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绿洲

2023-11-16柏桦

含笑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西畴县西畴东升

引子——西畴赞美诗

确定去西畴采风后,我的内心很不平静。

我与西畴,注定有着不同寻常的缘分。

2012年10月, 我參与策划、组织了西畴县与云南省文联、云南省青联联合举办的“访华盖木故里、绘喀斯特绿洲、扬‘西畴精神’、抒高原情怀”全国部分知名文艺家赴西畴走基层文艺创作采风活动。此次采风活动是我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比较深入、扎实的一次。我与来自全国的文艺家们深入西畴县新农村、西畴精神发源地、中低产田地改造示范区、乡村道路硬化示范点、工业园区、革命老区、名人故地、珍稀树木园、喀斯特地貌景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采风,融入民族民间文化欢乐节,观摩民间艺人刺绣、制作油帽,领略秀丽的自然风光,感受淳朴的民风民情,体验“西畴精神”的深刻内涵……“西畴精神”与平凡而伟大的西畴各族人民深深感动着我。著名作家彭荆风,年逾八旬,宝刀未老,坚持走完采风全程,令我钦佩不已……

2014年3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西畴县壮学会、县文联承办,文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在西畴县举行,国家及省、州部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应邀参加。活动期间,来宾们观摩女子太阳节祭祀过程,考察壮族民风民俗,参观壮族原生态文化展示,听取西畴县人文自然资源汇报,研讨女子太阳节暨壮族鸟崇拜文化。

昂扬向上的西畴精神鼓舞人心,优美如画的西畴山水则令人陶醉,香坪山的微风细雨滋润着我龟裂的心田,我在散文《西畴赞美诗》中写道:

漫步天然氧吧香坪山,就像风尘仆仆、满心疲惫的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整个身心都舒展开来。山高林茂,溪流潺潺,花红柳绿,鸟儿欢唱,那漫山遍野的绿啊,在鸟儿一句句虔诚的唱颂声中,在清风一阵阵惬意的吹拂之下,随着我的脚步涌动、翻滚,香坪山,在你的怀抱里醒着或睡去,都是幸运与幸福的事……

雨来了,小雨来得正是时候,为我们探访香坪山平添许多诗意。微风细雨,一路相随,似在耳畔窃窃私语:何必归去,留下吧,留下吧,这里才是你心灵的家园。在雨中,向板栗、核桃树微笑致意,对麻竹、红豆杉说出祝福,在八角、草果林里悠闲踱步,任淡淡的馨香洗浴魂灵。雨声慢慢变大,挽留之意渐渐迫切,却不忍淋湿远客的衣裙。待我们行至香坪山林场场部,西畴的雨才展露豪爽好客之态,纵情挥洒,恣意舞蹈。大雨滂沱,畅快淋漓,在四周开心地跳着踢踏舞,舍不得远离。坐在廊下听雨,多久都不会厌倦,心田被冲刷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我想,若能在香坪山的怀抱里听一夜的雨,怕是会遁形成仙?

不如变成香坪山的一棵树,浴着鲜活的风,淋着纯净的雨,自由自在吮吸天地赐予的琼浆玉液,无忧无虑地生长、老去。

西畴县城,旧貌变新颜

2023年8月,我十分荣幸地受到文山州文联邀请,奔赴故乡文山州参加“文艺名家情系故乡文山采风创作活动”,去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云岭楷模”西畴县。

北回归线上的“喀斯特绿洲”西畴人寿田丰,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色和厚重的民间文化内涵。西畴更是一个令人景仰、敬重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国家级贫困县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西畴精神”“西畴模式”和“西畴经验”。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畴99.9%的国土面积都是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75.4%,一位澳大利亚地质专家实地考察后断言“这是一个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西畴人民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在艰苦卓绝的扶贫攻坚战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苦熬不如若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西畴精神”既是西畴人民的伟大实践,也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西畴的看点、亮点、闪光点多,感人、动人的事迹多。挖掘、总结、提升、弘扬、传播新时代的“西畴精神”,让西畴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持续发扬光大,是云南作家尤其是文山籍(文山州)作家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所在。

8月7日下午,我抵达西畴县城。一路上,细雨迷蒙,山色青翠,有如9年前我离开时的西畴……久违了,西畴。

西畴县城被誉为“北回康养第一城”,北回归线直穿而过。还记得少女时代,我听过一首通俗歌曲叫《北回归线》,莫名的喜欢和感动,二三十年后我在茫茫网络之海遍寻不得这首歌曲。20世纪90年代我参加文山州青年歌手大赛,演唱曲目是我非常喜欢的《爱的回归线》,虽然知道这两首歌时还不清楚西畴与北回归线的关系,冥冥中我却与北回归线之城西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某种缘分。

九年,弹指一挥间,再次踏上西畴这块镌刻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我的心中充满期待。

逐梦亭登高望远,风光无限

华盖木故里群峰叠翠,喀斯特绿洲生机勃勃。

西畴精神展览馆顶端,“西畴精神”Logo,一个不惧困难不畏艰险高举大锤向石漠化宣战的当代愚公形象散发着凝聚力与美的西畴魅力。

西畴精神展览馆位于兴街镇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由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守护绿水青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展示区、影视厅等区域组成。展馆通过展示“西畴精神”,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新的贡献。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展馆关键词:“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西畴精神”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

西畴县委党校的孙守晶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

展馆对面青山之上,“西畴精神”四个大字与苍翠的树木共生共荣永不枯萎。

兴街镇三光片区猕猴桃基地,猕猴桃硕果累累,丰收在即。举目远望,5000亩猕猴桃基地绵延至山脚天边,蔚为壮观。

浩弘公司自2016年入驻三光片区以来,以种植猕猴桃为主,流转土地5000亩,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350万元、务工费300多万元,有效带动当地贫困群眾增收脱贫。

三光独特的高山气候加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日照,比较适宜猕猴桃生长,成熟的猕猴桃个大、汁多、甜度高,果肉细腻酥软、口感酸甜适宜。今年是三光猕猴桃挂果的第七个年头,随着基地种植经验的成熟和管理技术的完善,2022年,猕猴桃产量达到600吨。2023年,猕猴桃单果最重可达130克,每棵树有几十斤果子,最多的有近百斤,目前已有2400亩猕猴桃树进入盛果期,基地总产量有望突破1000吨,以猕猴桃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前景令人振奋。

逐梦亭山脚,两块宣传牌展示了三光片区石漠化治理前后的图片。治理前的三光,“五难”难于上青天(饮水难、居住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现在的三光,“六子登科”换新颜(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

昨天的石漠荒山变成了今天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又变成了金山银山。

1990年的石漠化图片与2020年的绿化图片两相对比,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漫长的30年,这期间,三光人民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无限风光在高处,参观完猕猴桃基地,采风团怀着喜悦的心情登上逐梦亭。逐梦亭名气很大,“西畴精神”第三枚纪念章的背面正是三光逐梦亭,体现了西畴人民勇攀高峰、逐梦前行的坚定意志和执着信念。

站在逐梦亭上极目远眺,大美西畴、绿美西畴风光大片现场展映。想当年,一处处荒山坡地乱石嶙峋,犹如一个个患了皮肤病的病人丑陋又憔悴,看今朝,大地披上了绿色的衣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这里是风光无限的生态文明栖居地。近处是硕果满枝的猕猴桃基地,中间有白墙黛瓦的村庄,远处是错落起伏的山峦。一条条弯弯曲曲的道路把青绿的坡地和田畴串联起来,这是奔向小康社会的幸福路。

