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四史”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3-11-26崔金辉

活力 2023年16期
关键词:四史责任感校园文化

崔金辉

(扬州职业大学,扬州 225012)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仅对其自身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四史”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四史”学习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当下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党的优良传统,也应在青年学生中发展继承。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

(一)从个人层面来说,受实践空间约束,社会责任感更为抽象化

受活动范围制约,一些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较为单一和局限,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理解较为狭隘,还无法真正理解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事业发展的关系,没有真正懂得个人工作与社会需要,以及个人使命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所以对自身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认识不足,缺乏社会责任体验感与社会责任承受力。但是社会责任感的觉悟也适宜在这个阶段建立,并使其根深蒂固。大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尤其是“00 后”大学生,他们生长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但是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大多数人对社会责任感缺乏行动自觉。大学校园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地方,所以要畅通渠道,有所设计地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定向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中觉察、感悟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体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坚定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从学校层面来说,社会责任感培育中,重理论轻实践

社会责任感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大学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蕴含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理论学习指导下,一些大学生甚至可以就社会责任感做出有深度的论述。所以在理论教育层面,无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第二课堂,大学生都接受了很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理论教育虽然做到了真学真懂,但是在真信真行上,这样的理论教育成果还未真正在“现实世界”接受实践检验,其是否可以在生活中“管用”,是否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才是理论教育成果是否具有成效的反映。

(三)从社会层面来说,受网络媒介影响,社会责任感易于被消解

在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的共同作用下,青年亚文化成为中国青年群体化解困境的一种方式。比如,“佛系”“躺平”“摆烂”虽然是青年人面对高强度竞争压力的一种自我调侃方式,但是也反映了青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倾向和态度。青年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路径。尤其在当下,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砥砺前行、迎难而上相比,“躺平”“摆烂”更加容易。在步入社会前,就业难等问题更是给诸多大学生以挫折,接受青年亚文化是躲避现实的方式。网络的隐蔽性更容易滋生放纵心理,在从众和道德感弱化的情况下,甚至有的学生游走在道德或者是法律的边缘,影响网络生态环境。

另外,就是“功利化”的思维方式。随着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加速,在社会环境及市场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唯分数”“唯升学”等教育功利化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功利化的取向往往影响公益认知和公德培育。社会责任感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所以“功利化”取向也制约着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信息时代复杂而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精致的利己主义社会思潮,以及狭隘的内卷竞争理念等都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客观认知。

二、以“四史”学习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意蕴

(一)以“四史”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知者行之始”,理想信念是精神的根本,是一个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高校的使命之一。坚定理想信念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容。远大的理想和积极的人生信念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四史”学习为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能够激发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较之下,“感性逻辑”比“理性逻辑”更具有说服力,以“四史”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更能让大学生信服。

(二)在“四史”学习中引导大学生汲取奋进之力

新时代,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青年一代需要具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力量。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四史”是关于奋斗的史诗,学习“四史”,可以帮助时代新人领略一代又一代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能。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是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时,较为缺乏强大的动力支撑。在和平年代,虽然极少有生死考验的机会,但是岁月蹉跎也能消磨人的意志。青年一代面对的挫折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升学、就业带来的压力,有学业、恋爱带来的挫败感,还有人际交往上的不顺心,其他诸如社会文化压力、生理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等都有可能引发青年人遭遇挫折。面对挫折,气馁逃避并不可取,青年一代更应百折不挠,以强大的奋进之力,走在时代的前列。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敢闯敢干、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是用血水、汗水、泪水写就的,拥有巨大的能量。历史需要奋斗者而不是懈怠者,所以青年一代需要通过“四史”学习去了解史实、厘清脉络、发现规律,汲取开拓进取的力量,激发出在现实奋斗中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对“四史”中方法论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三)以“四史”学习涵养高尚品德与塑造精神气质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从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出发,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精神谱系是生动的、具体的历史存在,蕴含着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品格和高度的道德自觉,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石油铁人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时代楷模钟南山……在特定考验面前,他们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无不体现着崇高的家国情怀,凝聚着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高尚品格,彰显了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四史”也是中国青年吃苦耐劳、勇于战胜艰难困苦的历史。中国青年主动作为、勇挑重担,革故鼎新、敢闯敢干,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踔厉奋发、刚健有为,涌现出无数榜样。通过对“四史”的学习,大学生可以真切地感悟这些精神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时代意义,可以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无论是革命年代的斗争精神,建设年代的创业精神,还是改革年代的创新精神,通过对这些崇高精神和先进榜样的学习,可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升他们的自觉践行能力。

