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小麦—花生两熟高产栽培技术

2023-12-14郭训山邢茂德郑则广路雅洁马明敏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7期
关键词:悬浮剂乳油花生

郭训山 刘 萍 邢茂德* 郑则广 路雅洁 马明敏

(1高青县数字乡村发展中心,山东高青 256300;2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淄博 255033;3曲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曲阜 273100;4滨州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山东滨州 255660)

我国是花生的主要生产国之一[1],山东省是花生的主要种植区,2020 年,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2]。花生是对连作较为敏感的作物[3],多年连续种植,加重了花生连作障碍的危害程度,导致花生植株发育迟缓[4]、光合能力下降[5-6]、干物质积累减少[6-8]等问题,造成花生产量、品质逐年下降。轮作是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措施,小麦—花生两熟栽培是实现花生与小麦轮作最经济有效的栽培模式。该栽培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我国的粮食和油料安全。

小麦—花生两熟栽培是指一个生产周期内在同一地块上小麦与花生接茬种植的栽培模式。在此模式下,山东地区小麦播期在10 月中下旬,花生播期在6月上中旬。研究花生—小麦两熟制高产栽培的单位往往为花生科研推广单位,对麦后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较多[9-11],而对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较少,未形成小麦—花生两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笔者研究小麦、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多年,总结出一套适合山东省境内的小麦—花生两熟制高产栽培技术实践。为了便于在生产上示范推广,本文分别从晚播小麦高产栽培、麦后花生高产栽培2 个方面阐述了本技术。

1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1 播前准备

1.1.1 深耕整地 花生收获后,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15 000 kg/hm2作基肥,土壤深耕和旋耕,深耕深度≥35 cm,并做到土松、地平、土细、肥匀。

1.1.2 品种选择 选用抗逆性好、高产、早熟的小麦品种。

1.1.3 种子处理 播种前,每100 kg 种子使用31%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50~400 g,或25%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50~1 250 mL,或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500~600 mL 等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小麦播种时,可使用3%辛硫磷颗粒剂45~60 kg/hm2或0.1%吡虫啉颗粒剂600~750 kg/hm2随种沟施进行防治。

1.2 播种

1.2.1 适期播种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整地和抢播,一般选择在10月上中旬播种。

1.2.2 播种量 适宜播种量225~375 kg/hm2。若播期延迟,可适当增加播种量。

1.2.3 播种 播种方式有起垄播种和无垄播种2 种。适宜播种深度3~5 cm。

起垄播种适合正常浇水。无垄播种必须安装滴灌或喷灌设施,适合水肥一体化,提倡使用水肥一体化进行麦田肥水管理。

1.2.4 种肥施用 播种时,施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600~750 kg/hm2或根据地块肥力和目标产量情况进行配方施肥,肥料随种同播。

1.2.5 浇水 小麦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保证小麦出苗。

1.3 田间管理

1.3.1 冬季管理

1.3.1.1 及时划锄 小麦越冬前如遇降雨,要及时划锄,防止土壤板结,利于土壤保墒。

1.3.1.2 浇越冬水 11 月下旬至12 月上旬,日平均气温降至5~6 ℃时浇越冬水。浇水后适时划锄,以防遇到极端天气时小麦越冬苗冻伤。

1.3.2 春季管理

1.3.2.1 镇压划锄,增温保墒 早春土壤化冻“返浆”时,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镇压,以防早春小麦冻害;在返青期,划锄1~2 次,增温保墒,促进早春麦苗壮苗。划锄时要浅锄、细锄,不要镇压,以防伤害麦苗。

1.3.2.2 肥水管理 早春尽量不浇水,起身前后开始肥水管理,促苗早发,形成壮苗;若早春土壤干旱,墒情不足时,小水快浇,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划锄,以防板结。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冲施尿素75.0~112.5 kg/hm2和磷酸二铵75 kg/hm2;小麦拔节后,施尿素112.5~150.0 kg/hm2。

1.3.2.3 杂草防除 小麦拔节前,日平均温度稳定在6 ℃以上,在晴天10:00—16:00喷施除草剂,使用55%氟唑·唑草酮水分散粒剂90~120 g/hm2,或50%苯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 200~1 800 g/hm2,或7%双氟·炔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750~1 200 mL/hm2等药剂进行茎叶喷雾,防除麦田大多数阔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喷雾机械为喷雾机或喷雾器,用水量450 L/hm2,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不提倡使用植保飞机田间作业。

