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3-11-26

活力 2023年16期
关键词:特色农民农村

周 阳

(中共黑河市委党校,黑河 164300)

一、整合乡村文化资源,重构乡村文化空间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社会格局发生较大改变,一部分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养分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消失,乡村文化发展的土壤变得贫瘠;同时,乡村发展中涌现出外来文化,缺少乡村文化底色,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深深扎根于乡村文化土壤中。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要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使乡村文化空间得到重构。具体来讲,应立足时代发展与乡村发展的需要,将更多的创意融入乡村文化资源当中,构建满足现代农民精神需要的文化空间,为农民构建集人文价值与本土文化特色于一身的精神家园。

首先,将乡村保留下来的具有浓厚乡愁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具有人文气息、鲜明特色的文化景观。例如:利用特色建筑,使农村发展成为特色旅游小镇,并划定出生态文化保护及历史文化保护红线;积极申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使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与农业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整合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全国各地乡村散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年画、民歌、传统手工技艺、戏曲、仪式等,这些均承载着丰富的乡村文化。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历史与风貌,有助于开发更多元的乡村文化元素,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也可以在传承过程中加速非遗的创新,汲取更多发展现代乡村文化的灵感。但在非遗的传承、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对于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特色核心技艺的非遗,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要立足现代积极探索非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确立合理的转化机制,选择恰当的实现方式,既要实现文化发展,也要使民众精神富足。

最后,基于每个历史阶段农村、农业发展中形成的特点举办各类主题的特色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活动内容更加多彩,并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农民参与。例如西藏雪顿节、吉林省查干湖冬捕、河南太昊伏羲祭典等,均与当地民风民俗、生产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活动中,农民在仪式感的影响下会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

因此,在保留乡愁与乡情相关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继承、弘扬乡村文化,彰显现代农民的文化智慧,满足现代农民的精神追求,是乡村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路径。

二、深化乡村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在我国历经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孕育,凝结着先辈的智慧,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独具中国农耕文明的特色文化。而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改变冲击着农民的价值观念,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朝着更高领域发展的趋势不可逆。因此,应顺应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浸润下,发展乡村文化,不再单纯怀旧复古、单打独斗,而是以融合视角深化乡村文化内涵。既接受传统乡村文化的滋养,也借助现代城市文明的辐射,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不断提高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与城市文化共同繁荣。

一方面,以城市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辐射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使乡村文化内涵得到升华。鼓励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培育越来越多的文明之乡。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借鉴城市具有平等、民主、和谐价值取向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精神面貌,不断提高农民文化修养,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

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形势,深挖乡村文化中的优秀生态理念、人文底蕴、价值规范,做好继承与创新工作,积极、合理地融入现代民主开发、自由平等、文明法治的理念及先进的科技当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也弘扬现代文明。例如,有些地区开展现代文明示范村镇建设工作,同时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模式特色,在乡村发展田园综合体、现代产业园、现代农庄等。在居住环境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并将现代生活理念、发展观念、发展元素融入农民的生活环境当中。这样既不会给乡村的绿水青山带来负面影响,也能改善乡村生态与农业发展形势,为农村打造生态环保、景色优美的幸福家园。而在先进的物质文明的推动下,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文化自信大幅提升。

在文化的土壤中,应根植农民的精神寄托及浓厚的家园情感,保留住乡村始终延续的生态价值、历史文脉,并注入现代文明,引领乡村文化顺应时代,更好地凝聚力量,不断深化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文化自信。

三、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稳固文化建设主体

导致乡村文化发展滞后于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文化建设主体数量逐步减少,大量年轻群体进城务工,使文化建设失去活力。因此,振兴乡村文化必须稳固文化建设主体。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决定性作用,导致文化建设主体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年轻农村居民不仅要解决生存需求,也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而城市拥有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民工,但繁重的工作使其无法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具体来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要聚焦乡村产业振兴,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文化+”为核心,围绕乡村特色文化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不再以依附土地为主,使乡村产生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文化创收,以此留住年轻群体,稳固好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例如:①实现文化+旅游。以乡村特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开发创意旅游产品、全域旅游产品,借助当地文化特色优势、人文资源优势、自然风光优势、生态景观优势,打造出不同主题的旅游区域,带动当地餐饮业、住宿业的发展,并开发休闲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体验乡村特色文化活动的机会,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能弘扬特色文化。②实现文化+农业。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农业发展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模式,开发新的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如发展生态观光园、农业采摘园、农家乐等。也可以利用当地农业发展优势培育优质的绿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借助品牌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不仅能实现增收增效,也能形成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为乡村文化发展添加新的元素。③实现文化+生产。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传统手工艺,助推农村经济转型,结合农村生活变迁及物质文明发展,开发传统手工艺产品,使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独特文化元素的手工艺品重新回到消费者视野,并为农村手工艺品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使农民看到商机与利润,从而积极创新,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文化价值的具体实现形态。

