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

2023-11-29陈春霞王海虹陈佳佳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31期
关键词:雾化医护人员小儿

陈春霞 王海虹 陈佳佳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卫生院综合病区,福建 泉州 362013)

相较于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常规给药方式,雾化吸入给药方式的特点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之后由患者直接吸入呼吸道,即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及肺部,可以更加快速地起效,从而达到消除炎症、水肿、痉挛、稀化痰液的目的[1-2]。在临床中,雾化吸入治疗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肺炎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中,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相较于成年患者,小儿患者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故无法有效控制自身情绪,经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吵闹、不配合相关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治疗,延缓症状消退时间[3-4]。基于此,临床在治疗小儿肺炎患者时需要为患儿提供针对性护理。本研究以接受雾化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为例,比较不同护理方式产生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起止时间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选择80例确诊为肺炎的患儿。纳入标准:①主诉机体发热,伴有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症状,经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病原学等检查,最终确诊为肺炎的患儿[5]。②确诊为轻度、中度肺炎的患儿(呼吸系统受到累及,有呼吸不畅、咳嗽咳痰等表现,但未达到呼吸严重困难、需要上呼吸机辅助治疗、累及其他系统、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全身感染中毒的程度[6])。③在本院通过雾化吸入方式摄入药物进行治疗的患儿。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的患儿。②送抵本院时,因病情严重,意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的患儿。③家长缺乏基本医疗常识,在治疗过程中多次扰乱医院公共秩序[7](如家长因为患儿症状短期内未得到有效缓解,拒绝听从医护人员解释,大声吵闹,导致其他患者围观等行为)的患儿。④肺部受到机械性伤损的患儿。基于治疗期间护理方式的差异将80例患儿分成两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两组患儿的各项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比较。

1.2 方法 在患儿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期间,为对照组患儿提供常规护理,包括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定期观察患儿症状是否得到缓解,向患儿家长讲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等。为观察组患儿提供优质护理,内容如下。

1.2.1 体位护理 ①针对患儿出现的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护士应叮嘱患儿家长尽量使患儿避免长时间保持仰卧体位,而应采取半卧位、坐位等体位,从而达到提高患儿呼吸顺畅程度的目的。②如果患儿十分疲劳,机体乏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卧床休息时,应尽量采用右侧卧位;如果患儿必须采用仰卧位时,应注意将患儿的头部向左侧或右侧偏斜,并在颈部增设软靠垫,目的是令患儿头部能够抬高至少15°(但不可超过30°),否则会导致雾化吸入的药物受沉降位较浅因素的影响,无法流入并作用于肺部,进而从口腔、鼻腔处液化后流出。

1.2.2 药物雾化量控制护理 患儿的机体各项组织及器官(包括咽喉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出现的情况是,雾化吸入的药物通过患儿鼻腔、喉咙等处时,相关组织无法对吸入药物的冲击力进行有效缓冲,故易导致患儿在吸入雾化药物的过程中呼吸道出现痉挛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令患儿感到较为强烈的不适感,甚至有可能出现呛咳等现象。基于此,为患儿提供雾化吸入药物时,初始吸入药物剂量应得到严格控制。初始的雾化吸入药物剂量应尽量低,在患儿吸入之后,注意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询问患儿是否感到咽喉、鼻腔等处有“颤动”等不适感,如果患儿表示未出现上述情况,说明患儿对当前雾化吸入药物剂量耐受,可稍微加大剂量。重复上述过程,使患儿逐渐适应更大的药量,直至达到标准剂量。

1.2.3 雾化吸入治疗时间控制 ①患儿年龄小,机体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故治疗疾病时所需的药物剂量相较于成年人应当减半或更低。在这种情况下,患儿每日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次数应该严格控制在1~2次。②如果患儿在雾化吸入药物后,相关症状未得到明显缓解,可适当增加每日雾化吸入次数(如提升至每日3次),但相邻2次雾化吸入治疗的时间间隔至少需要达到4 h,期间应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做好对肺水肿的预防工作。③患儿每次雾化吸入治疗的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15~20 min。

