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障碍、机遇及发展策略

2023-12-05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发展

王 玲

(伊犁师范大学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科学研究所,新疆 伊宁 835000)

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已成为国内外国际化教育利益相关群体广泛关注的话题,传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须转型。西部高校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教育合作、科技合作,实现教育开放的主要载体,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西部国际化人才培育的重要供给地。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关乎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强国。截至2023 年6 月15 日,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共计763 所,其中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390 所。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中,地方所属高校(以下简称“地方高校”)共378 所,占比约为96.9%,[1]由此可见,西部地方高校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鉴于此,以西部地方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合作中面临的障碍,通过对障碍的认知和反思,关注西部地区高校教育国际化自我变革,并尝试在时代变局下寻找西部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思考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走向以及发展策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

一、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障碍

西部地方高校在全球国际化交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较为被动,因经济发展受影响、教育优质资源不均衡,西部地方高校在线教学经验不足等因素,在全球市场中招收学生、跨国教育服务中受到阻碍,直接影响了西部地方高校国际教育软实力,致使西部地方高校国际教育教学、科研交流受限。

(一)社会层面: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社会服务职能弱化,未凸显西部地区特色发展

社会服务职能指大学以自身优势为基础,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为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职能。当前西部多数地方高校国际化社会化服务既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全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西部高校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与当前社会经济建设要求产生不相适应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较少,高层次人才供给水平较低。基于第五次学科评估数据,西部地区高校中仅四川、陕西以及甘肃地区具有优势学科,在学科排名中有11个A+、14 个A、15 个A-,以上优势学科中工学类、理学类学科占比较大。对于西部地区其他高校而言,发展优势学科、一流学科以及地方特色学科的资源支持相对较少,尤其是文学类、教育学类等学科;与区域发展相契合的特色学科培育较少,致其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学科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国际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培养并引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所以西部高校在学科建设层面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其二,西部地方高校在专利出售、技术转让、决策咨询、科技服务项目转化水平方面与中部、东部高校仍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从科技项目成果来看,西部12 省市区地方高校科技专利出售总金额仅占当年全国总额的10%,青海、西藏、新疆三地高校与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差距显著;研究与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高校专利获授权数在当年总体中占比为25.1%、23.3%,青海、西藏、宁夏三地高校与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差距显著;从人文社科成果看,西部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咨询报告被采纳数仅占总体的19.4%。陕西、四川、重庆三地高校处于西部地区的前列水平,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四地高校与前者相比差距显著。与东部地区相比,青海、宁夏、西藏与新疆四地高校在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上存在极大的进步空间,其严重制约西部地方高校国际化的进程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需更多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扶持。

表1 2021-2022 年东、中、西部高校科研服务社会发展成果情况

(二)高校层面:西部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竞争自信与创新意识

当下全球经济水平下行、国际局势动荡,从物理环境上造成国际人员流动性低,影响了西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形式。从高校层面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障碍,其一,西部高等教育长期存在优质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高校专职研究人员较少、经费与研究平台数量不足、国际化合作形式单一、参与国际交流深度和广度有限等问题,致使西部高校国际化水平不仅与中、东部高校存在差异,其内部也存在发展差异。比如2022 年预算最多的30 所高校中,西部地区只有5 所。[2]当前全球高等教育体系生态秩序失衡,国际教育市场逐渐不规范,对原本高等教育体系基础就较薄弱、缺乏韧性的西部高校来说,难以抵抗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挑战等不确定性。西部高校与中央部属高等学府、“双一流”高校相比,存在学科特色专业起步晚、底子薄,与国际互通的挖掘不足,优质成果数量和质量有待加强等不足。资金是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大的困难和问题,[3]西部高校的教育经费在人才引进、高校设备资源、学生发展等办学事宜上投入过多,用于国际化合作的教育经费有限。以上诸多待解决的问题致使西部高校在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较弱,尚未建立起具有西部特色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更加突出了西部高等教育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

其二,西部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教育缺乏竞争与自信。由于区域环境的限制,西部经济发展、教育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发展较弱,对比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国际化教育发展路径,认为西部高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缺少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信意识,而上述竞争、创新与自信对有挑战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来说是其内生动力的源泉。

(三)价值层面:西部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信念不足,导致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不足