在依托特色文化发展农村经济,使文化创收成为现实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同时,开辟新的创收路径,也使农村经济基础得以强化,更多农民愿意留在农村,进一步减少了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限制条件。

四、积极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民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实现乡村振兴中要依靠农民。但由于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受文化素质的限制,乡村文化建设出现活力不足、创新不足的情况。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亟待发展乡村教育。

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更多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提高乡村教师薪酬待遇,使更多优秀师资愿意留在农村。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平衡。同时,基础教育是弘扬农村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渗透乡村特色文化,如开办农业技艺手工课,组织学生学习当地特色戏曲等,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特色、内涵,培养学生成为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人。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及科技素养角度出发,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扎根农村展开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填补农民科技知识上的空白。在职业教育内容上,一方面要结合农民提出的务实性、全面性要求,保证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素养,使其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运用;另一方面,要融合娱乐休闲、法律法规、生产管理、健康养生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教育灵活、多样的手段,使当地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摸索出既接地气、又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提高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养,是保证乡村文化在现代重获生机的基础。因此,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乡村教育。

五、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在乡村文化发展与振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依靠优秀务实的政策,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使农村拥有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从而为乡村文化结合时代发展、变革提供有力的支持。要不断提高乡村文化服务质量,使现代农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得以实现。

首先,开辟多元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乡村文化发展需要资金支持,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也在于资金,需要更丰富的渠道获取资金,用于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完善基础硬件设施、留住文化精英。具体来讲,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如与民间社会资本达成合作,创办农村文化产业,入股农村企业,为农村文化活动提供赞助,等等。积极扶植乡土艺术家、农村文化能人等,创办具有非营利性质的文化服务机构,发展具有公益性质的乡村文化事业,保证乡村文化处于活跃状态,不断为农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缓解资金紧张问题。

其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虽由政府领导,但并不代表政府需要包揽一切。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文化事业团体及有关社会机构要正确认识自身扮演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农民自发,使农民成为乡村文化中的主角,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文化活动的设计、规划当中,使文化活动直击农民内心,在情感上产生更多共鸣,并从满足农民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文化活动资源,以高效的文化供给,激活乡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传播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

最后,完善服务队伍建设。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在乡村振兴中,为了加速乡村文化建设进程,应打造稳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队伍,使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成为常态。具体来讲,应集结具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力与经验、拥有高素质与新思想的青年人才,组成公共乡村文化服务队伍,带领广大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人才招聘选拔渠道,将更多的专业人才引进乡镇文化站,采取专门的管理,维护人才队伍的稳定。此外,要善于利用激励制度,鼓励人才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六、健全文化发展机制,实现文化持续发展

建立文化发展机制,对乡村文化建设展开有效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漏洞与缺陷,减少发展中的风险因素与不利影响,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健全管理机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宏观管理机制中秉持着“劲往一处使”的原则,结合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手段的优化。确立政府主导、部门执行、社会出钱、共同出力的基本建设思路,以文化工作先进乡镇、村县,以及先进基层文化工作团队、艺术团队为抓手,调动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事业当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微观层面上需要构建科学的乡村文化建设内部管理机制,在负责乡村文化建设的部门确立岗位责任制,并将乡村文化建设成果与文化站站长选聘、考核等联系起来,以规章制度规范各个环节,在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做好内部资源分配,积极调动各级文化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投入更多精力,高度关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建设。

结 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在我国处理“三农”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通过提升农村地区软实力推动当地发展,是加速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应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振兴乡村文化,赋予乡村文化新的内涵、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应尽快补齐乡村文化发展上的短板,快速追赶城市文化发展步伐,让乡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

猜你喜欢

特色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