西畴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条条宛如玉带的乡村公路在绿色的大地上伸展,西畴的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村民小组通公路率、硬化率达到了100%。

逐梦亭对联甚得“西畴精神”精髓:“等何以改变窘境,干方能迈向富裕”。

下山的路上,我和李晓凌都注意到了在栈道缝隙里挺立的半片绿莹莹的叶子(茅草),它仿佛在对我们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茫茫天地间,我也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之美。”

高仕仙——埋头苦干逐梦人

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多依坪石漠新村,村口一面墙上张贴着大幅画报,上书:“喜迎党的二十大,同心共筑中国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同心共筑讲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埋头苦干是“西畴精神”的具体体现。

多依坪村曾经是石漠化的重灾区,人居环境恶劣,流传着一首民谣:“三光三光,树林都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

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多依坪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2016年,政府以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多依坪观光旅游,启动村庄规划,扩宽进村道路,兴建特色民居。多依坪旅游资源得到挖掘利用,渐渐有了名气。

昔日籍籍无名无人问津的穷山沟多依坪,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点。

路上偶遇履职43年的老村长夏祖江,年已81岁的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但因长年患有关节炎病症导致腿脚不太得力。他勤劳惯了,闲不下来,力所能及做点活计。此刻他正在挂着“共产党员户”牌子的家门口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悠扬的民歌小调一边搓绳子(拴牛用),看起来心情不错,两个小重孙在一旁玩耍。夏祖江骄傲地说:“我当了十多二十个小重孙的老祖了”,这确实是令人艳羡。

老村长再三感叹,因为当了村长,哪里(远处)也不能去,自己想干点哪样也干不成,好几次想去赶马帮,想去当兵,上级领导就是不同意不批准,“把我拴在这里拴死了”。不过,他又自豪地说,“村里的电、路都是我去要钱整通的……”

为了当地的发展,老村长舍弃了他的诗和远方。

我在心里感慨,西畴,路边偶然碰见的一位老人都是一个传奇,都可以写成一部大书。

多依坪村,我们先后采访了西畴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江应凯和高仕仙。

石漠江记农家乐,墙上菜单的土鸡、腊肉、杀猪菜、菌子等菜品诱人垂涎。小小农家乐,招牌有不少:西畴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点、中华特色名小吃香华特色小吃(餐饮连锁授权)……

除了农家乐,还有小卖部和民宿。小卖部开了十来年,农家乐2018年开张,民宿为游客提供吃、住、购“一条龙”服务。江记农家乐位于多依坪村交通要道,人来人往,客源滚滚。

大门上的对联彰显了江家人生逢盛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喜悦心情:“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

与老板江应凯对坐闲聊,他不善言辞有点拘谨。年仅50岁的他看上去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可以想见他白手起家打拼创业的艰辛。三光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有装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据他介绍,江应凯生于贫寒之家,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苦,现在苦尽甘来:

“多依坪一百多户人家,江应凯家变化最大。”

鲜瑞农家乐,三层小洋楼一楼的墙上张贴悬挂着“光荣之家”(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西畴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共产党员户”“优秀烟农”“西畴三光浩弘农业星创天地”等荣誉牌匾,看来这不是一户普通的农家。

鲜瑞农家乐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幽静,似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不过,诸位看官不用担心,鲜瑞农家乐生意很好,吃饭需要提前预顶。

2017年,鲜瑞农家乐正式挂牌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点。除了经营农家乐,老板娘高仕仙家目前还种有50亩烤烟,40亩生姜,2亩辣椒,过几天准备栽种二三十亩黄瓜。高仕仙见不得土地撂荒:“绝不能浪费土地资源”。

我问生于1984年的高仕仙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她淳朴地笑着说:“我公公和我父亲都患有脑出血,需要照顾,小孩也需要我照顾,我离不开他们,我只能因地制宜在家门口做点生意。”

梅花香自苦寒来,高仕仙的脱贫致富路布满了荆棘和坎坷。20年前,她从拉孩村嫁到多依坪村,学过驾照开过货车,后来在家种烤烟、玉米,养猪、养牛,丈夫江文金开货车跑运输,家里有两个儿子和公公婆婆。

公公江应发是退伍军人,也是三光党龄最长的老党员,曾经担任多依坪村长、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修通了多依坪村通往兴街镇的路。2015年,61岁的江应发突发脑出血,送到文山州医院抢救,医生断言即使治好也是植物人……高仕仙和家人不愿放弃,坚持让医院为江应发做了手术,手术费近8万元。手术后,江应发四肢麻木,连眼睛都不会动,只能躺在床上通过插鼻胃管饮用流食维持生命。

2016年,高仕仙娘家在拉孩村租种的30亩烤烟遭遇冰雹绝收,亏损4万元。

2018年,高仕仙的父亲不幸得了脑出血,送省上的医院看病,院方多次劝说家属放弃治疗,高仕仙同样没有放弃,同样是关闭农家乐,全程陪同、全力以赴为父亲治病。父亲先后做了5次手术,花费20万……

在高仕仙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公公、父亲手术后病体得以恢復,江应发除了言谈有障碍,左手、左脚已会动弹,已能搀扶着行走以及简单生活自理,但要每天服药(高仕仙很低调,一再说公公身体恢复快主要是因为婆婆蒋以芳照顾的好)。高仕仙的父亲则完全恢复到正常人水平,能够独自开着机器到地里干活,每样农活都不耽误。

生活的重担一次又一次沉甸甸地压在高仕仙柔弱的肩膀上,但她没有被压垮,一次又一次坚强、勇敢地肩负起应有的责任。虽然命运多舛祸不单行,但高仕仙和家人用爱的力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017年,高仕仙家的一部分土地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承包给浩弘公司种植猕猴桃,租期30年,她又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0万元,用这两笔资金在自家院里创办了经营面积1500平方米的多依坪村第一家农家乐——鲜瑞农家乐。

高仕仙爱动脑筋爱学习,不仅在网络平台上看视频学做菜,而且专程到昆明学习厨艺,烹调手艺渐入佳境。

高仕仙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认真做事,凡事力争做到最好的共产党员。

高仕仙于2015年入党,她的爷爷、父亲、姑妈、叔叔都是党员。高家家风很好,高仕仙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家里人吵架。

厚德载物,天道酬勤,鲜瑞农家乐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了。2018年10月,家里来了18桌180位客人,高仕仙全家忙的是不亦乐乎(请了六七个帮手),一天赚了6000多元。现在鲜瑞农家乐每年稳定收入10多万元。

性格开朗、满面春风的高仕仙对我们说:“开业以来生意还可以,我家的位置虽然有点偏僻,但还是会有人找上门来。客人越来越多,都有点坐不下了,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经营规模。”

高仕仙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意志,与亲人合力撑起了两个家庭,为基层一线的共产党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杨雪称赞高仕仙“非常厉害”,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照顾生病的老人、开馆子、种地(前几年家里种了100亩烤烟)。

高仕仙有两个梦想,首先是租下三四十亩地建一个大果园,果园除了常规的水果还有客人们平时难得吃到的马桑、黑泡、黄泡;其次是建一个民宿,让客人吃得好、留得住。

我们到鲜瑞农家乐的任务是采访高仕仙,一聊就聊到了饭点,也就实地品尝一番鲜瑞农家乐的菜肴,支持一下农家乐的生意。香辣爽口的凉拌阳荷、黄澄澄的炒土鸡蛋、香喷喷的农家腊肉……令人胃口大开。用事实说话、为鲜瑞农家乐“打广告”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荣幸。