在2021 年第四届西部高教论坛中,李保玉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存在“梅佐乔诺现象”,[4]该现象阐释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借用外力为落后地区提供了赶超所需的物质资源,却没有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和体制保障;提供了发展的外部推动力,却没有建立起自身的发展激励机制。对于西部高校来说,西部地区国际化水平的省份、校际落差大,国际化服务社会发展职能弱化等现存障碍进行归因,西部地区国际化人力资源、政策支持及激励机制还存在明显不足,致使西部高校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会带有“保守”“观望”“逃避”的姿态面对自身发展,高校组织管理人员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层面发展信念不足,对西部高校发展国际化的价值目标思考不清晰,造成了国际化深度参与不足的局面,具体可见表2,从西部高校国际人员流动来看,西部12 省市自治区高校“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人次流动占比为2022 年全国高校人员流动的1/5,且“走出去”人数是“引进来”人数的1.5 倍;从西部高校国际学术交流来看,西部高校在国际学术会议出席人员、交流论文及特邀报告这三个指标上均低于东部、中部高校,在主办国际学术会议这一指标中略高于中部高校,显著低于东部高校;从比较西部高校国际交流情况来看,广西、四川及陕西三个地区的高校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论文方面较为积极,西藏、青海及新疆三个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不甚乐观。由此可见,多数西部高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都呈现了“梅佐乔诺现象”,在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缺少激励机制,致使西部高校教师在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深度与广度有限,致使西部高校国际影响力较弱。

二、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迎来的机遇

随着对外开放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西部地方高校应意识到教育国际化对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西部地方高校应把握“双一流”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努力激发西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功能。

(一)“一带一路”倡议引领西部高等教育“走出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西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承担着教育外交的重要使命,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西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丰富了高校的第五项职能——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开放的重要探索,尤其是迫切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西部高等教育。在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加强的今天,积极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西部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中国和各国民心互通的“软联通”工具。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构建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客观需要,[5]为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机遇,通过优化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提升西部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西部地方高校借鉴世界优质教育理念,体现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教育发展宗旨,有利于构建具有西部特色、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吸引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各国人才政策的变化,全球人才流动也会出现新的局面。中国抗疫的经验和成绩以及经济生产的迅速恢复,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会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希望来中国学习,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希望到中国来学习。在新冠疫情结束后,中国有很大可能仍旧成为对外国留学生学习具有吸引力的国家,[6]中国政府和学校始终关心在华外国留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7]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将可能占据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更重要的位置。[8]西部地方高校应把握当下环境优势,不断提升我们自身人才培养的质量,争取把优秀的人才留在国内,在未来的20 年内实现弯道超车。西部高等教育除了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供给地,比如一专多能的国际人才、小语种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也应该是国际组织人才、智库人才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储备地。西部地方高校应把握政策指向、市场环境,从服务地方出发,在高校中培养一批掌握应用型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同时让这批人才成为专业学科的领导者,产学研合作的组织者,这对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都非常有利。

(三)政策支持西部地方高校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9]明确指出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2022 年5月18 日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中国际合作发展性报告中强调了本土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提出团结合作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应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尤其要关注由于社会文化资本造成的教育国际化不均衡、不公平地区。西部地方高校应在时代变局下把握政策机遇,以期使西部高等教育系统朝向政策期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行。

三、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西部地方高校应积极调整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主动构建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从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形态、国际化人才培育特色、目标、国际化合作新模式等方面思考西部高等教育在发展教育国际化层面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数字化教学”理念,构建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新形态

为了抵抗“跨境流动”才能实施国际交流合作的阻碍,在地国际化作为国际化的新形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0]在地国际化是指国内教育的国际化,要求高校通过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创新的人才培育模式使受教者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国际水平的教育。推进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一方面,需要突破物理空间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加强西部高校数字学习治理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化教学”。由联合国牵头提出的“推开公共数字之门”的倡议无疑为全球公共数字学习治理提供了契机。[11]在西部地方高校学习环境中,有目的地将发展学术全球思维、跨文化技能和国际理解等活动纳入学术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中,以大数据为载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建立“云课堂”平台,并着力开发新的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国际合作,共享现有的在线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形态;另一方面,利用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国际化合作资源存量,挖掘西部地方高校与周边国家合作办学潜力,在高校内部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在地国际化。西部地方高校还可以积极展开国内合作,和东部地区高质量大学联合起来,面向热点需求,共同围绕某个专业领域、某个区域等来组建联盟实现知识与资源共享,为区域合作和人文交流提供合作平台。此外,建议增强西部地方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促进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不仅能够让国际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本土学生感受其他国家的文化魅力,通过国际学生资源赋能在地国际化。

