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建设“家长学校” 的现实困境和新思路

2023-12-15□王

中小学校长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家校资源

□王 东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 家庭教育指导于学校而言并非新事物, 传统的家访、家长会都属于学校 “ 自发”(spontaneous) 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范畴。 新时代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诸多教育政策和相关立法, 旨在促进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成为 “自觉”(conscious) 行为。 2015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 《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 “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 推动形成政府主导、 部门协作、 家长参与、 学校组织、 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自2016 年以来, 地方政府先后开展了家庭教育立法工作, 相关立法无一例外地规定, 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应承担 “指导” 责任。 及至2022 年1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正式生效, 将 “中小学校、 幼儿园可以采取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 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 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 显然, 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由 “自发” 向 “自觉” 的转变过程中, “家长学校”被赋予了重要使命。

自2017 年关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这一议题以来, 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先后对北京、 上海、 辽宁、 四川、 陕西、 宁夏等省(自治区、 直辖市) 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过实证调查, 了解家长学校的建设情况。 总体而言, 我国家长学校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 然而, 伴随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深入推进, 我们发现家长学校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家长学校建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那么, 当前家长学校面临怎样的困境? 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破解家长学校当前面临的困境呢? 这些是本文探索回答的问题。

二、 家长学校沿袭 “办学校”的思路, 造成诸多现实困境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通常意义上, 它多是指面向未成年孩子的中小学幼儿园等机构。 “家长学校” 借用了 “学校” 概念, 主要服务于作为家长的成年人。 相对而言, 中小学校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拥有成熟的办学体系, 然而, 如何为成年人提供教育, 则是中小学校所不擅长的。路径依赖理论指出,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今后可能的选择。[1]当前学校家长学校的建设即沿袭了 “办学校” 的思路, 即比照学校自身在课程、 教学、 师资、班级授课等方面的做法去建设家长学校, 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 家长学校一般以 “×××学校家长学校” 命名, 沿袭着举办学校的校名。 在实际的举办过程中, 形成学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局面。 在中小学的办学实践过程中, 学校的工作重心是学生, 且日常工作繁杂多样, 因此, 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 难以再分身去建设家长学校, 部分家长学校缺少专人负责, 其相关工作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 家长学校就此流于形式。

其次, 家长学校延续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路, 以促进家长所有能力的提升为目标, 然而, 家长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要比学生综合素质更为复杂多样。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父母、妻子、 丈夫、 儿子、 女儿等多种角色在社会上亦兼具多种社会职业身份。 因此, 家长学校如若不对家长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做明确界定, 则“家长学校就像一个筐, 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 一方面导致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缺少核心目标, 相关培训内容演变成一个 “拼盘”, 另一方面, 家长学校建设亦远远超出学校的能力范围, 成为学校的包袱。

再次, 家长学校的培训方式因循了学校教育中的 “班级授课制”,多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展开。 面向家长的专家讲座、 家庭教育大课堂提供的是既定的知识, 是一种 “供给导向” 的培训, 缺乏对家长差异化需求的主动回应。 这种灌输式培训对于无 “应试” 需求的家长而言缺少吸引力。 家长们期待通过培训实现 “家庭教育的即时脱困”, 家长学校当前的培训形式难以回应家长的这一期待。

此外, 家长学校将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作为重要的建设任务。 家长学校如何办? 不少学校依然延续了自己熟悉的 “路数”, 将注意力放在开发课程、 编写教材上; 不少地方在评价家长学校时, 也比较重视课程、 教材等外显的成果。 然而, 一所家长学校的特色绝不是由既定成型的课程、 教材所决定的,它理应满足家长的需求、 回应家长的困境。 教材一旦编写, 就成为非常狭小的知识切块, 完全不能覆盖形形色色的家庭教育现实, 以现成教材去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反而会束缚学校建设家长学校的能动性。 此外, 家长是一茬一茬地在轮换, 不同 “茬” 的家长面临的困境、 需求是不一样的, 学校家长学校的课程应该是 “生成性” “互动性” 的。 一定程度而言, 聚焦于开发课程、 编写教材的家长学校偏离了其创设的初衷。

最后, 师资构成限制了家长学校自身的发展。 一方面, 设立于学校内部的家长学校, 一般将本校教师作为主要的师资来源。 然而, 学校教师并未接受过专门的训练, 他们的本职工作是面向未成年人进行教学, 让其承担教育家长的职责,挑战了学校教师的胜任力。 另一方面, 校外专家是学校家长学校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然而, 于多数学校而言, 校外专家属于稀缺资源, 学校难以按照自己的规划有选择性地邀请专家。 在实践过程中,家长学校邀请到的专家在学科背景、 研究专长、 立场观点上各具特点, 如何将诸多校外专家 “整合”成一个 “团队”, 在校外专家提供的培训内容之间构建逻辑关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否则, 校外专家进驻家长学校易使家长学校的培训呈现零散化且效果欠佳。

