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模式在急诊输液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3-11-29胡怡倩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31期
关键词:人性化输液规范化

卞 雯 胡怡倩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苏 无锡 214122)

急诊科的输液室是在医院的急诊部门内设立的专门用于进行输液治疗的区域。在急诊救治期间,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方式[1]。急诊患者因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多较为严重,多数患者在接受急诊检查后需立即接受急救输液治疗。急诊科输液室患者数量较多,医护人员工作量较大,输液护理存在一定难度[2]。同时,急诊输液患者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较为明显,在输液过程中若未进行科学的护理配合较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加强对急诊输液患者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对患者安全性提高、护理流程优化、患者医疗体验提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模式有望改善急诊输液患者的医疗体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并增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4]。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急诊输液患者中行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的效果,以期为其他领域的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护理质量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4例在本院急诊科输液室输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将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为(35.72±2.44)岁;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24例,扁桃腺炎12例,支气管肺炎6例,其他5例。干预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为(35.68±4.62)岁;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26例,扁桃腺炎13例,支气管肺炎7例,其他1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属于急诊就诊,需立即或迅速进行输液治疗;输液治疗指征明确,且具备相应的输液医嘱;愿意参与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危重疾病、休克、严重感染等需要特殊处理的情况;存在严重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导致输液治疗困难的情况;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存在严重过敏史、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等其他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情况;因智力障碍、精神病等原因导致无法理解或参与研究。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输液期间进行常规护理。①输液前评估:在输液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患者的主诉、过敏史、病史等信息。②静脉通路管理:护理人员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确保通路通畅。同时,定期观察患者静脉通路周围的皮肤情况,防止感染和渗漏。③输液计划与监测:根据医嘱,护理人员制订输液计划,并按时给药。监测输液速度、输液总量以及输液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④医嘱配合:护理人员仔细阅读并配合医嘱执行输液治疗,包括药物的配制和稀释、输液速度和时间的调整等。⑤检查观察: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血压波动、皮肤黏膜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⑥安全护理:护理人员保证输液器材的消毒和清洁遵守相关的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干预组患者输液期间进行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干预。①在患者进入输液室后,护理人员主动询问病情,快速了解查看医师开具的病历单、药品,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情况,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等。引导患者及家属在相应坐位就坐,并嘱咐其等候输液。在交流期间,护理人员全程态度和蔼,耐心倾听,使用礼貌用语。对于无家属陪同,且病情、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及时安排护理人员陪伴。对于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耐心倾听其倾诉,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疏导。在交流过程中,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避免激化患者情绪。②护理人员收到医嘱后,严格按照流程规范进行药物配制,并按照顺序快速对患者进行输液。严格遵循输液操作规范,准确记录输液信息,遵守消毒、无菌等操作要求,确保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嘱咐患者及家属在输液期间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③制订规范化的巡视计划。由科室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巡视护理人员,每隔30 min进行1次输液室巡视。在巡视过程中,重点观察病情严重、复杂、情绪状态欠佳的患者以及儿童、老年患者,了解患者输液期间遇到的问题。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及能力。对患者提出的疑惑、问题,耐心的进行讲解,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由护理人员观察并记录从开始输液治疗到治疗结束期间患者发生的相关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针头滑脱、药液外渗、输液管内回血、针头堵塞、穿刺部位血肿、反复穿刺等。②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输液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发放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填写,并统计分析。问卷内容包括专业技能、服务态度、沟通交流、巡视观察、护理舒适度、需求满足6个方面,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则患者对护理服务越满意。③观察医患矛盾发生及投诉情况。记录并统计输液室患者排队、沟通、操作不满发生情况。同时,观察并记录输液结束时,患者因护理不满产生的投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5.0统计软件为工具完成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0.64%,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7.6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出院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中专业技能、沟通交流、服务态度满意评分及需求满足、巡视观察、护理舒适度评分和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医患矛盾及投诉情况比较 干预组的医患矛盾发生率为2.13%,而常规组为17.02%;干预组没有患者投诉,而常规组有6例投诉。观察组医患矛盾总发生率、投诉率相比常规组均显著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输液室医患矛盾、投诉情况对比[n(%)]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高度专业的技能,主要以大气压、液体静压的原理,将液体、药物等通过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给药方式[5]。该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刺激小、见效快、疗效显著等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6]。在患者输液期间若处理不当,则易发生感染;同时,持续性过量输注可导致电解质失衡,循环负荷过重;滴注速度过快、药物过量等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7]。因此,输液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在输液过程中针对不良事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避免多种不良事件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

在急诊输液中行常规护理具有一定作用,但因急诊科工作量大、时间紧迫、资源不足等原因,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缺乏人性化、护理缺乏个性化、操作缺乏规范等问题,导致总体护理质量受到影响,护理效果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进而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8-9]。静脉输注是护理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急诊输液过程中加强科学护理管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感,减少医患纠纷[10]。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模式是一种将患者的需求和权益放在首位的护理方法。该种护理模式强调通过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尊重其个人价值和意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连续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人性化护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患者作为整个护理过程的中心[11]。规范化护理模式则是建立在人性化护理模式基础上的一种系统化的护理方法,可确保护理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性[12]。本研究干预组患者在急诊输液中实施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后,该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急诊输液不良事件,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可能是,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将被动护理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主动了解、发现和分析问题,及时行针对性、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在患者进入输液室后,护理人员并主动开展细致的护理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在互动过程中重点提供心理安慰及疏导,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至医护人员的尊重与关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13-14]。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需求和痛苦,可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误诊,增加患者对治疗过程的理解和合作度。该护理模式注重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提前做好输液操作规范制订,准确进行输液信息记录,严格执行消毒、无菌等操作规范,能够更好地保证患者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规范化操作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助于降低投诉率。本研究结果亦显示,干预组输液后仅发生1起医患矛盾事件,无患者投诉事件,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在急诊输液期间行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投诉率。这可能是因为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包括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并向患者提供透明和准确的信息。护理人员通过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可减少患者或家属的误解和不满,增加其对医疗过程的理解和信任。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要求护士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工作,确保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而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可减少因操作不当或疏忽而导致的患者不满和投诉。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要求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定时进行巡查,可更及时了解和解决患者输液期间出现的问题,避免重大意外情况的出现。此外,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注重使用礼貌应用、沟通技巧,可起到稳定患者情绪的作用,因此也可有效避免投诉事件发生。朱晓华等[15]研究发现,在急诊输液中实施科学护理管理后,患者负面情绪可得到有效缓解,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投诉率明显降低。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未来将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以更好地验证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模式的效果。其次,本研究仅考虑了少数特定的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度指标,未能全面评估护理质量和患者感知的护理效果,未来的研究将在更广泛的指标上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此外,应意识到在实施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模式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护士培训和意识改变等。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建议医院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加强团队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急诊输液患者中实施人性化及规范化护理,可有效减少输液不良事件,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效避免医患矛盾及投诉事件发生。

猜你喜欢

人性化输液规范化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颈枕输液袋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