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

2023-11-22富俊甘肃省西和县长道镇川口小学甘肃省陇南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教学方法

■ 富俊 (甘肃省西和县长道镇川口小学/甘肃省陇南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包括理解文本、分析文本、朗读文本这些能力,从而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但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单纯机械的知识灌输为主,而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地位,淡化在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从而加重语文学习的负担,造成学习的枯燥性增加,导致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要想找到突破口,就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升华语言积累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会扫清字词以及读音障碍,对一些重要的词语或成语进行解释和造句练习,对语言积累这一块做得很扎实,但阅读教学不止步于知识积累,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达到对语言积累的升华效果。

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文《在牛肚里旅行》的课后习题“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当教师读完题目时,可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阅读题干要求和思考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中教师可以多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当发现学生迟疑的表情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思考方向。当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已经停下笔抬头看黑板时,就明白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题目了,接下来就进入请学生回答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述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生字词和主要情节,如若发现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总结能力。

2.促进学生发展

当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文本能力时,实际上能够促使学生把之前学过的知识积累和各种学习方法都调动到应用中,不仅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学进程,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提到“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这单元的《小狗学叫》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也提到“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这两个例子都强调了预测故事发展的能力。学生不再作为读者身份去阅读文本,相反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作者,需要以作者的视角对后续的故事发展作合理推测,这就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指学生能够从已有的情节中了解主要人物的大体性格,从而预测主要人物由于某种性格特征而发生哪些事情;想象力指学生能够依托已有情节进行合理想象,从而预测情节的发展趋势和人物性格变化。

二、阻碍阅读能力培养的因素

1.教学方法选用不当

在阅读教学中,涉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涉及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丰富而复杂多变,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灵活多变,但也不必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脱离具体的阅读文本。只有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服务于实际教学内容,才能让阅读教学的效果最大化,从而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保障。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要求教师培养“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学习写作品梗概”这三种能力。以这单元的《鲁滨逊漂流记 (节选)》为例,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这些问题包含了情节概括、人物分析、口语表达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那么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详细讲解情节,在此基础上运用讨论法和问答法请学生从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物,做到单元提示中要求的“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繁杂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越多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越好,更不意味着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过程的繁杂成正比。只要教学过程是围绕一篇课文内容为中心,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达到学生能够学会分析和鉴赏文本的能力要求,那么这次阅读教学就是理想中的教学。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之苏轼《题西林壁》。在这首简短脱俗的宋诗中,却处处暗含哲理,宋诗的哲理精妙不同于唐诗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山峰、山岭、庐山的特点,更要体现此诗的哲理,即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以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所以,这首简短的宋诗的教学过程应该围绕哲理,然而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必过多讲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丰富多样,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每篇课文的重难点安排环节。当遇到一些复杂的情节、难懂的艺术手法、篇幅较长的课文时,需要考虑多设计几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培养理解和鉴赏文本的能力。

3.忽略学生的阶段性发展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六个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的阅读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有的放矢。如果教师在每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只是根据文本难度变化进行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变化这一重要因素,那么学生的能力将会受到限制,从而也就脱离培养能力这一目标。

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的《咏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向学生讲解这首唐诗清新雅丽的语言风格,恐怕学生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虽然明确语言风格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讲解角度,但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还保持着孩子的天真烂漫,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发挥这一优点,引导学生从描写春天的诗句中联想他们心中二月的春天,从而加深学生对春天的生机勃勃的印象,培养和激发想象力。

4.文本解读偏离核心

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常犯这样的错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上成思想品德课,大篇幅地讲解文本的主旨和思想情感,而弱化了文本本身的语言特点;另一种情况则是着重讲解课文的形式,而弱化课文主旨和思想的讲解。如何做到课文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不偏不倚?需要教师分析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背景,做好备课工作。