坐在高仕仙家载着三角梅、万年青、玫瑰、山茶花等花卉,灯笼椒、玉米、黄瓜、南瓜、丝瓜、青菜、茄子、葱姜蒜等蔬菜以及桃子、李子、杨梅等水果的地边、院里,吃着又甜又脆的新鲜黄瓜,品尝色香味美的农家菜,我深深感到“西畴精神”从来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西畴精神”在高仕仙家庭这样的基层农家结出了丰收的鲜活果实。

云报全媒体记者说得好:“从修路到开农家乐,勤勤恳恳创造幸福生活,这是两代党员对‘西畴精神’的传承,对西畴这片土地的坚守。”

瓢泼大雨突然来访,把周围的青山和高仕仙家的果蔬树木清洗得更加葱茏。雨的声音太大,我与高仕仙的对话也变得相当高调,像在引吭高歌。高仕仙清脆爽朗的笑声穿过重重雨幕,洒落在脚下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我与高仕仙合影留念并依依不舍地道别,相信下一次见面,她家的民宿已经建成,我也将故地重游,更加深入细致地体验多依坪村的“西畴精神”。

国庆长假快要结束时,高仕仙欣喜地告诉我,收完烤烟后她又在烤烟地栽了20亩本地黄瓜,6亩豌豆尖,还有其他小菜。国庆假期来了很多游客,黄瓜刚好结果,游客在黄瓜地体验生活,现摘现吃新鲜甜脆的黄瓜,到地里摘小菜,乐此不疲,高仕仙首个黄瓜园开张大吉,生意兴隆……她非常开心。

樱桃好吃树难栽,幸福不会从天降,成功的代价是勤劳的汗水。为保证黄瓜和小菜的新鲜度,高仕仙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去地里摘黄瓜摘小菜,对于她来说,清晨四五点钟就开始上早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她真是一只辛勤的小蜜蜂。

多依坪村,西畴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江应凯和高仕仙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生活,起到了激励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带头作用。

高仕仙一家准备午餐菜肴的空档,我们到李有装书记家小坐。

龙树村与多依坪村毗邻,步行十来分钟就到。沿路有新鲜蕨菜,毛鸿宗书记摘了一大把,成为午餐抢手的时鲜凉拌菜。感觉多依坪村遍地都是宝藏。

李有装家的梨树上结满了梨子,他亲自上树给我们摘梨,我们品尝到了石漠化治理样板地区丰收时节的甜蜜滋味。

李有装每天清晨登临逐梦亭,饱览三光大好河山,这个好习惯让他身强体壮健步如飞。令人称奇的还是他有个“最强大脑”,众多村民的手机号码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他在三光村委会工作20年,当了18年书记,对多依坪的村情、民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使得他在开展工作时胸有成竹、如鱼得水。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村干部。

项文海——高手在民间

老街社区老黑箐民族小学,我们有幸欣赏到项文海精彩的苗族芦笙舞表演。

芦笙舞是以男子一边吹芦笙,一边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地区。

项文海生于1963年,苗族,今年是他的花甲之年。他16岁开始学习吹芦笙、跳芦笙舞,至今已有44年时间(用近乎半个世纪的时间专注于一项“副业”,难能可贵)。他个子不高身材偏瘦,看上去貌不惊人,在我们面前甚至还有一些腼腆拘束。

没想到项文海一上场吹起芦笙来整个人就发光发亮了!

且看他身姿步形灵活多变,时而轻步曼舞如燕子低飞,时而刚健有力像大鹏展翅。他的小身板似乎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整个芦笙舞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芦笙吹奏的乐音,随着舞步的变化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中间伴随着项文海起跳的动作有所停顿,显现出芦笙舞的层次感与结构感,让人不禁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的诗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演奏完毕,热烈的喝彩声与掌声响起,我当即被项文海圈粉,赞不绝口:“好功夫!好身手!”

据项文海介绍,芦笙在当地一般是在老人归世或逢年过节时吹奏,喜事的调子大多已经失传,他今天吹奏的是办丧事时迎客的调子,可以带动来宾共同起舞。

项文海吹芦笙、跳芦笙都是友情出演义务帮忙,没拿过一分出场费。

我问项文海是不是芦笙舞非遗传承人,他云淡风轻地说:“没想过”。如此淡泊名利,令我等六根不净的红尘中人心生惭愧和敬意。

问及海哥收徒情况,大公无私心胸宽广的他脸上泛起愁容:“有倒是有七八个,但学的都不咋个熟练,我巴不得把我的东西都传给徒弟,我教会别个,我自己的东西又没有打失(丢失)……但是年轻人大部分都忙去外面打工苦钱了,你不要他的钱他都不愿跟你学,这个东西本来也不容易学得好。我们寨子里有几个会吹芦笙,年纪跟我差不多。”

据介绍,这一带能够完整吹奏芦笙曲调的只有项文海一人。

看来高手的接班人是个大问题,非遗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项文海可以说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当地的民族村寨谁家有事,他有求必应,各族群众在他的芦笙舞中加强了团结,增进了感情。

新兴社区——守护花儿朵朵走向美好未来

兴街镇新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幅标志牌引人瞩目:一个大型圆盘,圆盘中央,象征太阳的圆心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座,相同内容的大字标语与之相呼应。圆心外围,以红色的放射形线条象征太阳光芒,外侧一圈,飞鸟首尾相衔,充满生机与活力。圆盘上方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光明与热力。左侧是“五个认同”,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右侧用鲜红大字写着“民族团结进步”。

新兴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圆,这是一个鼓舞信心提振士气的同心圆。

石榴红广场,两个镶嵌在大理石基座上的红红的大石榴特别亮眼,基座上写: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興社区(寓意“沐浴党的新风振兴家园”)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社区,建于2019年,是西畴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98.82亩,建有安置房23栋468套,安置西畴县9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惠及512户2348人,其中3-18周岁儿童492人,在校生435人,小学生168人。

区龄还是学龄前儿童的新兴社区,住户大多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社区初建时,他们存在着原来的村组管不到,驻地的村组管不了的问题,矛盾很多,困难重重。

小区党支部、社区党总支业主委员会迎难而上,实现了小区治理各项工作从“群龙无首”向“党组织引领”转变,搭建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协商议事会和“红色”物业理事会、治安联防队、妇女议事会和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文艺队等组织和协商议事、民主决策、治理体系和互动平台,满足居民“衣食住行娱教医养”需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老年活动室、综治中心、少年儿童之家、周末课堂、暑期课堂、群团之家、卫生室、石榴红广场、幸福餐桌、超市、快递等服务载体,在构建全时、全龄、全域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中不断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兴社区群团之家门口,“新兴社区四心四动共建少年儿童快乐家园”宣传栏下方写着:“我们用心  孩子开心  家长放心”。

下一代的问题是个大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与社区的稳定。新兴社区初中以下学生父母大多在外务工,日常生活由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照料,课外辅导、检查作业成了很大的问题。