1.3.2.4 病虫害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基腐病、红蜘蛛等病虫害。根据麦田病虫害发生情况,可使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50~600 mL/hm2,或2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675~900 g/hm2,或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20~225 g/hm2等药剂叶面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基腐病等病害,使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60~120 mL/hm2叶面喷雾防治小麦红蜘蛛。

1.3.3 后期管理

1.3.3.1 浇灌浆水 小麦开花后10~15 d,若墒情不足,应适时浇水。小麦成熟前15 d严禁浇水。

1.3.3.2 病虫害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重点防治麦蚜、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使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50~225 mL/hm2,或20%呋虫胺悬浮剂450~600 mL/hm2,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0~300 g/hm2等药剂防治麦蚜;使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50~600 mL/hm2,或2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675~900 g/hm2,或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20~225 g/hm2,或125 g/L 氟环唑悬浮剂720~900 mL/hm2等药剂防治白粉病、锈病等。

1.3.3.3 喷施叶面肥 小麦灌浆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或黄腐酸钾2 000倍液等水溶性叶面肥。

1.3.3.4 灾害性天气预防措施 遇到倒春寒或干热风,结合病虫害防治,使用0.01%的24-表芸薹素内酯可溶液剂1 500~2 000 倍液,或0.01%的14-羟基芸薹素甾醇水剂1 500~2 000 倍液,或0.01%的28-高芸薹素内酯乳油1 667~5 000 倍液等对叶面喷雾。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25%抗倒酯微乳剂300~450 mL/hm2防止小麦倒伏。

1.4 适时收获

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和秸秆还田,以利于下茬花生早播、高产。

2 麦后夏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前准备

2.1.1 土壤整理 小麦收获后及时进行土壤深翻和旋耕,深翻深度≥30 cm。

2.1.2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的夏播花生品种。

2.1.3 种子处理 播种前,花生种子使用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每100 kg 种子使用25%噻虫·咯·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575~800 mL,或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400~600 mL,或30%嘧·咪·噻虫嗪悬浮种衣剂483~600 mL等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可防治花生苗期蚜虫、蛴螬和根腐病。种子包衣后,在阴凉处晾晒,并在12 h内播种。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使用2%吡虫啉颗粒剂45 kg/hm2,或0.5%噻虫嗪颗粒剂180~225 kg/hm2,或0.1%噻虫胺颗粒剂600~750 kg/hm2随种同穴播种或沟施,防治花生地下害虫。

2.2 播种

2.2.1 适期播种 小麦收获后及时抢茬播种,播种期不晚于6月20日,播种深度2.0~2.5 cm。

2.2.2 播种量 适宜播种量为22.5~30.0 kg/hm2,每穴播种1~2粒。

2.2.3 科学播种 推荐播种量27万粒/hm2。在高产地块,采用单粒精播方式,适当降低密度;中低产地块,宜采用双粒精播方式,适当增加密度;优先采用单粒精播,适量减少播种量,播种深度3~5 cm。

2.3 田间管理

2.3.1 地膜覆盖 花生播种后,优先使用黑色地膜、黑白相间的地膜或生物全降解地膜进行地膜覆盖,地膜厚度≥0.01 mm。

2.3.2 科学施肥浇水 根据花生田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水利条件、有机肥基施量和花生目标产量,确定基施化肥种类和施肥量,采用种肥同播方法施肥。常规花生田,在花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根据花生植株生长情况,结合土壤墒情适时浇水,叶面喷施2%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600~750 L/hm22~3次。

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的花生田,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依据地力、有机肥使用量、目标产量,结合花生各生育期需肥规律,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在花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追施适量花生滴灌专用肥料或水溶性肥料;在施肥前,将水溶肥稀释至1%,在滴灌清水30 min 后,开始施肥,施肥结束后,继续滴灌清水30 min。

2.4 病虫害防治

2.4.1 种植诱集植物 种植诱集植物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一种生物防治手段。有研究表明,在花生田周边种植玉米诱集带,可起到诱集棉铃虫的作用[12-13],种植绿豆和苘麻对绿盲蝽的诱集效果显著[14-15],应对诱集植物带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2.4.2 物理防控

