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山第一村

2023-11-16王正委

含笑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老山瑶族民族团结

一棵棵古老茶树,嫩芽满枝,青翠欲滴;一丘丘金色稻田,稻浪起伏,丰收在望;一条条入户道路,干净整洁,直通家门;一栋栋漂亮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户户美丽庭院,花香满园,游人不绝;一个个村民,眉开眼笑,幸福安康……硝烟散尽的小坪寨,处处欢声笑语,美景怡人,让人沉醉流连,是当之无愧的“老山第一村”。

2023年8月9日上午9时,我有幸随“文山处处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艺采风麻栗坡采访组来到了小坪寨,小坪寨自然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冯玉贵非常热情,把我们带进了他的家里,端上清香四溢的老山古树茶来款待我们,并给我们介绍了小坪寨村发展的基本情况。

小坪寨是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铜塔村委会一个紧挨中越边境的村民小组,地处著名的老山腹地,是距闻名遐迩的老山主峰最近的一个寨子,距老山主峰直线距离1公里,距猛硐瑶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9公里,距国家级天保口岸28公里,距麻栗坡县城54公里,时任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为小坪寨题名“老山第一村”。全村现有93户308人,瑶族人口占97.4%,劳动力161人,有1个党支部21名党员,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抵边村寨。全村有耕地167.05亩,其中,田131.35亩,地35.7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草果、八角、砂仁、香蕉等,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茶叶、农旅、务工等,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31000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

负责带我们在麻栗坡采访的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张金波同志介绍说,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小坪寨依托老山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现场教学点,建成老山作战支前烈士纪念馆、老山支前参战陈列馆、红色党建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广场,改造完善陈列室、多功能厅等设施,围绕“捍卫祖国尊严,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站在新起点,团结奋进建设美丽边疆”三大主题,集中展现了边疆各族人民捍卫祖国尊严、护卫领土完整的光辉历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场教学点,小坪寨以独特的资源优势集中展现了边疆儿女与参战部队用鲜血和生命共同铸就的老山精神,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和担当精神,是各族干部群众汲取精神力量、奋勇向未来的地方。

从冯玉贵家出来,我们来到了寨子中央的老山作战支前烈士纪念馆广场,这个广场不算大,但设计得很有特点,面对纪念馆正大门,大门两侧及通往老山支前参战陈列馆的台阶旁挡墙上,采用浮雕直观再现了当年边疆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踊跃支前参战的光辉历程和开放发展的新景象。特别是大门左侧浮雕上端两句标语——“老山精神万岁”“民族团结万岁”,显目耀眼,振奋精神,催人奋进。

张金波告诉我们,这个广场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广场,他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这些浮雕的感人故事。

在守土卫国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老山作战也是依靠各族群众人背马驮,踊跃支前参战取得胜利的。沿着纪念馆大门阶梯往上走,台阶通道左侧挡墙浮雕主题是“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展现了当时作战中,民马连、民工连、民兵连为前线运送弹药物资的情景,当时先后组织了25个民马连,148个民兵民工连,3万余人、3000多匹骡马支前参战,还临时出动7万余各族干部、群众完成支前应急任务,在支前参战民兵中,就有近3500余人获三等功以上荣誉。

边疆各族人民与人民子弟兵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筑起了一道南疆钢铁长城,共同铸就了爱国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在视察老山战区时,挥毫写下了“老山精神万岁”的题词。老山将士送给麻栗坡这样一面锦旗——“十年支前功冠神州第一县”。在纪念收复老山30周年祭奠英烈活动时,全体参战老兵赠送给麻栗坡县一面锦旗——“麻栗坡人民万岁”。一面面锦旗飽含了参战部队和参战老兵对麻栗坡人民的深情厚谊,高度概括了边疆各族人民在支前参战工作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小坪寨也是县级的一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这个基地内容与支前参战内容紧密融合,通过浮雕画面、实物展示、人物故事、英雄事迹等,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民族英雄气概,用事实告诉世界,民族团结一家亲,试看天下谁能敌。同时,小坪寨与驻军边防部队某分队联合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各族群众与边防部队某分队结下深厚友谊,“军民一家鱼水亲情,民族团结坚如磐石”。新时代守土固边和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特色异彩纷呈、绚丽夺目。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边防部队某分队官兵关爱群众的好传统却从来没有变。小坪寨村民小组老组长冯云勇,50多岁了,谈到驻军官兵这些年对本村群众的帮助时,他跷起大拇指说:“我都记得,驻军官兵的恩情,我心中有本账。”他谈到,分队23年安排优秀士兵担任驻地响水小学校外辅导员,从没有间断过。从2007年起,分队官兵坚持10多年为小坪寨村残疾“五保户”盘金旱父子送饭或赠衣送药,风雨无阻。分队官兵自发设立“老山助学基金”,大家利用自发捐款、收废旧物品、助民劳动等方式,帮助7户贫困残疾家庭。逢年过节,小坪寨村瑶族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分队文化广场,敲响欢乐的邦鼓铜锣,跳起热情的瑶家歌舞,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有声有色,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凝起“石榴籽”,展现“石榴红”。