2020年,社区党总支联合镇中心学校、镇第二小学教师及党员志愿者以及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采用“社区党总支+志愿者+学生”的方式设立了周末课堂。为解决假期少年儿童无人看管、留守儿童关怀缺位、防溺水安全管护难度大等问题,2022年,社区在周末课堂的基础上成立了“心动少年儿童之家”,将周末课堂延伸为“假期课堂”。建立了以家长、社区干部、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和家长共210人的多功能队伍,共同开展少年儿童之家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确保儿童之家有阵地、有机构、有队伍、有活动、有档案。家长、学校、社会三方人员弘扬奉献、关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和资助,帮助解决少年儿童之家的困难和问题,服务110次13000余人次,筹集资金9.9万元,图书1.2万册。通过“四心四动”(四心:一心为民,主动担当;全心干事,多方联动;精心策划,家校互动;真心服务,群众感动)解决了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睦的问题。

少年儿童之家以思政教育、科普宣传、文体活动、作业辅导和劳动实践等为主题,开展安全教育、心理疏导、感恩课堂、法治教育、兴趣爱好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周的心理辅导是少年儿童之家活动的一大亮点,围绕孩子们的留守生活主题开展微讲座,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感,帮助和引导他们克服负面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养成健全人格。社区把党员先锋服务队的活动与红领巾校外辅导站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老党员讲党史、党员志愿者领读党史读物等方式,培养爱国情怀,赓续红色文化。建立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四方联动,以社区文明新风尚、社区、家庭卫生等为主题的“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成人护儿童”“晨起六件事”(常早起,勤锻炼,身体健康是关键;叠衣被,收客厅,家里干净又卫生;扫阳台,浇花草,心情舒畅没烦恼;扫楼道,查设备,公共设施不损坏;照镜子,提精神,个个出门招人迎;鼓钱包,养老小,一家和气不争吵)关爱机制,搭建了家长与家长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形成了安全联防、快乐共享、运行高效的家长、学校多功能运行模式。少年儿童之家与辖区356户家长签订了安全承诺书435份,安排专人管理辖区畴阳河道,设置安全警示牌22处,急救杆20条,巡河劝导制止8名儿童下河游泳,织密家长与学校共护的防护网,筑牢平安防线,绘就平安同心圆。

新兴社区少年儿童之家成为密切干群关系,提升社区凝聚力的儿童快乐之家,家长放心之家。

儿童之家并非新兴社区独创,但新兴社区的儿童之家是工作开展得最正常、最持久的一家。

儿童之家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上级的充分认可,2023年6月,《新兴社区“少年儿童之家”周末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在西畴县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项目团队核心成员张维婵、罗德丽、毕云佳、陆锐受到西畴县文明办、西畴县民政局表彰。

西畴社区有很多,获得银奖不容易,张维婵团队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此外,新兴社区还创立了“五新”新模式,打造“大家庭”的“小幸福”。一是建立三级领导体制加强党的领导,以新的组织体系聚民心;二是融合组织功能,以新的阵地建设安民心;三是管理变服务,以新的服务理念暖民心;四是以新的增收产业惠民心;五是新的文明风尚润民心。共建共治共享绿美建设的“三自”“四全”“五微”模式也值得肯定。三自:小区自建、物业自办、管理自治;四全:一网“全覆盖”、治理“全参与”、服务“全方位”、榜样“全民学”;五微:搭建“微网格”、开展“微治理”、推行“微服务”、开设“微讲堂”、创建“微庭院”。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大大打开、提升了新兴社区的工作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强化、铸牢。

新兴社区——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兴社区是本次采风活动分配给我的重点区域,我先后跑了两趟,只为获得更多现场采访材料。

新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维婵带着我们参观了西畴县新兴电子厂,暨文山意德电子厂西畴县分厂、西畴县新兴综合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兴街新兴电子元器件厂就业帮扶车间,女工们坐在工作台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认真操作。一个不算很大的车间,文化建设工作却做得认真细致,墙上张贴着车间发展历程、车间简介、帮扶成效、员工风采、福利及团建、未来发展规划等内容。在厂的员工绝大部分是家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這份工作既增加了她们的收入、又填补了空闲时间,经过培训,她们也学到了一技之长,有了自信心、存在感,同时,也融入了一个团结友爱的生活圈、工作圈,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据介绍,社区居民刚入住时,一部分人还保留着原来的落后观念和生活习惯,在家里养鸡养猪,向外乱丢垃圾,家里脏乱差。2019年,有一位工作人员去一户人家挂牌(建档立卡户),家里太脏,工作人员当场就吐了……经过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努力(党员和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到生活习惯不太好的人家或孤寡老人家帮忙收拾家务、打扫卫生等)。2020年,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社区公共卫生、住户家庭卫生都有了很大改观。

的确如此,我们走访的几户人家都是社区领导临时打电话问对方在不在家,搞“突然袭击”,去到的人家,家家都是窗明几净,室内环境整洁舒适。我们在王廷忠家采访时,李晓凌连连惊呼:“哇,你们家太温馨了!太清秀了,你家的厨房太干净了!”

不单纯是卫生问题,一些住户刚迁入时很迷茫,很焦虑,等靠要思想很严重,见到上级领导就蜂拥而上,遇到芝麻大点事就冲去社区办公室……近年来,社区竭尽所能帮助住户们解决最大的生存问题——务工,远的有省外劳务输出,近的有引进企业,如电子厂,还有的在社区打零工,比如帮一些老人牵线搭桥给公司摘辣椒,一天也能挣个七八十元。

管了老的,还要管小的,比如儿童之家。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在提升,据张书记介绍,目前已有三个孩子考进编制。

各级领导对新兴社区的工作十分关心、支持。2022年中秋,西畴县民宗局副局长杨雪与新兴社区居民共度佳节。在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秋晚会上,她亲手切开了由万佳乐超市赞助的直径为1.5米的大号月饼,社区居民共尝吉祥月饼,共享佳节欢乐。社区又大又甜的月饼,天上又圆又亮的月儿,舞台上热情四溢的歌舞,象征着新兴社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

新兴社区住户大多来自不同的贫困地区,有很多是少数民族群众,一些居民自觉承担起了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

丁大云生于1981年,2018年从坪寨村迁入新兴社区,3个女儿,一家五口,她的岗位是保洁员。她说,刚搬来时有点不太适应,现在觉得这里各方面的条件都比原来的好。有一次她到文山市医院看病(老公在浙江打工),社区安排人员帮忙接送、照顾她的小孩一周时间,她很感动:“社区很和睦,大家很团结,我们搬来四五年了,没有听见哪个吵架。”

不善言谈的大云拿出家里最好的待客珍品——坪寨村古树茶招待我们,品尝着散发幽幽清香的古树茶,我们为大云融入社区温暖大家庭、过上幸福新生活而深感欣慰。

王廷忠生于1973年,壮族,预备党员,2018年从壮族文化保存得比较好的达内村迁入新兴社区,工作系公益性岗位(保安),担任居民小组长。他在砂石厂当过小老板,2002年因高压电致伤被定为三级残疾,做过十多年电工。他说,来到新兴社区,小孩读书、家里用水用电、出行都很方便:“衷心感谢党和政府,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不可能来到这里。”

社区有一个500人的微信大群,每家有一个人在群里;每个小组(一栋楼)、单元有一个微信小群,大家在大群小群里互通信息互相帮助,比如哪里可以打工就相约同行。“一个社区、一栋楼、一个单元就像一个寨子,哪家水电设施坏了,在群里说一声,我们都会上门义务检修”。王廷忠就是人数最多、有112户人家住宅楼的新兴三组小组长。