三、 回归家长学校的内涵实质是突破困境的前提

“办学校” 的思路导致家长学校建设的简单化, 未能体现出家长学校的内涵实质。 家长学校的内涵实质可以从家长学校兴起的背景、家长学校设立的现实考量, 以及家长学校对学校育人体系改革的意义等方面去理解。

首先, 家长学校产生的背景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视。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的家长经历了放任自流式教育向精心栽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2]就我国而言, 父母历来重视孩子的教育, 这一趋势自2000 年以来尤为突出。 秉承精心栽培式教育理念的家长, 普遍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表现, 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3]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焦虑” “教育内卷” 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主导了家长的家庭教育,[4]我国正在推行的 “双减” 政策即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回应。 更为重要的是, 有些家长 “精心栽培” 的热情过度、 能力不足, 不但导致其所实施的家庭教育适得其反, 而且还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开展。[5]因此, 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促进家庭与学校相向而行、 形成育人合力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其次, 缓解家校冲突、 促进家校关系和谐是设立家长学校的现实考量。 近年来,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领域也逐渐扩展。在这一过程中, 家校冲突日益增多; 加之整个社会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 学校面临家长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 也承受着来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 “点评” 甚至 “干涉”。[6]正如有校长反映的那样, 家长拨打一次12345 就能让学校上上下下忙上好一阵子, 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在此背景之下, 家校沟通、 家校合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有必要。 家长学校联结了家长和学校两个主体, 其应该成为处理家校关系的机制, 成为实现家校信息共享、沟通交流的平台, 同时借助这一平台, 协调家校关系, 预警家校冲突, 缓和家校矛盾。

再次, 在家庭教育上升为 “国事” 的背景下, 家长学校建设是学校传统教育模式变革的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由 “家事” 上升为 “国事”。[7]学校成为国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重要中介, 学校设立家长学校不仅仅是被动回应家长的教育关切, 更是主动履行法律责任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办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学校对家长的态度由被动回应变为主动沟通, 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也从学校生活扩展到家庭等校外成长环境。 由此可见, 家长学校于学校而言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在国家意志之下, 设立家长学校不仅仅是学校组织机构的调整,还将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家长学校成为联结学校与家庭的媒介, 借助这一媒介, 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 传统上由学校主导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家校合作共育模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 家长学校具有丰富的内涵, 而将其视为具象化的 “学校” 实体, 按照 “办学校”的思维去建设它, 是对其内涵理解的窄化, 制约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还对当下学校教育的发展构成压力。 就其内涵实质而言, “家长学校” 传递了一种家校关系的理念, 即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 应将家长纳入学校育人体系。因此, 家长学校承担着多重使命,不能仅局限在 “学校” 这一定位去建设。

四、 开创新思路, 推动家长学校达成多重使命

家长学校拥有多重使命, 除了发挥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理念、 知识和技能等 “传统” 的功能之外, 它还应成为家校互动的平台、 协调家校关系的机制、 促进家校合作的育人共同体。 通过家长学校的运行, 构建起学校倾听家长声音、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长效机制。 基于此, 当前家长学校的建设, 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探索。

(一) 完善家长学校顶层设计,助力家长学校建设的系统改革

家长学校需要突破 “办学校”的思维定式, 其功能定位不能仅局限于教育家长 (教育功能), 它应成为家校互动的平台、 协调家校关系的机制、 促进家校共育的推手。 据此, 国家应完善家长学校顶层设计, 推动家长学校建设的系统改革。 首先, 将家长学校定位于重塑学校育人生态、 营造开门办学氛围等功能; 其次, 完善现有家长学校建设的政策, 强化人财物等相关保障措施; 再次, 转变既有的家长学校评价导向, 研制家长学校建设的国家标准, 鼓励各地、 各学校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寻求创新和特色。

(二) 家长学校应从资源的创生者转变为资源的整合者

开发面向家长的课程资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更需要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 因此, 家长学校的课程完全依赖中小学去开发是不现实的。 当前, 不少家长学校的办学困境一定程度上即来自家长学校应当是 “创生者” 的观念。 从可行性的角度而言, 家长学校发挥好资源统筹功能, 充当家庭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者更为合适。 当前, 校外拥有大量家长教育的课程资源, 国家、 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全国性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都建有开放性的家长教育课程资源, 学校所在区县、 学区、 社区也大都设立了“家长学校”, 这类家长学校同样面向家长提供了诸多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如何发挥有效作用? 这是学校建设的家长学校的“用武之地”: 首先, 海量教育资源鱼龙混杂、 质量参差不齐, 哪些是优质的课程资源? 家长学校可以发挥对资源的筛选功能。 其次, 家长学校还可以结合本校家长的特点和需求, 有选择性地向家长推荐课程资源。 再次, 学校的家长学校还可对既有校外课程资源进行“再加工” “深加工”, 整合成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总之, 从资源创生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的家长学校, 不但可以避免创生课程资源能力的不足, 还可避免让家长在海量资源面前无所适从,从而极大提高校外各级各类家长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也能确保家长获得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当然, 家长学校作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 并不意味着学校无须创生资源。 学校可以梳理本校家校互动过程中的典型事件, 总结经验教训,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家长教育课程资源。