聆听了老山作战支前烈士纪念馆、老山支前参战陈列馆、红色党建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感人故事,我们的心灵被一个个动人的英雄事迹和民族团结故事震撼,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我们深切感受“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和“民族团结、边防牢固”“勤奋敬业、爱国奉献”的真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英勇的战士和各族群众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作为边疆人民,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牢固树立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意识,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小坪寨理想信念教育现场教学点成了一个集主题浮雕、地图浮雕、陈列馆、纪念碑林、景观平台、多媒体会议室、停车场、换乘站于一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每年到小坪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现场教学的人员超过6万人次。

从风雨飘摇零星散落的竹瓦篱笆房到安全稳固错落有致的砖混房,从晴天尘土漫天飞扬、雨天烂泥不堪的泥土路到晴雨无阻宽敞洁净的柏油路,从污水横溢不堪入目的农家院落到房前屋后花草飘香。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小坪寨村先后实施了扶贫工程三项大会战、兴边富民行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建成了宜居宜业宜游边疆村寨,留住了村民,引来了游人,实现老山第一村的美丽蝶变。

来到小坪寨村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具有瑶族风情的高大寨门,寨门顶部最显眼处镌刻着“老山第一村”五个强劲有力的大字。我们沿着柏油路主干道进入村内,初秋的暖阳夹杂着丝丝细雨,让小坪寨额外增添了一份娇艳,瑶族家园温暖宁静,浓郁的瑶家风情,整洁的新建民居,宽阔的入户水泥路,茶香四溢的制茶农家,黄灿灿的老山梯田,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一个日渐完善的生态宜居宜游边境幸福村。

谈及家乡的变化,小坪寨村民李文明的感触很深。他说:“以前我们小坪寨全部都是篱笆房,有很多房子是用竹片当作瓦片盖顶,穷得很。后来通过国家的扶持,现在盖的房子全部都是砖混小洋房,路也铺通,网络也通,电也通,水也通。”

记得24年前,我到过小坪寨几次,雨天除了上老山主峰经过小坪寨的砂石公路勉强可以走以外,入户路泥泞难堪,处处是水牛脚踩后留下深浅不一的泥潭,人员通往,即便把裤脚卷到大腿上,也无法下脚,寸步难行。晴天的时候,只要有车辆经过,就会卷起黄尘满天飞。用“晴时一身土、雨时一身泥”形容小坪寨,一点也不为过。那时,村民房屋简陋,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卫生脏乱差,多数群众家徒四壁。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政府加大边境地区建设投入力度,小坪寨沐浴着党的春风,得到了大量资金投入,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了经济发展项目,村民生活不断改善。小坪寨房子建好了,道路好走了,生活环境美了,村民们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造老山生态茶200亩,种植草果、八角300余亩,同时,依托老山红色资源、老山梯田、老山云海等旅游资源,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我家有5亩老山古树茶,卖茶叶收入,一年差不多有两三万块。”盘云珍说,“我家有个小茶厂,自己做茶叶,自己卖茶,每年还有一两万的草果、八角收入,生活还是可以。”

小坪寨变得更美了,游客越来越多了,寨子越来越热闹了,吸引了不少外出的人员回家创业。

“我家开民宿,卖茶叶,生意还不错。”小坪寨村民盘文会说,“在外面打工挣不到多少钱,还不好照管家人,我在2021年2月就回来小坪寨了,现在开一家民宿,5个房间,今年疫情放开管理后,来老山旅游的人多了,住宿的人也有不少。我有个弟弟在上海打工,我打算喊他回来一起办民宿、开农家乐、做茶叶生意。”