“一开始,有人生病哪个都不敢出来帮忙,怕自找麻烦,现在都能互相帮助。老人晕倒在广场、街心,或者在家生病无人照管,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或者帮忙送医院,或者打电话通知他的家人,比如蒋天发的父亲、蒋春的爷爷和一个有癫痫病的住户。蒋天发的父亲晕倒在兴街街上,离社区不近,我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王廷忠曾与从莲花塘大锡板迁来的冯在坤送生病的老人去兴街镇看病,前后送过七八个老人。王廷忠的父亲在达内村委会干了二十多年的文书、支书,这是一种家风、传承。

“不只是我们送,哪个见了都会送,我们社区的张书记也送过几次。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奶精神状况不太好,黄昏时分一个人跑到西洒去了,是张书记开了40多分钟车去西洒把她拉回来的,儿女们很感动,要给张书记汽油费,张书记不要。张书记外出办公、带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接种新冠疫苗、去县上开会全都是私车公用、自费。李长荣的儿女在外务工,家里只有两个小孙孙做伴,逢年过节书记亲自上门送米送油。社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我们很好,我们也很信任他们。”

据王廷忠介绍,有个患癫痫病的妇女年仅38岁,小学文化,家有两个小孩,丈夫去世,生活十分困难。大家都很关心她,给她钱,给她的小孩买零食。当时张维婵还是文书,由于经常关照这个家庭,她们一家就把张文书视为亲人一般。张文书到她们家嘘寒问暖,给予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小女孩抱住张文书的大腿不让走……

张维婵对我们说:“要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家人,才能把工作做好,我样样都管,就像她的(小女孩)妈妈一样……通过社区的努力,已把小女孩送到文山福利院。住户有什么事都会找我,给我打电话,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

采访陈洪兵时,几个小娃娃进屋来找张书记,报告说她们和小伙伴在外玩耍时一个小伙伴自己不小心反锁在某个大姐姐的办公室里了。张书记和颜悦色地让她们去办公室找其他大哥哥大姐姐帮忙。我们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笑了:小朋友遇到这么点小事也要找社区书记,看来张书记真是事无巨细样样都得管,可见社区老老少少对她的依赖和信任,也可想见她的工作量之大。

陈洪兵生于1981年,2018年从牛场坝迁入新兴社区,技术工,一组副组长,性格爽朗,敢说敢干:“我就是见不得过得惨的人”。前面提到患癫痫病的妇女,她有一个5岁女孩,女孩曾经因为饿极了去垃圾桶找吃的,陈洪兵看不下去,给她买面包、饼干等食品,一买就是一大包。老人酒醉倒在街上,他就帮忙把老人送回家中。他说:“社区的居民很多都是特殊群体、困难户,不帮不行。我们都是为了社区好,社区好了大家才会好过,个人辛苦一点没什么。”

当我对陈洪兵每月20元的副组长补贴表示惊讶时,他豁达开朗地笑笑说:“没有哪样嘛,自己艰苦点就是了。”

万家乐老板张锋,古道热肠,乐于助人,赞助新兴社区的三个贫困学生读书直到上大学。

张维婵2019年9月任新兴社区文书,2021年1月任党总支书记,每月补贴4000元,交了保险只剩3200元;小组长王廷忠每月补贴400元;副组长陈洪兵每月补贴20元。他们的付出与所得远远不成比例,只能是无私奉献。

新兴社区福利好,居民只交水电费,此外一年缴纳84元垃圾清运费,没有物管费。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保安就是免费的物管。

张维婵说得好;“想要做好社区工作,必须要有奉献精神。”

老党员张帮明,85岁,在党50年,今年年初去世,生前从兴隆村委会迁入。社区主题党日活动,他每次都是着装整洁拄着拐杖提前到达会场并安坐第一排,听力不好的他即使听不到会议内容也从不迟到、缺席。新兴社区感人事例很多,最打动我的,还是这一件看似简单平凡的故事……

短短三四年时间,新兴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家庭环境、社会风尚都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走上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成长之路、转变之路。

从“80后”张维婵到“30后”张帮明,平凡的人们让我敬重,在新兴社区这个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心圆中,他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升——毛主席的指示

照亮前进的道路

1955年,毛主席为中共西畴县委《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一文亲笔写下按语,指出:“为什么会混乱,所谓的混乱是因为得不到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 从此后,兴街镇东升村委会的名气就变得很大,因为那个“整顿好了”的合作社就是“东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目前,兴街镇东升村委会也是州委领导主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毛主席批示的简要经过是这样:“东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建社时间仓促,没有凝聚力,政策执行有偏差,导致生产一度混乱。县委领导派出工作组驻村开展工作,借鉴其他合作社好的经验,因地制宜制定管理制度。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抓典型树标兵,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开展比学赶超帮促进粮食生产,不久后,东升合作社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其成功办社经验也成了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学习典型。工作组长杨应康以《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是怎样整顿好了的》为题写成材料逐级上报到党中央,毛主席亲笔做了批示并收录于《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主席的批示,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西畴人民,为“西畴精神”的孕育形成,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基因,打下了堅实的政治基础。毛主席的批示,至今仍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五个坚持”上,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敢于斗争、坚持问题导向。在批示精神的鼓舞下,西畴县各族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东升修建了全县第一个水电站(东升水电站),1958年,东升村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全国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

东升村委会地处西畴县兴街镇北部,距县城26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9.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66.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6亩,属于土山区,辖2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彝族,农户1185户。主要以乡村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以渔业养殖,柑橘种植,百香果、脆红李和西畴乌骨鸡为产业支撑,共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果蔬种植协会1个,种植柑橘3500亩、乌骨鸡2.8万亩。

2004年,江龙村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打响了自发建设小康村的第一炮,喊出了“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的响亮口号;2010年,东升村被确定为全县“整村推进”新农村重点村建设;2019年,东升村被列为西畴县乡村振兴试点村;2021年,东升村委会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和美丽村,东升公社获批3A级景区;2022年,东升村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步入快车道,借助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建设东升公社食堂,以党委领导、公司化运作、集体推动“三位一体”运营,推动村集体经济短期见效、快速发展,同时,探索以“送设计、送材料、送学习、送政策、送产业、送管理、送信心”等“七送”方式,通过党委+公司+合作社“三位一体”运营东升公社食堂。食堂自5月10日运营以来,年度营业额达到80余万元。“文旅兴产业、产业促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周边群众326户1300余人致富增收,年人均增收3600元。目前,已有5万余人到东升红色基地参观,20余家单位3000余人到东升开展工会活动。

沪滇两地一家亲,携手共绘小康图,东升文旅产业高歌猛进,沪滇帮扶协作功不可没。

2020年以来,沪滇项目累计投资2750余万元帮扶资金,大力援建东升片区红色文化景区建设。沪滇帮扶协助项目依托东升红色文化底蕴及自然文化资源等当地优质资源,全面构建东升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

东升——红色乡村旅游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东升采风之前,我查阅了相关材料,心里涌动着对东升的崇敬、向往之情,感觉此行与其说是采风,不如说是朝拜。

进入东升片区之前,先在写着“东方红太阳升”红色大字的巨石村牌前留影,心中仿佛有了更多力量和底气。

步入达嘎村中,一幅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大型墙画格外醒目,上书“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红色大字。

民族团结进步无疑是达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词。

位于一座青翠小山山脚的客栈整装待发(当月28号开业),大门上方鲜艳的红五星照耀着“印象东升”红字,具有东升地方特色内容的红字对联写的是:“水阔风正家如意,红日东升人吉祥”,营造出一派红红火火的氛围。

