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点血管介入栓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组织损伤、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2023-11-18郭海志王海滨宋志刚李小勇王朝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脑血管脑组织栓塞

郭海志,王海滨,宋志刚,李小勇,王朝华

(1.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四川 资阳 641300;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外科,四川 成都 610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患者脑部血管因病变而破裂,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疾病,患者病情凶险、疾病进展迅速,以颅内动脉瘤破裂为首位病因[1-2]。相关研究报道,35%的幸存者在SAH后有后遗症,出现脑组织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3]。当前临床主要通过对症处理、病情监测、补液、止血、控制颅内压和手术等,预防患者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临床并发症,进而使死亡率、致残率得以降低[4]。目前临床将血管介入栓塞作为该类疾病的首选干预方案,该方案具有效果好、侵袭性小的优点,可以改善患者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状态、修复神经功能,该方案的研究者发现治疗时机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5];有研究认为,症状早期进行手术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导致患者脑血管损伤[6]。亦有认为早期治疗可以减轻脑组织因缺血造成的伤害、有助于恢复损伤的神经功能[7-8]。鉴于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点血管介入栓塞对SAH患者脑组织损伤、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时机提供一定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SAH患者98例根据手术时点不同进行分组,将入院72 h内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纳入早期组(n=46),入院72 h后治疗的纳入晚期组(n=52)。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9];(2)经头颅CT或CT血管造影技术等影像学方法诊断;(3)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免疫异常和严重感染;(2)复发性动脉瘤;(3)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4)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 研究方法

早期组于入院72 h内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晚期组于72 h后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两组患者于术前建立静脉微量泵,并予以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后,行经皮穿刺(Seldinger 穿刺法),选择5 F导管在导丝引导下,依次置入右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左侧椎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判断动脉瘤形态和方位,显示瘤颈的最佳角度和位置,在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导引导管引导下,予以微导丝引导并支撑,使微导管的头端置于动脉瘤瘤颈内,并送入弹簧圈至瘤腔成篮,检查成篮情况,满意后解除弹簧圈,调整微导管位置至瘤颈-瘤顶中央1/3处,填塞动脉瘤直至呈现为致密表现。手术结束后局部按压、止血并包扎,并在24 h内严格制动。

1.3 观察指标

1.3.1栓塞效果 术毕行血管造影检查,参考陈宇箴等[7]的研究进行效果评价。判定标准:栓塞100%为完全栓塞,栓塞90%以上为次全栓塞,栓塞小于90%为不完全栓塞。

1.3.2脑组织损伤和炎症水平 于术前、术后第3天时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并分离血清(3 000 r/min,10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亚型(beta subunit of specific protein S100 protein,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等脑组织损伤指标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MCP-1)等炎症因子水平。

1.3.3神经功能 于术前、术后2周时采用美国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11]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内容包括意识、视野、面瘫、运动、感觉、语言等11个条目,评分<6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越差[10];同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无神经症状为0分、死亡为6分,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越差。

1.3.4并发症 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脑积水、脑血管痉挛、颅内感染、再出血及意识障碍。

1.3.5预后 术后3个月判断患者预后恢复情况,比较并记录2组患者院内致死率和恢复良好率。以格拉斯哥评分评价患者恢复良好率[12],分为恢复良好(4~5)分、差(2~3分)和死亡(1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SAH患者在性别、年龄、动脉瘤破裂位置、动脉瘤直径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SAH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2 栓塞效果

术毕时,早期组患者完全栓塞比例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1,P=0.026)。见表2。

表2 两组SAH患者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比较[n(%)]

2.3 脑组织损伤指标

术后第3天,两组SAH患者血清S100β、NSE和GFAP水平均术前降低,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H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时血清S100β、NSE和GFAP水平

2.4 炎症因子水平

术后第3天时,两组SAH患者TNF-α、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晚期组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P-1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SAH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时血清TNF-α、CRP和MCP-1水平

2.5 神经功能

术后第2周时,两组SAH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SAH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周时神经功能

2.6 并发症

晚期组和早期组SAH患者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7,P=0.391)。见表6。

表6 两组SAH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2.7 预后

两组SAH患者院内致死率比较,晚期组4例、占比7.69%,早期组2例、占比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5,P=0.491);早期组恢复良好率为93.48%高于晚期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0,P=0.023)。

3 讨论

脑动脉瘤破裂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SAH发病的主要原因,好发于各个年龄段的中老年女性群体。既往临床多采用开颅手术进行干预,但患者远期预后不佳,易引起术后动脉瘤再次破裂[13-14]。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开展,患者无需进行开颅手术治疗,且创伤较小。通过在股动脉处取小切口,并在造影下置入导管至脑动脉瘤所在部位,最终达到栓塞血管瘤的目的[15]。本研究发现,术后早期组患者完全栓塞比例高于晚期组。陈泽鑫等[16]的研究发现,早期介入治疗完全栓塞率为88.00%,显著高于晚期介入治疗。这与本研究中结论部分类似,均表明不同时机血管介入对动脉瘤栓塞闭合效果有一定影响,早期干预临床效果更好。S100β、NSE和GFAP均是评价机体脑组织损伤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在脑组织损伤时可释放进入血液[17]。本研究发现,术后第3天时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SE和GFAP水平均降低,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S100β是施万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蛋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直接反映脑组织损伤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状态[18]。S100β越高提示患者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较差,反映了患者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状态。NSE主要存在于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在神经系统疾病病变中有异常表达[19]。SAH患者因神经元细胞损伤后,使NSE经破坏的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进入血液,进而呈现明显升高状态。GFAP是脑星形细胞生成的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受到脑星形细胞的生理调节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发挥营养、支持和保护的作用[20]。SAH患者因脑组织损伤后,GFAP表达发生异常,使GFAP经胶质细胞通过血脑屏障释放进入血液。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进行血管介入栓塞,可以缓解SAH患者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状态,并帮助术后脑功能的早期恢复。TNF-α、CRP和MCP-1作为炎症反应的评价指标,可以用来判断SAH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时的炎症反应特点。本次研究发现,术后第3天时早期组患者TNF-α、CRP和MCP-1水平的改善效果更好。TNF-α、CRP作为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脑血管损伤和介入治疗均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21-22]。MCP-1可以发挥人体内对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在正常人脑组织中未见明显的表达[23]。SAH患者在脑损伤的病理状态下,体内神经元和巨噬细胞均会分泌一定量的MCP-1,同时趋化单核巨噬细胞促进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以此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疾病进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有利于控制机体炎症反应,这可能与早期干预减轻了患者脑部组织和神经的损伤有内在关联。

本研究发现,术后第2周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是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常见量表,既往已有研究证实NIHSS评分、mRS评分降低,可以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的好转趋势[24]。血管介入手术因不需要与患者脑组织直接接触,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脑组织损伤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早期血管介入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于病情恢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SAH患者并发症比较无差异。SAH患者在急性发病3 d后,血液中凝块溶解,加快了血红蛋白的释放速度,容易使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引发再次出血。同时脑血管痉挛会使微弹簧圈的临床治疗更加复杂化,进而影响栓塞质量,增加相关并发症的致病风险。但在本研究中治疗时机对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与样本量纳入较少有关,未来会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晚期组。提示SAH患者应在发病3 d内予以血管介入,可以获取更大的临床收益。但临床实际中部分患者在入院时已错过早期血管介入的时间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SAH患者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该类人群在急性发病期应立即送至医院接受介入治疗,以期改善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早期血管介入可以改善SAH患者脑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神经功能状态,有利于提高临床恢复良好率,但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猜你喜欢

脑血管脑组织栓塞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