2.4.2.1 灯光诱杀 6 月上旬至10 月中旬,在花生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1个/hm2,可诱杀夜蛾科和金龟甲类害虫,如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铜绿金龟等。在害虫高峰期,1~2 d清除1次集虫袋;其他时间,5 d清除1次集虫袋。

2.4.2.2 性信息素诱杀 在害虫发生初期,在花生田中央设置绿盲蝽性信息素装置15~30 个/hm2,装置内诱芯高度保持在花生植株顶端上方0~15 cm处,诱集盒内保持300~500 mL 的果蔬清洁剂或洗衣粉等稀释溶液,害虫高峰期3 d 清理1 次死虫,其余时间7 d清理1次死虫,15 d更换1次诱虫盒溶液,30 d换1次诱芯[16]。

2.4.2.3 食诱剂诱杀 食诱剂克服了昆虫性信息素在诱捕时对于靶标害虫性别的特异性选择的困难,且能够吸引区域中的多种害虫,整体上提高了引诱剂防治谱。食诱剂作为害虫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的绿色防控中[17]。使用方法:在花生田周边撒一圈食诱剂,中间以条带施药方式进行叶片喷洒,施药条带间距98 m,即每隔139行(大行100 cm、小行40 cm,)为一条施药带;每条带施药量为配制好药液150~300 mL,施药条带长度15 m(即10行花生),均匀喷洒到作物顶端叶片,折合施用剂量为300~600 mL/hm2。

2.4.3 生物防治

2.4.3.1 尽量使用生物农药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可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如可用10 亿个孢子/g 金龟子绿僵菌可湿性粉剂45~60 kg/hm2,或150 亿个孢子/g 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3 750~4 500 g/hm2等对水喷施。

2.4.3.2 保护天敌 在化学防治病虫害时,尽量选用对天敌伤害低的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农药,以便保护害虫天敌,控制害虫的发生,减少用药次数,以保护花生田生态环境。

2.4.4 科学使用农药

2.4.4.1 防治对象 花生主要虫害为蚜虫、蓟马、棉铃虫、绿盲蝽、甜菜夜蛾等,主要病害为花生叶斑病、花生根腐病、花生茎腐病、花生冠腐病、花生白绢病等。在花生病虫害发病初期,结合花生化控,进行化学防治,注意花生叶斑病最好在田间开始发现病叶时进行化学防治。

2.4.4.2 防治方法 依据花生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花生生长情况,及时进行“一喷三防”(花生田除草剂和颗粒剂除外)。每100 kg 种子使用12%甲·嘧·甲霜灵悬浮种衣剂500~1 500 g/包衣防治立枯病,使用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600~675 mL/hm2等喷雾防治叶斑病、白绢病,使用25 g/L溴氰菊酯乳油375~450 mL/hm2喷雾防治棉铃虫,使用45%茚虫·灭幼脲悬浮剂240~300 mL/hm2或10%虫螨腈悬浮剂585~720 mL/hm2喷雾防治甜菜夜蛾。对蚜虫防治效果差的地块,使用25 g/L 溴氰菊酯乳油300~750 mL/hm2叶面喷雾;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差的地块,在花生根部撒施吡虫啉或噻虫胺制成的毒饵。

2.4.4.3 统防统治 花生封地前,使用自走式旱地作物喷杆喷雾机等新型植保机械进行田间统防统治作业;花生封地后,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田间统防统治作业。

2.5 除草

播种后,苗前除草可使用960 g/L 异丙甲草胺乳油1 125~1 875 mL/hm2,或50%丙炔氟草胺乳油90~120 g/hm2,或330 g/L 二甲戊灵乳油2 100~2 250 mL/hm2等除草剂对膜间土壤喷雾,以防除杂草;苗后除草,可使用10%乙羧氟草醚乳油300~450 mL/hm2等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用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300~450 mL/hm2等茎叶喷雾防治禾本科杂草。

2.6 收获

花生成熟时,及时收获。花生收获后,若使用普通地膜覆盖,及时采用二次清膜法清理花生田残膜。

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介绍了小麦、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为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危害、促进山东省小麦—花生两熟制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悬浮剂乳油花生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鱼藤酮乳油中鱼藤酮含量的反相HPLC-DAD法测定
花生去哪儿了
湖南省棉花有害生物防控科学用药推荐名录
微囊悬浮-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不是同种剂型
10%稻笑乳油对苗床稗草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