1.2.4 雾化吸入药物温度控制 ①除了通过控制雾化吸入药物剂量的方式减轻药物对患儿鼻腔、喉咙、呼吸道造成的刺激外,药物的温度也应得到精确控制。具体来说,在将药物制作成气雾之前,医护人员首先需要检查药物温度,如果温度仅为环境温度,则应将药瓶放置在手心中一段时间,等到药液温度提升至接近人体温度(35 ℃左右)后,方可制作成气雾。②有些药物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稀释,所用液体应为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

1.2.5 雾化吸入治疗后的专项护理 ①每次完成雾化吸入治疗后,医护人员首先需要询问患儿咽喉、鼻腔等处是否存在不适感,是否感觉有物体残留。得到肯定回答后,应注意检查,清理淤堵物。②医护人员应对患儿的背部、胸腔等处进行轻柔叩击,帮助患儿自行排出痰液。③若上述方法无效,可采用人工吸痰的方式,尽量降低患儿的不适感。④在完成吸痰护理后,还应为患儿提供生理盐水,使患儿漱口,避免病原菌在口腔内滋生,进而引起疾病反复。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4种常见症状的消失时间,分别为机体发热、呼吸急促、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②按照下列标准评估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非常依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哭闹、吵闹行为,全过程非常“乖巧”且积极配合,治疗过程非常顺利。基本依从:患儿基本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配合治疗,但偶尔受机体不适感影响而出现哭闹行为,经过医护人员及家长安抚后恢复正常,治疗过程相对顺利。不依从:患儿全过程经常大喊大叫、大吵大闹,甚至一度造成雾化吸入治疗中断,治疗过程极不顺利。总依从率=(非常依从例数+基本依从例数)/组例数×100%。③按照下列标准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患儿家长认为护理人员尽职尽责,充分考虑到患儿的年龄、行为、思维意识特点,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各项护理细节均十分到位,对护理工作表示强烈认可。基本满意:患儿家长认为护理工作基本达到自身预期,但在某些护理细节方面尚有可提升空间。不满意:患儿家长认为护理工作较为敷衍,护士护理患儿时较为“粗暴”,对护理工作完全不予认可。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组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机体发热、呼吸急促、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2.2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儿对治疗过程总依从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比[n(%)]

2.3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一类因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患儿体内进而引起的肺部炎症的疾病。小儿肺炎患儿通常会出现机体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导致疾病迅速进展,最终导致患儿死亡[8]。基于病原体的特性,小儿肺炎分为传染性肺炎和非传染性肺炎两大类型。临床治疗小儿肺炎的思路如下:①一般治疗。医护人员需叮嘱患儿家长,适当增加患儿饮水量,务必确保充足休息。患儿应尽量避免身处封闭空间,注意通风,密切关注患儿各项症状严重程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患儿体温较高,服用退烧药物之后,还应使用无菌毛巾浸润温水,拧干后擦拭患儿额头、腋下等处,做好物理降温。②若患儿咳嗽症状较为严重甚至感到喉咙处有痰液积存,可为患儿开具有祛痰作用的药物[9]。③部分患儿受身体各项不适感的影响,可能烦躁不安,进而加剧缺氧症状,此时可为患儿提供适量镇静剂药物。④如果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情况,需为患儿提供氧疗,确保呼吸道通畅。有些小儿肺炎患儿的鼻腔可能因分泌物较多而堵塞,故医护人员还应仔细观察患儿鼻腔,将堵塞物及时清除。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的药物包括抗生素类药物(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解除痉挛类药物(以氨茶碱、舒喘灵为代表)、减轻水肿类药物(以地塞米松等为代表)、稀化痰液类药物(以α-糜蛋白酶为代表)。为提高给药过程的舒适性,儿童肺炎患儿在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考虑给药剂量、药物温度、给药频率等因素[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机体发热、呼吸急促、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对治疗过程总依从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于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时,能够极大地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进而有效减少各类症状消失时间,取得预期治疗效果的同时,收获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

猜你喜欢

雾化医护人员小儿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小儿涵之三事
慢性咽炎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哪些情况需要雾化治疗?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雾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解读DeVilbiss TTS智能雾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