盘文珍也带着新思想回小坪寨发展茶产业,她说:“老山古树茶有独特的品质,在今年麻栗坡首届老山国际春茶节期间,很多外国游客来到麻栗坡猛硐,品尝茶美食,欣赏茶美景,带走老山茶,宣传老山茶文化,我们的茶叶走向国外。我们除了卖给游客,还卖给茶厂,有的农户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直播间,在网上销售,发展茶产业,让我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小坪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入人心,家家户户高挂国旗、党旗,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活动广场挡墙上一条红色显目标语振奋人心,充满了爱国爱党的浓厚氛围。瑶族文化活动广场、老山红色党建馆和老山支前参战纪念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瑶族文化文艺表演团队等全面展示了边疆民族红色文化,见证了小坪寨的美丽嬗变。小坪寨从昔日硝烟战场废墟中,完美蜕变成今朝令人向往的现代化边境幸福家园。

“小坪寨真幸福,开着小车收稻谷。古树茶香飘四方,瑶家户户住新房。日子火红又兴旺,党的恩情唱不完。”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今年84岁的瑶族老人盘金堂,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感,哼起了瑶族调子——感恩歌。盘金堂亲身经历小坪寨的发展变化,说到现在的幸福,他感慨万千,激动万分。

盘金堂说:“以前寨子穷得很,路不好走,水也上不来,生活差得很,在党的关怀下,今天小坪寨不同过去了,晚上路灯通宵亮,串门不怕摸黑走,很多人家买了小汽车,打谷子都开着小车去打,能看到这样的发展变化,幸福了。”

幸福在歌里,快乐在舞中。在小坪寨文化活动室前,一群暑假放学回来的少男少女在跟几位瑶族老人学瑶族传统舞蹈,他们有说有笑,阳光灿烂,伴隨着瑶族梆鼓的声响,他们的舞姿古朴粗犷,其乐融融,瑶族文化韵律浓郁。冯玉贵介绍说,这些娃娃利用暑假期间回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学习瑶族传统舞蹈,回去学校以后,好编排文艺节目演出,让师生了解瑶族传统文化,了解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

小坪寨有着浓厚的瑶族传统文化和纯朴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继承和保留较为完好。冯玉贵说:“我们小坪寨有瑶族传统的成年度戒仪式、传统婚俗、射弩、邦鼓舞、竹竿舞舞等民族文化和瑶族服饰、荷包等手工艺品,保存有《大道科》《天师度戒科》等瑶族文献古籍。”冯玉贵还介绍说,由于小坪曾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边境冲突,使小坪寨民族文化有了新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地军营民族文化。村里有20余人组成的文艺队,每逢“盘王节”“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村里的瑶族同胞身着盛装,男女青年对歌跳梆鼓舞,共庆佳节,幸福快乐。

“在家就能赚到钱,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正在自家厨房里忙着砍土鸡肉的龙永花说,“今天,有两三桌客人,一会儿,客人就要来吃饭了。这些菜都是我们自家地里种的,鸡是寨子里养的本地土鸡。今年疫情防控调整转段后,来老山旅游观光的人多了,一天要有几桌人在这里吃饭,周六、周末人多一点,有时候有十多桌,还要请小工帮忙做菜。”看着母亲忙得不可开交,今年读大三暑假放学回来的儿子盘健超也来厨房帮厨。龙永花说:“以前在外头打工,一年到头挣不得哪样钱,现在回来开农家乐,一个月还是有两万左右的毛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强多了。在家里赚到钱,现在日子好过了,感到很幸福。”在小坪寨,像龙永花家那样开农家乐的还有冯文奎、李文明两家,他们的生意也不错。

村民除了开农家乐以外,还有开民宿的,做老山古树茶叶加工的。邓云才就是一个做老山茶叶生意的本村人,今年42岁,他家有5口人,有20多亩老树茶,2014年他去深圳打工,挣不到钱,2016年回来小坪寨办起了茶叶加工小作坊,做起茶叶生意。现在来老山的人多了,他就在家门口卖茶叶,一个月也能卖得一万多块钱。人来多了,生意好了,他还为客人免费提供热茶水,受到游客点赞传扬。

“老山脚下第一村,瑶家楼房小别墅。重峦叠嶂茶满园,梯田层叠稻谷香。唱支山歌颂党恩,炊烟袅袅伴笑颜……”我喜欢听瑶家纯朴的山歌,也爱喝瑶家老山古树茶,坐在邓云才家茶房里,独倚窗前,品茗一杯老山古树茶,淡淡茶香沁入心底,窗外艳丽的花儿随风摇曳,柔柔的阳光洒满一地,一种幸福的感觉由心房溢满全身,我真切地感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幸福生活如花绽放,似蜜香甜。

【作者简介】王正委,男,苗族,1975年12月生,文山州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通讯300余篇。

猜你喜欢

老山瑶族民族团结
瑶族织锦
老山兰——战士的魂
民族团结之歌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耿老山的大海碗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