(三) 家长学校的教育方式应着眼于成人的特点,注重问题式、互动式“教学”

当前家长学校普遍采用的教育方式是课堂讲授, 究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灌输式教育。 家长、 学校教师、 学校管理者都是成年人,作为家长学校的服务对象, 他们比较关心自己面临的现实困境。比如有的家长可能困惑于如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 有的老师可能关心如何回应家长的不合理诉求; 有的学校管理者可能正陷于家长拨打了12345 电话投诉这一困境; 等等。 因此, 家长学校不宜采用大规模的 “课堂讲授” 教育方式, 应该围绕家长、 教师、 学校管理者等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注重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唯其如此, 家长学校的教育方式才能为成年人所接受, 相关教育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 大多数家长都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邀请典型家长现身说法比专家学者的高谈阔论更能打动其他家长。 因此,在教育方式的改进过程中, 组织家长沙龙, 打造家长之间交流家教心得体会的平台, 实现家长们的自我教育, 也可成为家长学校教育方式改革的方向之一。

(四) 家长学校教育活动的目标应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从 “授人以鱼” 到 “授人以渔” 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而言同样适用。 一方面, 家庭教育涉及多门学科知识,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事务包罗万象,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诉求也不可胜数, “授人以鱼” 的家长学校对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只能是部分满足。 另一方面, 家长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激发家长、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自主学习。 家长学校不应聚焦于告诉家长们多少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而应以激发家长自主学习意识为目标, 促使家长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从而激发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内驱力。 对学校教师和管理者而言, 家长学校同样应以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为目的, 即促进学校教师、管理者正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的参与、 家庭教育的影响,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校本家校合作模式, 真正将家长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

(五) 家长学校应当建设成为协调家校关系的重要平台

家长学校的建设应该超越 “办学校” 的思维。 家长学校成为家校互动的平台、 协调家校关系的机制、 促进家校合作育人共同体。 因此, 在家长学校的建设过程中, 中小学校应着眼于和谐家校关系的建构。 一方面, 学校借助家长学校与广大家长建立起广泛联系, 可以增进彼此的信任, 从而深入获得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另一方面,借助家长学校这一平台, 极大地便利学校邀请家长参与讨论家校关系中的矛盾和分歧, 开诚布公地交流, 化解家校冲突。 此外, 通过参与家长学校组织的活动, 家长近距离走进学校, 加深对学校运行和管理工作的认知, 增进对学校和教师的认同和理解。 总之, 家长学校于学校而言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六) 学校家长学校建设和运行需要专业人员负责

家长学校的建设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的架构体系难以保障家长学校建设的质量。 作为承载重塑学校育人生态系统功能的家长学校, 需要通过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提升其工作的规范化、 制度化水平。

首先, 家长学校的运行需要由专业人员维持。 当前家长学校的负责人主要由学校德育干部或专任教师兼任, 然而, 家长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统筹、 成人教育方式的改进、 家校之间的沟通合作的推进等, 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才能做好。 其次, 整合校内组织机构或机制需要专人负责。 在国家重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 校内涌现出诸多家庭教育相关的组织、 机制, 例如家委会、 校园开放日等,这些家校互动的组织机构或机制在功能上与 “家长学校” 存在重复交叉。 在 “家长学校” 这一视角下整合校内相关组织或机制, 可以发挥校内资源的合力, 而这一工作涉及学校组织机构的变革, 更需要专人牵头负责。 再次, 维持与校外家庭教育资源机构的合作需要专业人员负责。 学校所在的社区、 学区、 教育行政管理的辖区存在各类家长学校、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 建立和运行与校外机构合作共享的机制,需要由专业的管理人才负责。

总之, 家长学校的建设开启了家校关系的新模式。 以家庭教育指导为功能定位的家长学校, 在提升家长能力和水平的同时, 更应肩负起促进家校沟通、 协调家校关系、促进家校共育的多重使命。 当前家长学校的建设应当超越 “办学校”的传统思维, 立足于多元目的去建设家长学校, 才能破解家长学校建设中的诸多困境。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家校资源
家校距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家长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和思考
家长学校要有名更要有实
学前教育专业“家长学校”有效教管模式的探究
莫让“家长学校”成为“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