(二)关注西部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积极与全球建立国际联系

建议西部地方高校结合政策、时代背景带来的机遇、西部地区人才需求规格等关键因素,形成战略性框架,促进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的整体性。“大学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能够系统完整体现其目标,大学目标只作出一些调整、修饰或变更最终会是一场空欢喜”。[12]因此,西部地方高校应从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等方面考量,使得西部地方高校能够积极面向全球,建立有效的国际联系,实现从本土角色向全球性角色的转变,[13]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西部地方高校应与人才培育的各层级、各部门进行协调,构建责任明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其二,丰富西部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中“国际化”的内涵,在培养西部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过程中不仅呈现在课程教学国际化层面,还需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体现国际化培养理念,不能仅关注国际化交流学生的数量,应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关注西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三)西部地方高校应充分把握国际形势,确立国际教育人才特色的目标定位

西部地方高校应重视内涵式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库基础,走具有西部特色的发展道路。西部地方高校应结合学科建设发展实际,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等领域积极培养服务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需调整西部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专业结构,培养人才的类别、规格,结合政策环境和“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地区应注重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迎合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增强高校国际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职能。建议首先应在西部地区成立小语种教育政策研究机构,负责考察西部地区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调整政策,对大学进行监督;由于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需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学习小语种,除了用特殊教材辅助学习之外,建议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小语种,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比如新疆地区可以开设与其经济往来较多的哈萨克语、波斯语等;最后,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去鼓励西部地区的学生学习小语种,在课程考核结束后,通过成绩对其进行奖励,并及时输送学生去小语种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进行学习,实现西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育的输入—输出平衡。

(四)西部地方高校应优化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部地方高校优化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为了能够为培养国际化人才保驾护航。首先应及时更新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厘清高校管理职责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区别,建立全面支持西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信心,确立国际化人才科学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其次构建更为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体制,适当降低教育管理重心。结合西部地方高校办学实力和部分地区具有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建立富有人性化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环节上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突出国际化课程的时代性和课堂灵活性,[14]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考核等环节上突出创新人才成长,并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最后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强调“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应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内涵,是增强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内在协调性的重要前提。所以西部地方高校应制定较为灵活的、具有西部特色的弹性化人才管理制度,通过学分制和选课制,使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在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上,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通过结合专业知识的理论性和应用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转变,锻炼心智,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凭借专业型技能就业。

(五)西部地方高校丰富国际化合作模式,促进国际化发展的多样性

审视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价值认知,从合作模式角度增强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意识。第一,从合作主体数量来看,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多边合作模式,着力推动建立集聚社会资源,有效实施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15]第二,从合作主体层次来看,需政府、高校、学科专业及教师的共同合作,才能推动西部地方高校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从合作主体组织形式来看,建议通过虚拟和实体模式相结合方式。就疫情影响下的各国留学数据来看,预计国际教育至少要有五年的恢复期。[16]虚拟模式不受场地限制,是目前国际合作的最佳选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促使全社会高等教育体系对知识共享职能有迫切的需求,虚拟模式能够克服跨境流动的障碍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流动,在全球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实体模式是鼓励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合作办学,加强和改进国外汉语教学,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17]比如老挝苏州大学是2011 年7 月中国政府在海外创建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第四,从合作主体功能作用来看,突出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科学研究合作模式和服务社会合作模式。

四、结语

基于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障碍,西部高等教育应紧抓“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构建更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西部高等教育系统,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提升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视西部地方高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分析时代变局下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对的风险与机遇,力求西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具有前沿性,科研活动具有探索性,西部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也应及时预测未来社会的结构、形态变化,期望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在未来社会发挥建设性作用。与此同时,在积极推进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跳出完全借鉴学习发达地区以及发达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维模式,保持西部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特色。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