主人不在,我们步入客栈慢慢观赏。

墙上是一幅习近平总书记与百姓亲切交谈的摄影作品,习总书记的话语无疑是西畴精神的高度概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的确,“西畴精神”的精髓就是苦干、奋斗。

这家客栈的装修、装饰,营造、烘托的是红色文化主题,屋内,有很多红色记忆物件。

东升人勤劳智慧,很多人长年在外经商,见多识广,思想开明。达嘎是西畴比较富裕的村寨,2022年底,东升片区人均纯收入2.04万元,达嘎人均纯收入2.63万元。

与西畴县民宗局副局长杨雪和西畴县文联副主席贺承恒一行漫步在美丽乡村东升片区达嘎村民小组文明、开放的石榴红主题街区,繁花绽放,店铺齐整。东升(农村)社区党委书记兼(农村)社区委员会主任骆瑞才介绍,2022年4月以前,这里是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各家各户用围墙圈起自家的庭院,乱建乱盖厨房、仓库、小卖部的现象比比皆是,街道拥挤、狭窄、不美观。骆书记从自家亲戚的思想工作做起,不知挨了当地老辈子多少骂,最后甚至惊动了州上的骆氏宗亲总会,这才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院墙拆除后,街道美观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藩篱也拆除了。在没有任何补偿的情况下,达嘎村村民最终按照要求拆除了自己花上万元、几万元建盖的围墙和部分房舍。

东升整片社区都是红色文化记忆体验区,达嘎是核心区域,达嘎主街道两旁,“红日升饭馆”“人民旅社”等店铺接连不断跃入眼帘。

东升借助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有利契机,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促农”之路,达嘎村民小组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目前是AAAA级旅游景区。

东升村委会“院坝协商”议事室,“有事多商量  遇事多商量  做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標语,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议事环境。议事规则、流程、重点、五议五不议, 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这里既是文山州“西畴精神”现场会的长驻会议点,也是文山州人大、政协的协商议事示范点。

东升大舞台文化广场和休闲长廊,毛主席批示东升合作社的过程以及东升的发展历程、西畴精神的内涵等内容以大幅书卷(展板)的形式展开,村民和游客可以通过阅读书卷了解东升的光荣历史和发展远景。

东升荣获诸多第一:全国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山地区第一批农业生产互助组、西畴县第一个农村水电站、西畴县第一条农村公路、西畴县第一批稻田养鱼示范点。

这里是五个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区、生态建设示范区。

这里是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

2023年,东升公社“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申报成功,系文山州第一个中国关工委授予的教育基地——国字号品牌。

这里山清水秀,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岔河、南丘河、清河在此交汇成西畴的母亲河畴阳河。

这里的民族民间活动丰富多彩,祭龙、开秧门、花米饭节、尝新节、六郎节等节日各具特色,热闹非凡,每个月都有节庆活动在东升大舞台上演。

这里还是天然大氧吧。据载,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6.8%,居我国首位。西畴县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20%提高到了现在的54.8%,而东升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5%。

这样的东升,其实力、魅力,我一篇小文岂能尽述。

在东升大食堂(东升公社食堂)吃饭,对于我这个年龄段及家庭背景的人来说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要,更满足了精神的需求(我的父亲是革命军人、边纵战士)。

东升公社食堂的布置自然也是红色文化主题,进门的一整面墙上描绘了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画中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食堂的出菜口,“巧做千家饭,饱暖万人心”的墙画看得人心里暖洋洋的……就连食堂顶灯也是鲜红的党旗,与屋内墙画相映成趣。

坐下准备用餐,惊喜又来了,食堂的碗碟杯也很特别,碟面上印制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我在西畴跑了四五天,在东升、达嘎第一次享用“西畴精神”特制餐具,东升人有心了。

至于东升大食堂的饭菜,那当然是没得说的。据骆瑞才介绍,东升80%是壮族,汉族、苗族、瑶族、彝族人数相对较少。21个村民小组有20支文艺队,达嘎有两支文艺队,一支队伍成员年龄很年轻。村委会利用民族节庆活动及节假日宣传、组织、发动、引导、教育群众,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每个节日,宣传、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比如“三八妇女节”宣传的主题就是女性健康和家庭教育、家庭和睦。

东升社区,红色乡村旅游项目抓得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得好,是一个充分展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进成果的社区。

骆瑞才——乡村振兴带头人

东升(农村)社区党委书记兼(农村)社区委员会主任骆瑞才给我们介绍情况时不断被来电打断,电话内容没有家长里短,只有繁杂琐碎的工作事务。

骆瑞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硬朗。他目光如炬,腰板挺直,走路大步流星,做事雷厉风行,显现出革命军人应有的气质和风度。

骆瑞才生于1981年,在部队服役期间荣获5次优秀士兵,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当过教导队教练班长、区队长兼教员。到地方上工作后先后荣获“优秀民兵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历任东升村委会综治专干、龙榜村民小组支部书记、东升村委会党建助理员、东升村委会党委书记兼主任,可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多年的部队生活淬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使他对当地情况了然于心、一清二楚。

骆瑞才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学有榜样练有标准”“80后要做‘西畴精神’的践行者,不能让‘西畴精神’在我们这一代成为传说”是他的自律名言。他曾经是一个生意做得很不错的建筑小老板,2016年,他不计得失、不怕困难,放弃经商回乡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担任龙榜村民小组支部书记,一心只想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为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他参与排练方言小剧《石磨村的故事》并在剧中饰演男一号,以老支书的角色大力宣传战胜石漠化、治理石漠化,该剧深入兴街镇13个村委会巡演20余场,受到群众欢迎。2017年,他顶着压力、瞒着家人租下400多亩荒地,带领7名群众推广种植产业,发挥自己的长处率领老百姓闯出了一条科技致富的路子。2018年,他牵头成立西畴县碧盛果蔬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当年,全县选拔5个乡村振兴及党建助理员,他榜上有名,换届后任现职。面对一个个新的困难,他发扬钉子精神,迎难而上,与困难死磕到底。

2021年,骆瑞才全票当选东升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深知东升在西畴人乃至全州、全省、全国的名气和影响,深感职务虽小但责任重大。为了不辱使命,他不辞辛苦深入各个村寨了解村情民意及村民小组干部的履职情况,一个月不到就跑遍了23个村民小组,顺利完成了这些村民小组换届选举工作。他对片区网格管理进行重新分片,每月召开一次村干部工作会议,实行月派单月考工作机制。面对东升人口基数大,管理面积广,项目建设多,项目前期工作做不到位容易激化矛盾的现实问题,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群众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他组建退役军人自愿服务队和科普自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自愿服务活动……

骆瑞才赢得了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工作。

从军队到地方,骆瑞才始终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谨记“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服从组织安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退伍老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杨雪感慨:“东升我来过很多次,每一次听骆书记介绍东升的情况都是常讲常新,因为他在不停地做事,而且力求完美。”

东升村委会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与带头人駱瑞才的心血和汗水密不可分,东升诸多荣誉和光环的背后,是以骆瑞才为代表的东升开拓者尽心竭力的辛勤付出。

2020年5月2日,骆瑞才和往常一样无暇享受假期,还在为工作操劳奔忙。他的父亲骑三轮车给儿子的果园送化肥,中途不幸翻车,被压在车下,送到兴街镇医院抢救了两个多小时,医治无效去世,时年67岁……说起这件事,骆瑞才这位坚强的男子汉眼里泛起了莹莹泪光:“工作以来,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的老父亲……”