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叙写了雷锋乐于助人的事迹,歌颂雷锋的高尚品质。一些教师可能会在上课过程中出现过度渲染雷锋的光辉事迹的情况,而脱离了文本自身的特点。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体现在它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并且呈现了许多生动的画面——“他曾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总之,文本解读的依据是文本自身,不可脱离文本去过度讲解作家的事迹,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是语文教师,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在解读文本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核心方面努力做到统一协调。

5.文体意识薄弱

在阅读教学中,会涉及不同文体的教学,每种文体的阅读教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散文教学中,要注重作者独特的情感;小说教学中,要注重情节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诗歌教学中,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要注重分析诗歌中的景色描写。

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燕子》,它是一篇描写燕子的优美散文,虽然整篇都在描写燕子的外形和活动,以及春天的美景,但如果作者不喜爱燕子,又怎会只写春天里活泼的燕子呢?因此,散文教学中要注重挖掘作者独特的情感。

再如,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课的《鲁滨逊漂流记 (节选)》,这篇小说的课后练习题在前文已介绍,这里不再详述。教师的教学设计围绕课后的练习题设计即可,能够培养学生概括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再如,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这四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物特点,讲解该诗使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江南风光画面。

6.朗读趋于技巧化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基本每篇课文都会设置朗读活动,教授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可在笔者看来,一些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活动已经脱离文本自身,更强调重音、停顿等这些朗读技巧,即使听起来让人觉得感情充沛,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文本,没有结合文本朗读的阅读教学,要想提高学生能力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

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燕子》是郑振铎的一篇散文,在写景和状物中表达了对燕子的喜爱之情。那么,如果这篇课文的朗读只是机械地从语言文字层面上判断哪些地方停顿,哪些地方重音,哪些地方轻音,那么这次朗读活动就很难把课文中作者对燕子的喜爱表达出来。朗读技巧固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语言需要表达工具,更需要传递情感。

三、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虽然一个班的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但是教师可以在这些差异中,观察并记录一些关于语文阅读的共同特质。

例如,在语文阅读练习以及写作练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发现和总结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特点,并收集记录下来。学生们的思维习惯也会在教师日积月累的努力下比较全面地呈现出来,教师再分门别类地列出这些问题,并有意识地在日后的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们的疑惑,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名优秀的教师通常都有坚持学习的习惯,只有教师心中有一桶水,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学生送出一瓢水。教师可以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研讨活动,与阅读教学研究者交流教学经验;也可以阅读文献,学习研究新角度。

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等空闲时间与一些研究阅读教学的师范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尝试合作,开发有关培养语文能力的课题;也可以联系其他小学的语文教师,分享所带班级的阅读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相互学习。

3.探索总结教学规律

以上两点是从微观上介绍教师达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这部分将从宏观上介绍教师应在上述两条做法的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规律,并根据新进展继续补充和发现规律。

例如,在与其他小学的语文教师共同交流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时,留心其他教师的教学心得,记录整理外校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再结合自己所教的小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整合相似的问题,想出计策,得出教学规律,在日后的阅读教学中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影响学生能力提高的阻碍,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4.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上三条方法建议是在预设层面提出,而这一条,实践性最强,复杂程度也最高,需要教师灵活使用上述总结的方法和规律。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讲授法、讨论法和问答法;教学手段中最常用的是板书和多媒体。下面将以一篇语文课文为例,介绍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山居秋暝》这首诗为例,当教师发现实际教学情况与预设相差过大,该如何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首先是教学方法的调整。当教师备课时预设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想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当请同学们起来分享鉴赏心得时,教师发现同学们的回答并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暂停这一预设的分享环节,运用讲授法详细地解释“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构成夜晚静谧的山水画面,接着通过后两句诗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妙处,落实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教师越来越依赖高效便捷的多媒体。大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王维诗中幽静而优美的山水画。但多媒体的直观性的特点是有局限的,即不可持续性。那么板书却可以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专门留出一块地方简略地画出景物,同时也可以请有兴趣的学生一起加入绘画的活动中来。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的理解。总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模式化,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出细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之下,教师势必要适应教学重点的变化,并有自己的应对策略。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本文已对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途径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希望对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教学方法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