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本科音乐专业学位论文教学系统性问题及其解决

2023-12-06李昂

人民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论文文本音乐

2021年1月7 日,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将本科论文纳入每年一次的常规抽检范畴,并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引发了包括音乐专业在内的高校教育界对本科论文相关问题的讨论。

就目前学界观点,音乐专业本科学位论文问题严峻。作为高校教学一线教师,笔者深有同感:如文化课水平相对偏低、“扩招”等因素致使学生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天然缺失①;学生主观因素及教学内容分配失之偏颇,“重实践、轻读写”造成了学生写作能力弱、学术意识淡薄等现象②。

从音乐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总体现实来看,各高校多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建设及充裕的授课学时。据笔者对华东地区多所本科院校的音乐学院进行了解,本科论文相关课程课时均在一学期以内,有的高校仅开设四至六节课的讲座。

从学界已有研究来看,大多关注论文课的具体教学环节与方法,较少从根本性的音乐专业课程架构、教学方法层面进行分析。本文聚焦音乐本科课程体系与论文教学问题的关系,探讨“可持续性”优化论文质量的解决方案。

一、本科音乐论文教学面临的挑战——课程教学体系中“学科知识”与“学科问题”衔接的“断层”

音乐专业论文相关的教学及实践的课程,普遍安排在完成专业基础课以及主干课教学的本科三年级后。从先后顺序来看似合逻辑,即以“普遍共识性”知识、音乐本体分析工具以及实践技能、感受的习得为前提,进一步发现与解决新的“学科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论文教学流程之前,在专业基础课以及主干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何为“学科问题”缺乏认识,作为论文写作前提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指望学生在一个学期甚至更短的教学课时,获取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显然困难,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与作为学术实践的论文写作衔接问题显而易见,亦是问题症结。

以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为例,康瑞军指出:“多年来,业内外似乎有一些‘理所当然’的误区,认为音乐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只要掌握一点音乐史的基础常识,了解其基本发展面貌即可,到本科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课程修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提问题、找思路、想办法;课堂上的音乐史知识,也自然会‘赋能’专业实践的成长。”③上述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即:教学中以对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以及技术的训练为内容与方法,忽略了使学生明确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及其之于音乐学科的意义,造成了学生对于整体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面向何种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无法进行结构性认知。

所以,“学科知识”与“学科问题”衔接“断层”,造成了本科生论文写作“必要性前提”的缺失,需通过课程教学体系内部的良性优化进行解决,方能进一步讨论如何进行音乐专业论文写作的教学。

二、指向“知识综合运用”的融合性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正如有学者所言:“专业教育所谓的知识应是理念,是结合具体问题面对实际问题付诸实践的理念。专业教育是问题意识教育,是一种理念教育。”④就“问题意识”而言,是包括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训练的首要前提。这一目标的达成,则需通过当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系统性”调整为先决条件。

在2018年最新的“音乐与舞蹈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音乐类专业)”中,对于音乐专业论文有如下界定:“毕业音乐会、毕业论文(设计)是展示音乐类本科各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开展综合性艺术与学术训练、体现专业艺术与理论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形式。”⑤即学位论文要体现出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对于知识综合性运用的能力,提出与解决新的问题。

从目前的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主要有两类:其一为以中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相关理论等音乐学领域为划分的史论类课程;其二为作曲技术理论、唱奏表演等技能实践类课程。笔者认为,在教学思维和方法层面体现出这两类课程的互补与优化,是实现“知识综合运用”这一论文写作目标的重要前提。

1.发挥史论类课程启蒙“研究理念”的核心功能

就史论类课程而言,要充分发挥其启发学生对于“何为学术研究”这一问题的认识。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对作为知识生产原则的“研究理念”进行涉猎,与具体的重点知识理解相互促进。即,使得学生理解相关课程知识是如何由问题的解决而来,潜移默化地对于“问题意识”本身产生理解。以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将音乐史学的“研究理念”核心—音乐家与作品的风格及意义,以及一般性的研究方法,如音樂分析、音乐史实及史料考证、宏观的风格史概括与归纳,结合具体的音乐史知识作为例证,进行有机的、融合性的讲解,使得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若依上述思路对诸如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等史论类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将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学研究内部体系关系,以“研究理念”的整体感知,明确学科问题如何提出及其研究方法的侧重。

