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疗法对痔疮术后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排尿情况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2023-12-11孙彬彬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3期
关键词:浮针痔疮进针

孙彬彬

(泰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山东 泰安, 271000)

从医学治疗角度分析,痔疮患者术后最易出现急性尿潴留,即患者膀胱中的尿液无法顺利排出,而尿潴留主要是因为排尿困难所致,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可将此病分为急性尿潴留与慢性尿潴留两种。痔疮手术治疗后,因同时受麻醉方式、手术应激、创口疼痛及敷料填塞等因素的影响,痔疮患者更容易出现急性尿潴留,尤其是在混合痔直肠黏膜环切术(PPH)术后最为常见。对于痔疮患者而言,急性尿潴留的出现将加大痔疮手术患者的身心压力,而导尿在痔疮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又难以被患者广泛接受,如何降低痔疮手术患者出现尿潴留的风险系数是肛肠外科临床治疗及护理期间的重点与难点。针对痔疮手术患者的术后尿潴留预防及治疗,临床外科主要以诱导排尿、口服药物等措施为主,但两种方法均有局限性,首先排尿措施不易为患者所接受,其次口服药物治疗的起效速度较慢,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为急性尿潴留的患者提供一种更为安全、高效并且简单的治疗方案。浮针疗法是近几年临床治疗中新兴的治疗方案,此疗法在减轻患者肌肉软组织疼痛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效,浮针疗法可以缓解患者肌肉出现的痉挛,改善患者局部组织的再灌注,并对缺血状态下的组织及细胞等进行修复,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浮针疗法在痔疮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此疗法对术后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排尿情况及疼痛程度方面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 例痔疮术后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16 例;年龄22~73 岁,平均年龄(54.44±5.23)岁。观察组男30 例,女15 例;年龄22~74 岁,平均年龄(55.12±5.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本研究经泰安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接受痔疮手术治疗。急性尿潴留留置尿管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临床疾病诊断学》[1]制定:6 h 内仍无任何排尿迹象、腹部膨隆,叩诊发现有浊音,膀胱充盈,需留置尿管,B 超检查定位发现膀胱残余量>150 mL,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癃闭的诊断标准:小便断断续续,不通畅或闭塞不通,尿道无涩痛,小腹时有满胀感;②无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

排除标准:①一般资料记录不完整、影响到研究临床疗效判断或无法实现全程观察者;②研究中途表示退出者;③无法遵从临床医嘱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治疗:由同一组手术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可根据患者痔疮情况选择PPH,术后为患者进行明胶海绵塞肛处理,对创口进行纱块加压包扎处理,肛门内留置排气管。术前完善相关的检查工作,主要开展血液分析、凝血四项及生化21 项等检查,要求患者禁食禁饮,做肠道准备工作;术中注意补液操作,为患者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的肛门、肛内及会阴部进行消毒处理,对皮肤部位使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处理,患者取截石位;术后常规治疗:手术当天给予患者外科二级护理,禁食6 h 后给予患者半流质饮食,同时为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急性尿潴留问题留置尿管进行导尿,为患者提供止血止痛治疗,如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生产企业:威海路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20),常用剂量为2 片/次,3 次/d,疼痛程度较重患者,可逐渐加量,但每日最大剂量为8 片。

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提供浮针治疗:待患者双下肢恢复知觉后,给予浮针治疗,运用一次性浮针(生产企业: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规格:中号),取患者的腹部进针,进针部位为腹直肌及腹斜肌,即符氏提出的手下有条索样或结节状物,有紧僵硬滑的感觉,结合患者酸、麻、胀、痛等不适感的部位,以此来确定患者的患肌位置。使用浓度为75%的医用乙醇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消毒范围为5 cm,进针前需检查患者皮肤是否有破损、溃疡、凹陷、瘢痕等,进针时应尽量避免破损部位,在患肌周围的5~8 cm 内选定进针点,针刺方向朝向患肌,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次性浮针置入到进针器中,激发进针器开关,平刺进针,角度为5°~15°,注意浮针刺入皮下,深度不宜过深或过浅,应控制在25~35 mm,针刺时应无阻滞感,患者无任何不适感,同时进行扫散并配合按压患者的患肌鼓腹、直腿抬高抗阻及排尿动作等的再灌注活动,每组运动分别做3 次,操作完成后根据患者情况在其腹部留置软套管并进行固定,若患者出现不适则随时可以取出软管。从出现尿潴留开始的第1 天进行治疗,每隔1 d 治疗1 次,每3 次为1 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共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治愈:患者小便通畅,尿潴留症状及相关体征消失,患者已经可以自行排出尿液,且患者的腹胀程度明显减轻,患者已可以正常排尿;好转:尿潴留症状及相关体征改善明显,患者可以正常排尿,但是排尿过程不顺畅,尿量也相对较少;无效:尿潴留症状无明显变化,患者无法顺利排出尿液。临床治疗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分数为0~10 分,无痛计为0 分,轻度疼痛计为1~3 分,中度疼痛计为4~6 分,重度疼痛计为7~10 分。