此外,“四史”中蕴含的艰苦奋斗、清廉作风,节约观、生态观,都是对社会的责任,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的“私德”。“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也是青年学生应有的精神气质。“四史”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可以涵养这样的气质。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由于大学生实践活动范围的制约,部分学生局限于日常生活的“小我”范畴,青年亚文化中的“佛系”“躺平”在一定群体中泛滥。克服这种消极、悲观的精神状态,需要大学生跳出“小我”之观,在历史进程中观察自我,习得历史眼光、长远眼光,将自己融入时代、融入祖国,树立鸿鹄之志。

(四)以“四史”学习激发大学生将爱国之情落实在报国之行上

爱国是一种义务感和责任感。责任感培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爱国热情可以激发爱国责任感,责任感帮助履行爱国的义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每一代人的命运都与时代和国家紧密相连,每一代人都需要承担自己的爱国义务和责任。“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史和创业史,一代又一代人接过前人的重担,背负历史使命,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创造出新的辉煌。在“四史”中,前辈们在强烈的爱国责任感的支配下,做出了奉献祖国的命运抉择。有为救国救民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志士,有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有为改变地区落后面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爱国已经成为他们的行动自觉。通过对“四史”的学习,大学生的报国之行就是要把学习看作履行爱国的义务,把将来的工作岗位看作报国的阵地。同时,爱国责任感也能感召大学生勤奋敬业、奋力开拓、锐意进取,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四史”学习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

(一)“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堂涵育学生大历史观,从大历史观中找准现时代青年的历史定位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高校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认知,建立合理的历史逻辑,从而用历史思维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树立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就是使其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新时代青年需要在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勇挑重担、不畏困难,扛起时代与民族赋予的重任,建功立业,开拓创新,从而找准自身的历史定位,明确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因此,加强“四史”学习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只有拥有正确的历史观,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从灵魂深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有时代新人应有的家国情怀,把握时代新人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同时,“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堂也是完善新时代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之举。

(二)“四史”学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在特色活动中筑牢信念之基,激发奋进之力

“四史”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的讲理论、说道理、听史实,“四史”学习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其成长成才、爱国爱党的精神动力。“四史”学习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帮助高校打造具有较高辨识度和接受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四史”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基础,成为其持续稳定的载体。“四史”学习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例如:可以通过“校园乐跑”体验长征精神;可以通过寻找邮票上的100 位党员,分享红色故事来感悟革命者的崇高品质;可以通过读书会、知识竞赛、诵读会、电影展等重温历史。“四史”学习还可以与新媒体相结合,借助新媒体“短平快”“鲜活实”的特点,坚持既面对面,又键对键、屏对屏,科学地运用短视频、动漫等多种融媒体手段,提升“四史”教育的感召力。此外,“四史”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也可以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丰富的文艺作品很好地呈现了“四史”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音乐、绘画、雕塑、影视等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可以让“党史”学习变得立体可感,也可以贴合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为校园文化注入活力。

(三)“四史”学习融入社会实践平台,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意志,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增强责任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终是要落实到责任行动上。有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拿到证书和加分,所以社会实践有时候流于形式。“四史”学习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丰富实践项目的内涵,有效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革命历史展览馆、寻访革命史迹、访谈典型人物、制作讲解微党课、党史专题文艺汇演等形式,有学、有悟、有知、有行,真正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在实学实干中丈量民情、锤炼品格,感悟共产党人真挚为民的情怀,担负起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

四史责任感校园文化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