同时,对于普遍较少接触学术性文本、专业文献研读欠缺的本科生来说,史论类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层面要重视文献的介入及使用,尽早使学生认知何为音乐专业“学术化”写作,方能为论文写作的教学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里的“文献”,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始文献与材料,二为经典的学术文论。

涉猎原始文献的重要性,近年来在有关音乐史教学问题的研究中多有呼吁。如钱慧在论及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文献与活态‘接通’”这一理念时指出:“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解读文献,自然是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⑥就史论课程而言,原始的作品音响及其乐谱、音乐家及其作品相关史事、音乐思想及观念的原始文本记录,不仅可作为串联课程“知识”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其查找、收集的来源及方法。在其他史论类课程中,原始资料可以引申为田野资料、相关研究的数据及其样本等,如民族音乐学的田野案例、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教案文本等。

阅读和思考习惯的养成亦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经典学术文论的阅读可适当介入史论课程的教学中,并作为教材的补充。进行基础知识、概念讲解的同时,引入相关学术文论的分析与讲解,可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与理解,并与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互动,强化学生对相关学科“研究理念”的理解。

2.技能类课程拓展眼界与知识互动的功能

就技能类课程而言,在本科阶段偏重实践及技术能力的掌握,但就服务于“知识综合运用”这一目标来说,技能类课程同样可通过教学层面的优化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应尽可能增加对于最新音乐作品在具体唱奏及作曲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的涉猎,拓展学生的艺术眼界。如笔者在教学中,曾启发学生对刚问世的音乐作品加以关注,可将其作为论文选题的研究对象。遗憾的是,学生往往对类似作品较少涉猎,又由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时间紧迫,而无法对这样更容易把握、并符合其专业侧重的选题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在技能课的教学中也需要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进行培养。笔者发现,学生在论文选题时,首选对技能类课程中所学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关注,但对于作品的理解,多仅局限于谱面实践及专业老师的讲授,缺乏主动深入的观察。所以,在技能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于经典音乐作品研究的“经典文献”进行关注,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实践技能,亦可促使技能课的教学与史论类课程形成有机互动。

三、本科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重点—面向“现实前沿”的课程视野与书写训练模式

若在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阶段奠定学生认知“研究理念”这一前提,在学位论文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可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基于学科前沿视野拓展的问题提出及音乐专业论文写作的一般性模式。

1.学术视野的拓展—以学科前沿与关注“现实问题”为核心的启发性教学

就本科音乐专业论文的选题而言,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标准有如下表述:“与研究、艺术、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应立足于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有一定新颖性和学术性;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又能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有所提高;鼓励创新。”⑦所以,独创性是合格学位论文的基本品质。所谓的独创,需解决新的学科关切的问题,那么对学界特定议题研究趋势的认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的涉猎,即学科前沿的基本认识,则是提出问题的前提。

针对这一目标,笔者对于学界有影响力的刊物,结合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等要素在论文写作课的教学中进行介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及擅长方向的研究成果进行甄别和收集,着重精读近五年内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各方向最新高质量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论文写作的一般性要素进行例析,并训练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此引导学生认知前沿性研究的新意所在。前沿性成果的精读,是解决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特殊到普遍”认识问题的关键一环,对于学生拓展固有的传统学科思维、打开观察问题的视野也有着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积极的关注,可有效实现“选题创新”。前文所阐述的基于以“经典”为参照系的新的、有一定当下学科意义的新问题,可谓“现实”。但对当下社会生活中与大众有着密切联系的、有一定关注度的,甚至日常的音乐问题进行积极关注与思考,更具备“现实性”,显然也更加容易与当下的“学科前沿”形成对话。

笔者在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日常身边的流行音乐、网络空间及移动新媒体中的音乐现象。以文献精读、例析为基础,对近年来学界流行音乐文化研究时,关注受众、音乐家所处文化语境等问题的优秀文献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日常现实”。这一尝试成效良好,如有的学生对于网络空间民族音乐“二次元”化的风格及其与平台受众参与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还有学生对民歌手张尕怂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流行化的民歌及产生社会影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通过“面向现实”的音乐研究成果的讨论,亦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新视角关注经典研究对象。如在笔者教学中,有学生受“音乐的社会意义及其功能”这一研究视角的启发,对学界颇多关注的中华交响乐团抗战时期的音乐社会功能如何实现的课题进行了讨论。所以,关注学科前沿与“现实问题”为核心的启发性教学,是论文写作教学中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2.写作模式的结构性思维训练—“历时”与“共时”的辩证融汇及“音乐文本”材料的组织