利用EORTC 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3]对患者功能领域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中包括了躯体、认知、情绪、角色、社会功能等方面,可分为15 个领域,共30 个条目,其中条目29、30 分为7 个等级,根据其回答选择,计分为1~7 分;其他条目分为4 个等级:从没有、有一点、较多至很多,评分时,直接评1~4 分,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4]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焦虑情绪变化,SDS 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4 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粗分l、2、3、4 分;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 分;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把个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T)。抑郁评定的临界值为T=53,分值越高表示抑郁倾向越明显。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 分,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焦虑评定的分界值为50 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倾向越明显,<49 分为正常,50~59 分为轻度,60~69 分为中度,>69 分是重度。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成效比较

观察组的排尿治疗成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成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出现疼痛的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生命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4 两组治疗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

3 讨论

浮针源于腕踝针灸疗法及传统针灸理论中“得气”这一概念,它的出现也体现了内经刺法的治疗特点。从中医治疗的角度分析,浮针疗法是用特定的浮针针具,对患者进行皮下施针,以大面积的扫散针法来刺激经络激发患者机体的自愈能力,以此达到提高治疗成效的目的。浮针疗法在妇科疾病、经络不通等诱发的肩颈部疼痛及腰腿部疼痛中都有应用,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成效。而从康复学角度来说,浮针是用一次性浮针等器具在患者出现疼痛的地方或临近的肢体范围进行皮下针刺治疗,与传统针灸的方法相比,治疗成效更为理想。经过临床上的不断应用与探索,目前浮针疗法已经可以治疗肌肉软组织疼痛及内脏疼痛,而浮针疗法的适应证主要为以下四点:①可用于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伤痛,如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②可用于治疗躯体部位的疼痛;③可用于治疗内脏疼痛;④可用于治疗头面部疼痛与非疼痛性疾病[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排尿治疗成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命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为痔疮术后出现急性尿潴留的患者实施浮针治疗,更能提高尿潴留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实际治疗中,应注意的是,为痔疮手术患者提供浮针治疗前,需明确患者出现尿潴留的病因、病理机制、病变位置及对应的神经与肌肉解剖结构情况等,对患者的情况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治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范围与肌肉组织。患者肌肉组织分析在疾病诊断、治疗方案、预后判断及手术方案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浮针实施前,必须先明确患者的患肌。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进针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传统针灸治疗强调的是根据患者临床辨证选择对应的穴位进针;而浮针进针点的选择则与患者的经络气血理论并无直接联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变位置来寻找对应的患肌进行治疗,进针原则为:小范围、少患肌则进针点宜近;而大范围、多患肌则进针点宜远。进针点与患肌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浮针治疗的效果就越差,但是可影响的范围反而较大;进针点与患肢之间的距离越小,则浮针治疗的效果就越好,但是可影响的范围则相对较小。

浮针进针的点位可选择在患肌周边,患肌的上、下、左、右及斜面等皆可选定为进针点,但是进针点的选择应避免浅表性的血管,同时进针点与患肌之间的皮肤也应当是光滑、平整的,不能存在瘢痕、结节、破损等[7]。现代医学认为,痔疮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尿潴留的主要原因是骶部副交感神经麻痹以及膀胱、尿道括约肌痉挛等因素所致,而多数情况下痔疮手术治疗都是为患者提供腰麻,负责支配人体膀胱的骶部副交感神经对麻醉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且术后骶部副交感神经的恢复所需时间也更长,如果患者术后膀胱括约肌的生理功能无法及时恢复,就有极大的可能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尿潴留。如果治疗过程中影响到了患者的骶部副交感神经,或者患者术后出现了组织水肿,对骶部副交感神经造成了压迫,同样将影响到膀胱的生理功能[8-9]。

中医学有“肺合皮毛”的理论,人体皮肤、毛皮与肺部功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皮肤所具备的生理功能与肺内脏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而肺部宣发肺气,具有滋养皮肤及毛发、调节体温及呼吸的作用,而为患者应用浮针,可刺激患者的经脉,通畅气血,具有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的成效[10]。当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肌肉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浮针联合灌注治疗有望加快患者患处的康复,治疗并遏制痔疮手术患者出现的尿潴留现象,改善痔疮患者的生活质量[11]。

综上所述,针对痔疮术后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可为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实施浮针治疗,此疗法更能改善患者的排尿情况,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疾病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值得在痔疮手术的尿潴留预防及治疗中应用。

猜你喜欢

浮针痔疮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浮针联合自拟通便方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改善痔疮五药膳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藏医学对痔疮的认识及其问卷调查
云南白药加减治疗痔疮的疗效观察
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