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

2023-12-01刘桂霞

教育界·A 2023年3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摘要】议题教学是一种新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其可以改变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当下的议题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实践误区,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操作机械化、课堂形式化等。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价值性、在场性、非形式性等特性。实施议题教学,教师要善于提炼议题、引导热议以及升华论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议题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刘桂霞(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实验小学。

就课程性质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必须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议题不宜“高大上”,而应当实在、具体。为此,教师可用议题的形式来推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辨析活动。借助议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议、动。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议题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规范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

一、议题教学的实践误区

当下的议题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价值取向功利、操作机械化、课堂形式化等。这些问题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被动化、肤浅化、机械化、孤立化,由此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建构缺乏深度。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厘清问题,探寻其缘由、对策,这是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议题教学的使命与责任。

(一)价值取向功利

功利主义是教师实施议题教学的“绊脚石”。相比较于其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范式,议题教学比较费时,有时还可能得不到统一的结论。而这正是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忌讳的。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种价值灌输的教学,这样的一种教学用时少、成果多、考得好[1]。

部分教师在实施议题教学时,往往沿袭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设置的议题多、任务密、活动多、问题多,导致学生的议题学习比较肤浅。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凸显议题的深度,往往会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导致学生的思辨活动无病呻吟、装腔作势。

凡此种种,都是教学的功利心理作祟。真正实施议题教学,教师要摒弃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的思辨和研讨上。

(二)操作机械化

部分教师在议题教学中,充当着学生“保姆”的角色,管得太多。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对议题研讨进行细微性的预设,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机械化模式。在这样的议题活动中,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走”。还有一部分教师的议题教学太过模式化,导致课堂充斥着假合作、假对话、空辩论等现象。

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的议题教学不应谋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不应设置过多的任务、问题,不应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而应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开展自主性的研讨、互动、交流。

(三)课堂形式化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的议题教学课堂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如过度地使用技巧、堆砌辞藻等,但是教学的内容却比较单调、贫乏。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旅游、吃大餐、享受视听盛宴的场景;同时,教师设置这样的议题:“同学们觉得生命是怎样的?”接着,学生纷纷从生命的享受尤其是物质享受的视角进行研讨。显然,这样的一种议题研讨,是一种偏离生命本真意义和生活本真意义的研讨,是形式上的研讨。这样形式化的课堂,让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感动,难以领略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的魅力。

二、议题教学的本真内涵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议题教学,不仅要对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还要把握议题教学的本真内涵。即教师实施议题教学,要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2]。议题教学要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价值性是议题教学的本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议题,不是简单的问题,也不是具有统领作用的主题,而是蕴含着一定价值、能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价值冲突的问题。价值性是议题的本质属性。

因为具有价值性,所以议题具有“议”的意义。议题应当可供商议讨论,应当具有可议性和延展性。换言之,通过议题的研讨,能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议题研讨是蕴含着一定价值观的,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时,设置这样的议题:“同学们,我们是否应该受特殊保护呢?”通过这样的议题研讨,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受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由于议题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不少学生都能举例来论证,如小学生沉迷网络事件、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等。在议题研讨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我们应该受特殊保护”,而且认识到“我们应该受到哪些特殊保护”“怎样受到特殊保护”。这样一种能激发学生认知价值冲突的议题研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场性是议题教学的样态

议题教学不是传统的“空对空”的辩论,而是一种在场性的活动。在场性是议题教学的样态。“在场”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具有探索的空间。在议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判断对错,而是要引导学生将议题内容关联一定的背景和事件。不同的情境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创造性地将若干公共场所的模型搬进教室,并设计这样的议题:“同学们知道这些地方的社会规则有哪些吗?为什么要遵守社会规则?”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法治观念,提升了道德修养,增强了责任意识。在互动研讨交流的环节中,教师相机为学生呈现一些公共秩序良好的画面。学生从点贊身边人,再到点赞千千万万中国人,情感逐步升华,衷心地发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感慨。

在场性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能让学生的议题研讨活动更鲜活。面对教师创设的不同情境,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议题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知识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真正体现知行合一。

(三)非形式性是议题教学的逻辑

道德与法治议题教学应当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注重形式,而议题教学活动往往具有多维的思考空间。也就是说,在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质疑、反思、批判;鼓励学生呈现证据、梳理因果;鼓励学生审视历史、分析利弊。通过这种非形式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不盲从。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引导学生围绕“排队与插队”展开研讨。为了深化学生对议题的认知,笔者呈现多个情境,如拿作业本时有人来晚了却插队,怎么办?车子来了,遇到抱着孩子的阿姨怎么办?通过对多种情境的研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不再简单化、机械化、片面化,能够对相关的“排队”“插队”问题形成辩证的思考。即“排队”是一种公共规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遵守这种规则;当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又不能墨守成规,而应灵活变通,做到守规则、懂礼让。

三、实施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实施议题教学,要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议题,善于应用议题,让议题发挥驱动性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搜集论证议题的相关资源,从而让学生的议题研讨活动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生命力。

(一)要善于提炼议题

议题是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的“眼睛”。议题不仅可以是教材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是社会热点。议题往往决定着学生议题活动的方向。好的议题不仅要有意义,同时要有趣味[3]。只有这样,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争议性、两难性、启发性、引导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时,根据学生上网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置“网络的利与弊”议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证思考: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辩证思考,深刻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积极地应用网络,从而让学生的议题活动走向深入。因此,提炼议题,应当因题而生,缘题而走。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热议

提炼出相关的议题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议题展开研讨。如果说,议题解决的是“议什么”的问题,那么,热议解决的就是“怎么议”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如可以用“圆桌会议”等形式开展议题研讨活动。在引导学生热议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议论时间,不要随意打断学生,但要注意积极地跟进、调控。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时,请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喧哗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情境进行热议。通过热议,学生深刻认识到喧哗、吵闹不仅是不礼貌的行为,还是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甚至有可能是违法行为。

在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热议,充分彰显议题的价值、体现议题的魅力、突出议题的意义。议题的热议要建立在教与育的交汇点上,建立在学生的需求点上,建立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难点上[4]。

(三)要善于升华论点

教师的议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研讨,还要引导学生升华论点。在议题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在议题研讨活动前,学生的认识往往比较单一、肤浅,而通过议题研讨活动之后,学生对议题的认识往往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升华。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时,发现学生一开始对烟酒与毒品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烟酒与毒品的危害。教师提出议题:“烟酒与毒品分别有哪些危害?”从而让学生对烟酒与毒品的种类、表现、危害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此外,笔者为学生展示正常人的肺和长期吸烟者的肺,这让学生感到震惊。如此,学生对吸烟、二手烟的危害将不再漠视,而是十分重视。

结语

基于议题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议题为纽带,以研讨为方式,以素材为支撑。实践证明,议题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激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议题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模式,营造了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简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

[2]曹中海.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32.

[3]徐静.议题式教学生命力的提升之道[J].新课程导学,2020(S1):83,89.

[4]钟啟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