如何使用资料并有机地组织“音乐文本”,是音乐论文具体写作层面的普遍性问题,应围绕其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音乐文本”从宏观层面来说可分为两类:其一,对于音乐形态进行言说、描述的文本,例如對于乐谱、音乐表演等分析或描写;其二,非音乐形态的相关“音乐事实”(人物、观念、事件、现象等)的叙述性文本,例如音乐家及其音乐行为的活动过程、音乐相关问题的观点等等。

教学中训练学生文本组织“思维”的方式,可分为“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

“历时”维度即对音乐的文本材料进行“过程”性描述。以音乐形态相关文本为例,如对音乐作品按照其曲式、随时间流动的音响过程进行描写、分析与展示,或对于音乐的作品、表演样态“变化过程”的描写;以非音乐形态的“叙述性文本”为例,如对于音乐家的生平、创作情况或特定音乐行为的过程按照时间进行展示,或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欣赏等等社会行为的过程性叙述,抑或对某一音乐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评价等。“历时”维度更为关注的是“过程性”的、先后逻辑的叙述与描写,从而对于学生写作的“线性”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

“共时”维度即将音乐的文本材料视为“静态”对象进行聚焦式的概括、总结与分析。音乐形态相关文本层面,如对于音乐作品特定结构、音响等特征进行分析与描写,或对特定时期的作品、表演样态特征概括;就非音乐形态的“叙述性文本”而言,如对音乐相关的人、现象及社会行为的总结与分析。“共时”维度更为关注空间性、立体性的阐发,可对学生的“结构性”与“抽象归纳”思维进行训练。学生可结合自己收集或教师给定的音乐相关文本进行两个维度的写作训练。

在正式论文写作时,两维度是辩证融合的—“历时”维度进行材料的“线性”组织与文本的写作,需进行抽象归纳的“共时”总结,即内在的“线性”逻辑亦需基本的“共时性”的“抽象概括”,赋予其相应的层级与标题,成为论文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样“共时”与“静态”的内部结构,也需线性逻辑的“历时”思维完成文本的“有序组织”。

所以,“历时”与“共时”两个写作维度的融合构成了论文的内部骨架,进行音乐文本材料的组织、展示以及分析,以标题就内容以及结论进行概括。“历时”与“共时”维度形成各级标题间的逻辑的互动,即体现为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与过程。

两种维度的文本组织及写作的教学,需结合前沿与经典文献的例举及分析这一过程,使学生对两种维度在方法论层面进行理解。进一步对“音乐文本”的多元化进行感知,从而灵活地收集、整理以及组织音乐文本材料,以此“前写作阶段”为基础,为正式论文定题及写作进行铺垫。

结语

正如教育部针对“新文科”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最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支持高校……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通融能力和实践能力。”⑧所以,本文所提出培养学生认知学科研究理念、建构扎实“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现实”与“前沿”面向,也是音乐专业整体课程教学体系优化的现实所需。

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音乐专业本科学位论文教学问题实为反映了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在创新思维与能力层面的不足,须围绕“产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结构性的优化。在基础课与主干课教学中,将学科专业研究理念、学科的研究性文献,有机地进行结合,使学生对音乐专业学科体系初步“整体性”认知,完成“学科知识”与“学科问题”的衔接,进而可实现“学科问题”的提出。由此方可在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中,结合“前沿”成果的涉猎打开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对“现实”问题的学术敏感度与创新意识,并结合论文写作基本模式应用进行训练。

本文所论述的问题与思考,更多针对的是非独立音乐学院音乐专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不同综合类大学以及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由于地域、师资、专业特色等因素,论文写作的教学往往还面临特殊现实问题,本文在此僅提出普遍性及宏观性的解决思路,就具体课程内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进,仍有待探索与尝试。

①王建、史春梅《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谈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音乐创作》2010年第4期,第158页。

②王建朝《高等院校音乐本科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第12期,第25页。

③康瑞军《中国音乐史教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价值导向》,《中国音乐》2023年第1期,第37页。

④陆国栋、章雪富《大学教育的课程谱系》,《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2期,第43页。

⑤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910-911页。

⑥钱慧《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接通”探索》,《人民音乐》2018年第5期,第74页。

⑦同⑤ , 第910页。

⑧“《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中国教育在线:https://www. e1.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查询日期:2023年7月28日。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历史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大同乐会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0588)的阶段成果]

李昂博士,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萌)

猜你喜欢

论文文本音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