骆瑞才家本来做得很好的种植业(柑橘、李子、百香果等)已经停业,因为他心无旁骛,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经营这些产业。现在家里只剩下十来亩中药材,交给老人照管。

骆瑞才轻描淡写地对我们说:“一切都是为了工作,谈不上什么牺牲不牺牲。”

骆瑞才是一个埋头苦干、淡泊名利之人。

西畴县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离不开这样公而忘私的干部。

李华明——最后一公里,

一直在路上

2019年10月17日,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会议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进行了表彰,来自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的“现代愚公”典型代表李华明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李华明可说是西畴响当当的大名人,誉满神州的“西畴精神”与他密切相关,2023年2月官方发布的“西畴精神”Logo造型,其造型的原型便是“西畴精神”典型代表人物李华明带领群众修路的形象。

“西畴精神”地标教学点岩头村是“西畴精神”的发源地之一。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岩头村村民不悲观、不埋怨、不放弃,向大山宣战,向命运挑战,打通“最后一公里”,与西畴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创造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2002年到2014年,12年艰难岁月,12年苦熬苦干。在岩头村党支部书记、小组长李华明一马当先、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全村16户65人全力以赴苦干实干建设美丽家园。他们用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用勤劳的双手,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铁锹、铁锤、铁錾等),硬生生从悬崖峭壁上開凿出了一条1公里长的进村道路(堪称“天路”),打通了出村的“最后一公里”。带领村民创造人间奇迹的李华明也因此成为“西畴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次年,他被评选为“中国网事·感动2015”第二季度网络人物。

令我感动的是,荣誉加身、光环笼罩的李华明并未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享受鲜花和掌声,岩头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每一个脚印都牵动着他的一颗赤子之心。

2023年8月9日下午4点多,我们到达岩头村时,李华明已经在西畴石漠化展览馆“最后一公里”展馆前翘首眺望多时。

李华明果然很牛,他的名字镌刻在展馆路边的大石头上,上面写着:凿路人  李华明。

李华明虽然闻名全国,却没有一点架子和傲气,在我面前,他就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大哥。

参观西畴石漠化展览馆。展馆有三个部分:前言、四干四山(苦干鏖战石漠化荒山、实干打造绿水青山、加油干创造金山银山、创新干建设锦绣河山)、结束语。展示区有体现“西畴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内容教育资料,影视资料播放区有《舞之灵》《歌之魂》等十余部展现民族文化的宣传片;可以提供群众参观、瞻仰和开展一定规模的教育活动仪式;依托全县“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在接待咨询、参观引导、安排讲解方面提供规范化服务。

2018年12月,西畴石漠化展览馆被文山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文山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0年10月,被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表彰为“文山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6月,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云南省‘云岭百姓宣讲’示范点”;12月,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表彰为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系西畴县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西畴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没想到一个位于偏僻乡村的不大的展览馆,竟然拥有如此之多的荣誉。

我们在馆内观看了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党员教育视频专题片观摩交流活动”文艺片类一等奖的微电影《最后一公里》。影片忠实地记录了基层农民党员李华明带领全村老百姓克服重重困难打通进村“最后一公里”的真人真事,展现了不屈不挠的“西畴精神”。片中主角李华明及群众都是本人、本色出演,让观众感到真实、亲切、可信。

展馆墙上有很多修路前村民难娶媳妇、媳妇离家出走、孩子上学难、牛和猪滚下山崖等揪心往事以及岩头村村民为修路卖牛捐款,年轻人放弃上大学、坚守村中参与修路的一系列动人事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岩头村村民们质朴感人的修路宣言。患有严重关节炎的耄耋老人向吉方说:“年纪大不是问题,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修路出一份力”;残疾人杨育明积极参与修路,“能做多少做多少”;残疾人李光祥说:“不放弃就有希望,哪怕只有一只手也要把路修通!”

“我们不能等、靠、要,要把‘西畴精神’发扬光大,要争先锋、做示范。”李华明的动员令掷地有声。

近年来,岩头村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美丽中国”建设重大战略,发扬光大“最后一公里”精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形成了“西畴精神+N”乡村振兴模式。岩头村能工巧匠、乡贤能人、普通百姓齐心合力,出资投劳,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绿美岩头,形成“群众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帮扶”的绿美乡村建设模式。西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岩头村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曾经的小山村成为引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新标杆。2022年,岩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49.94元;2023年上半年,岩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2.29%。

为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岩头村先后引进生猪代养点和乌骨鸡养殖合作社等项目,开办酬勤院“最后一公里”农家饭庄,为前来学习“西畴精神”的学员提供就餐场所,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2023年以来,酬勤院共接待访客330余人(次),实现营业额1万余元。

李华明对酬勤院接待客人的人数和营业额显然很不满意,这也是目前他最着急上火的事。他告诉我,到岩头村学习“西畴精神”的团队有很多,一年下来有百把个团队,但大多数都是参观完就走了,不在这里就餐。

他很困惑:“既然到我们岩头学习参观,为什么不体验一下岩头的饮食文化?我们这里绿水青山空气好,食材天然无污染,为什么非要去城里吃饭呢?”

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国打出了名气,但这对于李华明来说远远不够,在他看来,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怎样打通岩头村致富奔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怎样让出去的人想着回来,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这才是让李华明为之冥思苦想、殚精竭虑的深层次问题。

蒙蒙细雨中,我与李华明在凉亭相对而坐,恳切交谈。性情开朗、快言快语、身着红衣的李华明让我想到当下一个网络热词:归来仍是少年。

在李华明这个红衣少年的心中,依然燃烧着一团奋进之火,他一如当年,仍然在为开辟岩头村的致富路奉献着光和热!

作为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开路先锋,生于1956年,年已67岁的村民小组长李华明说:“再大的火车,火车头不动,火车尾巴是不会甩的,总得有人站出来先干,才能带动大家一起干。”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到今天,十余载岁月悄然流逝,不变的是凿路人李华明勇做火车头、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西畴精神!

曼竜——吹响民族团结

进步主旋律

曼竜村民小组隶属鸡街乡西北部大山深处的海子村民委,是西畴县唯一一个彝族花倮人聚居村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是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流传地。

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墓葬发现的两件青铜葫芦笙是迄今中国最古老的葫芦笙实物,至于葫芦笙舞的形象,在云南古文物中也有留存,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就有吹葫芦笙舞动的画面。可见2000多年前云南已有葫芦笙和葫芦笙舞。

葫芦笙舞是曼竜花倮彝族群众最爱跳、最常跳的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起伏舞动的典型舞姿而别具一格,舞蹈内容主要展现生产劳动场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戴爱莲赞誉曼竜花倮彝族葫芦笙舞为“东方迪斯科”。

曼竜彝族花倮民族文化传习馆外,2006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葫芦笙舞”金属标志牌格外引人瞩目。

馆内,一个巨大的铜铸葫芦笙让人眼前一亮。馆中除了过去的农具如石磨、甑子、犁铧、织布的梭子等物件,最吸睛的还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花倮服饰、配件。

曼竜村,我见到了又一个西畴大名人宗天珍。去年11月,76岁的宗天珍被西畴县人民政府表彰为文学艺术先进工作者;今年2月,她又荣幸地担任了“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乡村文化旅游节”之“北回归线城市联动——太阳圣火传递”火炬手。当然,她和老村长夏祖江一样,最开心的事还是她这个老祖祖已经有了8个小重孙。

