提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是其具有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历史逻辑在于红色资源是我们党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实践逻辑在于它是我们党进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实逻辑在于红色资源是消除历史虚无主义负面影响、增强学生是非判断能力的重要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这说明,做好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从机制构建入手,在思想引领机制、实施机制、供给机制、保障机制、协调机制等五个机制的建设上下功夫,目的是从思想理念、资源保障、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育人大格局的形成上为红色资源的融入造就良好的机制和条件。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