宗天珍和李华明一样,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她同样是朴实大方,很平和,不矫情。她胸前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8年2月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徽章,她因为在跳葫芦笙舞、弦子舞,制作花倮服饰方面成就卓著,获得了这一枚珍贵的荣誉勋章。宗天珍还为我现场演示了口弦吹奏,她的笑容是那样温暖,就像我慈祥的母亲。

宗天珍和她的姐妹们身着华美的民族盛装,落落大方,光彩照人。我的手机装不下这许多西畴美景、人物,内存早已爆满,只好委托作家张宪富老师和时任鸡街乡宣传干事、现任鸡街乡应急中心主任的漂亮妹妹彭利融代为拍照。

据潘姝羽刊载于《民族时报》的文章介绍,花倮人摇曳的舞姿和鲜艳的服饰都蕴含着彝族花倮支系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跳舞时不断扭动身躯寓意彝族花倮人的先祖摆脱迁徙过程中缠绕在身上的蛇。服饰上纵向排列的三角意为狗牙,横向排列的三角意为荞叶,圆圈为鱼眼,碎花指一切花草树木,帽檐流苏的三角也代表荞叶,帽顶高高立起,缀着流苏,形似鸟头。这些指代包含了陆地、水生和天上的动物,涵盖了与人类共生的花草树木。彝族先祖们将世间万物绘于衣物上,想表达的是天佑生灵,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祈愿。

据说荞叶在彝族花倮服饰上多处出现,是因为传说花倮人的先祖在濒死之际靠吃荞麦得以延续生命,自此,花倮人就对荞菜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然崇拜。

视普普通通的荞菜为神物,闻所未闻,偏偏笔者從小就特别爱吃荞菜,在此忍不住写下打油诗一首:身居省城20载,多年不得吃荞菜,曼竜好玩又好在,荞菜过节我再来。

我与彭利融妹妹约定,等曼竜过荞菜节她通知我,我来吃它个十天半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葫芦笙舞在曼竜文化广场浓墨重彩上演,老中青少童五代15位花倮葫芦笙舞者组成的队伍在灿烂阳光下翩翩起舞。

我还是第一次在现场观赏花倮葫芦笙舞,感觉很特别。尤其是舞队圆圈中央的葫芦笙吹奏,充满了力与美,葫芦笙发出的声音有点像浑厚、低沉又不乏明亮的蝉鸣。吹奏葫芦笙的李金香告诉我,她由于长期担任吹鼓手,颈椎、腰椎都出现了问题,需要时不时打银针缓解疼痛。

花倮女子服饰自然是演出现场一道迷人风景。据宗天珍介绍,花倮服装制作成本最低八九千元,最高几万元。她还告诉我们,穿一套花倮服饰至少需要半个小时。这么热的天气,穿着这么厚重的、从头到脚披挂严实的服饰表演葫芦笙舞,真是辛苦。

原来我们所见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是民间艺术家们辛劳坚韧的无私付出。

欣慰的是演出队伍中年龄较小的成员只有八九岁,彝族葫芦笙舞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这次来曼竜,与曼竜民族小学副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七乡红烛、最美教师”宗富春擦肩而过。我相信,下一个荞菜节,我将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民教师相逢在动听的葫芦笙乐音中。

曼竜彝族村,古老的葫芦笙吹奏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强音。

尾声——

归去来兮,回到汤谷

西畴采风最后一站:上果村委会汤谷自然村。

去往汤谷的途中,本人竟然有点柔肠百结、多愁善感起来。

上果汤谷以“女子太阳节”闻名遐迩。

“女子太阳节”是壮族先民敬畏、崇拜太阳的民俗传统文化活动,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下流行于被当地壮族誉为“请回太阳的地方”的西畴县上果村。农历二月初一,16岁以上壮族女子沐浴净身祭祀太阳及其完整祭祀仪式在中国各民族崇拜祭祀太阳文化中具有唯一性,是壮族世代传承、特色鲜明和影响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请仪式分为女人沐浴净身换装、祭请太阳、送太阳,清理祭祀场地、摆设供品、唱诵《祭太阳古歌》等。2009年,女子太阳节项目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4年,西畴县西洒镇上果村委会汤谷村的“女子太阳山祭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西畴县继彝族花倮葫芦笙舞之后又一个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文化项目。

女子太阳节祭请仪式举行时,壮族女子身穿“鸟服”,佩戴“鸟首”银项圈,还有千姿百态的壮锦“四鸟托太阳”组合图案,充分展示了西畴壮族对太阳和鸟的崇拜。太阳和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西畴壮族的解释令人折服:在古老文明发源地西畴,中国古越人的后裔壮族是西畴的土著民族,是一个稻作民族,也是一个崇拜太阳、崇尚光明的民族。西畴壮族太阳崇拜与鸟崇拜,具有崇拜对象的一致性,因为壮族人认为飞行于天空的鸟距离太阳最近,人们的情感祈愿可以通过飞鸟传递给太阳……西畴壮族把太阳视为一只神鸟,所以崇拜神鸟就是崇拜太阳。故有“日出汤谷——太阳故乡”之说。

如是解读,令我不禁有所感悟:下辈子做女人,最好就做西畴汤谷的女子,住在太阳山上,距离太阳和光明最近。

今年2月20日,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隆重举办。

半年前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汤谷村,此时笼罩在一片祥和慵懒的宁静之中,静悄悄的不见人影。一大一小两架水车,就像干活累了的母女俩,在枝叶纷披的绿树丛小憩。

大山脚下有个净身潭,据说寻找太阳的“乜星”曾经在此沐浴净身。此时,一路的暑毒燥热尽被潭上清风一扫而去,整个人感觉神清气爽如释重负。往山里去,空气愈发清新,意境愈发清幽。

汤谷村中,被三千四百次日升日落照耀得有些发白的宣传栏图片,勾起我的美好回忆。

2014年阳春三月,首届“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在汤谷盛大开幕。当时我感觉漫山遍野都是身着节日盛装的全国各族儿女,大家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见如故、笑逐颜开,就像过年一样开心。

这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

在汤谷,我見到了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兼驻会副主席、民族文化与民间文艺专家、著名书法家罗杨先生。

2015年阳春三月,罗杨书记重返汤谷,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西畴县“中国壮族童谣之乡”牌匾。

正是因为有了罗杨书记这样的高层领导、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家对西畴给予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才有了西畴今天的文化发展成就。

西畴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我们在太阳山上流连忘返。山巅有一个用土石堆砌而成的祭祀台,台顶上安放着象征太阳的圆形石头。我仿佛又听到了悠远、古朴的《祭太阳古歌》,它在传颂着“乜星”九死不悔、排除万难寻找太阳的美丽神话。

太阳山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摇篮,好想在这个“中国壮族童谣之乡”唱着“水母鸡,游呀游,你莫飞上天,莫要去很远,就在咱壮乡,游在田里边……”,变作一只小小的水母鸡,在稻田里和水塘中自由自在快乐生活。

你莫飞上天,天上的宫殿是多么寂寞,好吃好在还是壮乡汤谷的人间烟火。

沿着12道弯祭太阳路下山,回西畴,回文山,回昆明,一天之内,我离开太阳的故乡,回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

太阳山的美景,汤谷的童谣,一直伴我努力向前,永不止步。

【作者简介】柏桦,云南文山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学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研究生学历,现任云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国际华文诗人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在鲁迅文学院(北京)脱产学习一年。作品收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诗人诗选》等文集。

猜你喜欢

西畴县西畴东升
西畴的石头
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收获
东升齿轮
西畴县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析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新东升“直销+”引领未来
基于GIS/RS的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